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两个小时前刚刚看完这部机核出品的著名而小众的纪录片,结论是:对我而言这是部极好的纪录片,不负机核以往的名气和品质。下面是一些纯个人心理的记录,而已。
流浪地球2刚上映的时候通过电台知道有这部影片,结合当时刚看完本片的氛围是十分期待,迫切的想知道更多关于球2的幕后故事的。但是当时间不断地推移,再也没有更多纪录片相关信息流出的时候,这种迫切的心情也随之慢慢减弱了。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我一度以为Moby老师是不是从机核离职了,从Moby老师的宿舍往事电台开始就还挺喜欢郭导的,所以有一会儿还挺担忧和失落的。
在中秋前很无意刷淘票票的时候看到了纪录片的上映信息,突然心里咯噔了一下,有一些对电影制品很久没有的期待突然被勾了起来。但回过头想当时的情绪,更多的是一种出于打卡机核出品的动机,对球2本身的兴趣已经变为次要目的了,并且由于南京电影院的排片特别的少,基本都集中在工作时间段,所以推动我真正去电影院坐下来看的动力并没有特别强烈。今天能去看也完全是因为昨天通宵加班,今天意外获得了一天额外的假期。
回归到纪录片内容本身,我本身不怎么看纪录片,特别是中长体量的纪录片,准确来说近几年连电影都很少看了。所以对于这部影片与我的预期设想是有不小的差异的。结合球2刚上的时候的讨论氛围,对于球2的意义,有很大一部分是肯定其对于中国科幻电影工业的探索价值。
所以在看之前我更多是认为这会是一部“中国科幻电影工业革命指南”。
实际上,这更像一部故事片(或者文艺片?)(本人对电影没有研究无法准确描述)
在整篇电影中,没有太多描述技术上的细节和具体的实现路径,包括究竟如何做的项目管理、人员管理等更实际应用的细节,很多都是言语及镜头带过的,更多是在讲述球2团队的心路历程,特别是所有主创表现出来的情绪,释放出来的那股劲,与我个人而言是更具感染力且更印象深刻的(也可能是我看的不够细,更多是浸染在了影片里的人的情绪中)。加上全片是围绕着中国科幻发展历程这么一个大的主题收束的,球2的幕后记录就更像是中国科幻路程上的关于这么一群探路人的一段冒险故事。所以我更愿意把这部影片当作是一部剧情片、故事片。
这是很有意思及我最想记录的部分。在看球2的时候,我的情绪主要集中在,对于继球1之后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又一个奇观的惊叹与震撼,它是我作为一个视觉设计相关从业者,基于电影本身高品质属性的情绪反馈。在电影情节中,让我稍有些感动的是最后中国航天员出列的那一幕场景。而这部幕后纪录片中,是有很多个小点让我情绪收到巨大冲击。相比球2本身更具冲击力。
比如:
郭帆导演让北影的学生来记录每天犯的错误,以此想要形成对工业化的探索;
“即便失败也是有意义的”,这种向死而生的精神导向;
一大杯冰美式一口干了,然后补了句“为了梦想”;
后期团队在最后的死线前拼死加班修穿帮、找bug;
等等...
在整个观看纪录片的过程里,这种共鸣感是越往后越发强烈的,在最后那半小时里,很微妙,眼泪是止不住的流。这是基于一种来自现实的冲击的情绪的迸发。我很难以描述具体是什么原因,或许是纪录片带来的本身的真实感,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也可能特别是在我也连喝了几杯冰美式通宵工作之后,这种真实更容易让人绷不住。
在看到球2而把它当成奇观的时候,这种震撼带来的感动是不具备真实的共鸣的,当透过纪录片,看到印有快捷键的鼠标垫半搭在桌面上,桌子下蜷曲着极度疲惫的身躯的时候,仿佛看到的也是自己。难免是会有心酸,但更多是种羡慕及憧憬。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