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动物园游记的第十二篇。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假期,我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享受了一次难忘的南洋之旅,关于这次旅行的其他细节在新加坡动物园的游记中已经分享过,“新加坡万态野生动物世界”这一动物园群的构成和概念在前文也有介绍,没有看过上一篇游记的读者们不妨通过链接先看看新加坡动物园以“雨林”为主题的的精彩物种展示。在这篇游记中,重复的内容我将不再赘述啦。 先来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却要把两个动物园合写一篇游记?其实我最初的计划也是想四个园区分别写一篇游记的,但因为是第一次参观夜间动物园,自身的准备不足加之园区展示效果、理念设计的共同影响,导致我在夜间野生动物园收集到的图片素材特别少,撑不起一篇常规游记的内容含量。因此我选择将它和其余三园里体量最小的河川生态园合并,便是这“新加坡万态野生动物世界”的第二篇游记。
因为园区面积不大,篇幅压力没有其他动物园那么紧张,所以就算有点流水账,我也准备按照游览顺序把我看到的每个展区都聊一聊。闲话少叙,就先从河川生态园(River Wonders)开始本次游记吧。
河川生态园(River Wonders)地处“新加坡万态野生动物世界”的南侧,位于新加坡动物园和夜间野生动物园之间,占地12公顷,只有新加坡动物园的一半、上海动物园的六分之一左右大小,是整个“新加坡万态野生动物世界”占地面积最小的一座园区,也是亚洲第一座以河川为展示主题的动物园。
说到以“河川”为展示主题,可能有读者会认为河川生态园的基本重点是鱼类,是一座“水族馆”。其实不然,除了鱼类,河川生态园还展示有大量淡水河流生态系统中繁衍生息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共计260余种、11000余只,已经超过国内副省级城市动物园的平均水平。此外,在“亚马孙河探索”(园区项目简体中文名称为“亚马逊河游览”,但根据《外国地名译名手册》(1993年12月),“Amazon”规范译为“亚马孙”,因此本文一律统一称呼为“亚马孙”)游览项目,游客还可以搭上轨道游船以“进入”亚马孙河沿岸,身临其境地欣赏野生动物。
从展区规划不难看出,河川生态园是以各大洲的著名河流、湖泊等淡水水系为设计主轴,致力展示这些大江大湖的水域内部、沿岸湿地的淡水生物群系。这一展示逻辑在还原当地生态结构的同时,也更利于游客建立起科学直观的认识,还是比较先进的。
这次旅程我进入园门后选择从左至右,由西向东开始此次河川探秘之旅,并按照顺时针方向沿主干道走遍了全园。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园区这“一条路走到底”的线性主干道设计,使得游客走回头路反复参观的成本非常的高,参观前半程有很多灵长类和鸟类我没看到,走到后面也没动力走那么远回去再看看它们是否出展了。
另外要提到的是,对比早期的物种阵容,河川生态园目前似乎正处于不可避免的“物种衰败”中,如果你从万态官网下载地图就会发现原本展出的非洲侏儒鳄、扬子鳄、大鲵等物种现在都已经无法见到了,原本计划展示北美洲水生物种的“密西西比河”展区如今更是整体撤销了。此外,因为我基本没怎么参观过海洋馆和水族馆,对鱼类的丰容或饲养环境了解的不多,因此这篇游记的篇幅不会太长,仅供大家做出行前的参考吧。
河川生态园整个西半侧都以旧大陆淡水生物群系为展示主题。其中的第一段旅程就是来自非洲的刚果河、尼罗河和坦噶尼喀湖,这三个展区分别还原了不同的非洲淡水生物群系,在展示方式上也比较多样。
进入园区,迎面而来的就是“刚果河”展区,这一非洲中西部非洲第二长河全长约4640千米,其流域拥有仅次于南美亚马孙雨林的世界第二大热带雨林,占非洲热带雨林总面积的70%,生物资源非常丰富。这里的第一个动物栖地,就是一个植被茂密,水质清澈的生态缸。
