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起我的电影收藏文件夹里比较陈年的影片,《聚焦》大概能算得上一个。在一个被《指环王》六部曲、《碟中谍》系列、超英系列等传统大片占据了大部分储存空间的文件夹中,《聚焦》显得稍有些格格不入。
它不是那种会被第一时间想起的电影,没有特别值得被说道的亮点,或者可以作为开启话题的契子被搬出来,甚至于在需要用一部电影来“彰显品味”的场合里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这种事也与它毫不沾边。
它就像是明明受邀参加珍藏电影俱乐部举办的沙龙,却整晚举着一杯两指宽的加冰单麦芽威士忌,安静地落坐在角落那张舒适的柔皮沙发里,一边看着其他电影们聊得火热,一边沉默自酌,冷眼旁观。不,它更可能根本不在乎手里拿的是不是威士忌,或者是否受到邀请。它只是出现了、在这里,仅此而已。
我不清楚为何会把这部电影放在收藏夹中。2015年是美好的一年,那一年里有着《疯狂麦克斯》、《头脑特工队》、《kingsman》、《卡罗尔》、《碟中谍5》、《侏罗纪世界》、《火星救援》、《刺客聂隐娘》、《师父》、《山河故人》,众多各色的电影轮番登上舞台一展风采,但我只想在那个同样安静的角落里坐下,拿一杯随便什么清爽的饮料,然后和它聊聊,聊聊为什么单单要给它在收藏夹里留一个位置。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聚集》这部电影——不,一个词可能还是有些繁琐,一个字,用一个字形容,我的选择是:淡。
镜头很淡,色调很淡,配乐很淡,叙事也很淡,就好似是从一个相当的距离上去观察一个透明玻璃杯中的清水,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那都是一杯清水,没有特殊的色彩,也就不会蕴含特殊的味道。
但是影片所讲的故事却是一个肮脏尖锐的丑闻,是一个曾在西方引起广泛轰动的新闻爆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是影片一开始被打在黑幕上文字,预示着一个沉重的话题即将被重新展现。
一个很容易触发情绪的主题事件,一个平淡如水的叙事剧本,这两者之间到底达成了一种怎样的默契,才得以在最终呈现出《聚焦》这部影片的独特叙事色彩呢?
作为一个观众而言,这便是这部影片始终吸引我的第一个特点。
将《聚集》的叙事分层剥离拆解来看,传递内容无疑是最为表面的一层,场景、对白、配乐,都可以是作为内容表达的一部分,按不同的比例构建成整部影片的每一帧画面。而在这之下的叙事里层,则是在无时无刻的传递情绪。
淡化情绪,是《聚焦》从一开始就一以贯之的立场,面对如此具有话题性和冲突的主题内容,影片的叙事反而站在了情绪的对立面,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叙事内容。作为一部具有传记性质的影片,这样处理无疑是合理的,因为身为历史的复述者本就应该没有立场。
但一部影片中最为核心的是其中的人物,有人物就会有立场,有立场就会带来冲突,冲突引发情绪的变化。《聚焦》因此将人物的重心倾斜向他们的工作而不是他们自身。
走访、查资料、开会,影片中大量的日常工作内容构成了叙事的主要框架,“聚焦”专栏的成员们各自推进自身的工作,而镜头就像是一个第三方旁观者一样冷静沉默的注视着一切的发生,不给予任何评价。
影片中镜头处理也对这种叙事方案做出了回应:大量的远景、中远景镜头选取,固定机位下跟随人物移动而进行的镜头推移,将镜头自身的“动感”尽可能的将到最低,因为镜头的“动”意味着紧张、快节奏,意味着对于激烈情绪的暗示。《聚焦》选择了更为冷淡的镜头态度,将叙事牢牢限制在一个波澜不惊的水平线上,这份平淡反而因此沉淀出一种沉稳和内敛。
影片中的事件原型发生在2001~2002年,那个年代的纸媒还没有像如今这样势衰,网络自媒体和短视频尚未开始冲击日常生活,那是一个新闻媒体的从业者依旧愿意脚踏实地去尽职调查、组稿的久远的纯真年代,莫如说,沉稳和内敛其实恰恰是那个年代里传统纸媒行业的一种常见色彩。
