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八篇动物园游记,十一长假是为数不多时间充裕到能让作为社畜的我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任选地方撒欢儿的假期,我自然是没放过。今年我这宝贵的七天留给了我个人最喜欢的两个城市——上海和苏州,作为一个北方人,我不知为何打心底里喜欢这两座城市的人文环境和饮食口味,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地方是我的“精神故乡”也不为过。
话虽这么说,这也只是我人生中第三次到苏州,因此行程规划上,我和大多数游客也没什么区别:看看拙政园,逛逛平江路、观前街,再跑一趟金鸡湖看看“苏州大胯”。虽然没能把时间全都留给动物园和博物馆,但想参观的苏州博物馆和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都去到了,算是行程圆满。
算上十一前半段的上海,这个假期我一共去了两座博物馆和两个动物园,算是写游记以来最大的一次“课余作业”。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先写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后简称为上方山动物园),一是动物园游记本来就比博物馆笔记更主观、更依赖新鲜的记忆,这趟游园经历又算是相当特殊;二是相比上海动物园,上方山动物园的体量小不少,很适合放在开头让我快速进入状态。
说回动物园本身。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位于苏州市石湖西岸吴越路上方山南麓,和我们之前去过的沈阳森林动物园、杭州动物园、武汉动物园一样,上方山优秀的环境为动物展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给动物园打了个非常好的“底子”。不仅如此,上方山动物园还是座很新的动物园,其前身为1954年建立的苏州动物园,于2016年搬迁新址并更名,迄今为止也才不过8个年头。最后,这里对大部分动物爱好者还有着特别的意义——上方山生活着全中国最后一只斑鳖,我们也许将在这里见证一个物种的末路和终途。 毫不意外的是,天气问题又伴随着我此次游园的全过程。三天的连绵细雨精准覆盖了我在苏的全行程,其中尤以我到上方山动物园这天为甚。其实雨对欣赏苏州园林的风韵是种独特的加成,让整个苏州有种别致的朦胧水墨感,特别有味道。但对动物园游园而言,下雨还是负面影响大一些,湿漉漉的环境下很多动物不到外场来,游客的耐心和兴趣也会衰减不少,我这次在毫无停歇的雨中游览了上方山全园,体验还是打了不小的折扣的。
老规矩,我们还是从园区地图入手,先对上方山的物种展示规划建立一些基础认识。
当我像往常一样想从动物园的官方网站上寻找一张清晰的地图时,问题来了,上方山动物园似乎并没有运营独立的官网和公众号,线上预约、购买公园门票的渠道也和诸多苏州著名景点一同整合在“苏州园林”小程序中,我也只得从第三方网站找了一张分辨率较低的。
就国内其他先进动物园的经验来看,即时更新的网络宣传平台可以说是游客和动物园之间信息交流不可或缺的一个“窗口”,着实对动物园的科普教育和志愿者服务助力不小。往好处想,也许上方山动物园是将媒体平台搭建在我不使用的APP上也说不定,但还是希望园方至少能维护一个提供基本信息的官网,不要让网络宣传沟通平台完全缺位。
