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ga一词来源于梵语,出现通常指“蛇”,但在佛教中也被翻译为“龙”。古代印度留下了许多文化艺术宗教的瑰宝,如往世书、四吠陀、梵书、奥义书等,其中《薄伽梵往世书》享有极高的地位。
“往世书”是一种权威性的表达,时常被传教士传诵和引用。往世书中往往通过创世前、中、后所发生的神话与历史相糅合的故事来展现印度教的世界观。《往世书》的任务之一便是阐释宇宙的起源,对此《薄伽梵往世书》则提出了一个第三维的本体性存在,即Ishvara,自在主。自在主是超越天神、阿修罗与本我的存在。
《薄伽梵往世书》的诸多故事中,搅拌乳海的传说无疑是最广为人知的:自鸿蒙开天辟地以来,神族与阿修罗便一直争斗不休,至尊者毗湿奴为了天下的和平劝导诸神与阿修罗协力获取乳海里具有神圣力量的甘露。当众神魔到达乳海时,为了翻搅这乳海,便召唤来天蛇Vasuki,由阿修罗捉住其头部,毗湿奴把持尾部,缠绕其在曼多罗山上发力搅动。后世手抄本和本土艺术绘图中均描绘有这位Vasuki的形象——巨大且长的身躯,多头(据说为千头)、嘴中吐出灼伤阿修罗的毒气和火焰。Vauki不只出现在这里,它还出现在了《薄伽梵歌》中,毗湿奴的化身黑天为了劝解王子阿周那参与战争,便要向他展示自己的无上至尊性,于是他对阿周那说:“我是蛇中的婆苏吉(Vasuki)”,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可以确定天蛇Vasuki是至尊者毗湿奴的化身之一,具有极高的地位,二是婆苏吉有着不同于普通蛇族的身份。婆苏吉是蛇神Naga的领袖之一,头上点缀有宝石。
印度教与佛教的相互融合借鉴中也出现了细小的分歧,Naga在佛教中不再被称作“蛇”,而是被指认翻译为“龙”一族。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中提到:“有八龙王、难陀龙王(Ānanda)、跋难陀龙王(Upananda)、娑伽罗龙王(Sagara)、和修吉龙王(Vasuki)、德叉迦龙王(Takshaka)、阿那婆达多龙王(Anavatapta )、摩那斯龙王(Manasvin)、优钵罗龙王(Utpalaka)等。”
此外《华严经》中也提有十大龙王,然而这些龙王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由Naga演化而来。以难陀龙王为例,难陀在梵语中意为“欢喜”,而难陀龙王在印度教中则被称为舍沙(Sesa),是第一条出生的蛇,为众Naga之首,同时也是毗湿奴的坐骑。对于蛇到龙这一名称的转变,有论文指出:“如果在佛典中频频出现蛇,则很可能让信众将佛法与西域及西南少数民族的巫术联系起来。”,出于传教方便的考量,佛教巧妙运用了龙在极东地区作为“真龙天子”的正统性,大大减小了传教的阻力,而中国本土道教中四大龙王也多少受到了此翻译的影响,其法力无边、能控水降雨的能力也源于舍沙。
印度教对蛇的崇拜有着现实渊源,在宗教的持续发展中,蛇扮演了相对重要的角色。在印度教创世神话中有提到:在创世之初,只有一望无际的大海,毗湿奴躺在大蛇Naga的身上,佛教经典《大正藏》中接下来的故事有所记载:
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花,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
可以见得Naga作为毗湿奴的坐骑,是创世的重要见证。这里的Naga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是以千头的形象出现。如此形象与印度教关于世界的理解是分不开的。Naga有上千的头部,其实是虚指,给人视觉和想象中无尽的感觉,支配主宰着宇宙中一切星体,且不断吟咏颂扬毗湿奴的歌声。蛇柔软、延展性强的躯体则对应着一望无际的海洋。世间第一条大蛇舍沙的名字在梵语中便指向“无边际、无尽”,由此,天蛇Naga可以被理解为无边的宇宙,一片鸿蒙。将代表宇宙的Naga驯作坐骑的毗湿奴大神则是至高的存在。
无尽意味着永恒,永恒是人类无法企及的神圣。作为无尽的Naga通常与水和大地相联系。《薄伽梵往世书》中雅度大帝偶遇了一位年轻的云游头陀,便问他如何获得最伟大的智慧,这位疯头陀回之以二十四位上师的启示。其中第四位上师是水:“见到一位纯粹的奉献者让人心生喜悦,他言辞迷人,跟他交往使人得到净化”,第十位是大海:“夏季,很多江河干枯,而大海依然无有改变”,第二十二位是蛇:“不应致力于获取个人享乐,但与此同时,不必拒绝俗人拼命劳作所聚敛的一切”。
