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段的前言以及准备工作,长达百页的古希腊的三段论以及感性 知性 理性 理性之理性 以及物自体,上帝存在于上帝这个词与思维上帝。
有无同一
有之无 无之有
量变与恶无限 数字 增加
是一和多啊
一万斤稻谷也是稻谷
质变
水变成冰 变成汽
最后一根毛变成秃头
一物变成另一物
一物生一物最终还是物
量变与质变
实存
本质
部分与整体
那铁和原子组成的铁
原子论又抬头了
以及斯宾诺莎的自然神论
上帝即是自然
原子的特殊原子结构亦或者是无色无味般气体的原始原子
是特殊与普遍
仿佛织的网 各种图案就是各种物质
现实到了
本质 原因 还有结果 由因到果 由果到因
双方新的恶无限
因与果之上还有本质
现实、理念
花否定了颜色才否定了它
否定一种颜色并不是否定它
自由与规矩
自由自在最终不自由
不自由反倒自由
不下水怎么学会游泳
推论
分析 综合
以及各种推论
康德的范畴表
感性 知性 理性
善与恶
绝对善
特殊普遍个体
三个东西不断改变中项
物质 化学 生命
同一句话老人比小孩说更包含了他一生
含义是不同
自在 自为 自在
自在成为另外的自为中项
自在 自为 自为 自为
绝对理念的运动
理念与现实的合一
整个世界的善早已达到并且正在实现
绝对理念成为了存在 自然与思想
绝念自在自为
存在
最接近的就是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生,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既是某种象征性存在本质,又兼具有量变和质变,既有绝对善的理念谦卦,又各有不同的本质论,存在本质理念三合一为每一卦,超越了仅仅把握的程度还有预测未来的视域。
区别还是挺明显的,一个是存在-本质-理念(各是三合一)的循环运动,各环节矛盾对立提升的圆圈式进程;另一个是理念-本质-存在-理念的椭圆式进展,如果是一生多(除去一由多组成),那么除非有生于无,否则就是万物名之阴阳转为万物名之万物亦或者是万物的转换阶段,种子到植物,亦或者是本质理念-存在本身或存在-本质,若是前者就是有无为阴阳,求有之化无,按照能量守恒定律很难理解,只能理解为原子论的聚散、若是别的什么唯心主义倒是有可以随便转换的可能性或者别的什么可以想到或者不可以想到的可能性,其余的就是是否有别的推动者之类的猜想。
再加上一些我以前写的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以及《哲学研究》和黑格尔《小逻辑》前半部分的对比。
对此书的评价是目前来看说难也不难甚至很简单,连贯性不是很强,虽然有返回但更像是书面语,只对大的概念起作用,比如存在、本质、概念,对小的概念和更小的概念如:质、量、尺度、关系等返回力度不大。它毕竟前面都是存在中新的本质的实现成为新的存在又继续实现其新的本质,扬弃成更新的存在,而概念显现在存在和本质里,它们都是概念,但概念却不只是可改变的本质和存在而是一种由它们体现又是它们的东西。现在到了概念论,更是将他的这种从低级到高级的思想体现得直白,前面存在论还有质和量永不相关,无论多少的米,一斤还是一亿斤都是米。到尺度阶段就变成量变引起质变,水会因为温度成为冰或者蒸汽了。但毕竟都有注释,不用害怕理解错意思。比如类和全体的返归同一理解成为普遍变成特殊又变成普遍的圆圈式返回,回到本质论的结尾部分。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和黑格尔的《小逻辑》硬说有关系,只能说都是用逻辑来解释世界的关系。既不大清了,大致是前者一是用逻辑事态来解释世界构成,认为逻辑就是语言的极限,语言的极限就是心灵的极限,人只能理解逻辑不能理解非逻辑。并认为之前的哲学都是由于理论内涵的不同导致的矛盾,比如在《福柯的生死爱欲》里面明确提到了福柯对于一个概念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化背景的不同意义和内涵进行对比。《逻辑哲学论》便想要清晰语言,想用数学符号一类的东西来让语言清明,对于不可知的东西就不用理会。运用逻辑来构成事态事实事件世界之类的和运用物理规律来讨论世界的决定论没有区别,为此他提出了伦理学,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必须在世界之外才能理解世界。一是用逻辑来表征现实的浮华都不过是逻辑事实与可能的逻辑可能性罢了,不需要孜孜以求。在《哲学研究》里面,他认为将语言化为符号系统进行理解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到,他说在没有摩檫力的滑冰场溜冰是不可能的,他认为他之前的工作是打烂建筑在坚实地面上的纸糊的破屋子,那些哲学理论需要全部推翻、推倒,然后建筑一个逻辑完美的世界。就像那时候出现的世界语言这种希望全世界人都学会,沟通无障碍,构造巴别塔的东西。他的玫瑰在黑暗中也是红色的?这些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数数这些东西现在都忘了是什么了,大概只能偶然记起一些。但《小逻辑》现在明显是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概念构成的,存在和本质都是概念的一部分和概念本身,上帝出现在所有地方,包括想到他提到他的语言中,因为上帝是本质与存在绝不分离的东西,因此上帝的概念必定包括上帝的存在之类的。至于分析他的逻辑,用上述两本维氏的书来看,他的书只不过是提出自说自话的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罢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或者证伪。黑格尔的《小逻辑》之所以有趣正是因为其的矛盾对立,他提出了一与多、有与无、因与果、存在与本质、实体与偶性、可能关系、因果关系、必然关系、质与量、部分与整体、必然性和偶然性、类和全体、普遍性和特殊性、局部和整体等等更多的对立,又通过这些对立演进到更高的阶段,又在更高的阶段继续分裂矛盾甚至于返回。按照《黑格尔传》里进行猜测他应该先将逻辑分为了几个等级,依次从低到高排序,分别是感性、理性、理念,然后分析每个概念的内涵和之间的三六九等,毕竟存在论也是分别质、量、度三个阶段,然后用清奇的思路讨论并由讨论物进阶到下一个阶段。书里面他据说是运用西方自古希腊开始的哲学家的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从更早的一些到柏拉图的理念与现实事物,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记得好像黑格尔自己说亚里士多德的不是经验主义是理念就是现实事物本身。到本质论的斯宾诺莎的认上帝就是世界本身的伪无神论,现在概念论已经到了从康德的范畴还是什么表里面讨论判断的类型,所以说它是西方哲学的好书。