由图可见,上方山动物园三面环山,东临石湖,山水皆备。园方以物种和食性为展示物种的划分依据进行展出,这在我国比较老的传统动物园中是比较常见的,方便动物园对饲料等准备工作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但对于上方山这样的新园来讲,这种规划布局其实已经有些落后了——它不利于游客对动物的原产地分布、生活环境和共生物种建立起具体清晰的认识。比如,来自亚洲的黑叶猴、非洲的赤猴、南美洲的黑帽悬猴等不同猴类在同一个灵长区里展示,游客哪怕观察了每个个体,也容易对它们究竟生活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毫无认识,更难有意识对它们的演化差异做辨别,很容易建立起“反正都是猴,没什么区别”的片面认识。
在动物分区的命名和园内引导方面,上方山动物园也有一些小问题。比如,园区内“食草一区”“食草二区”这种直接进行粗暴数字编号的命名方法着实让人摸不到头脑。游客看到前方是“食草一区”“食草二区”时根本无法判断前方具体展示的物种,也很难通过路牌及时对游园规划做出取舍。猛兽区因为占地面积比较大,路牌又不多,走到中间很容易对附近究竟还有什么动物感到迷惑。
对于以上的问题,上方山动物园的补救方式是在路牌上标记重要物种(如大象、长颈鹿等热门物种)的方向,并在基本每个展区的出入口设置了细致的区域地图,其实游览得比较仔细的话,参观体验应该还行。但与其如此,干脆淡化动物分区的概念,重新设计一下路牌系统,也许观感会更好也说不定。
对于大多数动物爱好者来讲,前往上方山动物园最大的意义,就是看看生活在这里的全中国最后一只斑鳖——苏苏。2023年4月,越南同莫湖的唯一一只已知的雌性斑鳖死亡后,这一物种在世界上确认存在的只剩下了两只雄性个体,除了上方山的苏苏,另外一只是生活在越南的宣汉湖的野生个体,还从未被捕获过。也就是说,在全世界生活在人工环境下仍能供游客参观的斑鳖,就只剩下苏苏了。至此,斑鳖这一伴随着华夏文明走过无数时光的物种,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为极危(CR)物种,走到了功能性灭绝的地步。
斑鳖一般在江河湖沼中底栖,能在水下憋气很久,上方山的斑鳖展区又植被茂盛、水域宽广,寻找它的难度基本和在真正的自然中寻找动物差不多,好多动物园爱好者在上方山的斑鳖园区蹲守良久,也难得一见。非常非常非常幸运,这次上方山之行,我看到了它。
在面临如今的危机之前,斑鳖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和太湖地区、云南红河流域和越南北部等与主要河流相关的缓慢或静止的水域中,它在我国古代被称之为癞头鼋,在不少古籍和文本之中都有记载,《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就有这么一段。
贾宝玉说:“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虽然与我国人民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但在近代我国面临政治、经济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情况下,对国内野生动物的分类研究和保护长期处于空白,斑鳖一直被误认为是鼋或中华鳖。直到20世纪80年代,苏州科技学院(现苏州科技大学)生物系建立,苏州动物园(现上方山动物园)选了一批动物标本作为贺礼,其中就有几只大“鼋”。学院的赵肯堂教授注意到了它们,这才发觉斑鳖是个独特的新物种,他多方奔走,为拯救斑鳖殚精竭虑,他的呼吁引起了反响:不少苏州市民从此把斑鳖看做国宝。但直到2002年后,斑鳖才被学界确认为有效种。
而在斑鳖尚未命名未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的空白期,我国的斑鳖长江种群已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类活动导致的严重栖息地丧失而急剧萎缩,红河种群则因为过度捕杀和90-00年代毫无限制的野生动物贸易被随着其他成千上万的淡水龟鳖一起变成了盘中的美食和货架里的鳖精。
