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很荣幸拜读了本站军武区大佬@西米恩说的系列文章《骑兵论读书笔记》,跟着大佬的视角梳理和了解了自17世纪以来近代骑兵的发展历程,在收获颇丰的同时也激起了自己阅读《骑兵论》进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的想法,也希望通过阅读一手资料的方式,破除和回答一些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不合时宜或未经论证的关于近代骑兵的种种论述和观点。终于,在一年来见缝插针和阅读和简单思考之后,我也打算从自己阅读的视角对《骑兵论》里关于近代骑兵战术和训练组建的内容进行粗浅总结和讨论,希望各位读者多多指教和分享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个热爱和练习近代军刀对抗的兵击仔和初级军宅(此处艾特大尉老师哈哈哈哈),尽管不能体会骑马冲锋的感受,但我自己还是非常认同莫德上校对于近代骑兵的绝大多数论述和观点,即以骑手高超的马术和高度的组织度为基础,充分发挥骑兵部队的机动性和冲击能力,通过运动战的方式时刻占据战术和战役的主动权。但或许也是受限于历史时代和近代军事研究的特点,莫德上校对如何使用这种高效的骑兵部队的想法甚至还不够激进和大胆,一旦骑兵部队拥有了上述的特质,那么他们不仅可以在正面的集群冲击中大获全胜,也可以在小规模遭遇战、袭扰和穿插作战中大放异彩——变成一支真正多功能且可靠的现代军队。
而他们的后裔,即以坦克、各类机械化装甲车辆(包括火炮、防空导弹等)、以及机械化步兵为主要组成的现代军队正是发扬了近代骑兵高机动性和强大进攻能力的特点,而其中同样不可或缺的还有技术进步带来的转变,就像刺刀取代长矛+火绳枪的组合一样,火力、防护和机动性融为一体的现代装甲部队成为了比骑兵更好的选择,也克服了骑兵部队培养和指挥中的各类缺点和局限性。但其中还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即基于严格的纪律、高尚的品格、充足的教育以及坚强的决心所打造而成的士兵集体。在武器装备和技术体系不存在极大代差的前提下,能够取胜的一定是这样的军队。
由英国著名骑兵军官和学者弗雷德里克-纳图施-莫德所著的《骑兵论》一书,主要讨论了这些在18-19世纪活跃的近代骑兵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问题。其首先严厉地驳斥了一个广为传播的谬论,即近代骑兵不能也无法冲击未出现动摇的步兵阵列,几乎全篇文章都将近代骑兵(无论轻重骑兵)的战场冲击能力作为骑兵战术的核心价值,摒弃了从19世纪中期到21世纪的今天都被广泛接受的,即失去板甲保护的近代骑兵只能作为侦察袭扰和追击逃兵的辅助角色的观点。
实际上,莫德上校的论点十分清晰且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即骑兵这一拥有高机动特色的兵种在古往今来战争中的使用方法和价值:绝对的主动性和进攻性。无论是百八十人的小规模冲突,还是数十万人的会战战场,在局部区域集中优势兵力一举突破敌方阵列永远是战场指挥的主要目标,也是所谓“以少胜多”战术的实际操作方式,即设法让敌军力量分散,并尽量快速集中我方力量在局部优势的前提下给予关键一击。而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部队的机动性上取得优势。
而骑兵所具备的机动性优势正是战场上实现局部兵力集中的关键,骑兵强大且多数的一方往往拥有战场的主动权,其可以自由选择交战的区域和时机,而处于机动性弱势的一方往往只能选择构筑防线,并将士兵分散在战线的各个角落——否则就会被轻易地趁虚而入。然而,分散在防线上的兵力很难快速反应集中,只能依赖于预备队进行补救,但具备机动性优势的骑兵则可以在防线的任何一点上通过不断的移动和迂回包抄上取得兵力优势,并通过一次侧袭、背后突袭甚至是正面冲击的、坚决执行的冲锋取得胜利。