和新加坡动物园的“分层式”设计一样,这里的物种架构也是由林间的飞禽和水中的鱼类共同构成的,据展牌介绍这里展出了紫蕉鹃和德氏弯嘴犀鸟,可能是我去的太早,两种鸟都没能看见。水中展示的丹尼氏无须魮(一眉道人鱼)、帕达佩西鲃等几种淡水鱼倒是能看的比较清楚,不过我对个人对鱼类了解非常有限,也没有什么饲养观赏鱼的经验,所以无论观察还是拍摄得都比较随意,如果是观赏鱼饲主或爱好者的话,应该能从整个园区里得到更多乐趣。
“刚果河”部分后续其他展区的展示方式也各不相同:有和第一个生态缸一样混养鸟类和淡水鱼的综合展区,林间枝头飞舞着冕弯嘴犀鸟、红冠蕉鹃、红翅鹦哥等不同的鸟类;单纯展示鱼类的“半开放”鱼缸也不少,混合展示的有尖吻复齿脂鲤(Distichodus rostratus)、多鳍鱼、牛头鸭嘴鱼、泰庞海鲢及诸多检索不到中文正名翻译的鱼类,单独展示的有大西洋大海鲢等。
非洲河川生态展区的第二个部分是坦噶尼喀湖,这一湖泊是由于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淡水湖和非洲最大的淡水储水库,湖周边和湖中的生物种类相当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坦噶尼喀湖中分布的慈鲷因瑰丽如热带海鱼般的体色及丰富的多样性,在淡水观赏鱼市场特别受欢迎,和维多利亚湖、马拉维湖的慈鲷并称为“三湖慈鲷”。河川生态园的坦噶尼喀湖里混养了Cyprichromis leptosoma(商品名剑沙)Neolamprologus leleupi(商品名黄天堂鸟)Altolamprologus compressiceps(商品名喷点珍珠虎)Neolamprologus brichardi(商品名女王燕尾)等多个观赏鱼市场比较常见的物种,看起来异常多姿多彩。
最后的尼罗河展区则有点让人失望,明明是非洲第一长河,但展示物种和体量却出人意料地小,就好像园方特别急着给非洲区收尾一般。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物种是巨狗脂鲤,它们体型庞大、长相凶悍、满口利齿,是尼罗河中的强大掠食者。
参观完非洲展区,园区西半侧的北部展示的就是亚洲和大洋洲的淡水生物群系了。
这里的第一个展区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曾被誉为“从天堂来”,如今却是“元素周期表”的恒河,展区的“重量级”物种恒河鳄的展区设计非常有印度风情。我到时恒河鳄正伏在岸上呼呼大睡,因为前一天我已经在新加坡动物园仔细观察过这一物种,这次也就没继续蹲守了。此外,这个展区还展示有巨魾、七星刀鱼等鱼类,我也没特意拍照片。
继续前进,我们就来到了玛丽河展区——这条河流位于澳大利亚东部,途经温带以及热带地区后流入大沙地海峡,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支撑着超过150种受威胁的动植物。河川生态园在个展区展示有澳洲肺鱼、射水鱼、弹涂鱼和鲎,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还原浅滩地貌的弹涂鱼展区,距离称得上是触手可及,非常方便观察。
展区内的鲎单独养在一个水池中——这种节肢动物最早从五亿年前就开始出现在地球上,历经数亿年来形态结构也几乎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我很小的时候在大连老虎滩海洋馆见过它们,其外貌还是给我留下了相当强烈的心灵冲击的。因为鲎身体中提炼出的鲎试剂、鲎素及其类似物在医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似乎还有地方会用人工养殖个体来烹饪菜肴),所以我国原产的物种中国鲎的野外群体的生活境况也不太好,目前被列为濒危(EN)物种。
紧接其后的便是湄公河展区,这条发源于我国唐古拉山的东南亚第一长河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比照前面几个展区,湄公河展区无论是物种体量还是展示效果都要更丰富精彩、更有看点一些。
首先这里有一个面积不小的狮尾猕猴展区和一个鸟类展区,环境布置得都很不错,植被充足,也考虑到了展示物种的自然需求。但我走到这里时差不多已经正午,还是没看到猴子和任何一只鸟类在展区内活动,只能拍一拍空旷的展区。顺带一提狮尾猕猴这个展区的玻璃状况真的是已经相当差了,拍摄和肉眼观察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希望园方尽快处理吧。
