冷战时代,绝大多数让外界惊异的苏联战斗机都来自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例如米格-15/17、米格-21、米格-25和 米格-29 。然而,冷战末期苏联人手里最佳的战斗机是苏霍伊的苏-27,它本身恰好也是对美国同时代产品F-15的回应。不过,苏-27的开发过程比起F-15和F-16(以及米格-29)要困难很多,早期研发阶段遭遇了一系列痛苦的失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分别以苏-27S和苏-27P(不具备对地攻击功能,通常只被称作苏-27)开始服役,此时它所对标的F-15A/B/C/D甚至已经停产。 冷战的结束也让苏-27的生产受挫,然而通过武器出口的方式,苏-27被出口到了7个不同的国家,这点要比仅出口到4个国家的F-15A/B/C/D多不少,最后一架苏-27SM3(使用苏-27SK机体制造的,但是将倒卡天线的N001E换成了“雪豹”PESA)生产到了2019年。不过和“饱受实战考验”的米格-29不同,苏-27很少参与米格-29曾经面对过的那种大级别的空战,直到目前也还没有像后者那样和F-15、F-16在实战中战斗过。当然,这并不妨碍它们在其他场合相遇,而这些也就是本文的主题了……
早在F-15还在小批量预生产阶段,就已经有人试图用这架新式战斗机挑战已有的爬升记录,这项计划被称为“条纹鹰”(Streak Eagle),简而言之,一架预生产阶段的F-15(编号为72-0119)被进行了特殊改造,去掉了一切和飞行无关的东西:武器、雷达、尾钩甚至是一台发电机,一些舵面等等。同时这架飞机没有喷涂油漆,这让“条纹鹰”减去了1800磅(817kg)的重量,但是依然保留了F100-PW-100发动机。“条纹鹰”的推重比大概在1.4左右,每次飞行时的燃料都是计算好的,刚够测试用的重量。
从1975年1月16日到2月1日,“条纹鹰”在北达科塔州大福克斯空军基地进行了多次极限爬升测试,先后在三位飞行员手中打破了8项爬升纪录。其中包括39.33秒爬升到6000米,48.86秒爬升到9000米,122.94秒爬升到20000米。作为对比,波音727客机爬升到9000米需要15分钟以上(相当于“条纹鹰”的15倍还多),而号称“双3”的米格-25爬升到20000米也需要8分钟54秒(相当于“条纹鹰”的4倍还多)。即使1980年“条纹鹰”功成身退,送进美空军博物馆作为展品,这个记录依然是一座难以攀登的大山。
“条纹鹰”让苏联感到压力颇大,经过了十年多的准备后,随着苏-27的服役,苏联空军终于有了挑战“条纹鹰”记录的决心。然而,苏-27比F-15更大、更重,为此苏霍伊拆掉了更多的东西,同时还用密封条把机身上的所有缝隙压平以尽可能降低阻力。同时,这架飞机上还装备了改造的发动机,其推力增加了近1吨,这就是代号为P-42的高速验证机。P-42的全机重量只有14.1吨,减重超过了2吨,推重比几乎达到了2。由于P-42的推力是如此恐怖,其起落架的制动器甚至无法承受满推力,它实际上是通过弹射的方式起飞的——P-42起飞前被钢制的锚链固定在履带式装甲车上,发动机满推力时锚链松开,P-42随即起飞爬升。
1986-1988年间,在4位不同飞行员手里,P-42创下了超过27项世界纪录,例如37.05秒爬升到6000米,44.126秒爬升到9000米,70.329秒爬升到15000米……其中甚至还有短距起降世界纪录,部分纪录至今未被打破。最后,P-42也是被送往莫尼诺博物馆,结束了它的飞行生涯。
然而,虽然P-42取得了这场隔空比武的胜利,但是它的领先幅度十分有限,而且是靠着两倍多的减重、更高的推重比才换来了两三秒的优势。如果不考虑F-22那些保密的测试数据,F-15的后期型号如果也来这么一次减重,估计也能把记录超回去。当然,即使这么做恐怕也没什么意义就是了。
在冷战末期和冷战后,苏-27作为镇守铁幕的空中大将,和F-16之间的接触倒也不少。在这些战斗中,能够留下实际照片的倒是不多,不过下面这个算是个例外。
