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菁菁,生活在北京。本科在军艺,研究生在央美,一直念的国画系。目前主要从事绘画实践,以水墨为主,也尝试结合不同材料,主要关注于“人”的表达。
她细腻敏感,思维跳跃,我们接触到的她热情活泼,初次见到她的画时,眼睛像是遇见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深浅黑白,灰墨水淡,直到细细端详,才发现其中奥妙,了却色彩,留下被定格的生动:墨分五色。
军艺的学习经历让人好奇,可以讲讲你在绘画艺术上从军艺到现在的一个过程吗?
“在军艺上学的经历,算是我艺术之旅中的起步与磨炼意志的阶段。”
“在部队环境里学习美术,外界影响相对较少,专业训练强度、技术培养都挺严格的,四年间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的基本功就是军校训练过程中打下的基础。”
“在学校我主要专攻人物画,在这个期间,我发现自己对这个方向很有兴趣,会经常看展览,看画册,上网看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之类的,审美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我读研究生的时间和疫情几乎重合,所以这三年是以自我研究为主,琢磨出了一种自己特别喜欢的绘画方式。去年毕业之后,现在正处于一个持续探索的阶段。”
“我对自己想画的东西有一种感觉,动笔之前这个感觉会像预告片儿似的,我就尽量把它保留下来,然后反复强化,画到纸上。”
“在军艺训练的时候,我通过真实模特做写生训练,再提炼写生内容,进行画面整合创作出一些作品。到了研究生期间,我意识到自己的创作思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想要挣脱这个束缚,所以在写生的的过程中,我尝试让自己进入一种松弛的状态。”
“我会慢慢和自己对话,对不同状态的自己进行反思,会用他者的视角跳出来回看自己。有时候画完了,回味起那个状态,有点像心流——高度集中到忘记时间的状态。我觉得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特别宝贵的时刻。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后面创作的材料、表现题材就产生了一些转变。”
“国画对于我来说非常直接,水墨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输出方式,绘画和书法一样,能够让你真实地面对自己。你是否浮躁,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这段时间状态怎么样,其实都可以从画面上看得出来。”
“国画里的概念是讲‘墨分五色’。墨本身其实非常丰富,再加上干湿的变化,纸张的不同,这里面变化无穷。很有玩头。比起彩色的东西,我也更喜欢黑白的表达,很直给,很强烈,就像那种胶片摄影和新闻报纸的感觉,这也是笔墨的魅力所在。”
“至于漫画化,我是在造型中追求一种似与不似之间,就是在写实和写意中间的那种感觉。”
“观者看我的画可能会直观的评价像或者不像,漂亮或者难看,但其实我心里是把这些概念全都去除的,我不是刻意把对象画的夸张扭曲,只是作为一种手法把对象的某一点放大,想让大家感受到那种我捕捉到的造型感觉。”
“阿那亚冬季驻留是我第一次参与艺术驻地项目。时间是2022年到2023年跨年期间,冬季算是阿那亚园区的淡季,此次驻留和跨年活动时间相合,由此组织了在地写生活动,邀请业主和访客报名参加,活动主题为“夜海独行”。我延续了水墨创作形式,通过与参与者边交谈边绘画的形式,交换彼此的人生经历,记录对方当下的形象与情绪。”
“几个月之后的夏天,我再一次来到阿那亚,这次是和朋友们作为艺术小组驻地的形式参与集体项目,我们小组是由十二个在罗马湖相聚到一起,从事不同专业的同学们组成,名字叫罗马湖人。
候鸟 300是个只存在300小时,能够实现艺术理想的的乌托邦,主办方会邀请 300 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在海边各自创作 300 个小时,展示自己的作品,彼此产生联结。”
“在这期间我们住在海边搭建的帐篷里,在 沙滩边搭建的半开放展厅中完成我们的快闪展览,展览名叫罗马湖惊梦,在这里我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表现在不同时间、空间的感受。去之前大家只是草拟了创作想法,抵达之后正式开始在地创作,从材料准备,到完成绘画,再到展厅吊装,我的作品大概用了一周的时间,整个展览布置用时10天左右。我的作品名叫《臂展300cm的拥抱》,一个绘画装置,是一个面向大海张开双臂飞翔的大人形象。”
“这个形象不是参照任何一个具体的人画的,但大家看了以后都会觉得我画的像自己的身边人。我把这种普通的人物形象降维放大,吊装在顶棚上,由于我们的展厅的顶比较低,观者从正面会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他朝着海的方向,展开双臂拥抱大海,拥抱风,拥抱雨,风一吹他会摇动起来。”
“这也是我第一次参与集体策展布展,是一次非常难忘的创作经历。”
“从阿那亚回来的第二天,我就快马加鞭地收拾行李出发去贵州。刚告别海边就直奔山深处,目的地是黔东南加宜苗寨。”
