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信息壁垒无处不在,这导致科幻领域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当一部年代久远的经典小说经影视改编,重回大众视野之际,总会有大量深层次的作品信息未能传递给广大的受众,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和批评,进而就出现了对比鲜明的画面:一面,对作品烂熟于心的粉丝对其赞誉不绝;而另一面,在刚刚接触作品的受众之中,总会有人表现得不屑一顾——即使经典如《沙丘》也不例外。
熟悉《沙丘》的读者都知道,它被视作科幻作品的里程碑,科幻大师克拉克甚至会把它与《指环王》相提并论。但在维伦纽瓦将《沙丘》改编成电影之后,却总能看到观众提出此类质疑:这不是科幻,只是一个披着科幻外皮的奇幻故事吧?人类已经进入了星际航行的未来时代,为什么他们的社会还是封建制度?为什么战斗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使用冷兵器格斗?这个故事不就只是翻版的“王子复仇记”吗?总之,《沙丘》诚然是一部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吗?以往人们对它的赞美是否言过其实?从这些质疑出发,我们重新审视《沙丘》这部作品,就会发现不仅上述问题会一一得到解答,而且我们会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以及它在科幻创作史上的典范价值。
当然不是。《沙丘》的创作始于1959年,正式出版于1965年,当时偏向硬科幻的黄金时代风格巅峰已过,而偏向软科幻的新浪潮风格崛起,《沙丘》可以视作两个时代之间的过渡性作品。尽管《沙丘》在喜欢硬科幻的读者眼中“不够科幻”,但其故事的开始和发展都符合科幻的创作原则:作者先在思想层面作出假设,由此出发,依据逻辑展开设定、推演剧情,而展开和推演都基于科技元素而非魔法元素。
《沙丘》假设:“如果人类科技发展的上限就是人类自身,那么会是怎样的世界?”在背景设定中,发生了一场“巴特勒圣战(Butlerian Jihad)”——《沙丘》正传故事的一万多年以前,人们制造出了具有思维能力的机器,并不幸被其奴役,遭受机器血腥和残酷的统治。正传故事中彼此斗争的几个家族在当时联手发动起义,摧毁了所有的思维机器,并全面禁止了相关的研发工作。这就迫使人类转为探索精神世界,发掘人类自身足以媲美机器的潜能 。(值得一提的是,ChatGPT的问世促使了数百名专家签署联名信以呼吁AI研究要保持警惕,而赫伯特创作巴特勒圣战剧情的时间则早在五十多年以前。)
这引起了连锁反应,出现了心算能力不逊于机器的一类人即门塔特,依靠领航员个人能力为星际航行实现空间定位的宇航公会,以及故事的重要推手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她们专注于“控制”人类发掘其潜能:她们可以精妙地控制自己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条神经,在严酷的考验下仍保持镇静从而求得生存(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关于自我控制、保持镇静的箴言在书中被反复提及,是为读者熟知的著名台词,“我绝不能恐惧。恐惧是思维的杀手。恐惧是带来彻底毁灭的小小死神。我将正视恐惧,任它通过我的躯体。当恐惧逝去,我会敞开心灵,看清它的轨迹。恐惧所过之处,不留一物,唯我独存。”) ;“圣母”级别的姐妹会成员可以从细胞层面控制身体,即使摄入毒素也能通过改变身体内的化学反应为自己解毒,甚至还能联通历代圣母的记忆为其所用;她们可以使用“音言”(the Voice)这种特殊的声音技巧控制他人服从自己的命令;她们想要控制人类的基因传递,通过长达万年的育种计划,培育出超级人类——传说中的救世主“奎萨茨·哈德拉克”(Kwisatz Haderach)等等。当人类选择用肉体的进化来填补遏制科技发展的不足,这样的结果就显得顺理成章,同时也可窥见这个构想世界的逻辑自洽性。