在我看来,湄公河展区最值得一看的是混养有湄公河大鲶、巨暹罗鲤和巨型淡水黄貂鱼这三个珍稀物种的超级鱼缸。其缸体大到不开广角镜头都难以尽收全貌,游客们能隔着玻璃欣赏这些巨大的淡水鱼类在幽蓝的清水中游弋,宛若置身湄公河底,观感特别好。
作为主要展示物种的“三巨头”虽然看似傻大黑粗,不甚稀有。但由于不可持续的渔业,水坝建设对洄游的严重影响和栖息地破坏,在野外环境均已经严重濒危。其中能长到2.5-3米的庞然大物湄公河大鲶被列为极危(CR);世界上最大的鲤科鱼,柬埔寨国鱼巨暹罗鲤同样被列为极危(CR);形状奇特的巨型淡水黄貂鱼也被列为濒危(EN)。这个展区还混养有长丝巨鲶(在国内水族馆总被错误地称呼为“淡水鲨鱼”)、何氏细须鲃、朱林氏原鲃、亚洲龙鱼等相对较为常见的大型淡水鱼类,特别壮观。
旧大陆河川生态展示的最后一部分,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亚洲第一大河,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长江,在上海和武汉的动物园里,我们看过不少目前长江流域野生动物的生活现状和面临的主要威胁,这里就不再赘述啦。
长江展区和地图显示的物种配置差别也比较大,原本展出扬子鳄的外场如今居住的是几百年前还在我国南部有所分布,但现已在中国灭绝的马来鳄。虽然物种不对,但这个展区布置得却很不错,植被丰富、水质清澈、环境自然,游客能清晰地看到水下的情况。无论陆地还是水域的面积对于扬子鳄这种体型只有1.5-1.8米的鳄鱼来说非常够用,但对于成体有3-4米的马来鳄来说就有点紧张了。园方很明白这一点,所以目前饲养的都是马来鳄亚成体。
展区的另一口鱼缸中,体型超大的鲟鱼正和锯齿倒刺鲃、长吻鮠、草鱼等物种混合展示。按照“长江”这一展示主题可能很多游客会认为这里居住的是极危(CR)物种中华鲟,但园方展牌显示这里其实是史氏鲟,它们主要生存在东北和外东北的河流中,虽然同样是极危(CR)物种,体型也要比中华鲟更加巨大,但展示在这里确实有那么点儿“偏题”了。此外,这里的大鲵展区也是难觅正主身影,只有一些胭脂鱼在缸中游动。
长江展区的最后一部分是“兰亭投资大熊猫竹林”, 应该是由新加坡财政部直属的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旗下子公司兰亭投资国际(Pavilion Capital Pte Ltd)冠名赞助的。 这里最耀眼的“明星物种”自然就是生活在长江上游——四川省的本土动物、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就我的参观体验来看,这里同样是河川生态园过程中聚集游客人数最多的地方。
河川生态园的“大熊猫竹林”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大熊猫馆,占地足有1500 平方米。展区内部流水潺潺、竹林密布,游客们可以在栈道上以观赏熊猫的自然行为,且由于展区内部地形高低复杂,因此随着熊猫活动,游客也能以俯视、平视、仰视的不同视角观察熊猫(但体感下来俯视的场景还是太多了),双层玻璃与绝缘金属交替构造的穹顶确保了哪怕是室内场馆,“大熊猫竹林”也有充足的采光,整体展示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大熊猫竹林”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场馆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新加坡地处热带,和熊猫原生环境的温度差距较大。因此园方下了大力气将场馆内温度维持在16-24°C,湿度维持为50-60%,我一进门就能感受到令人情绪一新的凉爽舒适,想来不仅是熊猫本身,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下,游客们也更有耐心和动力长期驻足观赏它们的憨态可掬。