虽然理论很简单,但并不意味着数理符号的推断就一定正确。最亲切是看《哲学研究》《论颜色》,维特根斯坦开始讲他是钢铁大亨的儿子,也就是机械话题了,黑格尔说本质论应该是最难读的,应该也就那样,概念论更难读一些,难度暴涨。其实维特根斯坦的很多理论,黑格尔都提出过,甚至都有玫瑰花。
时间线回到现在,此时此刻而非彼时彼刻之存在,其实黑格尔和尼采、维特根斯坦都是有封闭世界的可能性,所以不一定一定要互相排斥,但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再世界之外,意指上帝创造世界并在世界之外,不可谈论沉默以待之,犹如面对不可知的物自体,而黑格尔的上帝存在于概念之中,世界之内,并是世界本身。
存在论将希腊那几个到毕达哥拉斯的量再到流变的尺度,本质论是奥古斯丁的神学大全到现象的莱布尼兹原子论、斯宾诺莎的自然神论再到笛卡尔的怀疑论,再到现实的牛顿和休谟的因果,概念论就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分析综合、特殊个体普遍三中项、康德的范畴表,绝对善,物质—化学—生命,再到绝念自在自为—精神自然存在。
他主要是从有无相同为存在论的起始阶段,纯有之无,纯粹的有的概念是抽象、无内容的,因此是虚无的,纯粹的无作为概念和意向,作为可以想象的存在,无法不去想象的无,一个虚无的存在就是有。有无合一作为开端,概念论结尾作为精神回复到自然、存在本身。很难不让人认为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的人永恒轮回是绝对理念的永恒回归这种封闭世界的意向。从质到了量,就是一和多的关系,一是多组成的一,同样的多也是多个一,这里和本质论的现象部分的部分与整体也很相似。同样,我认为黑格尔在《小逻辑》里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分为三个阶段,从存在到本质再到概念,再从概念复归到存在,其实概念最后作为自在自为的绝对理念复归到一切包括其本身上。存在论质量度,本质论实存现象现实,概念论推论概念理念,我认为黑的这九个小环节是相互对应的,量的一与多的矛盾关系与现象的部分与整体(铁的性质与原子诸猜想)和概念论的物理、化学、生命都充当了中项的同时,也暗含对应,仿佛都是前一项质、实存、推论等的组合与推导,也不单单只是组合这么简单,存在做为存在和量作为关系属性是不同层面上的,同样现象作为对实存的概括性描述与本质性象征,概念作为综合亦或者是分析(个体—特殊—普遍,三个特殊个体普遍阶段各为中项)的结果,但这种结果并不是从推论而得出的,推论本身也只是一种方法,甚至受限于自然世界的法则和规律以及人的理性意识结构以及局限性,甚至是一种方法论的倾向,而概念偏向于对于客体的主观性描述把握,更是一种存在的范畴,这么看来在概念论的中项概念那里,这种延续已久的中项是首项的关系亦或者是本质概述失灵了?这里我更想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这个概念论中项不是针对于概念论推论而导出的,推论出概念,很明显,概念不可能单单从推论产生,而没有前提条件或者对象,这三个大阶段的中项我认为是存在之中项,存在之关系为数量,存在之实际存在为现象,存在之存在的概念。由于概念论表面上(实际上是平等的)是凌驾于存在与本质的,所以它的推论、概念、理念,刚查了一下,发现概念变成客体了,但依旧还是那几个性质。所以按照上升的观点,它们必定是顶端。每次看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永恒轮回封闭时空和绝对理念自在自为如此相似,就觉得作为自认为作为叔本华继承者的尼采很理性主义。同样质与实存与推论,作为三个大阶段的初始阶段,很难不让人不去联想臆测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实存作为存在论最后阶段质变后的第一阶段,本质上是对第一阶段存在论的超越或者抽象化,从纯粹的存在,这个存在不仅仅是物质存在同样也是观念存在,因为黑格尔是从有无同一的概念作为开端。到了本质论第一阶段就成为本质上的存在,这是一种抽象也好,亦或者是一种特殊化、个体化的存在,因为存在的全然抽象轮廓已然讲清,这只能是继质变之后质变之可能,质变之前后状态做一种对于存在的概括性描述,既然其名之为实存,看似描述的是存在的一种存在的状态和阶段以及其在世与否,实际上在本质论现实阶段的因果部分,就有已实现和待实现的部分互为因果,实存是已经实现,也彰显着还未实现但可能或者必定实现的存在,亦或者是作为有待实现的虚幻未来实存蛰伏于现在的实存之中。之所以说它是特殊部分也是全体的一个层次性的全面表达,就是从现象的部分与整体,现实的因果关系看到了这种局部特殊个别的部分的论述态度,以及笔者认为作为与质变相联系,肯定既要关乎流变后本质的改变,绝对理念是一个整体,肯定改变的只能是一个局部或者绝对理念的整体变化,这同样倾向于对于局部做一个切片式的研究,因此将实存定义为质变前后无限或有限种种变化后实存物体或状态的本质论描述以及对于其本质的观察,同时本质也是对存在的思维把握与抽象,与概念论概念客体部分是很相似的,但概念论的概念客体部分更是作为推论后的一种定义出现,是一种普遍性和对现实世界永恒不变的物质与生命对象做的普遍性断言,本质论是作为一种存在状态及其本质,以及其改变的可能性的因果性以及对存在本质的确证性描述出发。相比于概念论的概念客体,我觉得其具备有生成的属性,是更为基础更为关键的概念。
