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没有任何对地道战不敬的意思,地道战是是抗日电影史中的一座丰碑,我小时候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但在扎克斯奈德导演的《月球叛军2烙印之人》中看到了这部爱国主义经典电影在外星舞台上得到重现,我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看完《月球叛军1》的时候,我还在安慰自己,虽然影片有些胡逼,但扎导是在铺垫,他为自己这个设想中的多彩宇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了一个合理和精彩的世界,好的故事和人物会自然而然的从这个世界中“长”出来。
正如我们在上一篇《月球叛军1》的影评中提到的,月球叛军系列的故事搭建在了一个有些牵强附会的前提之上,而且前两部电影没有花任何的力气试图去给这个牵强附会的前提提供一个自洽的解释。为什么一个可以星际穿越的,执行轨道轰炸的巨型战舰需要到一个星球的农村去抢粮食以维持给养。特别是这个巨舰在后续的剧情中还在宇宙中到处窜梭,难道这个宇宙只有这一个村子产粮食,而且没有任何的交易站、仓库吗?
这个问题后面衍生出很多啼笑皆非的场面。比如穿着盔甲的帝国军人被上半身赤裸的印第安猛男用普通的斧子砍杀。如果激光武器战争的时代,护甲连普通的斧子都不能有效防护的话还穿它干嘛?(仔细想想这个场面很像你在玩《文明》或其他4X类游戏时所见到的,弓箭射飞机,长矛捅坦克)
比如裴斗娜的角色,为了能直接拿高热的光剑砍掉了双手换上机械臂,然后影片的最后女主为了拿光剑不被灼伤,用一条破布缠在光剑手柄上即可,所以裴斗娜所在的星球已经发明出了义肢但是没点出手套这个科技?
帝国的星际战舰可以在高空扫描出房间内部的藏着人员的热成像但自己的地面部队被藏在地底的主角团伏击,最终在外星重演了一遍《地道战》。
除了设定层面上的不用心,在角色塑造上,《月球叛军2》在继承了第一部人物扁平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跳跃式的、强加式的人物塑造方法发扬光大。我甚至感受到一种导演/编剧在编排相关情节时的那种抵触心态,赶紧对付对付结束,好去拍慢动作的动作场面。
导演甚至单独设置了一幕戏,把主角团都聚在一起讲述各自的背景故事,但每人短短几分钟的回顾根本不足以建立观众和人物的情感纽带。这幕戏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你在玩RPG游戏,回到营地后和队伍内的NPC交谈其背景故事,然后不耐烦的一直快进对话内容。
扎导在接受采访时一直说《月球叛军2》会给观众带来“情感过山车”一般的体验,看电影前就知道他的这句话是指主角团中会有人牺牲,会有催泪场景。但实际上,因为这种情感纽带的缺失,即便看到主角团人物,哪怕是关键人物的牺牲也并不会给观众带来任何的冲击,只是味同嚼蜡。
再多说一句,本片男女之间化学反应的缺失堪比甜茶和赞达亚在《沙丘2》中的灾难表现。
我回顾了一下扎导生涯中的所有作品,突然感觉到,可能《月球叛军》这类片子才是他的真实水平。《守望者》完全是意外之喜,《钢铁之躯》可能也是有诺兰监制的功劳,他绝大多数的作品,在叙事和人物塑造方面都是《美少女特工队》的翻版,并没有任何的进步。《月球叛军》是这样,《活死人军团》也是这样。
有一个正确的预期很重要,不要抱着《守望者》的期待去看扎克斯奈德的电影,就抱着看《美少女特工队》的心态去看,太空地道战痛殴太空德国鬼子,也行吧。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