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动物园游记的第七篇,既然中秋游了趟杭州,当地的动物园我当然也依照惯例去了一趟。说来也巧,上次游览长沙生态动物园赶上了高温天气,今次杭州行程中留给参观动物园的那天又恰好撞上台风贝碧嘉登陆。幸运的是,杭州受台风影响并不严重,我们走了大半才被连绵的阴雨截住,还算基本完整地游览了园区。 和许多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一样,杭州拥有两座动物园——分别是杭州动物园和杭州野生动物园,要是论展示物种数量和综合设施水平,位于郊区、票价更高、商业性质更浓厚的杭州野生动物园毫无疑问表现更好,甚至放在国内的诸多商业动物园里也算得上名列前茅。但我个人对城市动物园颇有偏爱,对历史悠久的老动物园现状如何也颇有好奇,因此我本次旅行的“动物园时间”还是选择了市区的杭州动物园。至于杭野,就和良渚博物院一起作为某种遗憾和动力,留到下次再来杭州时专门游览吧。
杭州动物园坐落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山地丘陵之间,虽与西湖有一小段距离,虽不能一览湖光山色,但地势的起伏、葱茏的植被为动物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称得上是块寸土寸金的风光宝地。园区的整体面积算不上大,被虎跑公园、少年公园簇拥其间,甚至显得略有点局促,但它却独有着其他动物园难觅的江南风韵,这里除了动物栖地,亭台楼阁、长廊水榭同样数不胜数,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座动物园,还是一座精心设计过的江南园林,和杭州的城市格调相得益彰。
而说到“历史悠久”,国内园史比杭动更久的动物园很多,例如长沙生态动物园就已有90年园史了,但在90-00年代城市动物园搬迁大潮中,大量的城市动物园更换园址、前往郊区,哪怕园史悠久,作为其承载介质的老园区也早已物是人非了。而杭州动物园自1975年成立后,就一直坐落在西湖区虎跑路40号不曾变更,其园区虽然不比北京动物园那有着120年历史的文化古迹,但也经历了近50年的风雨。 这样的一座“老园”能否运用现代理念焕发新生?在动物福利和科普教育上又表现如何?都让我十分好奇。
我们还是按照以往的惯例,从园区地图上看看动物园的整体展示思路。
比较特殊的是,今次我们参考的这张地图颇具特色,是一面历史气息浓厚的水泥墙壁,它矗立在杭动入园的必经之路上,见证了一代代杭州人的成长,想必也是不少当地人童年的情感寄托。不知道是园方有对墙上的地图进行过调整,还是自地图墙建成之后杭动的展区设置就没有大变化,除了零星几个新设场馆,如今的杭动的展区布置和这面墙依旧保持一致。
从展区图上可以看出,杭动的展示物种分布是按照食性和种类的景点逻辑进行设置的,园区有出口和入口各一,也不存在什么快速通道之类的现代化设计,因为展示物种不算多,现有的参观路径完全够用,沿着环线走一圈应该不会错过什么动物。
整体来看,经年日久的运营产生的历史包袱给如今的杭动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园区内不少设施、栖地一看就是当年落后思维理念的残余。而作为一家国有事业单位,杭动也很难以像商业动物园一样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大范围颠覆式的改革,它所处的地段也为翻修和重建带来了局限和阻碍。但令人欣喜的是,我还是能明确地看到园方在有限的资金和空间的条件下,对动物丰容和自然教育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这座快要五十岁的动物园,依然在进步的姿态一步步走向前方。
