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好多年前写的一个文章,感觉重新发到机核来,应该会更有意思。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太多人对《农药》口诛笔伐了,但游戏还是经常被放在“学习和教育”的反面。事实上游戏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育手段。
制作游戏的人都知道,玩家玩游戏是希望“胜利”的,过多的“挫败感”会让玩家放弃游戏,但是如果胜利来的太容易,又会变成无聊。所以游戏开发者都会努力去平衡“胜利的成就感”和“失败的挫败感”。玩家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体验过失败,也经历了胜利——这种感觉会鼓励玩家继续进行再一次的游戏。
然而,回过头看我们的应试教育,由于会按各种测验考试来排名次,名次靠前的自然会有一些成就感(大概排前20%会感觉不错吧);那么,剩下那80%的学生,很可能就是经历了一次“失败”的体验。我不知道哪个游戏敢让80%的玩家反复体验“失败”,还能让玩家继续玩这个游戏的。——我们的学习体验,往往就是沉浸在这种高浓度的失败感中,这怎么能让人喜爱呢?由于我们的应试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大家在一个智力测验中,排出名次来,从而以此分配教育资源。所以这种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绝大多数人失败。由于作为奖品的教育资源很少,所以“失败”,是应试教育的死结。“应试教育”这个游戏,是一个“零和”游戏:你在这个游戏里面越成功,别人在这个游戏里就越失败。然而,《王者荣耀》从来没有限定百分之几的玩家才能在排位赛中上黄金、铂金段位,所以我们的每次努力,都是在为了胜利而积累。
理论上,电子游戏实际上也是一种体力和脑力的训练,这和我们训练打球,训练弹琴,甚至学习文化知识所做的训练并无本质差异。关键是这种训练的形式非常不同。我们一开始玩《王者荣耀》的时候,也有新手教程需要学习,但是你很快的就能把新学到的知识,立刻在战斗中使用一下。也许你学的不好,但你可以反复的尝试,最后一定能得到成功。
而我们的学生体验一般都是这样的:我们学习了很多名著篇章,但是作文练习里,从来没有让我们写过自己的思想;我们学习了数学,但是除了买东西算算帐从来也没实际用过;我们学习了英语,从来没有在生活上打开过一份英文报纸。我们学习了物理和化学,但实验课是不受重视的,因为考试不考实验。但是我喜欢生物课,因为我可以从咀嚼米饭的甜味中认识到淀粉;我也喜欢美术课,尽管老师似乎从来没教过任何绘画技巧,但我可以自己去涂抹些图案。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学习”的原因:没有实际使用的机会!我们只能在大脑中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然后试图去理解这些“知识”。但这不是人类学习知识的生理规律!人类都是在不断的尝试使用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
电子游戏设计中有一个特点,就是高度的形象化,比如:游戏界面中,按钮都是有图标的;游戏中的行为,都是有人物、物体、道具的;就算是“任务”这种抽象的概念,也会专门的有任务图标和任务界面,往往还会做成一本书的样子……
但是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大部分都是抽象化的,文字、公式是主要的载体。这就是为什么生物课本和地理课本看起来要可爱的多的原因。我们整个的学习过程,也主要是文字过程的:通过语言到文字,变成概念,最后作业和考试还是文字。但是我们都知道,人类是视觉动物,我们喜欢看图形、色彩,文字在人类诞生了数万年后才出现。虽然它们是一种高效的信息表达工具,但并不是一种有趣而自然的表达方式。多媒体教学说了那么多年,实际上我们大多数看到的还是把文字搬上了PPT而已。相反,我在网上搜过一些数学的视频,比如泰勒级数、微积分的课程,就有把函数曲线动态的描画出来的,让人茅塞顿开。
我们都知道,《王者荣耀》现在是一个社交工具,大量玩家实际上是因为朋友玩,所以参与进来的。人是群居动物,热爱社交是天性。所以大家都玩一个游戏,就有了共同的话题,也有了可以一起做的事情。
虽然我有很多学生时代的好朋友,但却很少有真正一起研究“学习”的体验。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并不是鼓励合作学习的。我们上课的时候只能回答问题,不能和同学讨论;我们的作业都是自己写的;我们很少会讨论学习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在做题上,我们也不鼓励创造出更多的解题方法,反而是要求我们用“最快”的方法来解题,这样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上也没啥可讨论的,因为这不具备讨论的价值。由于我们学的都是标准内容,不同学生各自由于不同的环境,所得到的非课堂知识,几乎也都是“没用的”闲谈。不管我们同学间聊的是电视剧的内容,还是从记录片上看来的有趣知识,这些都是“没用的”,我们的课程并不认可这些东西。每个人都尽量的表现出同样的知识水平,所以就没有可以讨论交流的空间了。在这方面,我们发现欧美的一些学校都是分小组来学习的,作业也是一起合作完成的。我虽然不太觉得这样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但这肯定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沉迷游戏”和“学习”的口水战中,我觉得没有一方能最后获胜。如何改进“学习”的方式,才是最有价值的思考。
评论区
共 1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