从今天21实际的视角来看,近代骑兵无法冲击论就如同坦克无用论一样可笑。现代的坦克部队正是冲击骑兵部队的继承者,即一股可以发挥机动性优势的装甲铁流,能够快速洞穿任何防守薄弱的敌军阵列。这种主动攻击功能是其他兵种无法取代的,也是近代骑兵同样需要保留和追求冲击能力的关键——如果只能对付士气低下或濒临崩溃的步兵阵列,那还不如让这些骑兵都下马组成方阵来的实在。实际上,自克伦威尔时期到普法战争,有无数的案例证实了优秀且组织严密的近代骑兵完全可以对步兵阵列发动强力冲锋,且可以取得伤亡比占绝对优势的成功结果。当然,面对组织不够严密的敌军骑兵部队同样可以打垮对方。
有趣的是,莫德所著的《骑兵论》间接地影响了后世坦克的诞生,一战实际的战场环境因步兵武器的全面升级和堑壕体系而全面偏离了莫德预想的19实际末期战场,因此近代骑兵无法再在一战环境下执行可靠的冲击突破任务。而师承莫德的富勒则提出了装甲兵战术理论,指出坦克正式取代了骑兵的角色,在战场上继续发扬快速机动和集中优势兵力冲击突破的功能,同时,伴随坦克共同快速机动的机械化步兵也成为了曾经线列步兵和骑马步兵的继承者,将步兵的机动能力也提升到同样的地位,这也间接促使了闪电战的实践和成功。
实际上,英军在布尔战争时期的糟糕表现就提醒了莫德上校,他在文章中明确指出,如果有充裕的条件和时间,每个国家都应该尽量让整支军队都变成骑马军队,就是步兵也应当变成骑马步兵,那么整个军队的指挥作战都将取得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便捷性。面对武器装备技术和规模优势的英军,缺枪少弹的布尔人依赖充沛的骑马部队打的英国人团团转,但他们离莫德上校理想的骑兵军队还有很大距离,因为想要发挥骑兵的种种优势的前提,就是手握一支高效且组织严密的骑兵部队。
而如何训练和打造优秀的骑兵部队,就是莫德上校在《骑兵论》中所回答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因为只有组织严密且能够完全掌控马匹的骑兵才可以发挥机动和战术优势,能够让马匹严格遵照骑手的指令进行高效移动,且不会在阵列组织和高速冲击的过程中自乱阵脚。相反,那些近代骑兵冲击步兵阵列的失败案例,往往就归咎于骑兵部队自身素质低下的原因,而非骑兵本身角色的误用。
在《骑兵论》的第十三章到十六章里,莫德上校完整论述了如何正确地组建一支近代骑兵部队,从骑手的选拔训练、马匹的驯化、马术的选择以及骑兵演习方面给出了相当充分的参考和建议,对当时许多骑兵训练的顽疾和谬误进行了批评,并广泛采纳和吸收作为死对头的普鲁士/德国骑兵的经验教训以及训练方法。尽管在《骑兵论》一书出版的1903年,这种训练建议可能也无法建立起一支可以应对一战战场的骑兵部队,但依旧可以视作对数百年历史近代骑兵建设的反思和总结,并给予21世纪的读者们一窥骑兵历史风貌的机会。
历史上的骑兵部队组建的核心并非骑兵本身的武器装备,而是骑兵中队、团甚至是旅能否以组织紧密,排列严整的阵列进行冲锋,当骑兵能够以优秀的协同组织运动且冲击敌军阵列时,他们手上拿的是长矛、军刀还是手枪都无关紧要,是否装备胸甲也影响甚微。在《骑兵论》写作和发表的时代,莫德上校对19世纪末期英国军界的“骑兵步枪化”观点嗤之以鼻,认为大量装备步枪的骑兵会逐渐演化为丧失冲击能力的,沉迷于在马上射击的步兵(注意,此处并非指代真正的龙骑兵等骑马步兵部队),而这些士兵将主要进行射击练习而逐步减少马术训练——后者恰恰是骑兵部队协同运动和冲锋能力的关键。
在火绳枪、燧发枪到后装步枪的近代战场上,士兵的有效火力打击距离和密度不断增加,但火力的精度和射速还没有出现一战时期的飞跃性发展。因而,在面对敌方阵列时,决定进攻行动成败的关键其实是暴露在敌军火力打击之下的时间,而有效交火距离越远,需要跨越的距离就越大,暴露的相对时间也就越长,此时骑兵冲击相较于步兵阵列冲锋的优势也就越大。
一方面,骑兵可以凭借机动性的优势,利用战场地形和建筑物对自身移动进行遮断,设法接近敌军阵列,缩短最终冲击距离并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并且主动选择攻击开始的方向,对敌军步兵或骑兵阵列的侧翼甚至是背后发起攻击;另一方面,高速严密的冲击可以迅速瓦解敌军防御阵列,突入接敌后将不再受到火枪齐射的威胁,反而是军刀和手枪大显其手的时刻。