2006年,当野保部门终于认识到斑鳖的独特和濒危,联合多部门在苏州召开“斑鳖保护合作交流研讨会”时,记录在册的中国斑鳖只剩下苏州动物园1只,苏州西园寺2只和上海动物园的1只。而就在保护工作展开的当年,苏州西园寺和上海的斑鳖都在游客投掷的硬币的包围中默默结束了一生,只剩苏州动物园的“苏苏”活了下来。
天无绝人之路,2007年,长沙动物园(今长沙生态动物园)园方发现自己饲养很久的“鼋”居然是一只非常健康的雌性斑鳖,这无疑为我国斑鳖种群的复苏点燃了新的希望。2008年,在经过了多部门漫长的研讨、权衡和利益交换后,长沙的雌性斑鳖“湘湘”远嫁苏州,准备先尝试以自然繁育的形式来为这一物种诞下后代。通过“苏苏”和“湘湘”这样直接以省份简称命名的方式,我们也足以见得当时两个动物园及国内国际的野保部门对斑鳖拯救计划的重视程度和热切期望。 然而十多年来,这个横跨国内国际多个组织、部门的物种保育和技术合作并未开花结果,“湘湘”产下的大量的受精卵都没有破壳诞生幼体。无奈之下,学者们决定采用人工授精这种有风险的方式拯救这个物种。
不幸也随之到来,2019年4月12日,“湘湘”在人工授精中出意外身陨,我国的斑鳖拯救计划宣告彻底失败。
关于两只斑鳖自然生育长期失败和雌鳖意外身亡的原因众说纷纭,很多消息矛头直指苏州、长沙两园存在大量不专业行为,很多野生动物相关内容创作者讲解过此事,我不了解具体内幕,就不对这件事情进行评价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斑鳖拯救计划的失败确实为我国的野保事业蒙上了一片阴影,也让很多人认识到,野生动物保护并不只有高歌猛进、功绩斐然的大熊猫、朱鹮、麋鹿(野外灭绝)和华南虎(野外灭绝),在成功的阴影之下,很多不被重视的水生物种、昆虫和鸟类正默默地从世界上消失。
斑鳖展区离园区入口不远,就位于生态馆的后方,我到这里时天气阴沉凉爽,尚未下雨。这里曾生活着“苏苏”“湘湘”两只成体,加上考虑到可能诞生的小鳖,所以园区为斑鳖提供的展区面积非常巨大,分区明晰、水域宽阔、植被茂盛。同时,为了阻止游客到干扰“苏苏”的日常生活,园方严格限制了游客的活动范围,还用玻璃围栏把展区严密保护起来。
我刚一进入展区,就看见“苏苏”在水池的临岸处匍匐着,它的大部分身体伏于浅岸的水面下,只留下宽广的背壳,一动不动,远远看去酷似一块湖边的岩石。斑鳖展区附近的人不多,几乎都是特意来看它的游客,有像我一样的外地人,也有苏州本地人。大家围在一起远远眺望它的脊背,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和动物园清洁人员在旁用苏州话聊天,她们在聊的应该是有关斑鳖的话题,我上海话能听懂个五六成,但苏州话就完全靠猜了,只听懂了清洁人员说很多人到这个展区第一句话就是问“阿姨,斑鳖在哪里”。
过了有十分钟,“苏苏”终于有了些动静,它缓慢地从水中抬起头来,四下张望观察,围观的大家都很开心。此时恰好有来自外地的一对情侣走到了这里,他们并不知斑鳖为何物,只是被这巨大的展区和其中同样巨大的鳖所震惊。
旁边的苏州阿姨看到了他们的疑惑,用普通话和他们说:“这里面是斑鳖,全中国只有一只了,你们太幸运了,很难看到它活动的。”随即她似乎觉得这还不够让他们认识到斑鳖的珍贵,又补充道“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它的,那时候苏州动物园还在市内,西园寺也有好多只,多少年了,最后就剩它一个,有感情的。”“你们真的是好幸运的,我总来也不见得看到它活动一次,整个池子里都找不见的。”
又看了一会,斑鳖还是保持着探头的姿态不动。这时候蒙蒙的细雨已经落下,周围的几个人看到了它的身姿,也满足的离开了,而远道而来的我还想多看看它,多拍拍它。