刚一进入展区,迎接游客们的首先是大熊猫的近邻——小熊猫,河川生态园这个小熊猫展区植被和爬架布置得也不错,小熊猫很惬意地在高处栖居。但比起上动那个十分优秀的展区,这里毕竟受到室内场馆的诸多限制,在活动面积和自然还原度上都有不小的差距。
生活在这里的两只大熊猫是凯凯和嘉嘉,它们原本的名字是“沪宝”和“武杰”,现在的名字是从新加坡征集的1000个提名中挑选出来的,代表着“胜利”和“美丽”,象征对中新两国的友好关系日益增进的希望。凯凯于2007年出生在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基地,而嘉嘉则在2008年出生于雅安碧峰峡基地,在查资料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我还曾见过“凯凯”的同母兄弟“金虎”,后者目前正在大连森林动物园展示,这种偶然之间的联系还挺奇妙的。
凯凯和嘉嘉在2012年就来到河川生态园,原本租借期是10年。2022年即将到期时,万态保育集团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签订协议,将两只熊猫的旅居时间将延长到2027年。在河川生态园期间,在园方和国内的共同努力下,凯凯和嘉嘉2021年繁衍了雄性幼崽“叻叻”,它在七夕节当天出生,虽然叻叻已于去年一月在新加坡航空的护送下安全回国,但在展区内还保有它2周岁生日时的展牌。在去年参观长沙生态动物园时我也遇见过大熊猫生日的宣传图,当时我还对展示板的内容颇有微词:
问题是展示板上的文字内容实在是太少了,下方的几张图片应该是想为游客展示青青成长的过程,但看起来还是让人感觉一头雾水。其实只需要把“这时候的青青几岁了?这是在什么地方拍摄的?”等有趣的文字信息注释一下,再放一个介绍大熊猫的成长、寿命、习性的科普展示牌在旁边,教育效果就能更好。
对比看来,河川生态园的展牌仅仅是多了拍摄照片时“叻叻”的年龄和具体信息的简短介绍,就生动活泼了很多,教育效果也明显更好。展板都做了,排版都设计了,钱都花了,熊猫小时候的照片也找到了,真不差多打那么几个字,添几条信息的功夫了。
在国内参观动物园时,我对大熊猫这个物种从未产生什么特殊感情。但也许是外交、宣传和长年的认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缘故,人在国外观赏动物园时看到大熊猫时确实会莫名产生不少“亲切感”。我想,多年来熊猫这一物种和“中国”形象进行的强绑定,确实让熊猫成为了中国和世界人民友好关系的纽带,它们不仅为国外的游客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说不准也寄托了一些海外游子无处安放的乡愁。
离开“大熊猫竹林”,行过一条横跨蓄水池、风景颇好的观景廊桥,就到了河川生态园的东半侧。与西半侧是多个大陆、不同水系的综合不同,河川生态园的东半侧是完全基于“亚马孙河及其流域丰富的雨林生态系统”这一主题构建的。
刚走过观景廊桥,就能见到园区最引以为傲,在地图上反复标记“不要错过”的亚马孙河探索(Amazon River Quest)游览项目。我买的四园联票是包含这个项目的船票的,如果只买了河川生态园的门票的话这里应该还要额外花5新币买票坐船。
在亚马孙河探索项目中,游客们可以乘坐固定在轨道上的游览船,深入园方打造的“亚马孙河流域”场景中观察领西猯、红吼猴、黑吼猴、褐头蜘蛛猴、大食蚁兽、原驼、南美貘、美洲豹和美洲红鹳等南美动物。
随着游船沿着规划好的道路缓慢前行,亚马孙雨林的生态景象也在我眼前徐徐拉开。行船过程中,两侧会有动物不断映入眼帘,园方也会在附近放置比较显眼的展牌,提醒游客具体的展示物种:我目光所及之处领西猯呼呼大睡、原驼悠然觅食、大食蚁兽领地巡行,确实有跟随科考队在南美雨林中穿行的沉浸感。可惜的是我们体验项目的时候正是正午,除了领西猯,美洲豹、南美貘也都在呼呼大睡。
个人体验下来,“亚马孙河探索”的整体观感其实是好坏参半的,作为一名普通游客,我怀抱相机坐在游船里,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左顾右盼地寻找动物,确实特别激动兴奋,体验很难说不好;