在典型的18-19世纪环境下,常规的步兵部队可以对700码(约640m)内进行有效的火力覆盖,那么具备优秀组织能力的骑兵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冲击敌军阵列,炮兵在两分钟后跟进打击和支援,而步兵阵列则可以在七分钟后占领并巩固阵地。而以此时战役中骑兵冲击的基础单位中队为例,其往往采用双层或三层线列,能够以半个中队的宽度(约100人)快速侧击、背击或正面冲击步兵阵列,此时步兵往往只能完成3-4轮仓促的开火,即便是火炮射击也很难对宽大正面的骑兵部队造成决定性的打击。相反,如果按照战役中最基础步兵战术单位冲击模式,即一个步兵营以两个连队的宽度(约80人)进行正面纵列冲击的话(步兵阵列的机动性很难达成侧击或背击),就将受到20多轮的连续打击,更别说火炮对营队纵深(一般有三个连队深度)的打击,必然承受远高于骑兵部队的伤亡压力。
因此,在莫德上校看来,近代骑兵的主要角色就是在会战中集中使用,在战斗阶段发挥机动性优势接近和迂回敌军阵列,并抓住侧翼或背后的关键时机发动集中严密的冲锋,形成局部绝对优势兵力的雷霆一击,突破并击溃敌军阵列——无论是燧发枪兵还是火炮部队。而为了最小化骑兵受到的火力打击伤亡,往往采取宽大正面,浅纵深但前后多波次的冲击模式,可以形成数十个中队近千人正面宽度的线列冲锋,无疑将对步兵阵列形成毁灭性打击。但这一切的基础,则来源于高度组织化,纪律化且拥有高超马术、控马能力训练方法的骑兵训练体系。
在这里要首先介绍18-19世纪近代军队的会战模式,莫德上校引用了1742年普鲁士军史编纂部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的总结,其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间不断变化和改进,但大体的模式保持不变。首先,军团整体的协同战斗目标是结合火力和移动,因此“横队“(即所谓的排队枪毙)模式成为主流,紧密排布的士兵方便指挥控制,也可以最大化火力密度。步兵以三层线列(19世纪往往两层或三层均有)组织为营级单位行动,拥有约240人的正面宽度(典型的步兵营约720人左右),每个营还可以拆分成三队“半营“或6个连,形成前后3组线列(约80人宽度/两个连队宽度)纵深的纵队队形,兼顾移动和火力。
在战斗刚刚开始时,军团的各个单位一般以纵队行军抵达战场,主要阵列的纵队头部会先转向侧翼方向,从而引领整个阵列转换为面对敌军的横队,形成步兵阵列。同时炮兵伴随前进,直到进入射程开始攻击,或作为防守方占据优势阵地等待开火。此外,骑兵部队则往往居于主阵列的两翼,要么维持横队跟随阵列前行,距离敌军600码时发起冲锋;要么采用纵队或梯队形式,进行迂回和包抄移动,在敌军阵列侧翼或背后发起攻击。
战斗过程中步兵阵列的射击和移动循环进行。如果是原地射击,一般第一排跪地射击,第二排站立射击,第三排装弹预备,此时普鲁士单兵可以做到每分钟3次射击,整个阵列则是每分钟5次射击。而在单独移动时,整个营横队以小步紧密前进,跟随鼓手的鼓点(每分钟75-80步速度)以保证队列整齐。真正困难的是结合射击和移动,特别是在双方阵列彼此接近到有效射程后,开始移动的同时组织射击。但在当时绝大多数军队训练水平较低,往往就停在原地互射,或者一股脑地刺刀冲锋。
真正进攻火力射击模式如下,以三线横队为例,当开火口令下达,第一排士兵快速前冲三步后跪地准备,后两排士兵正常速度上前,随后三线同时齐射,结束后第一排士兵立即起身恢复横队行进,同时所有士兵进行装弹。在接近敌方阵列时,可以简化为暂停-开火-装弹-刺刀冲锋。但当时只有少数精锐军队可以做到连续前进和射击,很多情况下只能射击一次后冲锋,而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各国的步兵训练程度有所提升,交替移动射击和果敢冲锋成为了常态。
