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情感强烈程度排成一个tier list,我觉得孤独Loneliness肯定不会排在后边。虽然它没有爱或复仇那么丰满和赤裸,但它的无常性令人无法忽视。
寂寞、落寞、孤寂、孤立、孤单—这些词都与孤独有相似的含义,但各有微妙的差异。寂寞强调对社交或情感交流的渴望但未得到满足。落寞更多地带有一种失落或者被遗弃的哀伤的感觉。孤寂让我感觉像是身处竹林,是孤单和寂寞的结合;孤立更偏重于与外界的一种物理或社会阻隔;而孤单则可能是最接近孤独的词,但它没有孤独那样沉重的氛围,更多是短暂和瞬时的。英文中也有一系列近义词来描述这些感觉:Emptiness, Desolation, Isolation, Alienation, Solitude, Estrangement, Forlornness。
特别要强调的是Solitude与Loneliness的区别。加西亚的《百年孤独》是A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不是Loneliness。当马孔多的雨不断洗刷拉美的土地时,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一种不动声色的、永恒的情感,仿佛这场雨永远也不会停歇。当坂本龙一于2022年12月11日的线上音乐会中演奏"Solitude"这首作品时,我们听到的音乐已经超越了瞬间的音符和声波,成为了一种穿越生与死的永恒。这种孤独是一种永恒、中立且不灭的状态。无论你身处何种境地,这种感觉就在那里,静待人们去探寻。可以说,这种孤独本身就是一种境界。
相较于Solitude的永恒和中立,Loneliness则显得更为卑微和无助。这种孤独是以"小我"和情感为核心的,甚至有时看似微不足道。它涉及到大脑的多个区域,包括前扣带皮层、岛叶和杏仁核等。这些神经元在我们日常忙碌的生活中持续地影响我们,导致一种自我封闭的倾向。去外界探索新事物的机会被自欺欺人的言辞所消解,与人深入交流的时机则被刻意避开。我认为这不仅仅是逃避,更像是我们潜意识里为自己建构一道心理和认知的屏障——或许出于一种安全感,一种基础的幸福感。
很多时候,这种"自闭"实际上是人们在积累勇气的过程:就像神经网络在遍历后准备更新权重一样。这些心理墙壁其实值得正视,它们就像是跳跃前的力量支撑点,使我们能更好地望向外界。然而社会常常对这种自闭行为持压制态度,仿佛我们必须始终成为对他人有价值的人。我认为,在面对Loneliness时,他人应更多地给予理解和支持。这也意味着需要一个核心支持群体的存在。
最终,关键还是认知的转变。注意,我并没有描述孤独为一种复杂且难以言喻的"内心"情感,而是通过大脑的科学结构来指出,孤独是可控的。我想暗示的是,孤独也许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有没有可能,你其实没你自己认为的那么孤独?思考一下你现有的资源,再想想你未来可能会有的,然后积极地生活。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