杭州动物园那江南山水园林般的隽丽风雅,在一入园的鸟类展区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杭动入园处的鸟类展区有鸳鸯池、珍禽馆和涉禽池三部分,这里精心打造的自然环境和建筑特色相结合,别致得让人印象深刻,就让我们一个个说起。
提到公园里的鸳鸯,大部分人联想到的应该是它们在湖光粼粼中一雌一雄彼此相伴,前后跟随、悠游水上的恬静情景。而杭州动物园的鸳鸯池展区偏偏就要打破这个刻板印象,园方在游客眼前架起树木,为鸳鸯们搭建了一个再自然不过的栖架。
游客们只要稍一抬头,就能看到团团姹紫嫣红的绚烂羽毛如花朵般在枝头绽放,此番场景完全是鸟儿们的自然行为,其令游客难以忘怀的同时,还能带来“原来鸳鸯也会飞、能上树”“原来鸳鸯也会在树上筑巢”的延伸认识,让游客对动物的自然状态有更加具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鸳鸯池内小桥、长廊、湖心岛还彼此相映成趣,构成了一个工巧中孕育自然的古典园林场景,算是在狭小展示空间内保持自然环境和观赏价值相平衡的典范了。
在“鸳鸯池”边一转身,就能看到杭动的“珍禽馆”。这个名字其实颇具年代气息,和“品种猴馆”“珍稀猴馆”一样是上世纪动物园命名思路的残留。之所以说这种命名方式不科学,是因为“珍稀”这个定义可解释的空间太大,是因为物种稀少、保护等级高而“珍稀”?还是因为经济价值高而“珍稀”?大部分动物园在展示物种的选择上也多不符合“珍稀”的定义,难以形成一个能说服人的展示逻辑,也难以让游客对展示物种形成科学的认识。
因为台风天阴沉压抑,因此杭动珍禽馆外场活动的鸟类并不多,我今次只看到了几种鹦鹉和许久未见的白鹇。杭动雉鸡活动场狭小局促的程度其实和北动雉鸡苑相差不多,但这里提供了充足的植被、松软的泥土和足够的躲避,整体展示效果要比北动水泥盆景式的雉鸡苑好上太多了。
杭动的涉禽湖离入口稍远些,要走上一段距离才能看到。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依旧是场地局促,但园方确实在这狭小的方寸间下了大力气,这里放弃了园林式的设计逻辑,涉禽外场以山间的原生环境为基底,植被密集,水域可观,丹顶鹤、火烈鸟、白枕鹤、蓑羽鹤、白琵鹭等动物徜徉其间,显得悠然自在。除了不同物种的展区间区隔的铁网外,外场后部植被和涂成暗色的铁网协同构成的良好的“视觉屏蔽”使游客根本感觉不到场地的狭小,可见“回归自然”这一理念毫无疑问是涉禽湖展示设计中的主角。
涉禽区的居民也并不仅有园方布置的展示物种,这片湖畔山林的真正主人——夜鹭同样盘旋栖息期间,它们是真正的野生动物,在城市生态系统里也算比较常见,不少动物园的湿地展区都有它们的身影。能自由行动的夜鹭们遍布了所有涉禽展区,反倒成了另类的游览重点,这些灵巧的山间精灵们叼着大概是从其他动物的饲料里“偷”来的鲜鱼上下翻飞,它们展现的姿态极具活力且富有生机,我欣赏、拍摄它们的时间比任何一种鹤都多——人工场地下的涉禽,终究比不得这些自由的鸟儿。
当然了,杭动的鸟类展区也有许多不那么优秀的地方,譬如鸳鸯池边美观却不利于水鸟登陆的堤岸、涉禽湖混养展区前不清晰的物种标牌等完全可以重新设计,三个展区的展示逻辑和物种区隔也可以再进行优化。
