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关于电影的影评很难在不剧透的情况下展开后续内容,但对于《美国内战》而言,想做到这点似乎并不困难,因为这部已经在国内外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热度的电影,它最关键的部分真就已经被自己的预告片讲明白了。但如果你点进了这篇文章却还没有看过那个预告片,那么简单来说,美国内战了,有一批战地记者他们开着车,跨越了小600公里处在内战期间的美国国土,想去采访一下时任总统。除此之外,预告片里你能看到的东西基本就是全部了。不夸张的说,抛开美国内战这个最大的噱头,整部电影的精神内核和任何一部描写战地记者的纪录片或者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没有任何区别,但加上了这个最大的噱头,这电影就产生了一些值得一提的,奇妙的化学反应。
虽然可以不用剧透,但写短评仍然难免要对这片子做一个概括。整部电影根据节奏大概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100分钟的片长中前80分钟前往华府,名场面oh,China,bang就发生在这个部分的结尾。后20分钟则是激战华府,全片为数不多的大场面和不能仔细推敲的缺陷都集中在了这里。在本片的第一部分,导演用了许多人物特写镜头和低位拍摄来渲染情绪,在公路片环节中它很好的淡化了战争的血腥气和非人感,让观众们能把注意力放在角色的心路历程和精神表达上,然而看多了也容易给人一种在水时长的错觉。此外,公路片环节里各个故事小节中也不乏值得赏析的镜头和台词,在一个有关村镇游乐场的镜头里,我体会到了《原子之心》里灵薄域那种唯美又错乱的感觉。第二部分则有不少致敬传奇fps游戏《使命召唤6:现代战争2》的镜头,不论是激战林肯纪念堂还是扫过华盛顿纪念碑的防空火力网。只是这些诱人深思的镜头缺少一个足够明晰有力的故事支撑,而当我们顺着镜头深入这部电影时,会发现问题还不止缺乏支撑这么简单。
摄像机拍不到自己的轮子,这部挂着美国内战名号,实则讲述战地记者故事的片子也有一些灯下黑的要素。首先,全片从头到尾没有讲述内战的起因,各方的诉求,这是一场不知缘何而起,为何而终,甚至不知战况如何的内战。没有政治诉求,没有精神信念,只有你对我开枪,我就对你开枪,你没有枪,我就要考虑要不要对你开枪了。直到影片的最后二十分钟,我们才真的第一次见到了明确的两军对垒:叛军在华盛顿近郊集结了大量部队,准备冲入华盛顿清君侧,围攻美利坚都城大战忠诚派。然而即使这样双方依旧没有干碎对面之外的任何明确口号或政治诉求。直到影片结尾,皇宫啊不对白宫告破,一名总统的发言人才在谈判中提出要放总统撤离,保留两个仍旧忠诚的州,然后旋即被叛军击毙,整个过程中叛军只是在否认发言人的一切提案。更别提在公路片环节那些关于持枪社区,小队交火和的镜头了,镜头完整而克制地捕捉了冲突交火本身,而那些引起冲突与死亡相关的东西则一概不提。迫真在遥远而黑暗的西太平洋北美洲,只有战争。
然而这部影片其实并不黑暗,字面意义上的并不黑暗。公路片部分绝大多数的场景都是阳光明媚的白天,而在影片的第二部分,华府午夜激战的剧情集中了这部电影的几乎所有大场面和战争戏份,从炮击林肯纪念堂到武装直升机低空扫射办公楼,还有步兵小队在城市环境里依托掩体互相对枪。烟尘,血腥,尖叫,以及记录在黑白胶片里,被定格的破碎混凝土和火苗把战争的混乱和战地记者脆弱的挣扎表现的很好。而问题在于,经历了这一切的华盛顿依然灯火通明。