《沙丘》的这些设定还附着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与当时的科技热点和社会思潮紧密相联:第一,《沙丘》创作于冷战时期,人们一方面希望计算机可以帮助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一方面又恐惧计算机掌控的核武器等军事力量,害怕它们造成毁灭世界的灾难,“巴特勒圣战”中思维机器的统治正影射了这一点 (赫伯特在1965年还发表了一部控制论主题的小说《目的地:虚空》(Destination: Void),书中,诞生于一艘星际飞船的一个人工智能认为自己就是上帝,作者由此探讨了人工智能与统治权力的关系。);第二,《沙丘》同期出现了“赛博格”“后人类”“超人类”等概念,很多人相信可以依靠科技力量实现肉体提升,这在《沙丘》中表现为人类可以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吸食香料获得超乎常人的能力;第三,《沙丘》涉及了大量语言学的内容,例如用“音言”抓住对手的弱点从而控制对手,其创意来源于语言学中的“元信息”理论,就是发现和利用言辞表面下隐藏的更为本质的信息;第四,《沙丘》涵盖了当时流行的心理学概念,在没有计算机存储信息的世界中,人类必须依赖自身来保留历史经验,姐妹会之所以能够获取祖先的记忆,是因为作者采用了荣格心理学中的“集体潜意识”概念,指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将集体的经验沉淀于人类精神层面的最底层,为全人类拥有,人类个体经由遗传即可获得这些经验,只是它们平时隐藏于潜意识之中,而姐妹会可以使用其特殊能力直接唤醒和调取这些经验,作者将荣格心理学融入故事,为小说的世界建构和人物发展打造了独特的心理学基础。
因为使用封建制可以保持世界观设定的一致性。《沙丘》中人类主动抑制科技的发展,转而发展人类身体拥有的力量,此类人组成的社会更倾向于传统的价值,也就很容易退回到自然而古老的社会组织形态。作者认为,封建制是人类社会中最为自然的一种组织形式,因为封建制本质上是从部落组织演化而来的一种制度,非常接近于人类的本能,甚至于我们在当下的现实世界中也能看到封建制的影子,比如公司的组织形式就带有很多封建制的特点。出于这个考虑,作者就将封建制作为了《沙丘》世界的基本政治制度。
此外,在这种政治制度之下,作者能更好地开展叙事:第一,作者书写的是人类未来长达万年的史诗,想要讨论人性之中历经漫长的时间冲刷也不会更改的部分,他认为即使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对于权力的欲望也不会减弱,用封建制作为背景讲述故事,能让读者自觉将其与熟悉的历史进行对照,作品对于人性的探讨也就更加水到渠成;第二,作者认为,历史上很多时候,是稀缺的资源造成了人类的斗争,他为了从冲突入手探讨人性,在《沙丘》中让“香料”扮演了这个稀缺资源的角色,追求集权的封建政体,也适配于伴随香料而来的纷争、管控以及垄断活动;第三,在封建制的设计下,可以用荣誉、家族传统等较为古典且易于理解的价值观念,将故事中的众多人物鲜明地区分为各个不同的派系,当作者需要用冲突推进剧情的时候,就能以此清晰地勾勒出阵营划分和斗争形势,叙事也会更有条理。
进一步来说,赫伯特认为历史证明了掌握巨大权力的人很容易毁于权力,为了深入探讨这个主题,《沙丘》系列的前四部——《沙丘》《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和《沙丘神帝》每一部都讲述了一次封建皇权的更替:《沙丘》,男主角保罗推翻了科里诺王朝,建立了厄崔迪王朝;《沙丘救世主》,保罗为了对抗命运,选择了自我流放,他的妹妹厄莉娅成为统治者,这展现了权力的重担与个人的牺牲;《沙丘之子》,厄莉娅的意识被反派哈可南男爵占据,变成了“邪物”,最终自我毁灭,保罗之子雷托二世成为了皇帝;《沙丘神帝》,雷托二世为建立“金色通道”成为暴君,遭遇暗杀死去。通过这一系列的皇权更替,赫伯特向读者展示了权力是如何变化、传承和堕落的,点明了由于人心、政治斗争以及社会变革的复杂性,权力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风险和代价。
这也是为了与作品的基础设定保持一致。使用冷兵器格斗作为主要的战斗形式,符合《沙丘》世界压制科技发展、以封建制为政治制度的社会环境,而且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对抗,能够更加凸显人自身的力量和智慧,也符合《沙丘》世界探索人类自身能力极限的主题。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对于人物格斗时的博弈策略和心理波动作出了极其详尽的描写,在营造戏剧冲突的同时也完成了人物塑造,例如在《沙丘》第一部结尾,主人公保罗与反派菲德·罗萨的冷兵器格斗,在使故事达到高潮的同时,也将两个人物的正邪人格特点展露无遗。