诉诸本质,杭动设计理念中所追求的“江南园林风格”与现代动物园想要营造的“无限接近于动物原生地区的自然环境”本就有着无可避免的核心矛盾:“江南园林”再好,也终究是建给人看的,动物才应该是动物园展示中真正的服务核心,在人工痕迹强烈的环境中看动物,并不能培养游客对自然的熟悉和敬畏。不过鸳鸯放在园林环境里算不得突兀,且杭动也没有在展区里面挤占动物活动范围修建亭台楼阁,结合园区本身的情况不算什么太过分的问题。
说到展示效果优秀的栖地,让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杭动园区深处的那片群麂栖息的山坡。站在观察台一眼望去,先是能看到巨大的斜坡上树木苍翠、青石嶙峋,继而能发现远处被各种植物和设施遮挡掩映的笼舍,以及稍近处竹木编制的“迷宫”般的遮挡隔断。
在这样的场景中,一些体态娇小、似鹿非鹿的生物攀援跳跃,好不自在。这里展示的是小麂,一种鹿科麂属的动物,它们习惯生活在低山、丘陵边缘的次生林地带中,浙江是它们的原生分布范围之一,杭动提供的这个环境从地形到气候都能基本匹配它们的生活习惯。
这里生活的小麂种群个体数量不少,放眼看去,整片山坡似乎哪里都能看见它们,在植被、躲避和遮挡中寻觅它们的身影也别有一番意趣。仔细寻找下来,你能发现各种姿态的小麂在山林间尽情展示各种自然行为,它们有的横卧、有的蜷缩;有的争斗、有的躲避;有的奔驰、有的踟蹰。靠近展区的底部通道上,时而有小麂灵活地从栈道上跑过,倏尔抬头充满好奇地望你一眼,特别可爱。
整体来看,杭动的这片小麂展区的设计是相当可圈可点的,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山坡地形既符合小麂们的天性又保证了它们的基本运动量;木质躲避能够为动物提供良好的视觉遮挡,让性情敏感机警的它们在躲开游客目光压力的同时,也为族群内冲突时的弱者提供了藏身之处;远处的笼舍是小麂们躲避风雨的休息场所,出口被园方精心遮蔽了起来,它们可以不受窥探的自由出入、安心休息;旁边一侧的石阶则为饲养员的工作和及时介入提供了条件。小麂们在这里生活的还算是自由、舒适。尽管阴雨连绵的天气下,潮湿的泥土混合着动物粪便的气息让这个展区的气味相当感人,我还是驻足欣赏了很久。
远远望去,在小麂笼舍的棚顶似乎能看到几只蓝孔雀,据爱好者们分享:小麂和蓝孔雀算是中国动物园的经典搭档了,不少动物园都把它们放到一起展示。但这两种动物的原生环境并不重合,孔雀大部分时候应该也不会活动到地形落差较大的游客一侧来,我也不知道混养在一起有何用意。与展示效果优秀的小麂展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隔壁的黑麂、毛冠鹿展区内,我并没有看到动物,不知这两种曾活跃于浙江的本土动物,如今的杭动是否还有展示呢?
说回杭动的所谓“江南风韵”,这里的虎山也颇有种微妙的园林感。它是园区经典的老场馆,但并不是面积狭小的水泥监狱或绿化有限的坑式盆景。虎山外场的活动范围相当充足且植被非常茂密,园区用宽阔的河道和足够的高低差作为隔断,把老虎和游客隔离开来。远看过去,整个虎山外场宛如一片植被繁茂的江心洲岛,环境精致而生机野蛮。
我游览到虎山的时恰好12点,正是大型猫科动物观赏的垃圾时间。这一时间段的狮虎豹们大多躲在内外场的角落里睡觉,没什么灵动的自然行为可看。因此我先去看了别的展区,两小时后杀了个回马枪,恰好遇到饲养员将老虎放到外场的一瞬。
它甫一入场就从高处的出口施施然走下,踱入自己的领地之中。有了展示物种作为参照物进行对比,更让人觉得虎山外场提供的活动范围对单一个体而言确实够大。它只是稍稍走向远侧的一遍,斑斓的皮毛几乎是立刻被植被遮挡淹没了,远远看去栖地仿佛空无一物,稍过了一会,在窸窸窣窣的声音中,猛虎又从林子深处探出头来,跑到河边饮起水来。