而到了骑兵环节,骑兵以中队作为基础战术单位,一般将战场上的骑兵部署在步兵阵列两翼,且相对集中使用以确保其冲击力和战斗效能。每个中队约200名骑兵组成两到三列的横队(即70-100人左右的宽度)进行移动和攻击,在行军或远距离接近时采用慢步,在准备攻击敌军步兵阵列时采用快步,并在最终冲锋时开始奔跑或冲刺(或依旧采用快步以维持阵列紧密)。要完成上述的行动必须依赖于极为严密和高超的马术技巧,以及十分坚定的进攻决心。此时骑兵往往受限于训练和马术水平的限制,很难在持续迂回运动中保持队列,因此很多时候主要采取正面冲击的方式,即便如此,拥有严密阵型的骑兵冲锋也足以在敌军阵列上撕开一个口子。而在后世优秀骑兵将领的指挥下,一些组织度极高的骑兵部队将首先以纵队快速机动至敌军阵列侧翼,并迅速原地转向形成大横队,直接发起对阵列侧翼的冲锋。
在骑兵部队完成冲锋并击溃敌军阵列后,往往会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即放任冲击后散乱的骑兵狂热地追逐敌军逃兵,从而丧失组织度,此时往往会受到敌方有组织的骑兵或炮兵预备队的毁灭性打击。而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将主攻的第一横队骑兵(往往是胸甲骑兵等重骑兵)转向阵列的两翼或后方以重整编队,同时派出组织完整的骠骑兵等轻骑兵继续进行包抄和迂回,对后方敌军阵列的侧翼或弱点展开冲击,多个骑兵部队轮番休整从而保持组织度和战斗力。
除面对步兵阵列发起冲锋外,还普遍存在两军骑兵相互冲击的情况,其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即为双方均队形严整且准备充分,发起横队对横队的正面冲击,此时骑兵运动的速度相较于对抗步兵阵列要求更低,更需要确保队伍的组织度和严密性,往往士气更加高昂和队形更加齐整,且全体士兵坚定决心的一方会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即在双方真正接触之前就迫使敌军骑兵横队溃散和转身逃跑,真正互相撞击在一起(均为严密阵列)的情况在实际战例中并不常见。第二种即为准备就绪的骑兵横队向正在机动追逃或混乱状态的敌方骑兵发起冲锋,一旦骑兵指挥官能够抓住战机展开攻击,那么组织度和严密性更高的进攻方将毫无疑问击溃对手。而第三种,即交错而过(均为松散队形)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在双方均缺乏足够的组织度和严密性的对攻过程中,此时双方骑兵很容易陷入捉对厮杀彼此近战缠斗的情形,无法依赖严整阵型的骑兵们只能用手上的军刀保卫自己的性命了。
对于近代骑兵而言,常见的冲击阵列包括多层次的横队冲击,呈斜线排列的梯队冲击,呈箭头排列的楔形冲击,以及前后交错排列的棋盘冲击等。这些冲击阵型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是骑兵对于胯下马匹的绝对掌控,能够时刻保证队形紧密,特别是骑兵往往需要在冲锋之前对敌军阵列进行迂回移动,抓住面对敌军侧翼或背后的关键时刻迅速整队并发起绝对性的冲锋。此外,为了确保部队机动性、攻击宽度和指挥难度的平衡,一般骑兵冲锋正面横队往往在3-5个中队,纵深2-3个中队,并不会将所有骑兵都像墙排列在一个紧密横队上——这样既不可能有足够大的战场宽度容纳他们,也无法有效移动甚至动弹了。
横队冲击对队形切换的要求相对简单,可以直接由纵列原地转向或从中间向两侧分开以快速切换;而斜线排列则脱胎于斜线行军,整个队列以45°斜线移动,如果需要转向只需调转马头,重新匹配斜线上每个骑兵的速度即可,并且斜线冲击还可以利用队形一端作为先锋,增强对敌军步兵阵列的穿透能力,并在冲锋过程中对步兵阵列产生连绵不断的压力,但这种阵列毫无疑问对骑手马术的要求更高。实际上,骑兵冲击骑兵也是类似模式,阵型更为紧密和协调的一方可以取得同等速度下的组织度优势,冲击时的稳定性和士气更高,更容易迫使敌军骑兵阵列在接战前崩溃,且冲击过程和之后的队形保持更加完整,自然能够取得战斗的胜利。
