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拒绝一只又萌又cute的小熊猫呢?2022年春季,皮克斯工作室又一力作《青春变形记》在各大客户端、门户网站和朋友圈相继刷屏。毋庸置疑,皮克斯的作品一直是“yyds”的实力担当。
影片讲述了加籍华人初中生美美某天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红色的小熊猫,她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变回正常人。而她也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理解母亲阿茗、理解友情、悦纳自我。
先来讲讲本片的导演石之予吧。作为皮克斯34年来的首位华裔女导演,她在两岁时便随父母移民加拿大的多伦多市。
早在2018年,由其导演的动画短片《包宝宝》就在国内引起了众人的热议和关注。可以说,《包宝宝》里的包妈妈和《青春变形记》里的妈妈阿茗在形象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包宝宝》如默片一般,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却在充满中国旋律的BGM中让人感受到中国家庭的冲突、温暖和希望。短片讲了妈妈从不理解儿子找的外国女友,通过中国食物包子,两人互相理解了对方、包容了彼此,最终冰释前嫌。
有了《包宝宝》的成功,石之予在《青春变形记》中对剧本的驾驭就更加得心应手。在《青春变形记》中,妈妈阿茗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不再仅仅只是压抑、禁忌、束缚,还有理解、宽容和暖心。
《青春变形记》中,美美变成了一头小熊猫的设定,就让我想起了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写就的世界名著《变形记》。不同的是,《变形记》里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是在病中带着满腹担忧和内疚,遭到了家人无情的背叛和唾弃后,在无声无息中死去。幸好,《青春变形记》中给了观众一个“happy ending”。
影片中的阿茗从小就对女儿美美寄予了厚望,就像许多移民的第一代华裔家庭一样,只有让下一代努力学习,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才能在外边站稳脚跟。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美美承受了多少压力。就像“青蛙公主”谷爱凌的母亲谷燕要求女儿掌握的技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数理化体一个不落。白天,美美需要在校学习;傍晚,在家族祠堂帮忙干活;晚上,回到家里完成功课。“三点一线”周而复始的枯燥生活,以至于,美美只有在同龄人的“姐妹花”四人小团体才能找到短暂的快乐。
然而,当女儿没有如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的时候,阿茗却对着美美的朋友们嚷嚷,仿佛美美的所有“学坏”都是“猪朋狗友”的锅,全然没有反思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我想起了两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喜宴》。影片中,当赵文瑄饰演的高伟同勇敢地和高母倾诉自己的性取向时,母亲含着泪说的却是“是不是有人教坏你了”。仿佛,在中式家庭里的母亲,总是很容易宽容自家的子女,却固执地以为,自己的孩子学坏都是别人家的教坏的。
我想起我小时候,学习一直还算不错。有一段时间因为沉迷网络,总是喜欢往网吧里跑。母亲看我学习成绩下降,便苦口婆心地规劝我,“不要再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起玩了。”若干年后,其实我们都明白,所有的人都去和“好孩子”玩,又有谁来和“坏孩子”玩呢。只是我们都不屑于去争执,偏偏却还在介怀,当年那根刺还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心里。
想起懵懂晦涩的青春期,你的记忆都是什么?是男神女神的惊鸿一瞥,还是午后阳光下看着他的挥洒汗水,抑或是望着夏天她的薄衣浮想联翩……但或许,在青春期前期的我们更多是羞愧的难忘。
还记得初潮来临后在洗手间脱下内裤的羞愧难当吗?还记得清晨初醒时内裤上黏糊糊的遗精吗?面对青春初次的呼唤,其实最初带给我们的反而是不忍直睹和回首。影片其实也探讨了十三岁少女面对青春期最初的这种彷徨、惶恐和无助。
在我看来,美美家族在祖先新怡的庇佑下获得的这种变成熊猫的“祝福”,其实就是对应着初潮的降临。青春期的懵懵懂懂,也伴随着性意识的萌芽。少女怀春就像怀揣着初心的种子,一俟落地,就会茁壮成长,无法抑止。所以,美美明明在写着作业,却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便利店的小帅哥,傻傻地画出对方的模样,画出肌肉分明的线条,画出两个人的亲吻的可爱模样……
金鱼在许多电影里被广泛地用来隐喻性和爱。而在美美的梦中,便利店小哥长出了人鱼的尾巴,接着成了入口的寿司,在红色幽暗的背景下,喷薄而出的液体……一切,都在隐喻着一场性意识的汹涌觉醒。
当然,青春期的来临,同时也意味着“大人”意识的觉醒。我们开始急切的关注着这个世界对我们的看法,或许开始梳起“大人的模样”,或许留起迷人的长发,但更深层的或许是开始希望别人把自己像大人一样对待,也慢慢踏上了寻找从自我到本我,乃至发现真我的征途。