在游客观察区包裹着半个展区,几无死角的情况下,虎山的外场用精心设计的植被遮挡和预留的开阔地,使老虎能在游客的视线内时隐时现,轻松自如,表达更多自然行为。虽然这次只看到了一只虎,但比起长沙生态动物园饲养场式的虎展区可谓是一正一反,展示效果相当出色。
就像前面鸟类展区的表现一样,意欲打造“园林”的设计思路,给动物展示带来的也有不少负面影响,毕竟园林规划所追寻的“人工审美对自然的规训”实际上和现代动物园的核心理念是背道相驰的。如果说前面杭动的“鸳鸯池”还算是功大于过,那么“熊山”就完全相反了。
在之前的动物园游记中,我着重叙述了无数次的熊山。不出意料,作为老园子的杭动熊山依旧保留着传统动物园中最糟粕的坑式展区,这里似乎按照某种设计逻辑规规矩矩地修建了三个“熊坑”,分别饲养亚洲黑熊、马来熊和棕熊。
坑式展区中的树木被水泥桩封住,好似一棵巨大的盆景,为熊搭建的岩石高台则特别像园林里怪石嶙峋的假山,十分令人瞩目。这坑中的一棵树、一汪池、一座山的场景,要不是有几只黑熊、马来熊攀登期间,根本不像是一座动物园,倒像是文人墨客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桌上摆件那样精雕细琢——这绝非溢美之词。
园区为熊配备了水池、玩具和不少丰容设计,但值得注意的是马来熊展区中那个金属制的滚轮式攀爬装置。金属因其物理性质夏天会过热、冬天会过冷、下雨会打滑,其实不太适合作为露天栖地的设施材料。这次我就也恰好遇到马来熊走上金属滚轮,却因为台风天下雨打滑严重,进退失据、又不敢盲目移动,索性趴着不动的情景。
杭动的马来熊曾因其站立时形态太像一个穿皮套的人而颇受关注,甚至因此登上了国外的新闻报道。这对园方来讲,其实是一个不错的科普宣传点——马来熊在我国只有云南、西藏少有分布,绝大多数游客和老外一样,是没有见过如此“奇怪”的熊的,园方可以在马来熊展区旁边放一个展板,大体说一下它名扬海外的小趣事,并进一步给游客解释“为什么马来熊那么像人——其体态娇小毛发较短的原因是为了适应热带地区”,这想必能在游客心中为这一物种建立更加深刻的印象。
至于杭动马来熊如人般站立的原因,有看过之前笔记的读者们想必早就猜到了——乞食。
老式的“熊坑”展区,在防止投喂和阻挡游客对动物造成的视觉、行为压力上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样的场景我们在石家庄市动物园就已见过:游客们为了“取乐”会把很多不可控风险丢入栖地中——也许是蛋糕、也许是石块、也许是硫酸。与石动稍有不同的是,哪怕在人流稀少的台风天,杭动也配置了一位安保人员阻止游客投喂,我当天也并未看到游客投喂现象。 比起石动园方的无动于衷,起码杭动还是能认识并试图缓解问题的。但仅靠工作人员劝谏对拥有能顶着志愿者扩音器劝阻进行投喂的部分厚脸皮游客的规制能力终归有限。归根结底,杭动熊山需要的是一次北动式的推到重来,希望这里“旧貌换新颜”的一天能早日到来。
说完杭州动物园相对比较有“特色”的动物栖地,我们就来简略地看看它更“常规”的那一面。杭动饲养的灵长类动物数量和种类都不少,栖地分布比较集中,不同物种的丰容水准也是高低优劣各不相同,那我们就从此说起。