就像那位苏州阿姨所说的那样,苏苏如今已经100多岁了,它破壳而出的那一日,统治这片土地的还是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多年来不知道多少苏州人参观过它,从黑发到皓首,从孩提到暮年,人们对它祈福,向它微笑,在迷茫的原始信仰中把它当做是某种实在的情感寄托。而今这一长寿的物种也已经老去,我拍到斑鳖后兴冲冲地把照片分享到爱好者群体里时,除了大家的羡慕,收到最多的反馈就是“多看看吧,看一眼少一眼,拍一张少一张了”。
我的坚持终归是有用的,又过了差不多10分钟,“苏苏”活动了一下身体,进入池水中缓慢地昂首泅游起来,几个浮沉之后,它缓慢却笔直地向我游来。
随着它的一点点靠近,我能清晰地看到它隐藏在水面下巨大的体型、斑驳的皮肤和溅起的水花,这位濒临灭绝的族群中最后的孤独老者,此刻离我只有咫尺之遥,我甚至能听见自己兴奋的心跳声。我按下快门,试图记录这美丽珍贵的一刻,但玻璃幕墙、阴暗天气、湖水反光、它与湖水过于接近的颜色,都让我手忙脚乱,最后只拍下了一张完全没有聚焦的照片,但还好,我用眼睛把这一切美好都收敛于心了。
短暂的数十秒接近后,它施施然转身,游向了游客无法靠近的水池右侧,短暂沉浮了几次后,彻底消失于湖底了。
“苏苏”消失后,我和女朋友两个人坐到池边的长椅上,整理拍摄的照片的同时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一对没能赶上斑鳖活动的母子看到我在摆弄相机,连忙走过来问我“请问你是拍到斑鳖的照片了吗,能给我们看看嘛?”我把拍到的照片展示给他们,小朋友很兴奋地看了几眼,又跑到池边寻找它的身影去了。
参观结束时,女朋友和我说,我之前在动物园笔记中描述的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和尊重的情感,那一刻似乎真正从“云端”走到了她的面前。
上方山的斑鳖展区很好,但我并不想赞美它。因为这并不是动物园正常的“物种展示”,而是一种对灭绝物种的“临终关怀”,动物园本应当是野外濒危物种最后的方舟,而不是它们走向灭亡的坟墓。
科普教育方面,上方山的斑鳖展区除了一个简单的说明展牌以外,没有任何为游客讲解斑鳖“传奇”故事和珍稀程度的科普展板。我想,也许园方是不想让慕名而来的大量游客打扰“苏苏”最后的清净,也许是没有保护好斑鳖物种传承希望之火的上方山,没有颜面向游客讲述这些故事。
看完斑鳖的我从未如此希望过动物学家和野保勘探队的研究都是错的,在江南和红河流域某个人迹罕至的角落还有健全的斑鳖种群正在繁衍。但如今我能庆幸的只是,上方山终究还是要一点颜面,没把“世界上最后一个展示斑鳖的动物园”当做自己的宣传噱头,给了“苏苏”不被打扰的宁静,让它能孤独地走向生命旅途的终点。
苏苏,希望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再见,也希望相见永远不要变成怀念。
虽然上方山的斑鳖拯救计划并没有成功,但在野保工作上,上方山动物园也有亮眼的成果,那就是华南虎的人工繁育。上方山的前身苏州动物园是全国第一个开展华南虎人工繁育和移地保护工作的动物园,作为行业指导文件的《中国华南虎饲养、管理、繁殖和育仔办法》也是由苏州动物园负责起草的,在华南虎保育领域,上方山算得上成就斐然。
根据园区展板上的信息,自1983年引进第一对华南虎开始,苏州动物园共繁育出了250余只华南虎(个人感觉这个数字还挺有水分的,应该是生出来不管活了多久都算上了),为这一已被认为野外灭绝的我国特有的虎亚种的基因多样性做出了不小的贡献。1999年,中国华南虎苏州培育基地作为该物种首个挂牌培育基地在苏州落成,几经移址,最终比动物园更早地在落户上方山,如今成为了上方山猛兽区里最具看点的构成部分。
之前看过其他爱好者的参观游记,中国华南虎苏州培育基地虽然长期地处上方山园内,但对自身“到底是不是一个动物园展区”是有踌躇犹豫过的。它先前虽然也对游客开放,但栖地还是以培育基地的要求为基准设置的,没有提供玻璃围栏和科普展板等便于游客参观拍照、进行自然教育的配套设施,这导致它曾经看起来有些功能混乱。今年园方终于下定决心,对培育基地的外部几个笼舍进行改造,让它们更像一个合格的动物园展区。巧的是我参观时刚好改造完毕,配套的商业设施“虎趣书屋”甚至才开业不到一星期,还是挺幸运的。