《聚焦》的叙事风格,既是在其本土环境下对于主题激烈矛盾的消解,也是对于久远年代纸媒业高光时刻的某种追忆和复写。
对于一部电影来讲,配乐的好坏既能成事也能败事。对于《聚焦》这部将情绪严格控制的电影来说,更需要在配乐上形成点题的副调。
整部影片中的配乐以舒缓的钢琴为主,简单的旋律,没有复杂的编曲,只需要几组音节就足够将影片的情绪留存在难以激发出强烈情绪的纬度上。
钢琴的音色轻柔中带有一点点冷漠,细听之下像是在画面之外下起一阵独属于深秋和寒冬的细雨,没有春日里的温润,也没有夏日里的急躁,每一个音符渗透在画面中,将这个发生在秋冬时节的故事渲染的更加萧瑟。
影片中的人物在秋日阴冷的光影中走访受害者和律师,在光线低沉的夹层仓库里查找资料,在素色的办公桌前整理线索,一切忙碌的尽然有序,全然没有故事背后的真实事件那般包含冲击力。
纵观整部影片,在色调的处理上同样萧瑟,秋日的昏黄清冷成为影片的主色调,无论室内室外,这种低饱和度的颜色组合同配乐一起拴住了影片的情绪起伏,抑制住观影者的心绪波动。
而影片中的季节变迁,也称为了影片故事进程的辅助线索。在开篇时,时值初秋,肃杀阴冷的寒潮尚未到来,场景色调中还是不时窥见一丝尚未消褪的暖色;随着调查深入,时间转向深秋,天色铁灰,冷雨落下,更多的情节被安排在夜里进行;当调查进度被911事件延误,当调查开始碰撞到明显的阻力时,故事已经步入寒冬,“聚焦”专栏的主编只能在圣诞大雪之夜找自己的昔日同学摊牌“谈判”,昏色灯光和深沉夜色在此刻共同涂抹着这种为了追寻真相的无奈。
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幕,当专栏报道终于随报刊发,“聚焦”专栏的成员们开始在办公室里接听众多受害者打来的电话时,一抹象征着曙光的明亮打光终于照应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预示着艰苦付出迎来的第一缕回报。
我所钟爱的一位作家曾经写过:事物必须兼具进口和出口,此外别无选择。《聚焦》为情绪也留下了唯一一个出口。当“聚焦”专栏掌握了一个关键证据链时,就继续调查还是先行报道发生了争执,饰演记者麦克·雷泽恩德斯的马克·鲁法洛贡献了片中唯一一次情绪爆发,这是一次极度克制的情绪爆发,镜头以近景形式将“聚焦”专栏每个成员的表情放大到整个画面的程度。马克输出了一长串台词,之后摔门而去,给这唯一的情绪出口做了收尾。
之后一切照旧,缓慢的叙事,人们之间平淡的交谈、试探,继续对事实坚持各自的态度。
其实,真正驱使我写这部电影的,是由叙事、镜头、配乐、色调和其他一切堆砌起来的最为顶端的主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些东西从现实世界中被选择性的消失了,有些本来不言而喻的东西变得需要被不断提及、强调、强化,才能被重新认识。
无论《聚焦》的叙事如何淡化或者企图避开那些敏感的内容,有一个事实是影片始终在提点的——人要有良知。
驱动“聚焦”专栏去调查整个事件的初衷,以及新任总编辑将前置事件在会议上单独拎出来推进时的动机,都可以归结为职业敏感和职业操守,但是在这之上的,在高于职业所赋予的工作内容之上的,是一个可以共同认可的简单道理:良知是定义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元素之一。
这一点无关道德,而是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一条基准线。
《聚焦》并不是为了批判而诞生的电影,而是仅仅展示这样一个浅显道理,一个似乎被剧中相当一部分人遗忘的道理。而谁又能说在荧幕之外,这个道理没有被遗忘呢?
作为结尾,我想展现一段影片中的台词。没有什么会比这段台词更适合做结尾了。
对于我个人而言,每当我觉得心情浮躁的时候,都想把《聚焦》拿出来看一遍。不知为何,每一次看完后我都能获得一段长时间的平和情绪期,相当神奇。
如果说《聚焦》是不是好电影,我会选择“是”。一个陈年的电影依旧能持续发挥感染力,并且没有因为观看的次数增加而逐渐形成脱敏,对我而言事是件求之不得的事。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