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飞机发明,1969登上月球,人类长久以来对宇宙的着迷在二十世纪狂飙突进地爆发成NASA的黄金时代,而随着今年游戏《星空》的释出引出NASAPunk这一科幻美学系统:美苏太空竞赛的背景,超越国界的探索精神……当被移植到作品中,更被赋予新的意涵:模块化、实用主义、性格各异的船员……它是向下、向前兼容的,可以是《缺氧》种系统随机生成的面对压力会失禁的小人,可以是《艾比斯之梦》中扮演船员的设定宅。
前段时间,我们的播客偶然误差FM邀请《艾比斯之梦》的导读译者丁丁虫老师,与我们聊了聊NASAPunk,从《星空》《原子之心》聊到《星之继承者》《艾比斯之梦》。今天以文字与你分享部分内容,完整版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收听。
虽然我们千差万别,但你是一个人类,我也是一个人类,我们一起,就能解决一个问题。这是NASAPunk,NASA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航天局,它在这个语境中不属于哪个国家,它是一个个独特的人。
L:首先还是要解释一下, NASAPunk到底是什么?这个词的提出其实是和一个游戏强绑定的。如果大家关注游戏新闻的话,可能会知道一款叫《星空》的游戏在这个月初正式公开了。NASAPunk是《星空》的制作团队提出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他们在创造这款游戏美学的时候,认为NASAPunk这个词更贴近于他们想要的那种“更贴近现实的科幻宇宙”。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你可以从当前的太空技术,比如说画一条线(有点像推想小说的感觉),这条线是真实的,我们的技术力到这儿了,但是这条线可能分出来了一个分支,这个分支不是真实的,但是它看起来可行和可信。
D:我第一眼看到“NASAPunk”这个词的感觉:这什么奇怪的东西,从来没见过,后来仔细一看发现它是NASA和Punk两个词凑起来的。“朋克”我熟一点,因为科幻小说里,赛博朋克、蒸汽朋克都是类似的造词。我个人感觉,NASAPunk应该是对于现在的这种“人类还固守在地球上,很难走到外太空”的现实的不满情绪。我记得当年苏联人造卫星刚发射出去时,一群人预测说五十年后我们人类至少会遍布太阳系,哪知道到现在我们还没有上火星。
L:您说的这个特别有意思,让我想到了今年比较热门的一个游戏《原子之心》,这款游戏它其实也是架空的,就是讲前苏联如果能够保持着势头,发展出全球最顶尖的科技,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这个游戏阐述了一个词,叫原子朋克。就像刚才您说的所谓朋克,其实对我来说就是审美封闭或者夸张到了一定程度,就好像一个培养皿,这个皿只养成这一个文化,到最后可能会产生出单一繁荣的状态。
当然NASAPunk的提出不仅仅是一种感觉,还遵循了一定的标准。第一个,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它是从一条线分支出来的一种推想,那这条线它就必须要依靠着当下或者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的技术,也就是载人航天器必须要遵循的一些标准。第二点是一种探索精神,可能比较抽象。我还记得《星空》游戏中的一个NPC,他说:“没有我们,宇宙就是一个关了灯的房间。”我觉得这句话很形象地形容了他们认为的NASAPunk的探索精神是什么:要用人类这个有限的生命体去探索无限宇宙的一种冲劲儿。
D:对,我们作为人类也好,作为一个个体也好,不会给自己设限。比如说我能走的区域只有这么大,或者我所能做的事情只有这么点儿,不要做这样的自我限制,我们要有一个理想、目标,不管这个目标远大不远大,有目标就要想办法去实现它,我手边有什么材料,我都能把这些材料给用起来。
L:我想提一提《星之继承者》,我很喜欢这部作品,尤其是第一部,读来特别舒爽。如果按照我们刚才对于NASAPunk这个概念标准划分的话,它可能不太符合;但对我来说它很符合NASAPunk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具备了探索精神。
这部作品讲的是在未来,我们对于月球的利用和探索达到了某一个程度,某一天,在月球上的一个洞里发现了一具死于五万年前的人类尸体。这里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它必须是人类,它的DNA和人类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根据进化论来讲,如果客观环境等条件不一样,就不可能产生和人类一模一样的物种,这就产生了矛盾。二是如果它是人类,五万年前都能到月球了,这种文明程度是不可能不留下痕迹的。这两个主要的问题成了《星之继承者》第一部前半部分萦绕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脑海当中的问题,他们每天都在开会研究这个问题,试图发现新的线索与外星生命的痕迹。所以我觉得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具有NASAPunk探索精神的一个作品。