但作为一个刚入门的动物园爱好者,因为巡游一周的时间大概只有十分钟左右,游船的移动和停止都不受控制,每种动物的停留时间也都不长,我真是没有任何时间等待动物出场、睡醒、进入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再进行拍摄,就连寻找动物的时间也没什么余裕,中间展示灵长目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爬架和树木上反复搜寻,而那几种猴我是一只都都没看见。
在我看来,与其说这里是个动物园展区,倒不如说是一种环球、迪士尼“主题乐园”式的游乐项目和传统车行区结合的产物,其最核心的卖点还是雨林探险的“代入感”和“沉浸感”,这一趟游船坐下来能看见多少动物,除了对天气、时间的考量上有一些主动权外,基本全靠当时的运气和瞬间的眼力。可以说“亚马孙河探索”是针对“对看动物没有什么特别追求的合家欢游客”这一客群打造的热门项目,也特别符合这一客群的核心需求。
从“亚马孙河探索”出口离开,在进入“松鼠猴生态林”前还能看到一小块过渡展区,展示着绿水蚺、棉顶狨、白唇柽柳猴、黑羽狨、 龙鱼等动物。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绿水蚺,因为以前没少看关于它的纪录片,于是绕来绕去围着这一世界上最大(重)的蛇看了好久。
紧随其后的“松鼠猴生态林”是个和新加坡动物园“脆弱森林”相似的进入式展区,这里展示有松鼠猴、白脸僧面猴、刺豚鼠、水豚、白鹮、大凤冠雉、盔凤冠雉、黄腿陆龟、红绿金刚鹦鹉、五彩金刚鹦鹉等物种。
除了展示物种外,这里和“脆弱森林”的差别并不是特别大。因为在之前的新加坡动物园游记中我已经花了不小篇幅描述过此类进入式展区的参观体验,在此就不再赘述了。值得注意的是“松鼠猴生态林”门口有工作人员特意监督我们把包背在身前再进入,而“脆弱森林”入口处并没有这样的人员配置,不知道是不是松鼠猴比狐猴更容易产生“打劫游客”行为的原因。 离开“松鼠猴生态林”,顺路观赏了世界上最小的鳄鱼钝吻古鳄后,便到了河川生态园最后、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展区——亚马孙洪溢林。
在参观展区之前我们先通过一个简短的仪式召唤一下曾经学过的地理知识:所谓的亚马孙洪溢林,国内称作亚马孙洪泛森林,是几乎只存在于亚马孙热带雨林部分区域的独有生态系统。在地势低平缓和的亚马孙平原,奔流的亚马孙河带来的巨大水量难以及时排入大海,届时泛滥的洪水就将淹没雨林,把高大的树冠化为水面上的一个个绿色孤岛。
在这长达8个月的汛期中,泡水腐烂的树叶和树皮等有机物,养育了超过3000种鱼类和超过百万种节肢动物,如此富庶的生态系统同样吸引了大量的水生掠食者,每到洪泛期,便有体型巨大的水生动物在没入水中的雨林树丛间遨游穿梭,这是只有亚马孙河流域才能看到的奇绝景象。
甫一进入“亚马孙洪溢林”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奇特的水下通道——这是巨獭展区的水下视角,如果幸运的话游客进入这里会看到身体两旁和头顶有巨獭优游自如地游动,想必非常生动精彩,可惜我们这次没有碰到。凑巧的是,参观完河川生态园第二天我便乘机前往吉隆坡,刚巧看到这条过道居然在新加坡航空的安全简介视频中也有出现,视频中还有不少有关万态野生动物世界的场景,近期有机会搭乘新航的读者们可以自行找找看。
以这条水下通道作为大门,应该也是有种设计上的象征性的,因为从这里开始游客将从陆地“步入”洪泛森林的水下,与盘根错节的林间寻找那些庞然大物。
进入展区的路上有不少内嵌在墙壁里的鱼缸也展示着亚马孙河流域体型较小的特色物种,譬如因特异功能闻名遐迩的电鳗,还有因为分布地过于单一目前已经走到极危境地的的的喀喀湖池蟾——它们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水蛙,它们生存环境面临威胁的原因之一当地人认为它们的混合物做成青蛙汁具有不可言说的功效。
走入室内,就能看到一口比之前湄公河巨鲶还要巨大的鱼缸,这里就是河川生态园看板生物——美洲海牛的栖居地。除了海牛,这里还混养着很多体型巨大的巨骨舌鱼和淡水鱼类,蔚蓝的水域中巨影游动,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都特别震撼,可惜的是我去的时候海牛们正在吃饭,没怎么到深水处遨游,水面上也铺满了喂食海牛的植物,几乎所有海牛都在水面不露头地大嚼大咽,基本没拍到什么好照片。