为了让冷兵器格斗更合理,作者还给出了相关的设定:在《沙丘》世界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霍尔兹曼效应”,可以依靠能量场屏蔽武器的伤害;这种屏蔽场的特点是,越是高速的武器如子弹,屏蔽场就越能感应到其动量,从而产生反作用抵消伤害,而相对慢速的冷兵器袭击反而可以穿透屏蔽场造成伤害;而如果使用激光武器打击屏蔽场,则会发生剧烈的爆炸,让攻击者与攻击目标同归于尽,这就使得冷兵器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为有效的武器。
作者还将军事制度与政治制度做了结合,使得设定体系更为融洽,例如由于冷兵器打斗是主要的战斗形式,那么个人的格斗训练就意义重大,在《沙丘》世界中,贵族热衷于接受格斗训练,并且社会政治等级决定了个人或军队所能接受的格斗训练质量,比如皇帝就拥有萨都卡军团这样令各大家族胆寒的精锐部队。再如各大家族都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按照书中的描写“任何一个大家族所拥有的原子弹都足以摧毁五十个或者更多家族的本土行星”,各大家族都不敢妄动,由此,帝国缔结了《大公约》(Great Convention),建立了血仇(Kanly)规则,严格限定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战争形态,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种博弈无疑影射了作品创作时的冷战背景。
作者对于战争和武器的限定,遵循了科幻小说的“推想”原则,当我们在一些限定下推演故事,看似戴着镣铐跳舞,却有着让幻想世界变得真实可信的好处,特别是当你在后续的故事发展中打破一部分限定、加入一些变量,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推想”的作用,创造出跌宕起伏的剧情,例如在《沙丘救世主》中,有人违背禁令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熔岩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男主角保罗失去双眼,为其后来遵循弗雷曼人传统“失明之人应遭流放”,放弃皇位、前往沙漠之中成为先知埋下了伏笔。再如在《沙丘神帝》中,雷托二世为了加强对人类的掌控,禁止人们使用屏蔽场,但这反而使得激光武器重获使用等等。
并非如此。尽管《沙丘》系列小说的第一部讲述了一个王子实现复仇的“英雄之旅”,但这本小说及其后续的五部作品实际上蕴含着更多的内容:一方面,从叙事手法来说,《沙丘》并非经典的“英雄之旅”式的叙事,而是一个“反英雄”的叙事;另一方面,在叙事手法之外,《沙丘》还包含了很多思想元素,如东方文化、生态主义、反殖民主义等等。
第一,“反英雄”。男主角保罗的故事看似是一次“英雄之旅”:遭遇打击,父亲死去,历经磨难,然后回来征服了敌人,并被人们视为救世主。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下面隐藏着更多“反英雄”的内容。例如,在厄崔迪家族登陆厄拉科斯星球之时,保罗的母亲就点明了,当地人对于救世主的信仰,其实是姐妹会长期播种这种意识的结果,而且保罗“救世主”的能力并非来自神的恩赐,而是人为培养的,这就是对基督教文化中救世主概念的一种解构。再如,保罗通过他的预知能力看到,尽管自己会实现复仇,但是与其同时,他的追随者会成为一股盲目的力量,将引发一场导致生灵涂炭的大规模圣战,他一直竭尽全力想要阻止圣战的发生,所以他在心中说到:“我母亲是我的敌人。她现在还不知道,但她的确是我的敌人。她正一手促成这场圣战。她生下了我,训练我,但她却是我的敌人。”保罗实质并非一个期待人们顶礼膜拜的“救世主”,而是一个想要与命运抗争的人。《沙丘》的这种“反英雄”特质,使其早期频频遭到退稿,因为那时的科幻期刊已经看惯了英雄叙事。