首先在存在论阶段,以存在论的质为前提,量不过是对其数量关系属性以及不变的存在量叠加的坏无限做的讨论,以及质变之前是从单一存在赋予其存在之本质内涵,本质不一定只是存在之普遍性本质,或者单就整体世界性存在的个体性的一与组成局部的多其实是一,一切雷同重复,所谓的多不过是一的集中和合集,所谓的整体全部的一,不过是与个体性局部不可分的一共享同样的除了数量上的全部属性,而数量上的属性也毫无作用和用途,不能合成和新生什么。但质变的到来赋予了存在以多样性和生命力,它已经是多的多了,个体性不再只是重复雷同规律的一,更像是充满了各种神奇的可能性,对于人类有了更多的未知和不可预测性。这点在黑格尔本质论的现象部分,讨论莱布尼兹的原子论时,讨论过相同基础不可分原子的特殊组合结构构成特殊的客体亦或者是世界上存在着不止一种基本不可分原子结构,是由多生出的更多。而在概念论客体方面则是探讨了物理、化学、生命三种概念属性的特征,并将生命看做凌驾于之前属性的特殊性力量。也许物理就是存在,化学就是本质,生命就是理念,理念蕴含着创造性、生成性、自在自为的绝对理念不断的生成理念与存在即是自我生产自我确证。为什么黑格尔要强调如此?这是因为安色海默对于上帝的论证认为最好的东西必定存在,否则其就不是最好的,因此具有绝对善和全知全能的上帝即是绝对理念必定存在。我之前一直认为这和斯宾诺莎的自然神论没有区别,好像是认为世界整体即是上帝的泛唯物主义倾向。但是黑格尔认为上帝是自在自为的,自为这个倾向就将上帝给人格化和拟人化。在此不禁让人想起尼采《悲剧的诞生》里回归世界本源的合一,究竟合的是矛盾与痛苦的废除个别性的狄奥尼索斯精神还是合的是上帝。前面说了质变给了量变以色彩和活力,但是黑格尔的世界观究竟是否是尼采式的永恒回归模式的封闭大量原子组合世界呢?这点就要考虑生的问题,究竟是一生多还是多生多呢?如果是一生多,这个世界不断的扩张其的边界和内涵或者黑洞式吞噬创造更多世界之外的存在物,开放、创造、生长世界这就意味着尼采回归的失败,这种黑格尔式回归就宛如一个不断成长膨胀的躯体进行一种符合其宇宙规律的新陈代谢,而尼采则是一个盆景世界里的不断机械性重复。尼采的世界观同样没有给精神留下任何位置,和黑格尔是冲突的,但可能是两者对于精神的定义和理解不一致导致的。
所以我认为本质论实存必定是像存在论的质一样充当一个整体性的对象,本质论后面两者只是描述其的关系属性以及能动性与倾向趋势。所以本质论的实存从本质论的理论原子或整体基础来看,是要大于概念论的客体概念的,它之所以偏向于对于存在论的存在本质性暗示,这具有普遍性的意蕴的断言,我认为是可以作为理解存在的别的状态和范式得到启用的,而不是单单局限于将其限制在质变之后的局部存在和个体特殊性的特殊本质的指代。那在概念论里充当存在与本质实存的基础在哪里?推论是一种认识的方法论,推论本身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作为存在的推论。为什么不选概念客体作为存在的概念性普遍性的第三重论述,因为这可以这么做,存在的真实铁块,本质的铁的本质,概念的物理客体概念。是可以一一对应的,与此同时绝对理念作为贯彻始终的自在自为的绝对存在,是作为操盘手和盘本身的。因此做存在,本质,绝对理念,绝对理念创造存在和本质,他们同时也是绝对理念的外在性部分,看似不同于自在自为的绝对理念,但他们同时也是绝对理念本身。这点的理解只能认为是绝对理念自己跟自己进行的游戏,自己安排自身。之所以看做外在的,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绝对理念的事实,认为自己是独立的,区别于理念思维,与其矛盾对立的存在,到了绝对理念才能和解。必须把他们认作外在的,才能从他们的极端外在倾向性中认出他们的绝对性质,才能在最终的和解之后,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他们,他们生成绝对理念,他们被绝对理念生成。同样我相信黑格尔把推论安排概念论在第一项我相信不是没有考量和目的的。这里并不要做81次的解析,把每一小项单独做完解析之后,再结合其它8项做对比解析,或者是模仿黑格尔的三中项,选择三大项的初中高分别做初初初,中中中,高高高亦或者是什么初中高,中高初,中高中高初等无限的联想。这里就结合推论,推论作为存在的第三论是认识存在的基本形式,认识本质和存在的存在,作为概念的前件实践验证性真理性启发或坚定性心理暗示,亦或者是绝对理念自为—自为—自在,自为—自为—自为的推论成功构建绝对理念的存在思维一体性,推论作为基础构建客体概念和绝对理念。推论推出了存在,存在又创造了推论。其实还应该结合哲学史做一个更明确的说明,那样更能体现黑格尔的严谨。在本质论的现实,因果的无限递增和递退,实际上产生了坏无限,这明明已经在存在论的质变阶段已经被客服和更正的恶无限,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直到因果理论的因—果(因)—果,以及果—因—果,因—果—因,应该是这样,好久没看这书了,差不多忘光了,被本质来包围这些由于机械性因果而动弹不得的逻辑链条,可惜这没有什么穿越时空的逆向因果理论,这些质变的齿轮最终还是向理念突围,而产生特殊到普遍性的又一新的本质变变为理念,而在绝对理念这里又产生了理念变变为存在变。同时在概念论理念方面也就是存在变,自为自在同一,精神变成了自然,思维变成了存在,这是一种质变,现实的存在的实现之变,理念的自在自为之变,终结的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开端。其实能讲的也就这样了,更多的需要结和别的哲学文本以及思维来论述了。这种矛盾性生成大体依靠的还是旧的时间观点,因果关系等其实也包括在内。黑格尔其实用绝对理念的绝对善来表述他那套辩护理论,这也是前人提出。据说要结合康德、费希特以及谢林做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其实直接略读的话很快从193到化学性甚至于直接更多,因为后面也没什么可写的了。现阶段除了上帝的存在与思维合一等等论据推出客体,后面的机械性、化学性与目的性,以及最后理念那几个小部分。
以前说他联系不密切是不严谨的,目前来看概念、判断、推论即是初级逻辑理论的存在和本质部分,又分为质的、反思的、必然的判断和推论,直言、假言、选言等推论,甚至在机械性返回了本质论部分与整体的影子。他在后面倒是有莱布尼兹、安瑟尔谟、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排除思辨的哲学研究方法的理性抽象僵化无内在意义的类推以及对于自然精神的种种形式做出的评价之流。)现在还没精读的点就是推论如何成为客体,是概念的中介过程充当了概念的客体从而导致亦或者是概念共体本身就是一个客体,这还需要捋捋思路。
重看精读略读部分,自然理解更透彻。
关于《小逻辑》的又一主观化猜想
开始的是人的大脑理解有和无都是概念化的抽象理解,到了量的一和多,便是每个脑海中概念的一,一个大脑里拥有多个概念的一的概念的合一之一。一个猜想是前面如果是概念论的物理性,后面的质变便是概念论的化学性以及生命性。