通过展区地图得知,华南虎培育基地目前有10只华南虎对外展示,透过游客无法入内的铁门能看到后场也有虎,因此我也无法确定基地内实际的华南虎数量。
就目前可以参观到的几个栖地来看,围栏面对游客的观察面由铁丝网都改成了玻璃幕墙,能更清晰地看见动物,针对华南虎亚种本身、不同个体、苏州生活的种群和培育基地本身都设置了展示牌介绍。活动场提供的活动范围足够大,大多数笼舍里也只展示单独个体,得益于山区的自然条件,土壤和植被都直接取自自然,简单的爬架、水池都具备,茂密的树木植被能供躲避空间,整体观感不错。
这次在不同的活动场内分别看到了五只华南虎,它们都相当不怕人,似乎对刚刚改造的玻璃幕墙和外面排排站的两脚兽充满好奇心。大部分个体都非常大方地走到游客面前,时而侧卧、时而蹲伏、时而远观、时而近到几乎只隔着玻璃观察游客,完全看不出有视线压力的影响。这种行为虽然有顶级掠食者的性格原因,但亲人到这个程度,我猜除了日常针对性训练,也有老虎是由饲养员带大而非双亲养育的原因。总之不论如何,我这次得以以极近的距离仔细欣赏华南虎,体验很棒。
基地刚开业的“虎趣书屋”我也进去逛了逛,比起书店,这里更像是个咖啡厅之类的避雨和歇脚的场所,店内也有贩卖一些华南虎形象的卡通周边。比较吸引我的是书店门口展牌上说内有绝佳的观虎视角,反正进去看看又不要钱,我走到了书店深处,然后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原来所谓的“绝佳观虎视角”就是华南虎展区的内场,其实在书店外面的游客也能看到,只不过视角遮挡要多一些。这个内场真的挺差的,除了水泥地面和装水的碗什么都没有,让游客看着这样的场景喝咖啡,真的难以感受到什么自然意趣。内舍的门开着,虎应该是可以随时自由地移动到其他场地的,如果地面能加一些垫材,室内的门能长期保持开放倒也能凑合,可一旦存在需要长期滞留内场的情况,动物福利就比较地狱了。
之前在长沙还是第一次见到华南虎,这次到上海和苏州两个园真的看了个够,大猫爱好者一本满足。既然说到了华南虎,就一并把猛兽区其他展示物种简短介绍一下吧,参观这里的时候才刚落雨,大部分动物还在外场,到了后面几个区看到的就没这么全了。
猫科方面,猛兽区除了华南虎,常规的东北虎、白化孟虎也有展示,算是国内动物园里把虎亚种展示的比较全的了,自然,与之相对的,非洲狮也在园内栖息。
非洲狮的展区面积足够大,可能是为了模拟原产地的草原,展区内的树木数量比虎展区要少很多。东北虎的展区面积感觉稍微小一些,展示效果和华南虎栖地差不太多,值得注意的是展出的东北虎个体一直绕着观察面走个不停,神态和行为要比明显是在好奇地观察游客的华南虎要刻板很多。至于白化孟虎则睡意朦胧,趴在一个不大的内场里发呆。
上方山动物园的猫科中猛也展的相当漂亮,花豹有一个足够巨大的活动外场,辅以两座三层爬架和攀爬柱,展区的活动空间非常立体,能满足它们喜欢攀爬的天性。展区的纵深给豹提供了充足的躲避空间,土壤植被都很自然,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天有雨的缘故,设计好的小水池没有放水。展牌上介绍这里平时生活着两只个体,今次只看到了一只,躲在爬架下避雨的同时冷冷观望着游客们。
另一个观感不错的是猞猁展区,园方分两个展区,左一右二一共展出了三只。栖地的活动范围比起其他大型猫科动物来说确实是小了些,有可能不太够用,但爬架、跳跃平台和石堆都提供了。左侧展区那只银白色毛发的猞猁在睡觉,而右边展区里棕红色毛发的两只个体状态很不错,全程一直好奇地盯着我瞧。