隔着一个开放的魟鱼缸,就是河川生态园最后的部分——巨獭展区的水上视角。和我们平时在动物园见到的可爱的亚洲小爪水獭不同,巨獭是鼬科巨獭属的动物,是南美洲顶级的食肉动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鼬科动物。除了巨大的体型,它们的另一个特征是位于下颌和喉部的显眼乳白色斑块,这也是区分个体的重要方式。因为捕猎和栖息地破坏,它们目前已经是濒危(EN)物种了。
在野外,巨獭是一种群居动物,常常以家庭为单位结成5-9只的群体共同行动。这次我们刚到展区的时候仅看到了两只巨獭,它们原本正在一同晒太阳睡大觉,可其中一只却突然睡意全无下水悠游起来,每游上两圈就要回去看一看睡意正酣的同伴起没起床,特别可爱。整个展区的水域和陆地面积也没我想象中的广阔,不过在这里能清晰地看到水底的水獭通道的设计结构和游客和刚刚进入展区的游客。
夜间野生动物园(Night Safari)是全球首座专为夜行动物设计的动物园,其占地面积大约35公顷,位于河川生态园西侧。园区共展示有100余种,900多只动物,虽然物种数量比其他其他园区少,但这里展示了非常多在其他动物园都难得一见的大咖物种,特别值得一来。
不过,既然主打展示在夜间活跃的动物们,夜间野生动物园在白天自然是不开放的,园区会在19:00左右开放游客入园,一直运营到深夜。既然名为Safari而非Zoo,夜间野生动物园的参观方式自然少不了一场线性的车行之旅,园区的游览车虽然省心省力且很多时候观看位置更好,但它并不能覆盖园内所有的展示物种,只坐车兜一圈的话会错过非常多珍奇的动物。
这些体型较小不太适合乘车游览的动物被放在步行游览区,由“穿山甲小径”“花豹小径”“东站小径”“袋獾小径”四个部分构成,在这里游客可以漫步在静谧幽深的夜间雨林,以传统动物园的参观方式寻觅这些夜间精灵。
但正因其开放时间的特殊性,用常规动物园的参观思路去参观夜间野生动物园是完全不行的:
出于园区展示理念的原因,夜间野生动物园部分展区内虽然有一些辅助游客观察的灯光,但在面积较大、植被众多的动物外场灯光覆盖的范围非常有限。而我们都知道——人类并不是夜行动物。入夜后,你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就是在很多展区都只能看到一团模糊黑影或干脆两眼一抹黑什么都看不见,而白日里能让你更好地观察和记录的工具——相机和手机如果不经过特化在夜间基本也和报废没太大区别。
因此在我看来,除非你是个超级J人、夜视能力超强、下得了狠心花钱购买夜视和夜拍装备、还运气爆棚到这些胆小的夜行动物全都活蹦乱跳地走到展区正中央给你看,不然想只去一次夜间野生动物园就把园内所有珍稀的大咖物种都看好看满看到高兴,是不太现实的。
正因如此,我很多展区以及很多大咖物种都没留下什么像样的照片,接下来就稍微简单说一下我的游览过程和一些游园建议吧。
首先要说明的是,因为赶上春节假期,车行区排队的人特别多,所以我们此次游园全程没有乘坐观光车,而是直接从西部的“穿山甲小径”入园。这里原本是“渔猫小径”,为纪念夜间野生动物园开园30周年经过重新规划设计后于去年十月开放,并新增了马来穿山甲、懒猴、斑点鼯鼠、仓鸮等东南亚本土的夜行动物展区。
经过入园排队等等一系列的折腾,我们看到“穿山甲小径”第一个物种时已经接近八点。这条小径最引人注目的物种是马来穿山甲——它们是标准的夜行动物,白天蜷缩在树洞里休息,晚上才会出来觅食蚂蚁和白蚁,我们到展区的时候它特别活跃,加之保护色和天色渐暗的影响,真的是很难拍摄。因为国际贸易的采集和偷猎的威胁,马来穿山甲在2019年被IUCN列为了极危(CR)物种,我国本土分布的中华穿山甲如今也面临一样的境遇。