但因为水变成蒸汽和冻结成冰并没有生成新的元素,依旧是物理过程。拔最后一根毛变成秃子,也同样是命名过程的改变。所以那个猜想也仅仅只是猜想,如果说是秃头就是长不了头发,和为什么剃光的光头也被称之为秃头。
与此同时大脑思维模式的存在阶段的存在本身的有无、量变、质变的三种模式完美契合了对于存在的描述,是否存在?存在数量?存在状态是否会发生改变?既然是质变,就应该脱离了原先量变阶段的叠加数字状态。并不是100滴HHO(水:分子式h20),冰与水在黑格尔眼中,并不仅仅和温度有关,而且和量变有关。暂且不提什么摄氏度,零下是冰,多少大气压下水达到沸点变成蒸汽蒸腾。此时水的量和冰的量应该发生了变化,原先的思路应该是水的量变成了小于某个零点的负数,负数的水才是冰。因此零作为某种无中之有是必须且应该存在,但是考虑到如果他们并非吸收或者释放原子核,且一百斤的水变成冰,如果不考虑耗损的前提下,量几乎是不变的。那么这种类型的质变就变成了量不变的质变类型,以此区别于秃头案例的水喝光变成无水的质变类型。如果按照《小逻辑》就是一个人的思想里进行并且囊括一切来概述的话,必然包括量不变之质变、量不变质不变、量变质不变、量变质变。最后一个也包括原先量完全耗尽的变化,原先量尚未耗尽的变化。与此同时,也需要考虑之前的量变质变形式,是否变换到了新的质变形态,量的划分是否依旧和之前相似或者相同,量变只是针对质变前件做的一个存在的描述之是,而非是质变后新的存在的描述之是。同时第一个形式量不变质变,既然需要一百斤水变成一百斤冰之后承认那一百斤是作为冰的属性而存在而非原先所谓的量不变。
那另两种探讨的思路应该分别是质量双项同时不变,命名改变或者观察分析视野、客观物体的历史底蕴、未来前景、目前的工具性用途等人主观安放的东西产生意义上的改变,这也应该是一种概念性文化符号工具学上的改变。
与概念论的推论形式综合、分析、类比(存疑)不同,那三者都是想寻找一种客观规律式的东西、以及后面康德的范畴表,表示将人类的观察者观察或概念化对象能力的边界作为人为定义客观规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这里依旧不是从自在之物的基础出发,但又不得不涉及到这个概念的作用以及存在。
这里就是想说明概念论前半部分偏向于追求事物颠扑不破的客观真理,后半部分的物理和化学、生命、绝对善等。后半部分依然黑格尔表达的是事物低级到高级的阶段,生命物包含无机物,无机物却无法包含有机物。生命具有算计与推理的灵魂,而普通的事物如原子核很可能不存在这些。但是黑格尔的花朵的比喻,用花苞否定了之前的植物,果实否定了花朵,果实成长为新的植株又重新肯定了花朵等植物的DNA。在此看来黑格尔的观念似乎带有一些平等的观念,正如同他认为绝对理念创造出恶,只不过是达成最终善的目的。他创造这些无机物是否也是为了达到一个最终目的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呢?刚才独立于量变与质变导致其改变的重要因素还包括一个,那就是环境变化。温度影响了空气,进而达到了凝点和沸点。这种环境论的概述,如果到了以本质论,这种还未达到普遍性概念的特殊性阶段的部分整体的特殊性质,那么本质必定不是单独出现而脱离环境的。比如如果说实际的人,只能是概念化的存在于思维或适合于其实际应处的位置,一些事物的存在方式并不是脱离于环境而存在。这也是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内涵所在,人其实是大气生态环境圈的组成部分,又具备有改变突破的能力。比如科幻小说里的移民火星、或者从碳基生物变成硅基生物式的肉体改造、意识上传。
刚才所说的概念性的质变,实际上并不影响原先的量与特定的本质。只是工具价值和用途以及观念的变化,也就是什么都不变(除了流变)之外的思维观看认识之变。另一种质与量不变的方式,便是否认质与量,认为其实际上是一个整体而非部分,因此部分的小小微调或者改变并不会影响到整体,就如同人体新陈代谢了一下,人体依旧不太需要考虑不一样的问题。或者假设银河系是一只巨型动物,太阳系只是它原子核上的细菌,那么之前的质变也好量变也好就依旧不值一提。这可能涉及到本质论现象阶段的部分,部分与整体,原子论与斯宾诺莎的自然神论。这里就不需要考虑原子是什么状态了,多个特殊基础原子搭建世界形式亦或者是原子的特殊搭建形式构成世界形式,亦或者对铁的原子成分以及其它金属的原子成分进行分析等等。那么这些质变和量变之后还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思维意识怎么存在?这并非是自为自为自在推出的自为自为自为的自在蕴含自在的绝对理念,从理念到存在,这里是从存在到理念。这里需要考虑之前的步骤寻找到理念怎么从自在的存在产生?这里就需要本质论的现实部分了,本质和有待实现的本质,因生果,果又是新的因,原先的因又是别的果;因生果生因,事件的结果预示并揭露了过去的原因,因于是变成了自因,这是一种自我揭示;果—因—果,果也成为了自身的原因。这个阶段就是从本质到绝对理念的阶段,这个阶段称之为特殊性,上一个存在论阶段可以称之为个体性,下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普遍性。主要是实现了的本质蕴含着未实现的的本质,因此是作为未实现的实现状态,同样之后的实现状态又面对了之前同样的窘境。虽然可以进行类似于存在论量阶段坏无限的无限推论,注意前者量的恶无限默认是无限变多,这点在笔者另一篇《小逻辑源流》里有过探讨,就不再赘述。这里虽然可以无限追究一个初始原因或一个无限的永远无法达到的原因和一个无限的未来结果,并加入牛顿和休谟的观点,甚至是质疑因果关系的合理性。理念依然是主持因果演化进展之上又蕴含其中的更加形而上的东西,这是黑格尔的观点。如果说本质论现象部分是事物如何由原子局部构成事实整体、事实整体如何作为事实局部构成更大事实的构成为明线,笔者而非用分析的观念来论述的话。其实也就是事实局部变成了原子个体,是否还可以继续分,甚至是无限再分的?直到可能达到一个所谓的基点,也就是仿佛点线面上的点,不占据空间位置或占据得很小。这点也需要分析虚空或者虚无这种现象,是否不存在纯粹的空无,一切都是原子的堆积和运动,但是如果没有空间该如何活动?就像贪吃蛇一样,是否是空无造就了轻者上升,重者下降。但一旦没有了引力,也许可以称之为时间,原来重的物体也可以漂浮了。因为前者的世界观意味着宇宙如果是一个静止不动的鱼缸的话,就仿佛重物永远无法逃脱引力的束缚和掌控,人也就无法自由。