特别值得表扬的是,上方山动物园的熊展区是目前看过的近十个动物园里唯一和北动一样做到完全摒弃坑式展区,在观察面进行全封闭设计的场馆。游客和熊被玻璃幕墙和头上的反向挡板完全隔开,这既能有效防止投喂,又能在阳光强烈的时候防止玻璃反光阻碍游客观察,真的很棒。但是不得不说的是黑熊展区内没有遮阳处,活动空间也太小了,丰容设施也不够,而且既然已经有了玻璃隔断为什么不把原有的铁栏杆拆除呢?难道是作为某种玻璃破碎的最终防线?的确,这个展区似乎也没啥在内部装电网阻碍动物靠近的空间了。
目前里面的两只黑熊背朝着游客发呆,显得无所事事,展示效果比照北动熊山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说完了斑鳖和华南虎这两个堪称上方山动物园“镇院之宝”的名片式物种,我们来看看在两爬馆、鸟类区、灵长区和食草区的动物们生活的如何。要先说明的是,这些展区我全都是冒雨参观的,很多动物没出来不说,我对动物展区的观察也远不如常规天气那么细致。上方山开放内场的展区实在是太少了,面对暴雨和暴晒天气,真不知道游客该往哪儿躲。
先简单聊聊两爬馆,上方山动物园的两爬动物展示没有超出国内普遍较差的平均水平,在科普教育上更是让人觉得特别不用心。这里大部分展区依旧是最传统的国内两爬馆样式——方方正正的矩形水泥监狱,好一点的展区铺了些垫材或细沙,更多的展区干脆直接就是水泥地。展区内部除了水坑,顶多随便放一个树杈,基本的丰容、躲避都不足。就连相对珍贵的展示物种扬子鳄所在的展区也由灰突突的水泥和一个小水池组成,看得人难受。
不知为何,这里的美洲鬣蜥所在的展区倒显得额外好,垫材、石头、植物、躲避都很完善,看起来有模有样的。我想一探究竟,就抬头在展区附近寻找起线索来,只见鬣蜥展区物种标牌上赫然写着“蟒蛇”,而旁边标着“鬣蜥”的展区里却展示着陆龟,而写着“苏卡达陆龟”的展区则很明显地展出了不只一种陆龟。整个场馆有不少标签和展示物种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诡异现象,这种态度真的是认真的吗?难道说园区是把鬣蜥和蟒蛇混养的,蟒蛇躲在暗处而我没看见?
此外,在外面的路牌上,两爬展示馆的名字叫“两栖爬行区”,而展馆建筑上的字牌却是“两栖馆”,下面还配有一个卡通鳄鱼形象——但鳄鱼不是两栖类啊。不仅如此,馆内展出的蛇、龟、蜥蜴和鳄都不是两栖类。既然名字叫“两栖馆”,不说展出大鲵、蝾螈什么的了,哪怕放个非洲牛蛙在里面我都能算你有两栖类展出——可是并没有,上方山动物园的整个“两栖馆”展出的全是爬行类动物。还是那句话,游客可以不懂不在乎,而动物园不能在这种事上装傻充楞。
对上方山这么一个整体水平还算看得过去的动物园来说,这个两爬馆的展示水平虽不算我看过最差的,但在对自然科普应有的态度上非常有待提高。
紧接着要说的是灵长区,这里有针对不同动物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展区。像是山魈、狒狒和赤猴集中偏地栖的猴类,上方山提供是完全开放的活动场,而不是传统的封闭笼舍,这确实是新园该有的样子。这几个展区面积比较可观,其中山魈的展区尤为自然,植被覆盖的很到位,其他几种动物则要差一些。
但这里存在的问题也特明显,最严重的就是完全不防投喂,其他展区倒还好,草原狒狒的栖息地真的被游客投喂得宛如垃圾场一般,我甚至看到了一只雌性狒狒在吃塑料袋,这已经严重威胁动物健康了。我到的时候雨下得蛮大,还是个下午,周围没什么人,这里投喂的“盛况”应该是上午的游客们留下的,园方真的应该及时安排志愿者或者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如此下去可能是要出问题的。
再者就是虽然这些猴类偏向地栖,但不代表它们没有攀爬需求。同样还是草原狒狒展区,我到的时候它们冒雨爬到了遮阳棚尖尖的房顶上,木质房顶没有进行过防滑处理,加之斜角很大,上去的几只猴子都差点摔下来。另外,场内布置的金属制品也太多了,今次猕猴展区没有动物外放,但场内著名的金属梅花桩还是蠢到我了,平日看上去也许还好,等到了苏州高温的夏天这些梅花桩估计就变炮烙柱了。