1996年1月27日,位于以色列的拉马特·大卫空军基地突然监测到一架不明国籍的飞机从西部进入领空,正在接近海岸城市海法。两架109“山谷”战斗机中队的F-16D紧急起飞前去拦截,根据地面的引导,目标飞行高度只有1500米,但是依然被雷达锁定了。在距离对方15英里左右,F-16的飞行员发现了对方,并进一步确认为苏-27战斗机,靠近后又确认苏-27处于空载状态。实际上,这架苏-27是一架三翼面的苏-27K,1998年后改称苏-33。毫无疑问这架苏-27K来自库兹涅佐夫号航母,1995年12月它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了地中海。
两架F-16D逼近后飞行员用阿拉伯语告知对方正在进入以色列领空,并且要求对方离开。苏-27K随之转向西离开,任务完成后的F-16D也立刻返航。但是就在109中队的F-16D降落后,基地的雷达再次监测到一架不明国籍的飞机正在海法附近。来自117中队的2架F-16C紧急起飞迎敌,它们为了确保万一都挂上了实弹。很快,两架F-16C发现了目标,依然是一架苏-27K,正在朝南飞行,但是在看到F-16靠近后,苏-27K突然转向西侧离开了。(注: 这个版本 里面称之后出动的两架F-16是109中队的F-16D,但是此处应该是117中队的F-16C) F-16C随后朝着海法方向开始进行空中巡逻,但是刚才的苏-27K似乎想试探一下两者,于是它又转了回来,开始靠近F-16C双机编队。117中队的飞行员似乎不太清楚是否应该继续驱赶,但是拉马特·大卫基地地面控制要求两架飞机保持原航线,过了几分钟后,苏-27K再度向西离开了,两架F-16C也随后结束了巡逻。
就在F-16C编队开始返航时,基地突然报告了第三个目标,它正在海面上空1500米左右飞行,距离海岸大概40km,正在朝东飞行,而且速度很快。两架F-16C立刻降低高度到300米,在躲避对方探测的时候快速接近目标。这一次,F-16C的飞行员确认目标是第三架苏-27K,而且就在F-16C靠近的时候,苏-27K突然开始朝它们的后方机动接近,对方似乎试图用雷达锁定F-16C。这架苏-27K的行为是如此反常,以至于两位飞行员认为它可能是叙利亚的战斗机(但是当时叙利亚空军只有米格-29)。
在突如其来的缠斗中,F-16很快就占了上风,一架F-16C的飞行员飞行到苏-27后侧,并且用它的准具锁定了目标。但是此时F-16C飞行员确认了这架苏-27SK和前两架一样来自库兹涅佐夫号,因此他没有使用武器。几分钟的对峙后,似乎对F-16凶猛的反应感到意外,苏-27K撤出了战斗,F-16C也返回到巡逻航线上。不过,此后没有出现第四架苏-27K。
在通常情况下,苏-27和F-16之间的相互拦截都会出现机动对抗,但是少有这样激烈的缠斗,这几乎能和同年发生在希腊幻影2000和土耳其F-16之间的“空战”相提并论,只不过后者最后发生了“擦枪走火”,造成了F-16历史上唯一一次空战中被击落。虽然本次空战中的一些细节丢失了,不过从照片中还是能看到一些片段,三次拦截时,F-16都是以双机编队拦截,其中一架始终位于对象机后方,另一架会从侧面靠近。
至于三架苏-27K出现在海法附近的原因,尚不清楚这是否是俄海军和叙利亚空军之间的联合演练之类。亦或者是经验不足的叙利亚飞行员在驾驶第一架苏-27K,其他两架可能是由俄国人驾驶的(第一位飞行员似乎明白阿拉伯语,或者说他只是看到了两架F-16C使用传统的拦截队形向他靠近,至少第一次接触时以色列飞行员没有说英语或者俄语)。至少这次,苏-27没有占到上风。
2004年2月的第一次“Cope India”演习才是F-15第一次和苏-27同台竞技,因为印度空军的苏-30MKI当时还没有形成战斗力,所以他们派出的是无鸭翼的苏-30K(在苏-27UB基础上发展来的苏-30,保留了倒卡天线,类似苏-30MKK),此外,作为东道主的印度人还准备了幻影-2000和米格-27,不过没有米格-29,反而出动了少数经过升级的米格-21。美国空军则派出了空优战斗机F-15,因此整个演习的重头戏自然是苏-30K和F-15C的直接对抗。