在骑兵冲击的规模上,以腓特烈大帝的骑兵部队为例,其一般组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最严密和冲阵的人高马大的胸甲骑兵,第二梯队是应对敌军迂回的龙骑兵,第三梯队则是作为预备队随时补充攻击的骠骑兵。整个骑兵部队规模在演习中往往可以集中15-20个中队,即集中了一个骑兵师的规模,形成超过5个中队的宽大正面,可以大量兵力集中在敌军约一个步兵旅(由4-6个步兵营所组成)的宽度上进行攻击。形成如此悬殊的兵力和冲击能力差异,骑兵部队往往只需要付出微小代价即可成功突破敌军的阵线。如同克伦威尔的铁骑军一样,“他们像一堵墙一样推进,士兵之间摩肩接踵”(但实际上还是会保留人和马匹动作的空间,此处描写更像是夸张论述),在这种冲击下,单打独斗的骑兵近战不再重要,只需要维持阵型,手执利剑就能取得对决的胜利。
一般而言,胸甲骑兵和作为重骑兵使用的龙骑兵可以胜任在敌军阵列正面或关键位置迅速发起决定性冲击的能力,其阵型变换和机动能力稍逊一筹,但严密的阵列和强大的冲击力足以正面迎击敌军步兵阵列,因而往往承担战役首轮进攻的角色;而骠骑兵和枪骑兵等轻骑兵除了完成侦察袭扰任务外,在战役期间,特别是拿破仑和普鲁士的轻骑兵也具备线列冲击的能力,他们可以凭借更优异的机动性对敌军阵列进行迂回包抄,设法通过战场遮断的方式抵达更理想的阵地,在重骑兵冲锋的同时或之后发起致命的侧击冲锋以摧毁敌军阵列。
对于骑兵阵列和移动指挥的典型案例可以追溯到17世纪克伦威尔的铁骑军,他似乎提前了解了腓特烈大帝对骑兵整体性的要求,并实现了高度组织化的骑兵通过队列变换实现优势冲锋的效果。在纳斯比会战中,克伦威尔协同了正面和侧翼两支骑兵部队的行动,正面的骑兵团排成紧密的横列攻击国王军的步兵阵列和骑兵阵列,并吸引后者的注意力,而克伦威尔带领的主力则首先以纵队快速机动到敌军阵列侧翼,然后原地转向立即形成大横队,同时发起侧击冲锋,直接造成了国王军的大崩溃。这种快速机动后的变阵打击,无疑体现了克伦威尔铁骑军极为高超的组织度和骑术技巧,如果胯下马匹不能完全服从骑手命令,就根本无法实现骑兵阵列的快速变化和高效攻击。
如果骑兵将领可以实现克伦威尔或腓特烈大帝对骑兵军队严密组织和冲锋能力的要求,那么真正开始冲锋时骑兵阵列的第一线就足以敲定战场的胜局,后两个横队更多地是作为预备队或追击部队使用,并且在冲击完成后快速收拢和整队骑兵,再次迂回到背侧或侧翼进行攻击才是正确的选择,而非一股脑地追击逃兵。后续追逃和连续打击的任务可以交给第三列的骠骑兵执行,而时刻保证骑兵部队的组织度,抓紧时机进行休整更是关键——如果能够发起一次成功的冲锋,那么就一定可以在当日剩下的时间里再发起。高效的骑兵部队将反复冲击敌军多层阵列的侧翼或弱点,以全面压制敌军或掩护己方步兵阵列进行移动为目标。
但实际上,在18-19世纪的战场上仅能进行一次冲锋攻击的骑兵师屡见不鲜,特别是以短期征募的新兵为主的部队,其尽管拥有高尚的战斗热情和坚定意志,但其最多在接战之前的快步甚至慢步中才能保持基本队列,一旦开始奔跑冲锋就开始散乱,在冲击敌军不够严整的步兵阵列时尚可凭借冲击力量取得优势,但会在随后的追击阶段立即跑散,更遑论进攻士气高昂且严密组织的敌军步兵或骑兵阵列,这些骑兵在进攻过程中就无法控制自己的马匹,很快沦为对手的猎物,这种情况也正是近代骑兵“无法冲击未动摇的步兵阵列”一说的来源。
即便如此,通过军事将领优秀的战役指挥能力,可以设法让骑兵部队隐蔽行军或尽量从侧翼或背后接近敌军阵列——在足够近的距离上再发起全速冲锋,哪怕只有一次机会也有创造胜局的可能。但这样的代价必然是骑兵部队陷入随后近距离交火或反冲锋时的大量损失。因此,只有骑兵部队自身能够确保可靠的组织度与冲击能力,才会给予战场指挥官较大的战术空间选择,即决定采用紧密阵列但适当降低冲击速度,还是适量牺牲严密性而提高冲击速度。