传说当世界走到尽头,将要面临Kalpa(毁灭)时,舍沙会吐出破灭的火焰摧毁宇宙一切,而其自身则安然无恙,这是其永恒的标志和名称的来源,正如旱季中的大海岿然不动。此外能够控水的Naga也被相信有净化的能力。上文中第二十二位上师的蛇与Naga有所区别,但也不无关联据那疯头陀所言,蛇会将其他动物的巢穴据为己用,实际上对应了关于Naga居处的神话,传说他们住在海底被称作Naga-loka的王国,那里充满了华丽的宫殿和昂贵的宝石,是财宝的保卫者,也寓意着诱惑与欲望。
不只是在印度教,佛教中Naga也与创始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本生谭》[1]中有一篇《蛇本生》讲述梵授王统治波罗奈时期生于婆罗门家庭的菩萨的故事:菩萨与他的儿子在田里耕种,他的儿子在焚烧杂草废物时,产生的烟雾伤害了蛇的眼睛,因而蛇愤怒地将菩萨的儿子咬死。面对此情此景,菩萨并没有迁怒于蛇,亦无悲伤,而是说:
凡是受解体制约的东西,都是要消失的;凡是受死亡制约的东西,都是要死亡的。一切合成的存在物都是暂时的,容易死亡。[2]
由此他认识到了世间万物的暂时性与非永恒性,理解死亡对于肉体而言是必然要降临的,只有不“受解体制约的东西”才不会死亡(消失),那便是灵魂。
原始信仰中的崇拜往往伴随着相关的祭祀仪式。印度教经典中的四大吠陀便是用来指导规范特定的祭祀仪式的。Naga崇拜也有着独特的献祭仪式。
在密宗中关于Naga的修行应当在特定的日子进行。吉祥的日子里Naga喜欢和人们接触,所以藏历中便规定了吉祥日(Positive)、不祥日(Negative)和折中日(Neutral),而祭祀的仪式则应在吉祥日和折中日进行。为了实现对Naga的供养则必须通过三昧耶戒(Samaya)的戒仪,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和Naga的接触。仪式中的祭品通常是Serkyem和Sang[3],此外,还应该加入牛奶和甜的糕点作为贡品。糕点中时常会出现混合有一些药物制成的朵玛(Torma),这一食物也常被用作其他藏传佛教的贡品,而在此仪式中,肉是不允许出现的。至于仪式所用香的种类,则必须与瑜伽续(Yoga-tantra)尤其是事续(Kriya-tantra)[4]的用香一致。
物质供养准备充分后,还需注意仪式所需的唱词和结手印(Mudra[5])。在仪式中恰当的手印则是邀请Naga前来的必要准备,而伴随着手印的唱词应为:
OM KSHIMHA RAJA PRITHI DEVI NAGARAJA SAPARIVARA AKARSHAYAJA VAJRA SPHARANA KHAM
前五个词与Sadag有关,Sa-代表“大地”,-dag代表“主”,所有的Sadag都是与Naga紧密相连的,SAPARIVARA指那些由被Naga允许的准则所决定的实体,AKARSHAYAJA则代表“邀请”,最后的三个单词则分别代表“金刚”、“普遍”、“空”,通过这三个词可以使唱诵者看到不可见之物。而在唱诵时,需伴随唱词先后做出莲花手印、三昧耶手印、有力邀请的手印,尔后打响指作最后的邀请。这些只是第一步的邀请,之后还需多次施手印、重复特定的唱词,以完成整场仪式。
对于Naga的信仰除了在流传的宗教史书典籍中可以窥见,在物质世界的雕刻与绘画作品中也能够得以展现。
图一是印度哈勒比德神庙中的一座Naga夫妇雕像,可以看到这对夫妇拥有人形的上身和蛇样的下身,意味着Naga能够在人与蛇之间自由变换形体。图二则是在印度德里久尔蛇居(Sarpa Kavu)里的一座小造像,展现毗湿奴卧坐于Naga身上的姿态。
除了对于Naga的单独造像,也有讲述其传说故事的雕塑,如图三,这是位于柬埔寨吴哥窟中“翻搅乳海”一幕的雕刻,图片中展示的便是充当绳索的Naga的头部,雕塑中Naga的头部数量并不固定,但总数多为奇数。图四是一幅细密画作品,传说在Yamuna River边有一个蛇怪卡利亚(Serpant Kaliya),它的毒液污染了水源,黑天克里希纳则在与蛇怪搏斗后跳到蛇怪的头上舞蹈,蛇怪在克里希纳的舞蹈中痛苦万分,它的妻子纷纷为它求情,这副细密画则描绘了求情的画面。
印度教外,佛教也对Naga有所描绘。《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载:
佛从菩提树下起,往牟枝磷陀龙王池边,坐一树下思惟,时七日洪雨不止,牟枝磷陀龙王乃出,以身绕佛七匝,引头覆佛头上,守护佛陀,使不受诸恼乱。