不过醉翁之意不在酒,比起单纯看看F-15和苏-30谁更厉害来说,摸清对方的实力才是更主要的目标。美国空军出动的F-15C都是装备APG-63机扫雷达的型号,而不是那些换装APG-63V2的F-15C“金鹰”。对于印军提出的禁用BVR模式(以及AIM-120导弹)的要求,美军也同意了,同时也没有使用预警机进行空中指挥,而是使用传统的地面控制引导拦截战术进行对抗。
显然这套规则对印方更加有利,再加上参演的F-15C和苏-30K分别为6架和18架,基于三比一的数据优势以及未被禁用的R-77导弹,苏-30K机群可以在空中合围规模较小的F-15C机群,然后利用数据链传递信息,变换高度从而迎接对手,R-77也比苏-30K实际上标配的R-27好用很多。禁用BVR模式的F-15C只能严格按照地面引导行动,同时需要以传统方式,在模拟雷达制导导弹发射时持续雷达照射目标,其攻击范围被压缩到20海里,显然缺乏有效的活动空间。另外,禁用AESA雷达也更有利于印方发挥——他们的苏-30K也只有倒卡天线的机扫雷达,如果双方都使用机扫雷达对抗,差距会小很多。
结果不言而喻,印方取得了90%以上的胜利,不过这总有些胜之不武的感觉。虽然美方确实肯定印度空军具有足够的实力,但是整个演习期间并没有出现F-15C和苏-30K的近距离缠斗,这似乎有些违背DACT训练的初衷。自然,仅仅6架F-15C也无法很好模拟“鹰墙”,在整个演习期间的情况几乎无一例外是优势数量的苏-30K绕过F-15的雷达探测范围,率先发动一次攻击,击落一部分的F-15C后撤退重组,然后继续包抄剩下的F-15C,直到将它们全部消灭为止。
随后在2005年和2006年的两次Cope India演习中,美军出动了F-16,而印军则出动了更先进的苏-30MKI。2005年,F-16和苏-30MKI有少数交战记录,有消息称F-16在战斗中被“击落”过(应该是视距内空战,印方不愿意让外界了解到苏-30MKI的PESA雷达性能,为此禁用了苏-30MKI的BVR)。2006年美军又出动了E-3预警机,不过并非仅限于一方,而是同时为演习双方的战斗机提供目标,E-3机上的空管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多数时候甚至是印方战机飞行员率先对目标分配作出反应——不过这也可能是主场优势。最后一次重启前的Cope India在2010年举办,不过那次的重点实际上是联合空中救援演练,而不再是类似的空战训练了。
距离2006年的Cope India结束后,2008年的红旗军演标志着美印空军能够再度同台竞技,而且这次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参赛者,比如“阵风”这样的最新式战斗机。因此,作为客人的印度空军又出动了手里最好的装备,比如苏-30MKI、米格-21 bison和美洲虎战斗机,美方作为东道主,又是用上了F-15和F-16这样的老组合。
依然是因为印方不希望泄露关于苏-30MKI的PESA雷达的参数,这次苏-30MKI的BVR能力依然被禁用,飞机也是在空载状态下进行缠斗。而作为应对的F-15C则被要求挂着副油箱进行近距离缠斗,可能是为了尽量抹平双方在机身重量的差距,不过这次至少恢复了1v1的对决,比起2004年的规则还是要正常了一些。
虽然一开始印方似乎比美方更期待1v1的缠斗,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情况却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机体过重的苏-30MKI在爬升筋斗中无法追上F-15C,这意味着后者可以很快切入迟缓的苏-30MKI后方。苏-30MKI飞行员为了抢占位置不得不使用发动机的矢量推力能力进行对抗,但是突如其来的攻角变化迅速增加了阻力,导致苏-30MKI反而遭遇了失速。从筋斗机动顶端转为俯冲的F-15C现在可以有足够的射击窗口锁定苏-30MKI。
类似的对抗又发生了几次,不过最后的结果总是大同小异,如果苏-30MKI跟不上F-15C的转向速度,或者被F-15C率先切内弯,此时只能使用矢量推力快速转向。但是这会损失大量的空速和高度,总之,苏-30MKI虽然拥有足够强大的过失速机动性能,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容易发挥出来,就如同一位能把剑挥舞得泼水不进的剑舞大师在决斗中不一定可以打出最快的致命一击一样。