园区内的五只马来穿山甲有四只是万态保育集团在野外救助的,作为全世界第一个繁育马来穿山甲的动物园和新加坡穿山甲工作组(SPWG)的重要成员,由国家公园委员会救出的受伤、死亡或在不合适的城市空间发现的健康个体、有受伤风险的健康个体都会送往万态野生动物集团的动物医院接受治疗或尸检。在过去的十年里,万态保育集团和夜间野生动物园已经收容照顾了120多只马来穿山甲,并将完全恢复的个体被释放到自然栖息地,为该物种的繁育、研究、医疗和迁地保护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虽然穿山甲所处的展区有些昏暗不清,但在这里的其他展区借着落日后的最后一抹天光,还是能看清楚、拍得到一些动物的,仓鸮、马来渔鸮、小齿狸、椰子狸我都有看到,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是鬃狼,以前在北动还能看到它的身影,时隔这么久居然又在这里见到了。
我们绕着穿山甲小径走了一圈,到达渔猫展区时已经八点十分。这时候天光终于散尽,夜幕晦暗低沉,大部分展区寻找、拍摄动物的难度开始直线飙升,游园最黄金的时间段结束了。因为天色阴暗、指引混乱等等原因,从穿山甲小径出来到花豹小径的路上我们迷了几次路,在这里和进入式展区“灵猫小道”也基本没拍到什么动物。紧赶慢赶来到狮子瞭望台,远观我相当期待的 极危(CR)物种——亚洲狮时,我发现如果没带长焦镜头,如此遥远的距离和昏暗的夜色下,我怕不是连狮子和石头都分不清。
从花豹小径最东侧出来,跟随指引,能看到这里有一片被灯光映照得波光粼粼的水域,在夜幕深沉中显得格外耀眼。在这里继续深入,你就能在远处一块僻静的林间开阔地看到印度犀,这是我此次在夜间野生动物园最喜欢的一个展区,可能也是今年动物园“年度最佳瞬间”的有力竞争者。
我们到的时候刚好赶上饲养员在给印度犀喂食,夜间动物园展有三只印度犀,我们这次只看到一头。它凑在离游客特别近的地方大口嚼着草杆,以近到能看清它皮肤每一个褶皱的距离接触这些巨兽对我来说尚属首次,这篇开阔地远离主干道,过来的游客也不错,称得上相当僻静,印度犀的咀嚼声、活动声甚至呼吸声都听得特别真切,真的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它旺盛的生命力,我竟一时间看得有些入神了。
虽然现在国内只有上海野生动物园展有一只印度犀,但我对这一物种的深刻印象其实来源于20年前的北动,那时候还是个小学生的我,每个寒暑假恨不能天天泡在动物园,游园时不免经常在犀牛河马馆吃饭,无数次看过被困室内铁栏杆里的庞然巨兽们。比起白犀,印度犀那盔甲覆盖、充满鼓包的庞大身躯无疑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也是我童年一个特别鲜明的记忆点。只是没想到,五年前“尼姆”去世后,北动早已没了印度犀的影子,时隔不知道多久再看见这种动物,竟是在这4000多公里外的月下林间。
后面东站小径和袋獾小径的动物展区我自己的观感也不太好,土豚背过身去一动不动地在吃东西,体型相对较大的林羚、水牛、河马和亚洲象“查旺”也看不太真切,几维鸟更是影子都找不见一个,只有袋獾还算是比较仔细地观察过了,所以也就不再一一举例记录啦。
如今回想起来,其实当时倒不一定是完全看不见动物,影响更大的原因恐怕是我被连逛一整天动物园和对不上焦、拍不到动物,看不到想要的物种的疲惫和烦躁击垮了,因此没了静下心来仔细寻找动物的耐心。
回顾这次夜间野生动物园算是比较失败的游园经历,并结合了其他爱好者的经验,我总结了一些关于夜间野生动物园的游园建议,就放在这里以供想去参观的读者们和之后的我自己参考吧:
一、新加坡靠近赤道,全年昼夜等分,落日时间在7:20左右,基本到了8:10分就会入夜。因此从7:15开园到8:10分落日的这一个小时是夜间野生动物园拍摄、观察动物的最黄金时间。
二、入园前要参照地图确认最想看的目标物种,如果物种在车行区沿线就一入园马上跑向游览车排队处,反之如果它只在小径上展示就直冲它所在的小径,总之要目标明确地以最快的速度,在黄金时间内跑到想看的动物那里去。当然如果你没有特别想看的物种,我推荐一入园就去排缆车,能看到的物种比较多而且都还算热门。
三、如果你携带单反相机准备拍摄动物,就要提前在各大互联网平台查好自己机型适合夜拍的各项参数,并在入园前调整好,当然如果你比较富裕那也可以买专门夜拍的大光圈镜头、独脚架那肯定是最好了。
四、建议不要安排一个新加坡动物园+夜间野生动物园一样连轴转的项目,不然有可能会像我一样在游园最后失去耐心【
五、就算上面四条全部都遵守,你也很难一两次就把夜间动物园看个通透,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住在新加坡...