印度Naga文化代代相传,至今仍保有大量的相关习俗与活动。“舞蛇”便是Naga信仰演变的产物。这些印度教的信徒认为蛇是大神湿婆的化身,同时蛇具有极强的生育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又被看作能够使部族人丁兴盛、生命不朽的“善”类,因而原始部族的人便用音乐使蛇舞动,这一行为正是为了体现蛇的“灵性”。
此外,由于Naga信仰在原始时期的普遍流行,如今印度本土也留有许多与蛇相关的寺庙、村落、节日,而节日中声势最为浩大的还要数蛇节(Naga Panchami)。蛇节是印度教徒的主要节日,根据印度教历法,在印历5月初五举行。在这一天中,人们为了表达对蛇神或蛇的崇拜,会用牛奶来为蛇沐浴,经文中最初只规定了为蛇沐牛奶浴的行为,但随着这种习俗逐渐发展,在印度的某些地区已经有了给蛇喂奶的传统。然而牛奶喂蛇的行为反而会导致蛇因为消化不良或过敏而死亡。
蛇节也不单单只与“蛇”有关,而与某一星座现象息息相关。在今印度瓦拉纳西,有一座数百年历史的寺庙,名为Naga Kuan。在这座寺庙里有一个古老的储水池,用来储存仪式需要的水和牛奶。每每到蛇节这一天,那些有着被称作Kala Sarpa Dosha的星座属性人便来到这座寺庙进行祭祀仪式。在梵语中,Kala指时间,Sarpa指蛇,根据《吠陀》占星学,Kala Sarpa被认为是不详的瑜伽,然而它一共有十二种,并非每一种都会带来厄运。一个人出生表中的所有行星的位置将决定这种瑜伽的不幸与否,当这些行星的位置位于某一特定地点时,例如聚集在一个危险的行星附近,那么Kala Sarpa将会变成一个Dosha,即灾难和厄运。但是每一个遇到Kala Sarpa Dosha的人都可以通过在Naga Kuan庙中的仪式来去除厄运。
在蛇节当天,许多村庄和城镇还会组织摔跤比赛。除了仪式和摔跤,在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里还盛行着蛇舟竞赛这一庆祝活动。乘坐的船均被装饰成蛇的样子,比赛内容与中国赛龙舟相似,胜利者往往会博得村里或镇上人的喝彩与祝福。
后记:本想就祭祀仪式展开讲讲,无奈不精通梵语。遂作罢sigh
[1]本生,即释迦牟尼成佛前轮回生命修行的事迹,是巴利文Jataka的意译。
[3]据《印度佛教思想史》第399-400页,有“秘密大乘佛法......所以有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四部续——怛特罗的不同层次的成立。”
[4]梵语词汇,词源于“mud”,意为“取悦神灵”,该词一般指印记、符号或者标识,在佛教中主要用来指佛和神灵所结的手印
[1] [古印度]毗耶娑天人著,徐达斯编译.《薄伽梵往世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7年11月
[2] [古印度]毗耶娑著,黄宝生译.《薄伽梵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3]张远.梵剧《龙喜记》的宗教倾向——佛陀、湿婆和蛇崇拜的杂糅[J].外国文学研究,2015,37(03):143-151 2015.03.018.
[4]吴圣杨.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语言民族学视角的分析[J].世界宗教研究,2008(03):110-116.
[5] 崔连仲著.《古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M].商务印书馆,1998年2月1日
[6] Tiziana Gottardi,Zinnia M.Steinhauer.The Practice for the Naga[M].Associazione Culturale Comunita Dzogchen Merigar,Arcidosso 58031(GR)Italy,1996
[7]nag-kuan-temple-is-famous-for-getting-rid-of-kaal-sarp-dosh].https://newsbucket.in/varanasis-nag-kuan-temple-is-famous-for-getting-rid-of-kaal-sarp-dosh,2021,8,21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