对于骑兵冲锋的方式和速度,往往存在两个方向上的权衡,即队形的紧密性和冲击的速度。由于马匹运动和控制军刀等人体动作必须占据一定的空间,大部分时候所谓紧密的骑兵阵列也并非所谓完全紧密贴合的“墙式冲锋”,而会根据实际的机动速度和阵列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排列为横队的骑兵在多数时候为确保必要的活动空间,需要占据0.6m-1m左右的宽度,在速度较低队形严整的时候,间距可以缩短到十几厘米,而在发起加速甚至全速冲击的时候,间距可能就需要拉开到20-30cm甚至更大,且必然会出现马匹速度存在差异所导致的队形变化,但训练水平合格的骑兵部队依旧会维持横队的完整性,不至于完全失去控制而冲散。
对于骑兵的运动速度,以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军骑兵为例,骑兵部队常见的移动速度分为三个级别,即慢步(6-8km/h)、快步/慢跑(12-15km/h)、奔跑(18km/h),以及冲刺(24km/h以上),各国骑兵部队的标准不一但大同小异。一般认为在快步/慢跑时骑兵阵列可以维持足够的严密性和组织度,而在奔跑速度下骑兵的间距就必须稍微拉开以维持队形,至于全速冲刺则一般会导致阵列变得散乱,只有经过严格训练和精锐骑兵部队才能保证线列的完整性。实际上,当骑兵面对步兵阵列时,骑兵冲锋的严密性要求比骑兵对冲时要相对更低,就像滑铁卢战役时,散乱的英军骑兵足以冲垮法军步兵阵列,却在追击时因阵型混乱被法军骑兵的反冲锋而击溃。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冲击步兵阵列的骑兵会选择全速冲刺以减少火力暴露时间,同时增强冲击强度,以确保可以击溃敌军阵列,并将重点训练和强化完成冲击之后的整队动作,控制骑兵中队迅速重新组队,避免散乱追击以在获得休整的同时进行下一步机动。而在面对骑兵阵列时,适当降低速度以换取更严密的阵列则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对手的骑兵(哪怕是卡宾枪骑兵)无法施加步兵阵列一样的远程火力密度,此时无必要减少火力暴露风险,而需要尽可能强化自身队列的组织度和严密性,在硬碰硬的对冲中打散敌军的骑兵。
以腓特烈大帝对骑兵冲锋步兵阵列的要求为例,普鲁士骑兵在1748年需要完成700码的进攻距离,其中300码慢跑加上400码奔跑;而到了1750年则是1200码进攻距离,其中300码慢跑加上400码奔跑,以及400码全速冲刺;至于1755年则是1800码进攻距离,其中1200码奔跑和600码全速冲刺。采取这种模式体现了平衡骑兵速度和队列的思路,即在中远距离采用快步以维持阵列严密,在火力暴露时间上进行取舍,尽量缩短全速冲锋的时间和距离,增强骑兵部队冲击效能和重整队列的稳定性。实际上,即便是由塞德利茨所指挥的巅峰时期普鲁士骑兵也不可能在超过1000码的持续冲刺过后保持队形的严密,采用快步+冲锋组合的模式更适应多变的战场环境,也不至于对骑兵训练提出过于离谱的要求。
相反,在大革命后极大解放生产力和爱国热情的法国也迅速建立了强力的骑兵部队,而拿破仑则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思路,即设法在骑兵训练不足的情况下,加强骑兵部队的组织度和阵列严密性,即一方面为胸甲骑兵和卡宾枪骑兵配发完整的胸甲(即胸背甲而非单面胸板),当暴露在敌军火力之下时以增强生存性,另一方面则采取快步冲锋策略,让重骑兵维持约12-15km/h的快步以肩并肩、膝并膝的方式稳定前进,优先保证队列的严密性和组织度。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法国大革命后基层士兵的意志决心保证阵列严密以抵抗火力,同时减慢速度以弥补骑术不足的缺点,但同时也出现了应对骑兵能力及格,但冲击步兵阵列疲软的问题。
如果仔细分析滑铁卢战场上的英法两方骑兵部队的表现,就可以发现二者的选择都是退而求其次的结果,即英军骑兵尽管冲击狂热队形不整,但往往可以击溃或冲散法军步兵阵列,只在随后的追击混乱中受到重创;而法军骑兵则成规模地在英军步兵阵列前败下阵来,对此,莫德上校将其归咎于法军骑兵的快步冲锋,他引用时任英军骑炮团上尉默瑟的证词:“面对我军的火力打击,法军骑兵坚持以快步行进,直到距离我们仅有一条小道,此时几个先头法军中队开始向后转向,导致整个队列的混乱。”实际上,过慢的速度使得法军骑兵在英军步兵的火力打击下暴露了太长时间,即便是胸甲也无法在高伤亡率下维持有大量新兵的骑兵中队的士气和决心,可能在1812年前有足够勇敢和坚定的士兵可以坚持到最后,但此时的法军骑兵无法凭借快步所维持的紧密阵列取胜,反而被持续不断的火力打击促成了崩溃。