而青春期的到来,也同时意味着我们开始谋求画出私人空间的界限。青春期的我们开始有了秘密,有了自己的伤春悲秋,有了“此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隐私。
正如美美把自己的秘密一股脑地丢到了床底下,我记得当年自己也会把秘密小心翼翼地隐藏在书包的角落里,沾沾自喜地自以为可以保留着这份独属的秘密和快乐。
但就像影片里阿茗通过蛛丝马迹发现了床底下的秘密,我妈妈当年每晚都会偷偷翻我的书包,美其名曰“为了我好”;也会每晚偷偷打开我坚持紧闭的房门,美其名曰“怕我一个人出事”;不厌其烦地刷我的朋友圈,总害怕我“不会讲话”……所以这份沉甸甸的爱让我长大之后拼命地想逃离我妈对我的“禁锢”,以至于我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想的是离家越远越好。
如今,出来工作后,远离家乡小镇,在大城市默默的耕耘。但在每个静谧的深夜,总能听到我妈和我通话时说,镇子现在怎么有发展前景,赶紧回来谋一份好差事更好。但我想,在大城市,我就像私人公司的老板,虽然凡事亲力亲为、朝不保夕,但好歹,我还能掌控对人生这家公司的绝对话事权。而在小镇上,一切仿佛都由我妈来安排,生活虽然被打点好了,但我的一言一行都需要谨小慎微、我的行程出行需要提前报备,否则就会召来“老佛爷”一顿噼里啪啦的输出,就像控股公司的总经理,我有建议权却没话事权。
我时常在想,作为孩子,我们其实一直在取悦父母,以至于我们都忘了该如何好好尊重自己。
谷燕在接受采访时曾说:“爱凌刚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不要纠正孩子的错别字,不打击孩子的创造力;少点表扬他们的聪明,多点表扬他们的努力。我就是照着这两条做的。”其实,作为子女,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会对父母这些日常的坏情绪怀恨在心。相反,我们会在内心苛责自己,为什么没能做得更好,为什么会辜负了父母对自己的这份期待。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也不忍去责怪自己的妈妈。只是在每个黎明破晓前、日落黄昏时、午夜降临前的独处时刻,回忆往事,也希望和自己母亲勇敢地说:希望你也能把别人当成一个人去尊重,包括你的孩子,尊重他的天性和意志。
影片中还隐藏了许多中国元素和时代元素。如电视里播放的香港TVB剧《金枝玉叶》、地下室里的腊肠、风靡一时的宠物机、远处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老式的按键手机、奶奶输牌后抱怨自己的“4”字形挂坠……
在感慨和怀念之余,我们也终于有幸在皮克斯已上映的25部动画电影里看到主打中国元素的电影。
当然,影片中的美美,还有着中国式家庭的烦恼——让人招架不暇的“亲友团”。每每想到自己家族里的亲戚,小时候问你成绩,工作后问你收入,结婚后问你孩子。
从“今天是优秀学生、明天就会是联合国秘书长”,到“拿第二名就是失败”,仿佛女儿的人生词典里就不容许出现失败的字样。
在我们的传统家庭观念中,个人自由主义往往需要让位于集体服从支配的。一旦犯错,换来的往往是大喊大叫或无休止的毒打,个人容错空间近乎于无,仿佛一时的失败就是人生堕落的征兆。
或许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在歇斯底里的争吵之后,互相嚷嚷着要离婚。到最后,父母总是煞费苦心地说:“我是为了给你一个完整的家庭才选择和他继续待在一起的。”仿佛,孩子才是夫妻彼此之间连结的“契约”。但其实,这种示好很多时候给了作为孩子的我们更多的压力。
我想起小的时候,母亲很想去很远的地方发展,到最后却说:“为了你和妹妹有人照顾,我还是不去了。”其实有的时候,我多么希望,他们如果有自己的想法,那就大胆地去追逐吧,而不是用亲情和自欺欺人去诓骗自我,用一个高大上的理由让子女伤心难过。
我很喜欢影片最后,如电影《你好,李焕英》里母女俩跨越时间的穿越对话。阿茗终于对美美说出了实情:自己对完美的追求,其实来源于不想辜负美美的婆婆对自己的期待。
所以说,童年对孩子一生的影响究竟会有多深,以至于,这种追求完美的重压,让阿茗在成年后接到外婆的电话依然战战兢兢。
这种重压,也刺激到阿茗内心那头“怪兽”的成长。影片中,它的体型比其他人的都大上不少。
而外婆对阿茗方方面面的掌控,甚至让阿茗在封印仪式上让红色的熊猫暴走。或许,影片里外婆脸上的那道疤痕,也正是暂时压抑阿茗暴走后留下的“变形记”。
因为妻子对外婆的恐惧以及外婆当年不支持自己,让美美爸爸时至今日仍然对外婆充满着敬畏。
在许多影视剧里,母亲往往承担着“破坏”和“秩序”的角色,父亲则承担起“构建”和“自由”的角色。往往,在母亲对子女的高压态势下,父亲会选择更愿意鼓励孩子去大胆追寻自己内心的想法。
对于十三岁的美美而言,追逐心爱的爱豆已经是她这个年龄最重要的事。在阿茗的阻挠下,本来已经决定不去参加四城乐队组合的演唱会了。但在父亲的鼓励下,却给了美美大胆地追寻自由、勇往直前的勇气。
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有些是乱七八糟的,重点不是推开不好的东西,而是给它腾出空间,与它共存。
故事最后,母女俩终于有机会互诉衷肠,也有了和解的机会——尊重彼此、悦纳自我。
接受自己的不完满,才会知晓对对方不肯轻易放手,会对对方造成多大的伤害。
也许这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至少,把选择权交给了孩子,也就有了让花儿在悬崖边自在绽放的可能。
龙应台在散文集《目送》里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所以,不要犹豫不前,不要为了任何人停留,你走得越远,我只会越骄傲。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