在演习后的汇报中,美国空军的一位军官也对这次训练发挥了一些看法,这段视频目前依然在网上能够观看,也可以在 这里查看文本版 。 苏-30MKI综合实力要高于F-15,但是并非是不可战胜的,特别是在F-15飞行员的经验优于苏-30MKI飞行员时。
印度空军的敌我识别系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它无法很好和美国空军的兼容,因此在不同单位混编作战的时候容易误伤队友,印方的数据链也无法实时接收美方预警机发出的完整信息。
苏-30MKI的起飞间隔比F-15更长,前者需要60秒,后者只需要这个的一半,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它的引擎可维护性较差。
苏-30MKI确实是以仅仅挂载电子战吊舱的“空载”状态,对战外挂2具副油箱和4枚导弹的F-15,可能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输掉一场1v1的缠斗很丢人,之后印军不再要求1v1缠斗了。
F-22和苏-30MKI的矢量性能十分相似,但是也有区别,F-22的矢量推进是二元的,会在飞机攻角超过一定数值后自动启动,苏-30MKI多了一个滚转轴,而且可以直接在矢量机动时启动。
印方使用的飞机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现代化的米格-21 bison,它配备的电子干扰吊舱甚至可以让F-15和F-16的雷达失灵。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他这段描述有些贬低苏-30MKI和它的飞行员们,不过如果你看看他对法国和韩国参演机型的评价就知道,他这些评价算是很给面子了:
“法国人最初只打算派出老旧的幻影2000-5,但是当他们得知参演机型里有印度人的苏-30MKI时,他们决定让他们最先进的战斗机:阵风加入。90%的时间里,法国战机和印度战机编队飞行,但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合编队。就像以前和我军在沙漠风暴行动和阿富汗上空的联合飞行一样,他们只是在巴格拉姆、巴林和阿尔塞拉吉的友好空域飞行,然后说‘我们也参与了’。实际上他们只是来探测我们的雷达如何工作,他们这次来也不例外,带了一大堆电子探测设备来,把空气里能测一下的都测了一遍(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说法国空军全程划水一样)……至于韩国人,他们手里的F-15K性能很好,装备了AESA雷达,但是他们的经验很少,没发挥什么作用。”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苏-30MKI和F-15C的性能差距实际上并不足以弥补飞行员之间的技术差别,而且苏-30MKI实际上才是真正意义上满足苏-27标准的战斗机,它具有PESA雷达而不是倒卡天线的机扫雷达,它的三元矢量喷口能够实现迅速的方向转换,而且还有新时代的航电系统,这是冷战时期的苏联无法获得的。无疑,如果说Cope India 2004-2006年的胜利来自战术规则上的优势,那么红旗2008年的失败就是飞行员的失误和飞机自身的一些问题了(题外话,以前在杂志上看到红旗2008相关描述时,作者还说苏-30MKI被禁止挂载武器,无法发挥作用来着)。
当然到了这里还是想提醒一下,仅仅比较F-15、F-16和苏-27/30的这些非致命对抗并不一定能够说明如果在实战中相遇,两种机型的交换比会是怎样的。当然,如今时过境迁,随着隐形时代到来,空战的规则还会被改写,只不过,下一次对决的参与者就又换了一批了……
评论区
共 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