回来半个月,新加坡动物园群的第二篇游记也算是告一段落了。这次南洋之旅要写的动物园、博物馆还有不少,三四月份出去玩新的游记又要堆上来,总让我有种“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既视感。
就我个人的观感体验来看,河川生态园和夜间野生动物园是“万态四园”里体验相对比较单薄的部分。河川生态园虽然整体设计逻辑绝佳、游客观感也不错,但可能是园区小、室内展区比较多的原因,动物栖地内部无论丰容还是自然感比起新加坡动物园都要差一点,至于水族缸的设计规划我更是不太懂,因此没有单独拿出哪个展区来详细讨论(但还是比国内绝大部分园区都要好)。至于夜间野生动物园我在动物都看不太真切的情况下,也没心情在黑暗中观察什么展区的丰容和植被的设计,因此我自己觉得这篇游记还是比较“流水账”的。
但同样的,河川生态园的“河川”和夜间动物园的“夜间”这两个主题确实独特、富有吸引力,在综合性动物园遍布的国内,想找到方向这么“专”的动物园,也不是很容易——这是万态要在同一动物园群的不同园区间打造差异化的必然需求,新开的“雨林探险园”和后面我们要聊的“新加坡飞禽公园”同样如此,就连相比起来最综合的新加坡动物园,也有很强的“雨林”主题感。
游记写到中段,感想就没那么多了,我们闲言少叙,下周就一起去看看我此次新加坡之旅的最后一个园区——新加坡飞禽公园吧。
门票费用:单园票价外国人成人平日38新币,休日40新币(约合人民币210元左右),必坐的亚马孙河探索船票5新币(约28元),还是挺贵的。还是推荐买四园套票(110新币),性价比高很多。
游览时长:全程约4小时左右,以世界著名水系为基础的设计逻辑很吸引人,园区相对比较小,逛起来没什么压力。
物种数量及特色:数量一般,还是有不少国内难得一见的物种,巨獭、美洲水牛、湄公河大鲶、巨暹罗鲤等等都值得一看。
交通:较为便利,在地铁Khatib站(NS14)处可以乘坐园方大巴抵达公园(往返票价5新币),新加坡很小,地铁+公交一个小时内都能到达。
优秀的场馆:大部分场馆都超出国内平均水准,西侧的湄公河展区和东侧的亚马孙河的展区都特别值得一看。
主观评价:一座以淡水生物群系为主题的现代动物园,展示逻辑非常值得借鉴学习。但如果你在新加坡的时间不够长,非要放弃一个园,我建议放弃这个。
门票费用:价格和河川生态园相同,还是推荐四园套票(只有夜间园的时间需要提前预约并确定日期,且不能更改或退票,请务必注意)。
游览时长:全程约4-5小时左右,逛下来应该也不至于特别累,夜深之后其实单独走在观光小径还是有点惊悚的,而且如果离开太晚园区可能就没有接驳车辆了。
物种数量及特色:一般,但有相当多国内难得一见或者根本见不到的大咖物种,马来穿山甲、云豹(重动那只已经不幸离世)、鬃狼、懒熊、亚洲狮、非洲水牛、土豚、几维鸟、袋獾等很多物种在国内都很难见到。
优秀的场馆:其实到了夜间并不能太看清场馆设计,不过这种只在夜间开放并对展示物种阵容进行特化的夜间园国内目前还没有(上海野生动物园是动物园的“夜场”,展示物种和白天比没有变化)。
主观评价:一座大咖云集的真正意义上的“夜间动物园”,但想看好必须提前进行充足的准备,如此独特的游园体验,我觉得不容错过。
照例再放一些夜间野生动物园不那么失败的动物照片吧。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