前面说到了概念论理念推出了存在,那么是否每一个原子核都拥有绝对理念在内?只是我们无法测量,正如他心不可知,自在之物很难测量自在之物一般。关于前面的事实的补充,我曾经写过《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与《小逻辑》的对比,我之前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和黑格尔的思想是不相容的,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封闭宇宙的原子事实组成各种事态事件,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就算是写完《哲学研究》时期,也只不过是运用日常语言和图像来解释其前期理论的缺陷以及歧义性,并用语言游戏说来打破了之前对于语言的定义。就算是伽达默尔,也试图运用游戏来解释观看艺术的方式,这可能也是受了一些影响。《小逻辑》则认为绝对理念贯彻在这个世界之中,自在自为的存在着。虽然没有否定绝对理念是否在宇宙世界之外也存在,毕竟绝对理念也是全能全知全善。所以似乎他们是相似的,但是黑格尔既然将康德的范畴列入其中,也就是将自在之物列入其中,将为保证伦理不被不可知论给驳斥而提出绝对善,引入绝对理念的绝对善。认为世界之中存在着意义,而且已经完成必定继续完成,这和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之内全是逻辑可解释的,意义在世界之外,书只是个阶梯不同。两者同样是对于宇宙的认识,根本趣味上,一个认为世界之外存在意义,一个认为世界之中就是绝对理念绝对善意义的实现。这可能存在分歧,另外就是对于宇宙事物的描写方式上也存在着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
其一是两者都试图对于宇宙下一个整体的介绍和分析,维特根斯坦无论是前期的语言澄清和哲学病还是后期的语言游戏说、家族相似性都着力点在于介绍一个大的语言的概述宇宙的图景。虽然他对于鸡兔与红玫瑰等模棱两可的东西依旧持观望态度,甚至于意图说清。比如他之前认为他心是心中盒子里据说有一只甲虫,但谁也无法看到并确认他人是否和我一样;我不能把我都不会的语言游戏教给他人,如何验证他人会进行加减乘除、下象棋、弄懂游戏规则、弄懂数列规律、甚至是否了解高等数学、言外之意等。而黑格尔的矛盾对比是从存在阶段到本质阶段到概念阶段,从有与无到一与多到量变与质变到存在与本质再到部分与整体、黑与白、自由和非自由、因与果、个体特殊性普遍性、物理性化学性生命性、善与恶、自在与自为等等。他可以说找了一大堆的对照组并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用高中课本的话来说就是螺旋上升,最终从存在到达了绝对理念到达了存在。并将矛盾对立正反合之类似的规律作为类似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的特征予以彰显,前者是黑格尔认为的宇宙和思维的规律,后者则是语言游戏说的规律,但二者的相似性不言而喻。都是对其解释世界的思维工具做一种方法论规律性描述。他的世界一切都是可以已知的和我之后要说的东西很相似,当然也不是和拉普拉斯理论差多少。也不是否定熵增等说法,只是提出他人所说的可能性。世界为什么存在才是令人惊异的,在此献上我对于维特根斯坦先生的敬意。
本质论针对事物的本质下文章,这点又和概念论的物理性、化学性、生命性这些可能有重合之处。因此偏向于认为后者应该是作为推论形式的概念而出现,并不是作为本质性本身,而是作为概念出现。因为一个物体可能同时具备这三种性质,要么这三种性质同时是其的本质,要么只是对其一个显著特征之概念切面静观。到了现象阶段,这里不再使用之前用过的根据哲学史来分析的一贯态度与另一篇文章的量的一和多与现象的部分与整体对照的态度来进行对照分析,而是实事求是,既然存在论的量阶段代表了计量数学等对于存在的某种存在形式和内容的把握。现象阶段只能被称之为针对部分与整体进行的探析。这里咸有原文内容和对比分析,就是一篇所谓简单的随笔罢了,聊聊观后感的心得体会。按照之前的大脑观点,大脑中的整体映像,比如一个星球、它的卫星可能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整体,可能是更大一部分的局部组成,比如HHO(水,分子式,同上)的一个原子核罢了,亦或者是一个巨型有机或无机整体之内或之外的一个细胞核。说完了它们可能在真实客观自然界存在的状态属性,以及整体之局部的可能性形态之后,也可以说说它们在人脑中的组成结构和状态。比如它们作为一种感官印象或者思维形式、记忆等作为独立拥有诸多局部的整体,其实际上也只是大脑诸多时空进程之局部。
到此之后就应该继续探讨概念论部分的思维组成,推论、范畴表、物理性化学性生命性、绝对善、自在自为的绝对理念。这次不同于上一次用存在论三个阶段对应本质论三个阶段再对应概念论三个阶段,而是运用人的大脑拥有囊括这些全部阶段作为结语。当然,并不是什么搞笑的人推理了什么案件或者规律,所以真相只有一个,从思维推出存在?我前面说过黑格尔偏向于线性思维,而且新的维特根斯坦和黑格尔的对比好像几个星期前就写出了并放在豆瓣上,由于没看过黑格尔的《逻辑学》以及更多他的著作以及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以及他人的著作,主客观上都影响了该文的质量,这需要反思。
在此再提出一个假设,概念论推论对应存在论的推论有无、数量、变化和前199页的内容态度并且推论作为基石、概念的物理化学生命对应本质论实存、现象、现实等、理念对应概念论的自在变成自为。假设2:普遍性是绝对理念、特殊性是物理化学生命等概念、推论代表个体性。做一个猜想的发散式叙述,这样也算是对这篇零零碎碎、多个时间段写就的文章做一个很好的结束语。2023.11.25,整本书全面看完时间在2023.6.21。
续加:
此处本人还是缺乏上下文和德语等语境就暂且直接针对本段引用文本进行直接理解:这种直接知识的观点,并不以指出孤立起来的间接知识不能够把握真理蜘满足(比如把握花的知识,就必须得先把握种子、光合作用等的知识,而不是光凭花朵自身的孤立起来的间接人为印象性(康德)或者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中的花与现实世界个别、偶然的被人观察到的某朵花的间接性就能把握花的完整概念,此处的间接也可能是世界的客体作为绝对理念的间接而言。)而其特点在于坚持单是孤立的直接知识,排斥任何中介性,即具有真理为其内容(前面有三种间接性,一是康德的物自体;二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三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这一段描述其坚持其独立、单一的个体被人观察到的直接知识具有第一性,存在被观察到即是真理本身,而排斥任何中介性,否定其式任何理念世界、自在自为的绝对理念、亦或是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式切片等的中介,虽然绝对理念也可能即是中介又是自身,由于中文的语境,其不是任何中介的同时,也必须避免任何中介物中介性到自身。这里就像极了自在之物,也同时暗示了这样人为观察到的直接知识蕴含真理,人类可以认识到真理,人类的认识形式构成了真理的一种形式或真理本身。第二种思路在此可以理解为排除包括人类认知形式的印象在内的中介性,纯然独立于人类而存在。)。这种孤立的排他性表明,这种观点仍然陷于坚持着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理智观念里(要么客体存在本身是一种真理,要么客体背后的理念规律作为一种真理,这里牵扯到共相的问题,这里有很多种的说法),亦即事实上仍然陷于外在的间接关系中(外在的间接关系表明,除却客体自身,人对其观察的理念所造就的客体是主观印象等理念,是随机、偶然、被特殊主体束缚的。),所谓外在的间接关系,即是基坚持着有限的或片面的范畴的关系。持直接知识的人,错误地以为他们业已超出了有限的范畴,而实际上则尚未达到。(此处只能做物自体说明,或者对其自以为的真理的说明。) 这里的语句也可以理解为,所谓的外在间接关系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是指这些客体或者对于此客体的认识只不过是绝对理念的一个片段,并没有意识到它们只是作为绝对理念的显现,而对于这种显现真理的领会达到的只是一个虚假的真理,无论是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等如何组合为分析或综合与其它,得到的最终只是概念的推论的结果,虽然自身本身就是绝对理念,但论证方面距离绝对理念也不过是另一个中介。亦或者第二个思路,是认为客体的组合不过只是偶然,将偶然性自身而非背后所谓真理当做真理的方法是局限的,对偶然性或者机械性顶礼膜拜。另外就是,他们以为他们超越了人类形而上学静止把握的直接性的有限的范畴,达到了自在之物的阶段,人类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即物自体本身即是真理。后面的尚未达到即是指自在之物的认识也纯然没有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一般认识真理的方法要么是综合(个体—特殊—普遍)或者分析(普遍—个体—特殊)或第三种(特殊—普遍—个体)三种形式,这相当于是第四种(个体—真理),后面那句“自以为超越了有限的范畴,缺尚未达到。”这句话就让人联想起了黑格尔在《小逻辑》里的三个坏无限,第一恶是量变阶段的无限,第二恶是现实阶段的因果无限推演,第三恶没有明显提及,但却是概念阶段的无限自为没有晋升自在的理念(绝对善其实就是对恶无限的无限恶的克服),这三者分别由质变、理念、自在自为分别突破。自以为超越了有限的范畴,就意味着物自体这个空无概念本身还要被质到概念等一系列阶段所束缚,唯有达到绝对理念的自在自为才能到达无限的境遇,在之前对于有限的克服。1:否定之否定,转变为新有限的否定被更新有限的否定;2:有限为否定,有限的转换为否定之否定的非有限为无限;3:某物是别物,转换为别物,不过是某物之别物的无限。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导致无限为假。所以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无限是包含有限的无限。
加:
读豆瓣《小逻辑》第71个书评总结
从有无到变易后的定在,主要就是生产条件的前提的物质是异化构建的,劳动异化又不断的自我生成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和条件,提了一嘴的商品价值异化和资本先验性权利倒是有趣。就是有规定性的内容定在从资本换到物,不断的,因此被批判。
与《逻辑学》72页做个对比:
做一个针对72页的解析,这两种规定的统一和对立的矛盾,就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与矛盾,有限性作为规定性的有,是特殊的、局限的、否定的,由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世界观是一个无终无始的循环系统。所以有限之前必定是前一有限,有限代表否定,意味着此有限是否定,前一有限也是否定,下一有限也是否定,有限是无限进展的变作为他物脱离自身有限性的新有限性此系列的无限进展,因此每个有限性都是否定前一有限性的有限性,即是否定之否定的肯定,否定有限性的必然是无限性,因此有限性本身包含着无限性,也因此进展到无限性,也可以这么说每个有限性都是无限性。由于否定之否定的有限性进展到的无限性是作为否定有限性的无限性,因此与有限性相互对立,彼此不容,有限性之外就是无限性,无限性不包含有限性,因此有限性与无限性彼此对立存在且因为彼此而存在。因此无限性作为有限性之外的规定限制,自身也是个和有限性一样的规定限制,因此无限性包含着有限性,无限性由此进展到有限性。有限性就作为超越彼岸无限性的超越而存在,这就是有限性与无限性彼此的同一与对立所在,无限的进展就是其统一与对立的过程。有限物在上文是包含无限性的,因此是自身的扬弃,把否定有限的无限性包含其中,其自身不仅仅是否定前一有限,某物否定他物的局限性,某物作为有否定无的有限性、特殊性、局限性,因此将自身肯定的有限性、否定的有限性和作为否定的无限性包含其中,因此有限与无限性统一,到达了彼岸即是无限物,而假无限与有限是对立的,因此是分离,也可以说此有限物即是无限物,黑格尔把这样扬弃前一否定有限性的新一否定有限性作为无限性对待,因此才说超出此无限物之外的是另一有限物,超出无限物这句话就代表着有限物带有有限性,就是有限物有有限物的否定之否定进程、无限物与有限物对立而无限物是假是有限物,这两者代表有限性中的无限性,无限性中的有限性。