至于偏树栖的几种猴类,备受重视的金丝猴享有面积大、内容丰富的活动场,可惜雨下的太大,它躲在一个我看不到的地方避雨。其他猴类还是没有武汉动物园那样的超然待遇,只得栖居在相对传统的展区中。下雨天只有一只长臂猿还在外面玩,它的展区虽然有点小,但垂直空间的开拓还是到位的,有爬架和网兜,它勾住一条绳索晃晃悠悠,挺开心的。其余的几个展示物种不是没出场,就是在一个视觉死角躲雨,雨下得大外面又没有遮蔽,我很快就离开了这个区域。
之前说过上方山东临石湖,湖边的湿地环境自然也就成了涉禽们最合适的栖息地。我在细雨中走入了第一个展区,这里植被茂密、土壤湿润,看着眼前的水池、白鹳、垂柳和远方朦胧的群山、高塔,颇有种人在画中游的意趣,可惜如此庞大的水域面积不是所有涉禽展区都具备。顺带一提,上方山动物园涉禽区的野生夜鹭同样也很多,估计都是定期投喂的鱼虾吸引而来的。
可能是地理因素得天独厚的原因,我游览过的上海、武汉、杭州和苏州这几个大江沿岸水系发达的城市的动物园,涉禽都养的不错。
我还在上方山的鸟类展区第一次看到了绿孔雀。这一物种在我国云南的种群同样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栖息地危机,很多野保学者、专家和志愿者们在自发为它们奔走,目前似乎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其实不仅仅是野外种群,绿孔雀的人工种群如今也形势严峻。由于早期的动物园从业人员缺少动物分类学和野生动物管理学的知识,对原产我国云南的绿孔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原产印度的蓝孔雀(大量繁衍的经济物种)这两个没有生殖隔离的亚种长期混养,导致国内动物园的绿孔雀人工种群绝大部分都被蓝孔雀基因污染了,目前国内动物园展出的绿孔雀好多都是蓝绿串儿。
当然了,动物本身并没有贵贱之分,可蓝绿混血的孔雀在正常的自然分布中是不会出现的,这样的非自然动物,除了出发点并非是恶劣的“猎奇心态”外,和“狮虎兽”“虎狮兽”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因为是第一次看见绿孔雀,我对着图片和园区自己提供的辨认方法端详了半天,这里面的几只个体标志性的黄脸颊是有的,但在淋雨的状态下“鳞片状羽毛”和“簇状羽冠”就真的没法仔细辨别了。无论如何,我在上方山第一次见到了绿孔雀,这还是值得纪念一下的。
奇怪的是不知道为什么绿孔雀展区里混进了一只隔壁展区的白枕鹤,它在展区里横冲直撞,把孔雀们吓得不轻,整体观感也很不好,让人感觉园方的管理相当不专业,还是要多注意啊。
最后一部分我们就来说说食草区,因为雨下得大我也没什么耐心的缘故,在这里我错过了不少物种,只着重逛了逛食草二区。和杭州动物园的物种配置特别相似的是,上方山的大型食草动物只有长颈鹿和大象,大型动物园里常见的犀牛、河马这里都没有饲养。
因为雨太大,长颈鹿展区我只远远地看了两眼,没走近仔细观察,能看见那里设置有模拟下垂树枝的高处喂食器,这很符合长颈鹿在自然中的觅食方式,除了上方山,我目前也只在上海动物园见过这样的设置。
大象场馆的游客看台配有个大遮阳棚,因此我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在观察动物的时候也避避雨恢复一下体力。
上方山动物园目前似乎只有一只未成年小象“乐乐”,据网络上能找到的信息,它应该是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的亚洲象帕坡和玛姬的后代。目前象馆的活动空间对它来说还是足够的,水池、遮阳棚、蹭痒木桩和玩具都有配备,场内部分地面也有自然草坪覆盖,虽然水泥地面积还是有点过多,但整体观感其实还可以。我到的时候雨下的还是挺大的,刚登上观景台乐乐就躲进了内场,我以为它不会再出来了,但是哪怕下着大雨它也又拖着轮胎跑出来玩儿了一会,真的挺可爱的。