D:我觉得确实有这样的精神在里面。之前看到过一篇评论提及这部作品,它提出一些问题:《星之继承者》是所谓的硬科幻吗?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它的技术其实是设定出来的,那么这种小说吸引人的点到底在哪里?作者提出一个观点,这种探索未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因为人的天性,人类之所以仰望星空,实际上是因为有好奇心去探索未知。
L:接下来我想讨论一下“船员”这个设定,它是《星空》这个游戏很重要的一个系统。在创建人物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比如厨师,或者外交技能比较高超的一个人;还会让你选择三个人物特性,比如外向、内向,等等。其中有一个设定叫“孩子气”,就是在某一个星系上,你的父母生活在那里,你可以去那个星球上去看望你的父母。你在酒馆或者是其他地方碰到的人性格都不同,你可以招募他们,这些不同的性格就会在不同的任务和剧情中产生不同作用。
D:其实像这种不同的人合作去做一个事情的设定应该蛮常见的,尤其是外太空探索这类小说和影视。我记得之前看某个国家女航天员的自传,写自己成为航天员要经过哪些选拔,其中有一点就是注重性格的适应度,希望团队的构成多种多样,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大家组合在一起,就会成为一个非常全面的团队。
L:其实我想在这儿提到一部我认为很重要的作品,就是《艾比斯之梦》。它设定在2039年之后,艾比斯是一个会讲故事的AI,像《一千零一夜》一样给主人公讲故事。第一篇故事叫《宇宙尽在我指尖》,描写了发生在“天体号”航天器船员之间的故事。我念一小段对这个船的介绍:“这个叫天体号的飞行器,全长680米的恒星系太空舰,带着珍珠白的光泽,令人联想到海豚的美丽流线型机体。”船员隶属于不同的部门,比如说有舰桥,还有宇宙航行组、科学组、保安组、战斗组、生活组、医疗组和维修组。船员们的设定都是由真实世界中的一群人共写的,他们扮演某个组的船员,以各自的视角续写船的故事,这个设定非常吸引我。
D:山本弘还有一部长篇小说叫《地球移动计划》,你听这个名字,跟《流浪地球》是有点像的,但主人公的设定很有趣。他设计了一个偶像(像AKB48),但这个少女她真正的向往是要成为了不起的宇航学家,她之所以去走偶像的道路,是为了赚钱支撑她的宇航事业。我觉得这个设定其实有一点NASAPunk的想法在里头,我为了实现自己的宇航之梦,可以去从事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
NASAPunk有一个特征是外向型的探索,但是从整个小说的基调来讲,《艾比斯之梦》其实是内敛的。也就是说人类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了自己的顶点,很难再有新的发展。那么后续怎么办?把这个接力棒交给机器人,交给人类的创造物去探索宇宙。所以这本书的结尾,就是机器人发射了火箭去探索太空,而人类是在机器人的抚养下,看着它们去往外太空探索。
有人说《艾比斯之梦》有一种上了年纪的人写的、缅怀过去的,以及把这个希望交给下一代人的感觉。不过我倒是比较赞同前段时间大刘在“不存在”的活动中提到的一句话,《流浪地球 2》里有一句台词“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大刘说:“不对,我不认可这句话,没有人类的文明怎么会没有意义呢?它一样是有意义的。”NASA这个词虽然是我们人类创造出来的,它的着眼点也是基于人的探索宇宙、探索未知的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并不是人类独有的东西,因为宇宙,不是人类所独有的。任何一个智慧物种都完全可以大声地说出“宇宙的意义在于探索”这句话来,所以有些人觉得《艾比斯之梦》的基调有点灰暗,不那么积极向上,但我倒是觉得承认人类自身的不足也是一种浪漫所在。
山本弘这个人是很有意思的,他之前组织了一个学会,叫“トンデモ学会”,就是日语里“荒谬荒诞”的意思。这个学会的主旨就是去揭露各种荒诞无稽的事,专门在网上跟人对线。我觉得正因为他组织这样的一个学会,也在网上见到过很多不同的观点,所以他在小说里写到这些东西。就像《艾比斯之梦》的后记里提到山本弘的另外一本小说《诗羽的小镇》。小说写的是小镇里有一个20多岁的女生,名字叫诗羽,她有一个在我们看来很不切实际的想法,就是她想把她所在的这个小镇变成一个人人和睦、互相友爱的桃花源社会。现实一点的人都知道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因为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私心,互相也都会有摩擦,你想把这个小镇变成一个路不拾遗的人间天堂,基本上不可能。
但山本弘他偏要写这样的小说,其实从他自身的角度来讲,他去组建那个学会,在网上跟人对线,肯定也接触到非常多的、简直是不可理喻的对象,他肯定也知道一个人的思想多么难以撼动,但是他还是会写这样的小说,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并且让这个人物去努力实现这样的社会。我觉得很大的一个出发点还是因为他认为做这件事是有挑战性的,并且是值得去做的。从NASAPunk这个角度来说,就像肯尼迪的那句话所说,我们为什么要登月?是因为登月本身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而且它有价值、有意义。那么山本弘去塑造这样的小说、这样的世界,也是基于挑战困难的出发点吧。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