从场馆设计和活动面积等“硬件”水准来看,杭州动物园待遇最好的灵长类动物是黑猩猩,这也是理所应当的。众所周知,黑猩猩的智商非常高,因此对社群、环境和丰容的要求也非常高,几乎是灵长类动物里最难养好的物种。但可能是因为物种本身的“噱头”不够足,要养好的成本很高且没有那么吸引游客,在国内大多数动物园里黑猩猩的待遇不如猕猴、环尾狐猴反倒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杭动的黑猩猩外场提供的活动范围应该是园区灵长类动物里最大的,展区内植被茂密,有供黑猩猩攀爬、乘凉、歇息的平台和各类游玩设施。比较遗憾的是因为天气原因外场没有黑猩猩在活动,我只在展区尽头的内场见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它们。
可以说,杭动黑猩猩展区在外场和内场的布置设计上都高于国内动物园的平均水平。此外,园区还通过科普展板对黑猩猩族群的每个个体及其在族群内的角色——诸如“谁是首领,谁是核心成员”等信息进行了详细介绍,这样的科普牌我们以前往往只能在国内外一些理念现代的动物园看到,可见杭动对黑猩猩展区还算是比较用心。
向东行进,我们就到了杭动的珍猴馆,园内的金丝猴、山魈、豚尾猴、长臂猿和更常见的环尾狐猴、松鼠猴等灵长类动物的展区基本都汇聚于此。这里的灵长类外场不那黑猩猩那样是完全开放的外部空间,而是比较常见的半封闭式——猴子们像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一样透过一个“玻璃大展柜”和游客见面。
因为这里展示的物种数量较多,所以每个物种的展区面积都不是很够,但园区提供的垂直空间还算比较充足,爬架也有布置,其中待遇较好的金丝猴甚至每个家庭都拥有单独的笼舍。可惜这样的场馆设计使得每当猿猴们攀爬到高处时,游客都需要费力的仰望它们,非常不利于观察,而无论是阴天还是晴天玻璃的展示效果也都说不上太好,只能说勉强看得过去。
至于杭动的“猴山”,就和“熊山”一样完全是历史糟粕的残余了,最近看的这么多园里大概也只有杭动和北动如此忠实地保留了上世纪“猴山”的经典样式:巨大的坑式展区里没有一点绿色,所望满目尽是石头、水泥和金属的冰冷灰色,猕猴们扎堆生活其间,像是任凭游客施加影响的玩物,这里目前的饲养环境和“自然”称不上有任何关系,急需进行彻底的优化和重建。
在同样不防投喂的情况下,与人类同为灵长类的猕猴通过间接接触感染疾病的风险要比熊高得多,其他干扰对它们的影响也更严重,目前北动已有整修猴山和狼展馆的规划,不知杭动的猴山,何时能推倒重来。
说完了灵长馆,让我们来看看杭动的豹馆。这里饲养了两只黑化的美洲豹和一只花豹,它们也很给面子,就算阴雨天也跑到外场来活动了。这里的展示效果完全说不上好——外场的活动范围太小了。虽然园区有精心布置场内的植被和爬架,尽力从纵向为豹提供了活动和攀爬空间,但“场馆小”这个致命的根源问题还是无法得到解决。
园内的两只黑豹的活力其实还算可以,可能是天性带来的种间行为多少为它们提供了运动量,两只豹在展区里相互上蹿下跳、周旋打闹,体型保持得还可以。但隔壁的花豹真的已经胖到没眼看了,虽然它如今的体型可能存在生理疾病、个体性格、年龄和饲育水平等多种原因,但我觉得目前狭小的活动范围就算不是它肥胖的直接病因,也对它的身材恢复带来了不少阻碍。
从展示物种来看,杭动的豹馆和沈阳森林动物园其实比较相似,沈动的场地范围虽然也比较有限,但花豹的体态起码没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这样状态的豹真的很难让游客和传统印象中灵动、迅捷、狡猾、嗜血的代名词联系起来。 上次在长沙生态动物园的游记中,我们着重聊了象这一物种在动物园面临的长期困境,那么园区面积相对比较局促的杭动,给象提供的生活环境究竟如何呢?