可是,大象终究是一种有社交需求的动物,人类不能给予它真正的陪伴,这只小象还没长大就离开父母孤零零地生活在这里,还是让人感觉有点不舒服。
此外,上方山还有麋鹿展出。展区给麋鹿提供了泥坑和松弛的土壤,遮阳棚和树木也有配备,就个体数来看活动空间也还说得过去,整体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大问题。更常规一点的斑马、羚羊、驼羊和双峰驼这里也有展示,虽然苏州的自然环境和它们的原生环境没那么相符,但整体效果也算还行。
虽说动物园和其他公园的功能差异很大,但它终归是市政项目、园林绿化工程和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除了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物种丰富度有要求外,本质上还是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成果的展示。因此,在大部分动物园爱好者的眼中,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城市的动物园平均展示水平是要领先中西部城市不少的,就我最近在江浙沪三个地区的游园经历来看,确实如此。
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地处江苏省的经济发展高地——苏州市,又是座2016年才开放的新园,在展区硬件设施、丰荣建设上的水平毫无疑问是处于全国前列的(但还是比不了省会)。这座园区在很多方面都紧跟国内最先进动物园的步伐,有许多表现突出的地方——全封闭的熊展区、有明确个体标识的物种介绍、小朋友绘制的科普宣传牌、禁止投喂的宣传标语(虽然基本没用),这里的展示物种虽然只有100多种,但华南虎、绿孔雀、金丝猴、麋鹿、扬子鳄都不是常见物种,更不要说全世界独一份的斑鳖了。
但它又在很多地方都透露着不专业:不到位的网络宣传、不科学的分区规划、驴唇不对马嘴的爬行馆物种牌、跑进孔雀区的白枕鹤、猕猴展区的炮烙柱、到处乱开的游客代步车和随意行船的水禽湖,都让你又感觉到园方有那么一丢丢令人厌恶的“不在乎”。这些现象也许在国内的落后动物园比比皆是、不足为奇,但就是这一点“不在乎”让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始终停留在“还行”“差不多”的等级,与“良好”和“优秀”有着本质的差距。
如果上方山是一座很落后的动物园,那我并不会在游记里挑这些细微之处的毛病,但上方山底子不错,园方想来也不是特别缺经费,苏州又是一座我很喜欢的城市,我真心希望它能向咫尺之遥的上海动物园看齐,真正走在中国城市动物园建设的最前列。
可惜目前的上方山,距离成为苏州的“名片”,还有那么点儿距离。
门票费用:成人60元,虽然展示物种不多,但只看斑鳖和华南虎就值回一半票价了。
游览时长:全程约4小时,环境秀丽,山水环绕。展区面积适中,展示物种也不多,逛完了也不太累。
物种数量及特色:物种较少,但斑鳖是世界独一份,华南虎、绿孔雀、扬子鳄、麋鹿、金丝猴都比较少见。
交通:一般,园区在城市西郊,但我这次酒店选在附近,所以体感还好。
优秀的场馆:斑鳖池、华南虎培育基地、涉禽区都很不错,除了爬行馆以外,全园的整体水平都还可以,但没有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展区。
主观评价:物种特色鲜明,展示效果还可以,是值得一来的动物园。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全国动物园都无法替代的功能——在不打扰动物生活的情况下,看看最后一只斑鳖。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