因此,根据莫德上校的观点可以发现,一支合格的近代骑兵部队必须兼顾快速冲击能力和严密的组织能力,其可以在面对不同敌军阵列时主动选择速度和队形的组合。例如,以相对松散但依旧完整的队列快速冲击步兵以减少火力暴露时间,并在击溃后者后及时整队维持组织度,以应对反冲锋或展开新的机动;或适当降低冲击速度,换取极其严密和强硬的横队,以确保击穿敌军相对松散的骑兵阵列——因为后者并不能在兼顾机动袭扰的同时维持足够的火力打击密度。而只有组建一支马术精湛、士气高昂、组织严密的近代骑兵部队才能实现上述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巅峰时期的普鲁士骑兵兼顾了两种冲锋所需要的能力,而直到布尔战争时期的英国骑兵都放弃了队伍的重整和严密性,在面对骑兵反冲锋时吃瘪;而滑铁卢战场上的法军骑兵则无法在维持阵列的同时快速冲击,很快被步兵阵列密集的火力打击所击溃。两者都存在士兵控马技术较差,导致骑兵阵列组织度较低的典型问题,只是两方指挥官的不同抉择让其承担了不同的使命,但最终他们都不是莫德上校心目中理想的近代骑兵军队。
结合18-19世纪的军事实践,莫德上校在深入观察各国骑马步兵军队后给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结论,即成功的骑马步兵最终都会骑兵化,即他将骑马步兵视作一种“预备骑兵”,而非骑行马匹的机动化步兵。实际上,近代意义上的骑马步兵正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陆地战争规模急剧膨胀之后的结果之一,即军队已经认识到高机动性部队和大规模骑兵部队在战场上夺取主动权的重要性,但受限于财政困难无法短期组建高质量骑兵,退而求其次,让步兵“挑选剩下的马匹”上马进行机动,并适时下马作战,恢复步兵阵列或散兵战斗的模式。
而随着这些战争之初仓促组建的“龙骑兵”部队上马进入战场,其必然会在一次次遭遇战中与敌军骑兵或步兵展开战斗,而实际的战场经验也表明,在残酷的战争筛选后,骑马步兵们很快认识到专业骑兵部队在机动性和冲击战斗中的极大优势,且越来越多地与线列骑兵并肩战斗,成为既可以机动冲锋,也可以迂回穿插占领有利阵地下马坚守的“万金油”部队——最终骑马步兵变成了可以下马射击的骑兵,类似的故事在英国和法国的龙骑兵部队中广泛上演,尽管英国军队对龙骑兵的定义从一开始就和欧陆并不完全一致,但战争期间的英军和法军龙骑兵都毫无疑问已经具备了专业的线列骑兵所需的大部分素养。
如果将时间范围扩大到中世纪到21世纪的现代,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骑马步兵的意义要远超过当时他们的战场价值。为了尽量方便指挥、集中火力以及提高组织度,近代之前的步兵战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阵列模式,会战也是阵列战为主,只有专业骑兵部队才能执行运动战。而在18-19世纪专业散兵和骑马步兵的出现开始让牢固无比步兵线列出现了松动,让步兵像骑兵一样提升机动性,以全面争取战场主动性的近代运动战雏形已然萌芽。而高机动性部队的指挥和组织度在近代解放生产力和提高士兵教育程度之前,一直是一个大难题。
因此,步兵机动性的提升所仰赖的必然是进入近代工业化社会后的技术进步和社会革新,坚定快速且勇敢的步兵运动在那个时代需要面对火力打击和牺牲伤亡,也只有拿破仑那支从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新型军队可以具备这样的勇气和组织度。而莫德上校则进一步指出,应当尽可能增加军队士兵的骑马率,最好是所有的步兵——无论是线列步兵还是散兵都变成骑马步兵,即龙骑兵或猎骑兵,他们既可以发挥机动性优势主动选择战场阵地并下马作战,也可以伴随或作为线列骑兵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坚决的冲击战斗,用军刀和长矛击穿敌军防线。