杭动的亚洲象展区目前生活着一只母象和一只小象,游客站在高处就可以俯瞰大象活动场的全部景观。整体看去,这里土地松软,周围植被密集,水池、蹭痒柱、行为训练墙、玩具等一应俱全,整体条件还是比长沙好太多了,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了,后续就可以在丰容和展示逻辑上开展进一步优化。
杭动给亚洲象区制作的科普展板很不错,这里除了为游客区分非洲象和亚洲象的不同,介绍如今大象的野外生存环境和面临的威胁外,还着重介绍了杭动几年前去世的雄性亚洲象诺诺。从展板上的大象的牙齿形状可以看出,这个图案应该就是按照诺诺的样貌绘制的,结合这以诺诺的角度进行自我叙事的口吻,可以见得展板应该是在诺诺去世前设置的。虽然诺诺已于2021年去世,杭州动物园也没有将展板撤去和更新。
我想,这块展板之所以能保留至今,除了最赤裸直白的节省成本外,多少是有着园方的“情意结”在的。诺诺是1982年从云南来到杭州动物园的,在这里一直生活了40多年,它不仅为杭动的亚洲象种群维系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在漫长的生命中默默陪伴无数杭州市民成长,不知道成为了多少杭州孩子对“象”这一物种的初印象。一个动物园的“明星物种”某种程度上是城市记忆的重要部分,如今诺诺已逝去,但它的故事仍留在展板上被讲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听,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我们参观完象馆之后,台风带来的降水终于姗姗来迟,连绵不绝下个不停。后续展示了难得一见的旋角羚的羚羊区和袋鼠区等我都只是草草看了一下,至于成为杭动园徽的莲池回廊、碧阑轩窗的“金鱼馆”,虽然很有江南气息,但人工繁育的观赏鱼终究不是野生动物,因此它并不是我们动物园游记的叙述重点。
当天顶着台风蓝色警报,因此我对雨水泛滥有点担心,到此就匆匆结束了此次游览。要详细介绍的展区,到这里也就都说完了。
作为一家省会城市动物园,杭州动物园的展示物种只有120种,算不上多。但比起物种数量,“小”和“旧”才是它现在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具体看来,园内大体型的动物不多,在现有的象、虎、狮等动物的展示上,园方尽力给了大栖地,能给的条件也基本都配备了;而小兽、鸟类和灵长类,园方则从从纵向空间上着手,运用攀爬、躲避来侧面解决问题。唯独狼、豹等体型中等但活动范围需求很高的中体型动物,目前的杭动基本束手无措,这些动物的社交、活动各方面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刻板行为严重。狼展馆狭小的场地里只有一只个体疯狂地来回踱步,看得我心里难受。
成为物种多、地盘大的“大观园”式动物园绝非目前的杭州动物园能考虑的事,在园内展示种群有限,外部引入困难的情况下,如何把现有物种展得精、展得好则非常值得优先思索。
就这次我在杭动的整体参观体验来看,杭州动物园在思考,而且在逐渐进步。在园区里,我看到了及时组织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工作人员,看到了处处悬挂的劝阻投喂标牌,看到了正在整修的两爬馆,看到了熊猫馆、象馆周到、细致、现代的科普展板。我想这座动物园真正该追求的“园林”不应该是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的景致,它真正要做到的“叠山理水”叠得不是山和水,而是将现代化的理念和心系自然的胸襟叠与西子湖畔的方寸之中,尽力地把自己变成一座独具江南“小而美”特色的优秀动物园。
门票费用:成人20元,熊猫馆不另行收费,就算展示物种不多也完全是公益价格,还要啥自行车。
游览时长:全程约4-5小时,地处景区,环境秀丽,建筑独居江南园林风韵。展区不大,基本不累。
物种数量及特色:物种较少,但旋角羚、部分鸟类比较少见。
优秀的场馆:涉禽池、小麂展区、虎山比较出挑,黑猩猩馆和象馆水平也还可以。
主观评价:如果你已经欣赏过西湖的波光山色,不妨来看看这座独居风韵的老牌动物园。
评论区
共 1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