“加宜苗寨是月亮山山脉里的腹地,驻地四面环山,整个寨子尚未被商业化,还保持着自然质朴的模样。这边的人日常交流说苗语,身穿自己制作的民族服饰——手打亮布绑腿、手工蓝染粗布上缝绣着不同的花纹样,从种植板蓝根到纺线织布绣花锤布裁剪缝纫等等,从头到脚纯天然全手工。村寨中人们生活很依赖自然,喝山泉水,自种蔬果,圈养家畜,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给自足。我们住在民宿,上边是老寨,下面是新寨,基本小孩和部分老人搬到新寨,一些不习惯新寨的留在老寨,年轻人多在外务工,还有一些在本地上班,比如在加宜完小当老师。整个寨子展现出一种平静美好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我的此次在地创作依然围绕‘人’来开展,在地拍摄了很多素材,现场画了一些速写,通过日常交流和当地人建立了联系,在语言不通的时候就用绘画交流,他们会拿着我的速写本跟身旁的人聊起来,可以从他们的反应中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我们的看法。”
“苗寨整体游客不多,自然环境保护的好,交通也方便。此次驻地的民宿日常有组织瑜伽疗愈、森林疗愈这种项目,欢迎城市的人前来体验,在这边通过自然疗法获得心灵上的治愈。由此带动的经济效益也会惠及到本地居民。这次驻留也是主办方尝试用艺术带动乡村建设,丰富这里的人文生活。在这七天里我本人也得到了深度的自然滋养,找到了非常宝贵的创作状态。”
“抵达贵州的时候,是一下子从人化的自然回归到真正的自然。这个路径的跨越很大,不只是物理距离,从海到山的跨越,而是状态与语境的云泥之别。与不同地域的人对话,话题也是完全不同的。
在山里的生活是质朴的,接触的人相互之间都是邻居,大家都彼此认识。带我们逛村的本地朋友,一路上遇到的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不仅认识,而且几乎都是亲戚,就像是群居大院的感觉。新寨沿着一条街盖了两溜房子,住得近,谁家有大事小情,立马就可以找到邻居帮忙,是一种非常紧密的社会关系。这与城市里的那种,同住一间房但几乎不相识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在城市里面的人来到阿那亚,大家渴望跟自然连接,到了海边,就会忘记一些都市里产生的烦恼,但大多数还是要回到都市里去面对不易解开的那些事情。而在山里,如果你的生活与自然有这么多的连接,大家的状态自然就会松弛下来,无需像城市人一样去追求松弛感。这里的居民就像一株株油亮的植物,十分鲜活。”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是城市里长大的,从小到大伴随着电脑、手机、空调这些嗡嗡作响的机器,这种电子物发出来的无形的波,会影响到人的磁场,或者说身体内部的震动,会变得躁动起来。到了山里很直观的感受就是周围非常安静,让人能一下把专注力回归到自己身上,那种对自己的觉知力,这也是城市中生活的很多人所忽视的自然作用力。”
“前面聊创作提到心流,在这里不用费劲去找,不像在城市里还要做几次深呼吸,从头念到脚那样冥想。只是坐着就已经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向内观照,很轻易的达到理想的状态。”
“特别有意思的是,我在离开之前的倒数第二天去到老寨拜访一位会算命的爷爷,他拿起我的手翻看了半天以后说,你的魂丢了,必须要找一棵大树去认干妈才能找回来,才不会生病。”
“我不是迷信的人,之前从来没算过,但当时就有一种被他点到了的感觉。我因为整月奔波的状态一直隐隐感觉自己有点魂不守舍,忙碌的琐事打破了我之前比较稳定的生活节奏,确实非常需要跟大自然进行链接。当下时代城市人每天大多要忙工作与各种繁多的事务,当你生活里很少想到自然的事情的时候,这些琐碎的信息就会打破自身的磁场,自我可能就被生活所异化了,回想起来我觉得可能我的魂就是这么丢的。”
“最近刚回到北京,目前正在找寻合适的古树(干妈)中。”
你作为学生和毕业之后你自己的心境的转变,可以总结一下的吗?
“因为我生活成长北京,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一直坐在教育的快车上没下来过……”
“这个时候自主独立意识就会出现,心境的变化就是逐渐成熟的变化,从移盆的过程中成长。世界会变得巨大无比,感觉像一下从小池到大海,哈哈。”
“现阶段需要自我学习,可以学书里的,学网上的,可以拜师,在国内学也可以,去国外学也可以。没有人会限制你从哪里学,学什么东西,当选择权完全交到你自己手上的时候,就会更谨慎地选择让什么东西真正影响自己,就与上学的时候什么粮都吃的感觉不太一样了。”
水是我必不可少的绘画材料,对水的把握是很敏感的事情。水的流动就像我在社会当中身份的流动,我身体内部的流动,可以被生活塑形,也可以随时变形,随时能够流动起来的这种状态。”
你是学院派艺术家,你是否觉得高考生应该选择艺术专业呢?
“我支持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去做艺术生。对于学习不好想走捷径并且不那么喜欢艺术的孩子来说,选择学习艺术会是一种非常大的折磨。做艺术不仅需要学习好,某些方向的艺术家甚至需要各个专业齐开花,不像看起来那样容易与光鲜。每个人想要的追求的东西天差地别并且时刻在改变,要跟随自己的内心原动力,尊重自己的选择,尊重但不一味听任父母之言,更不要从众。
但如果你的家庭情况必须要考虑到就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个就业前景较广的专业也是好的,保持住自己喜爱的专业方向,等将来各方面能够独立的时候,再去发展真正喜爱的东西也不迟。
不必把高考选专业当成人生的绝对选择,什么时候去做选择或者改变选择都不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鸡汤)。”
四个屏风,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扇屏风中的人物按年龄顺序过渡,从幼年到老年。
这个作品叫《折叠公园》,是因为我平时特喜欢逛公园,而作品里的这个公园是我基于自己平时的现实观察和想象的一个结合。
这幅画面组织的比较丰富,里面的内容就是随着最初的构思一直往里添,所以最后呈现出一个比较丰满的一个状态。接下来的创作会相比这幅而言,试着做减法。
田屿纪 CoArtists 致力于推广艺术作品以艺术家的思考,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