如果按照莫德上校的想法,那么此时理想的军队应当全部骡马化,即区分有专业进行正面冲击战斗的胸甲骑兵,兼顾冲击和高机动性袭扰的骠骑兵,兼顾正面冲击和下马列阵射击的龙骑兵,兼顾机动袭扰和下马散开战斗的猎骑兵,以及通过骡马快速移动的骑马炮兵等。所有兵种的骡马化使得其协同进行战术机动和战斗成为可能,也是真正意义上陆军合成化部队萌芽起点。尽管直接一一对应略显粗暴,但我们依旧可以用21世纪当今版本答案的现代陆军进行对位,即主战坦克——胸甲骑兵,轻型坦克——骠骑兵,步兵战车和各类装甲载荷车辆——龙骑兵或猎骑兵,以及自行火炮/自行反坦克炮——骑马炮兵。我们似乎可以预见骑马步兵和骑兵协同冲锋进攻,而骑马炮兵及时机动提供火力支援的场景。
但是,对于19世纪的军队指挥技术和训练水平而言,要对全骑马化的合成部队进行战役级别的有效协同指挥无异于难于上青天。当时保有大量的线列步兵在很大程度上是军事训练成本和指挥成本的考量。建立专业化的骑兵和骑马步兵部队往往需要十分艰难的训练和长期战斗所淬炼出的组织度与严密性,而能够成为兼顾骑兵冲击和下马步战的龙骑兵们,也在实际的军事对抗中逐渐骑兵化,而下马战斗反而变成了少数情况——因为在面对敌军骑兵时,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必须以更为严密和组织化的骑兵角色进行对抗才能取胜,而在面对步兵阵列时,进行坚决和果敢的冲击所带来的伤亡要远远少于下马对射。
当然上述情况也有例外,即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军龙骑兵依旧装备有完整尺寸的燧发枪/来复枪,而非常见骑马步兵所装备的卡宾枪。这个思路反而提高了龙骑兵战斗的有效性,他们在必要的时候下马占据有利地形,用手上的步兵火枪将敌军骑马步兵的卡宾枪压得死死的,而在列阵机动和冲锋的时候,他们不会浪费时间傻坐在马上射击,而是果断拔出军刀并排列成横队,像胸甲骑兵一样果断进行冲击战斗。而作为真正意义上还保留完整步兵射击能力的法军龙骑兵,也依旧在不断的战争实践中变得专业骑兵化,下马射击更多会在后卫或侦察袭扰的战斗中才会出现。
所以,当莫德上校在19世纪末期就已经提前清楚地认识到,机动能力越强,进行远距离和快速射击所带来的优势会越大的事实就十分有趣,但军事科技的进步却不是线性的。从原理上来讲,机动性的优势有利于在局部区域快速集中力量,在双方射击火力效能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射击角度、进攻突然性和局部兵力优势会被快速放大,这个结论在二战以及随后大大小小的陆军对抗中很快得到了验证,但却没有在一战的环境下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受限于军队实际的指挥能力还不够有效,科技进步带来的火力优势在步兵和骑兵之间并不对等——直到装甲车辆的出现才重新扭转了局面。
可惜的是,作为传统骑兵军官的莫德在当时并未充分认识到方兴未艾的汽车和机动载具所蕴含的巨大潜能,而仅仅是把他们视作无法适应复杂地形的低效交通工具。但这并不足以让我们加以指责,因为当时的主流军事观点甚至还不能充分认识到机动性的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不意外潜力巨大的骑马步兵最终成为了预备或万金油的骑兵,因为骑马这一移动方式的训练成本太高了,他们不知不觉就成为了最精英的士兵集体;然而未来大规模的战争所需要的,是赋予占军队主要力量绝大多数的普通步兵简便可靠的高机动性工具,因而,后世的机械化步兵,才是真正意义上既可以伴随冲锋,也可随时下车战斗的“龙骑兵”部队。
评论区
共 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