第二,东方文化。在《沙丘》创作的年代,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却又同时带来了精神上的困惑与痛苦,西方知识分子将目光转向东方文化,试图从中找到思想解放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东方的禅宗思想在美国得以流行,赫伯特与禅宗思想的著名阐释者艾伦·瓦茨(Alan Watts)成为好友,受到了这股思潮的深刻影响。赫伯特在《沙丘》中将东方禅宗与阿拉伯文化相结合,设定了一个叫做“禅逊尼”的思想:通过故事中的人物之口,讲述人类不应与自然相抗衡,而应该随遇而安,努力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故事中的穆哈迪说道,“人类潜意识深处存在一种渗透全身的需求,即追求一个符合逻辑、凡事有理的宇宙。但现实中的宇宙总是领先一步,令逻辑无法企及。”这种充满禅宗机锋的神秘主义和悟道感,恰好契合了当时西方年轻人的反主流文化,他们喜欢一边听着摇滚一边大声朗读《沙丘》片段,使得《沙丘》成为了“垮掉禅”(Beat Zen)的“地下室圣经”。此外,《沙丘》还使用了来自东方的言辞,例如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的严酷训练名为“Prana-bindu”,“Prana”在梵语中表示能量,“bindu”在梵语中表示计量点数,合在一起就是对于身体的能量总量予以掌控的意思。作者使用梵语,不仅营造出了一种异世界的陌生感,还表达了其故事内容与东方文化之间的联系。
第三,生态主义。在《沙丘》初稿中,故事的主角并非保罗,而是生态学家凯恩斯,《沙丘》也在篇首表达了对生态学的致敬,这是因为《沙丘》最早的创作动机,源于美国农业部要在俄勒冈种草治沙,赫伯特受命要写一篇关于当地沙丘的文章,他在调查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对于生态的思考。赫伯特说“西方人总是相信可以通过理性的手段来征服自然,收集足够的数据然后就能让自然臣服在我们面前,可是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借由凯恩斯的视角,提出想要真正地理解生态,仅仅依靠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是不够的,必须具有系统性的视角,将人类视为生态的一部分,共生共存。这种生态主义在《沙丘》中不仅限于自然环境,还推广到了人文社会环境,例如故事中弗雷曼人的社会文化受到了缺水环境的深刻塑造,当他们向别人吐口水并非表示侮辱而是尊敬,因为这代表着把自己的水给别人等等。
第四,反殖民主义。《沙丘》故事中厄拉科斯的外来统治者为开采香料而来,这无疑影射了现实世界中西方国家对于中东石油的控制,而《沙丘》中大贵族组成的兰兹拉德联合会,则让人联想到在上世纪50年代控制着中东石油资源,被称为石油“七姐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在生物层面,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才能生存下来,相应的,在社会层面,选择镇压当地民众的哈克南家族最终走向了毁灭,而选择与当地民众融为一体的厄崔迪家族最终获得了胜利,《沙丘》的情节带着强烈的反殖民主义倾向。
综上所述,《沙丘》包含了政治、军事、宗教、心理学、语言学、生态学、后人类、反殖民主义和反英雄叙事的庞大信息,作者逻辑清楚、条理分明地将庞大的信息系统性地交织在了一起,成功地创造出了真实可信的新世界,令其充满独特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创作的时代,既没有互联网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料,也尚未诞生出成熟的世界观设计方法 ,他需要完成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这也是《沙丘》可以与《指环王》相媲美的根本原因。(如今有不少专著提供了较为成熟的世界观设计方法,如杰夫·范德米尔的《奇迹之书》,还有《狗头人世界创建指南》等等。)
在《沙丘》后的史诗型幻想作品之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沙丘》的影子,比如《星球大战》和《冰与火之歌》;有很多科幻画家热衷于绘制自己心目中的《沙丘》场景;《沙丘》的影视和游戏改编作品也被广泛致敬与传播。可以预见,《沙丘》的价值将被不断发掘,在长远的未来仍然发挥典范式的作用。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