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4~7岁。因为成长阶段经历战争的缘故,发育比较迟缓,矮小、患有幻想症,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想象自己变成其他人的样子。(关键道具:【体检报告】、【精神医生的信】)
哈勒尔太太-妈妈:30多岁。一位中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女性,优雅智慧。战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发生变化,他们遣散了以前的女佣,把整栋豪宅转变为家庭旅馆以增加收入。
哈勒尔先生-爸爸:30-40岁,战前为中产阶级,后作为高新技术人才在外打工。
南希阿姨:40-50岁,工作得力、心地善良,作为唯一的家政留在哈勒尔家庭旅馆里。
狼先生:50岁,高知画家,坚定的反战主义者。因为常年酗酒抽烟、生活作息差,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患有严重的风湿病,眼睛因战时医疗资源匮乏得不到医治而患上后天色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出现了自杀倾向。内心挣扎的他为躲避过去压抑的生活环境,搬进了哈勒尔家庭旅馆。
《荒原狼》把哈里定格在了20世纪20年代,书中字里行间都弥漫着知识分子面对战争螳臂当车般的苦痛,尤其是他与旧友那场话不投机的会面,几乎奠定了他的爱国热望与世界愈行愈颓之间的巨大鸿沟。我咀嚼着他逃离饭桌的仓皇,目睹着他和自己的博学、家乡告别,明晃晃地感受到一股凄凉。
但是作为一个游戏剧本,我们并没有过多的篇幅去铺陈和关注那些与故事无关的旁支人物,究竟如何在把握住哈里人格深度的同时,完成这个短篇剧本的起承转合呢?我的解决方案是——构建更激烈的戏剧环境,激化人物的内在矛盾。这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下文中,我将以狼先生这个角色来举例:
首先,我提取出狼先生的几个基本特征:嗜烟嗜酒如命、体弱多病、博学好读、心表不一、反战的爱国主义者。有了这些材料之后,再将它们进行归纳拆分,投放至美术需求和剧本需求中去:
其中关于美需的部分,我们会在后面的动态中单拎一章来讲,本章要聚焦的则是关于角色内核在文本上的延展——如何不空洞、不造作的呈现出“心表不一”和“反战的爱国主义者”这两个属性呢?
原著中,哈里身处1920年代的末期,也就是二战前夕,作为一个高知分子,他几乎绝望地意识到自己穷极一生的追求、博学和名望的高峰并不能挽救世界的颓势。为了激化这种“绝望”,我把他移植到了1950年代的战后世界环境中,“逼迫”他去目睹着城镇的满目疮痍,同时以战争为诱因,又为他追加了“因战争得不到医治,眼疾导致色盲”的设定。
在游戏中,我选择通过“袜子颜色不一样”这个情节,将这一想法实现出来。至此,狼先生身上的第一层次的矛盾就已经显现出来——
(1)人物与环境的对抗:“反战理念” vs “战后满目疮痍的世界”
(2)人物与自身的对抗:“热爱绘画事业” vs “患上色盲症”
但是如果仅仅只表现出一个时代人物的不得志,我认为这个人物还是不够立体、不够鲜活的,所以我在此基础上,又为他追加了一个“厌恶表演性”的深层特征。
那么究竟何为“厌恶表演性”?在哈里与旧友(原著人物,不存在于本剧)的不悦会面中,他的“荒原狼”的人格大肆嘲讽了他虚伪的社交,他痛斥着自己“为人”的社交,而我则把它解读荒原狼对“对待外在社会的表演性”的自我批判,换句话说,他厌恶这种在社会生活中习得的“表演”面具。
该怎么去呈现这种深层次的自我厌恶呢?我将他的戏划分成了几个情感层次:(1)他在一出场的时候“扮演”着一位乐于逗小孩子开心,会为小孩子掐掉烟的理性成年人,他的台词中包含着“小型啮齿动物”、“吃报纸”等滑稽的词汇,去突出他这种浮夸的“表演”状态。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表演性”已经成为了他下意识的流露出来的“人皮”;
(2)但是当查理正常、甚至是以一种幼稚、憨态的形象与他交流的时候,他的“疯癫”却发作了——孩子在向他的“博学”请教,而这是他最厌恶的自我部分。他的语气开始变冷,絮絮叨叨的抖落出自己的苦楚,这时候的他并没有把孩子当作孩子,而是把自己脆弱的一面,还有无礼的一面都坦坦荡荡的流露出来。但在这里,我仍然为他附加了许多“狐狸”、“老狼”等童话性的词汇,试图去激化他“表演”与“厌恶表演”的人格内生矛盾;
(3)他的这种疯狂一直持续到查理郑重的回应他的时刻,而我采用了旁白去描述这种狼先生冷静下来的自我审视——“是的,狼先生,和查理先生,都怔怔的看着狼先生”。达到这层意思之后,我觉得必须要给狼先生留下一个思维挣扎的私人空间,我在故事线中支走了查理(玩家),给他一段留出一段不为人所知的(而玩家又是上帝视角的)内心蜕变的时间。
最后回到我们之前的议题,我采取了什么方式来兼顾狼先生的人格深度和短篇叙事呢?第一个层次是搭配好人设和时代设定,让一个人物身上产生足量的内生矛盾(意志与环境,热爱与失意),第二个层次则是把镜头聚焦在更细微的精神层面,把人性中的自私与自控混杂呈现,这种遮掩不住的“失控”是人物苦痛情怀的完满载体,但这部作品究竟有没有把握好他“善意”的尺度,不让他演变成负面角色,就请各位考官在实际的游戏体验中定夺评判吧。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