有限物否定无限物、有限物是无限物、另(前、后、除)一有限物是无限物与有限物统一的分离。这里如果要运用《小逻辑》的逻辑中的绝对理念来看,假无限物作为与有限物对立的抽象存在,而真无限物作为包含有限物与无限物的无限而存在,绝对理念构成有限物和假无限物,并作为真无限物而蕴含其中,因此有限物和假无限物、真无限物都是绝对理念的显现,他们作为绝对理念的化身而统一也作为化身而虚假的分离化形,这样去理解就是用一个绝对理念作为基底,作为脱离一个个对立环节进程的幕后真基础而存在并推动这些对立统一运动,知性的割裂、理性的抽象对立,都影响了人们认识真正的无限:绝对理念。下文就是类似于《小逻辑》本质论现实部分的因果理论,此处按照本文进行探讨,不探讨因果因、果因果、因因因、果果果等一系列待实现与已实现的环节之间、自因(因果因、果因果)的历程,因因为有果才成为因,果因为有因才成为果,这种黑格尔宇宙就叫做因果的无限进展。某物是原因,因为他不包含自身原因的结果,所以他是一个有限物,他本身也有原因,其也是其自身原因的结果,这里他是其结果的原因,也是其原因的结果,因此因果合一,一物同时具备原因和结果两种属性的统一。他作为前一原因的结果和自身结果的原因而存在,这里不探讨共相、时间穿越、酋长跳舞等概念,但是他作为结果或原因终究是与前一原因或自身结果为不同的有限性属性的某物,因此前一个推论是一物有两个名字,当然不是《海猫鸣泣之时》那个梗,绝对理念、原因、结果三个名字或更多某物、他物、有限物等。一物不同于另一物,黑格尔字面上的有限性无限进展构成的无限性当然相同之处只是属性而已,聪绝对理念来看当然全部都是绝对理念自在自为的本身与运动本身。因此得出:因(果)—果(因)—果(因)—因(果),因果同一只是某个个别单位上作为一物同时兼具两种特殊属性上,而非某物自身特殊性完全等同于性质完全异于他的他物,即是花—果,而是花即可以是因为也可以是果,果即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他们就在不断的因果进展中无限的朝两段无限行进,因不断追溯想寻求一个第一因,有人说是上帝,黑格尔的循环则倾向于是绝对善的无限回退,没有第一因,或第一因也可能是未来进展的果,仿佛莫比乌斯环,正如《小逻辑》结尾从理念到存在,存在的第一因也只能是理念,而理念前面的本质的改变因也是存在,存在的因是理念,理念的因也是存在,这里就到理念论的特殊性普遍性个别性以及本质论因果因、果因果的相似模型,即是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概念论—存在论—本质论、本质论—概念论—存在论,或绝对理念化形,在任一大论的结尾升华为绝对理念,绝对理念又生成开头。 有限物和无限物作为一个统一,可以作为无限发展的有限物本身就是无限物,无限物由有限物构成;无限物因为有有限物所以才是无限物,因此两者是统一。他们是不同且对立,两个属性之所以名字内涵不一样正因为两者不是同一物,所以否定前者统一看法,后面又否定他们他们不可分离,是统一的,互相包含这些在一开始就说明清楚,无限进展就是他们的交替即:有限物(否定)—有限物(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无限物)—无限物(作为假无限与有限对立的有限性)(否定有限性)—有限物(否定)(否定无限性)(否定前一有限性)(无限性)—无限物—有限物—无限物(无始无终)。统一和分离不可分离,1:两种规定性互相统一于一个对象之中,有限性中的无限性、无限性中的有限性;2:分离本身不能分离,正由于分离本身构成了有限性与无限性和无限进展,因此无限性中的有限性和有限性中的无限性才能推出来,所以看似是分离却让他们更加结合起来。此种分离非但不能分离每一个结合体,反而创造更多的结合体,并且此种分离是不可分离性本身的原因和结果。两者的观念性矛盾不断交替,交替是对他们分离,是让他们的统一的瓦解和否定,同时也是对分离的否定,意味着无限性终究会返回无限性,有限性终究会返回有限性,否定之否定的自身肯定。无限性被新有限性否定,新无限性否定有限性,否定之否定的肯定。有限性被新无限性否定,新无限性被新有限性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肯定。前面的因果循环忘记补充一点,即是因—果,果—因之间的无限循环,因果的无限进展。1:因否定果,果否定因,果否定因否定果,果肯定自身;果否定因,因否定果,因否定果否定因,因肯定自身;因此运用到上面,即不是连续性之间的否定;也可以是自否定,自我否定,自我蕴含有限性无限性;两个之间的否定,有限性否定无限性(本身),进展到的无限性否定前一有限性(本身),这样也可以作为一种思路与上文1—2—3—4—5—6互相否定与自我肯定做一个可行性探讨。毕竟前面是某物、他物互相否定的两个对立统一,某物之否定,他物之否定,某物=他物等一些两元对立,现在引入多个,以三个就可以构建模型来看还是不错,毕竟两个星期没看书,这样浅浅写一些也不错。之前之所以说尼采和黑格尔相似,尼采的永恒轮回与绝对理念无限循环自在自为运动。
首先,一和多,排斥与吸引,开始胡思乱想,因为没做笔记,没细看,所以难免有缺漏 一作为排斥,排斥他一为自身,一到多是怎么来的有点忘了,而实体之一,观念之大一则是由诸多组成的,因此是一之吸引,并且是此大一对诸大一的排斥,其多的一的结构,本身包含前面小一(原子之一?)的相互排斥的多个一的吸引结合,因此大一便是吸引多个一之一,并且排斥他大一之一,因此吸引排斥均在其内部,前面诸个多个一的排斥之间也包含着所谓的吸引。 比如大开脑洞,举个例子,一瓣橘子在一个红橘子里,它便排斥其余几瓣橘子,并且与它排斥的几瓣橘子组成这个红橘子。它对于其他蓝橘子的排斥力远远大于本身红橘子内的排斥力,所以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弱排斥,因此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吸引。而且吸引必定是包含自己的反面在内,否则不成其为吸引,吸引和排斥本身就必须是由多个一来决定,否则弱排斥被取消,红橘子内部全部瓦解成一块,也不成其为红橘子。排斥被一味地否定就成其为融合,融合是一种强吸引,可以作为多个解释,比如一:基础之一不可能完全与他一融合,因此融合只可能是一种设想罢了。比如二:融合是一种极弱排斥,极强的吸引的结合体。比如三:融合只是观念性的定值,比如红橘子和蓝橘子都在树上,它们不成其为互相排斥之一的橘子,而是成其为一棵五彩橘子树。