也许是俄乌冲突这些年下来,俄罗斯在进攻中对民用电力设施的回避让人们忘记了电力不是免费的。在这部影片里似乎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电力供应是一个在战略和战术上都值得注意的问题。片中炮击林肯纪念堂后接了一个华府的广角夜景,在这个镜头里美利坚沉沦于战火中的首都灯火通明。交战双方在街上对枪的时候没有一盏无辜路灯受到损害,两边顶着头顶明晃晃的黄光当街对射,丝毫不考虑熄灯能给自己带来的战术优势,整条街亮得像是他们在模拟演习。甚至美国陆军的演戏都要模拟夜晚低光照下的城市作战项目,这环境还不如演习。还不止路灯,武装直升机横扫华府办公楼的时候,机枪夷平了办公楼二楼的抵抗,这个过程中,三楼一整楼亮着白光的办公室大灯连闪都没闪一下。即使我们退一步,考虑到美国那分布式市场化的电网系统,猜测全美超过3200家负责输配电的公司如何在这场没头没尾的内战中站队,我们也只能认为这些电力公司达成了某些超越政治立场的默契,在资本领域上完成了统一。这下好,比荒诞的内战更荒诞的事情出现了,一个分裂的美国竟然有了一个统一的电力系统,而这个电力系统甚至有足够的实力,能在机械化的国民警卫队和美国陆军手里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和供电量。这下好,不止cod6,也致敬传奇trpg规则《赛博朋克2020》了。
此外这部电影对美国内战的回避又让它在通过镜头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多了一分矛盾,在关于美国的各种艺术作品中,很少有视角讨论美国实际是一个依靠卡车运输必需品的国家,这自然也包括《美国内战》。在全片都在描绘公路旅程被战争和政治分歧所割裂的同时,没有汽油之外的任何货物出现短缺,在路过的小镇里甚至能买到一条精致的纱裙,尽管出了小镇就是危机四伏的公路战区。这让我不禁怀疑设定中的美国是否早已超额完成了现实中两任美国总统疯狂追求但毫无起色的制造业回流政策,甚至超额完成到了每个州,甚至每个镇都有完善的工业链条。然而要是真有美国总统能达成这种小罗斯福第二的成就美国还可能爆发内战吗?总不能地上神国的货架都和MMORPG一样,资源定时定点刷新吧。尽管在关于内战的全部设定都不明朗的前提下,这点小细节称得上是无足轻重的,但这点无足轻重的小细节堪比物理学大厦上的两朵乌云,你一旦注意到并开始思考它,整部电影的节奏都会开始地动山摇。
总之,我仍旧推荐各位去看一下这部电影,它的名场面对得起100分钟的市场和票价,如果你碰巧还是个游戏玩家,那除了名场面还有更多彩蛋性质的乐子。在名场面之外,作为一部视角放在战地记者上的电影,《美国内战》无疑也将关于记者,人,和新闻责任(褒义)的部分做了一个良好的表述。但是关于这些内容的探讨,以本片的剧情编排而言,完全可以将之放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处于冲突中的热点地区同时又回避掉那些引起争议的问题。专门设置美国内战这个看起来十分有噱头却又不够真的有噱头的话题,很难不怀疑导演亚历克斯·加兰就是想拍一下爆破林肯纪念堂,炮轰白宫,以及抒发一下他想枪毙美国下一任总统的心情,不管下一任是谁。(说一点题外话,影片里美国总统的形象总让我感觉他就是本次参加竞选的两位候选人合体了。)更何况考虑到本片的基调和那些被刻意忽视的细节,这种噱头很容易走向过度解读的荒诞。一个尽职尽责的战地记者,为了对这场内战的核心进行一次性的采访,途中所展现出的冷漠和疏离,着眼于人文关怀却忽视了人需要什么关怀的镜头语言很难说能够经得起推敲。他们深入了战火燃烧的地狱,愿意为了一条靠近真相的报道付出生命危险,可这个故事却让他们的专业几乎可以被当做从容,显得自己在完成报道后仍然有路可退,仿佛这里不是他们的家乡故土,而是另一个第三世界平平无奇的周末,他们在赴汤蹈火后仍然有一个应许的和平之地等着他们修整,有一条退路。
女主在宣传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它出现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每次我从战区侥幸逃生,我都感觉像是在对外示警,‘别这样做’。”
评论区
共 2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