我又考虑过几种思路,比如一和多个一组成的对立,是不是对于黑格尔来讲是一种太过于不正常的局面。他强调的矛盾究竟是我没思考到,还是异想天开了?这里我的思路有,1:将原子之一拆散,认为其具有原子之恶无限,不认为存在一个真正的基础;这点在这几页,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比如多个一组成的观念性之一的实在观念性先在的事实性表象通往了无限,这个无限难道是指原子的不断叠加和各种组合而产生的无限原子组合游戏?这些东西,我在读起来很奇怪,如果按照《小逻辑》现象部分与整体思路,有是比诺莎的自然神论以及莱布尼兹等的原子论,他们就曾经举例说明对于部分与整体这个对应于存在论一与多部分的章节,他们承担的是铁原子的部分与整体,思考出了几种不同的解释,比如原子基础状态很多元,基础原子并不是单纯一致同一的,而是五花八门的,像最近的中式建筑积木的结构一样,各种搭配,这点他们实际上是不可再分的个体,也算是纯粹粒子(最纯粹不可分的?),但唯独具有不同结构。这点在我思考点、线、面上,对于这种结构也是存在疑虑,这是否影响了概念的行成,一些五花八门的多原子是否可以承担起这个任务。这点在诺莎那里,便是自然界就是上帝本身,我有点记不太清了,好像是自然精神合一?这点不是费希特、谢林他们后面研发的?反正上帝的精神演化这条思路也是不错的,如果这点记错的话,就改成自在自为的绝对精神来实现,体现的概念也差不多。而且我隐隐约约的记得,在现象里面出现了概念论第二部分出现的物理、化学、生物,我觉得应该在现象部分也出现了,毕竟现象之后便是牛顿力学的因果理论以及上帝是第一因,以及休谟的不可知论,反驳了归纳命题,好像他说是原子间会出现什么化学反应。部分组成整体,部分也可以充当整体,整体也可以充当部分,讨论了基础原子结构以及特异原子结构与诺莎的自然神论,之后他就弄一些因果理论,什么未实现的果实已经出现在已实现之中,反正就是因1—果2—因1的自因,果2—因1—果2的自果,不然就是:....—因1—果2—因3—果4—...的因果合一的恶无限,如果脑洞玩得花一些大不了就是后面的最终之果和之前的原初之因来一个链接,做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系统与世界,这和尼采的永恒轮回很不一样,尼采并不是因果连横的莫比乌斯环,而是更为疯狂的涌出、蔓延,无限的重复结构无限的组合无限的诞生无限的消灭,说他有个环形结构,他明明是混乱无限的重复与挣扎。以往这个时刻,我都会迫不及待的说说概念论第一部分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以及个体—特殊—普遍的三中项变换来感怀一下了,但是极端无趣。我之前的笔记没写到的对应关系就是因果、个体普遍以及存在论对应的存在者,因果是为了推出绝对理念超越弱小的、局部的、特殊的概念实在而存在其间,后者是归纳、分析,还有一个不知道是类比还是什么东西来体现理念如何形成,这么简单的东西就三四个概念怎么会有人看不懂,只能归咎于不努力罢了。我逻辑学二月份看的前面有点忘了,我居然大开脑洞到把前面的有无同一,纯有之无和纯无之有的同一理解为这个黑格尔世界有无是可以无条件转换的,因此一能生多,多个一中的一是无生出来的,因此一也可以变为无,所以他们同一,所以他们的排斥是作为多个一自身的独立性而言,但就他们为一为无而言又是同一结构的可能性铸就的同一,这点又在于理解黑格尔宇宙的组成。他宇宙究竟是一个密闭空间,里面存在着一堆一,而这些一完全配合其自在自为的绝对理念的进展,还是他是一个互相转换的空间,其中有与无可以转换,就像绝对理念本身是有又是无,当然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当然不可以认为绝对理念是无,因为无就代表不存在,我只好用最符合理智而不是鼓吹万能神的思路来解释,就是无就是绝对理念构就的空间之空的某种形式,比如之前就需要提到有和无的构成和其存在条件,一件事物存在,必定代表空间存在,空间这个意向对于黑格尔到底代表着什么?之前我写的一篇文章就讨论过黑格尔宇宙的组成可能性,全是粒子,空隙也是粒子的组成方式和结构呈现,这点前面有说过,但是我忘了。但是,黑格尔的标准解释就是绝对理念就是精神自为之有和自然自在之有合一,自然当然是存在是物质,那么可不可以这么狂妄的思考,自然存在便是空间本身,而精神思维就是时间本身,他们的结合再加上绝对善的绝对精神意志便是一切。 其实前面的多个一的同一,实际上就是作为为他之有的互相否定,比如1和他1互相否定,彼此肯定自身的同时也是他一的否定,所以就否定而言他们同一,就算不算这些酒就他们排斥之绝对之一而言也是同一,绝对理念更是同一,我记得这比这个复杂一些,前面写的笔记或许有记录,不过我差不多要忘了,他们的实有是怎么推的?怎么从有无同一推的?当然,之前导言推的是黑格尔排斥唯我论等唯心主义来使用纯有之无和纯无之有来构建,之前之所以笔记多,就是因为每句话都要用绝对精神来解释,还有各种猜测思路来试图接近和模仿构建一些思路来进行对比思考,而且黑格尔这样干,多个一这样的排斥,其实也有危害同一性多个一的危险,比如蓝橘子和红橘子都是橘子,这样导致一种绝对排斥的个体性,这样排斥的程度划分还要继续划分,橘子类,碳基生物类,太阳系类。可惜了,我懒得继续看之前笔记了,不然必定为他之有也是一种类似三段论形式的结构,此三段论是并非亚里士多德的,而是三个东西的组合和关系推演游戏。这么一看,前面就有有限和无限了,可逻辑学还没到量部分的恶无限,真无语。那么,结合一下思路,既然纯无之有就是有,那么这种纯无之有和纯有之无就是空间了,又之前自然精神合一,便知道他们也是思维本身,又是自为自为2自在3、自为5自为5(自在3)自在6,自在自为合一的小游戏。那么黑格尔主要是论述一种整体观融贯论,而非人的先天认识。有无便有有,若无有,无被不称之为无,既然有是必定存在的,无并不是不可思考的存在,怀疑不能怀疑怀疑,不能怀疑存在一个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我在这里想回忆的是他的有是原先就有,还是由无推有,说实在的,这玩意我写的都快吐了,算了,还是看笔记,里面思路就像我写的一样天马行空。他们的思路大概率和小逻辑差不多,有与无,一与多,量变和质变,实在与概念(有点忘了,托马斯阿奎那救我,是不是共相啊?) 部分与整体 因与果 辩证法三段论分析类比综合 物理化学生命绝对善 自在自为绝对理念自然精神,无语,越到后面不想写的就更多。致良知,心既理。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