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俄罗斯科幻第一人谢尔盖·卢基扬年科经典科幻作品《雪舞者》于2000年在俄罗斯首次出版,其后多次加印再版,陆续被译为德语、波兰语、捷克语等多国语言版本,相继斩获俄罗斯“堡垒杯奖”、德国“克林纳国际书卷奖”、乌克兰“星桥奖”等各国图书大奖,全球累计印数超过23万册。
八光分文化联合新星出版社推出的全新中文译本《雪舞者》,由专业俄语译者郑滨老师精心翻译,全书行文更加符合简体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让新老读者都能更加顺畅地进入卢基扬年科的“道之幻想”世界。在新书上市之际,郑滨老师也向大家分享从译者角度出发的《雪舞者》阅读感受。
郑滨,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及北京师范大学苏联文学研究所,精通俄语和英语,从事经济金融研究,曾长期驻外工作,对科普作品和科幻文学爱好深厚,涉猎广泛。
在1999年出版的小说《基因组》(Геном)中,卢基扬年科设定了一个“专业人”(спец)当道的世界——经过对人类基因的转化、改造,许多人与生俱来就具备了特定的职业能力与思维方式,而与之对立的则是没有被预设这样的素质与思维模式的“自然人”(натурал)。
主人公亚历克斯是一位“宇航飞行专业人”,素质和体质以及道德品质都被改造为适应专业需要的特异水平。但他没有爱的能力,只能对飞船、对职业有热忱,但不会对异性萌生爱意。他救助一个基因转换过程遭遇障碍、被迫逃亡的女孩,与之经历险境、体验感情关系成为小说的一条主线。
被定制的人生,只有工具的禀赋,却没有爱的能力。人们不仅失去了选择的自由,而且失去了感情的自由,生存只为获得一种职业的成功、得到一种社会地位的保障。卢基扬年科在俄语原版小说的前言中写到,“这一切在当今都存在,我只不过是做了科幻作者所擅长的具象化处理,将境况渲染、发挥到极致。”
《基因组》风格冷峻、满含讽刺、戏谑,鲜明体现出作者对人类社会朝向丧失自由、泯灭人性的境地发展的忧思。而创作于2000年的《雪舞者》堪称其“前传”,故事情节设定在了“专业人时代”的200年前,世界还没有变得那样晦暗、绝望,尽管也已经是危机四伏。对人进行基因转换已经在一部分人群中开始,但整个人类的认知尚未被彻底颠覆,人们还依旧探求各自的个性自由,未来还存在着多样的可能。作者选择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去发现、去展现、去评判,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部以成长为主调的“少年”小说。
而回头再看描述200年后世界的《基因组》,俨然是一部“成年”小说,是以成年人的视角去展现人类的生存境况,情绪格调也迥然相异。我们可以发现,以“前传”的方式来建构《雪舞者》的世界,体现出了卢基扬年科的一种“反思”意图——应该知道人类的生存何以一步步走到险峻不堪的境地……
卢基扬年科在这个系列中写的第三部、篇幅较短的小说则将时代背景设定在了《基因组》之后的若干年,那时的世界是——《残废》(Калеки,2004)。亚历克斯及其组成复杂的团队受雇去盗取一艘由外星种族承建的、名为“银色玫瑰”的飞船。围绕着这一情节线索展开种种阴谋、博弈乃至星际间的战争冲突。
作者也提到,读完《雪舞者》后再读《残废》,能让小说中描写的事件变得更易于理解,也更有吸引力。
作为译者,我在翻译《雪舞者》这部小说时的突出感受是——很过瘾、很爽。一方面,卢基扬年科的语言和行文风格简洁质朴,让人读起来(译起来)条理清晰、思路顺畅。在这部小说中,人物对话占据的篇幅有一半之多,紧扣情节线索并尽显人物性格的生动自然本色,也增进了阅读的流畅性;另一方面,小说篇幅不长却情节内容格外丰富,时空尺度宏大,起承转合出人意料,人物的类型化特点突出,颇有“硬科幻”小说要素的“集大成”之功——星际征战、奴役抗争、谍战阴谋、超能力、克隆人、黑科技,还有成长历险、生死抉择、大团圆结局……让人既能感受阅读之乐,也能领悟一些道德观念与人生哲理。
在前述的系列三部小说中,这一部可读性最强。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是十四岁少年的视角:挣脱命运羁绊的抗争、宇宙尺度的冒险、征服星球的超级阴谋,还有那些了不起的传奇勇士与邪恶势力的化身分身。而对于成年读者来说,这样的小说读起来也肯定不无愉悦和启发,其中对于人类未来生存境况的想象与阐释翔实可信、发人深省,追随人物冒险经历的跌宕起伏也能带给人一种怀恋童年、重温纯真的惬意。
主导小说的是年轻一代在大宇航时代成长的主题。以此为核心,自然就少不了道德训诫的寓意,体现在情节上则是善与恶的鲜明对立、英雄与恶棍的冲突、苟且与抗争的抉择。不过,作者没有把奔放的笔力放在哲学阐释与人物的心理剖析方面,而是致力于纵横起伏的情节编织。通过极具跳跃性的历险、色彩纷呈的宇宙景观、生动自然的性格展现,作者把一个少年的命运与种族的命运、星球的命运乃至文明的命运都关联在一起。
卢基扬年科这部小说中的未来世界与我们的世界其实并无二致:同样是有阶层、有差异;有统治者,有被奴役者;有人生活得好,有人生活得艰辛;有人要历尽艰难险阻谋得出路,牺牲安逸与苟且只为在更理想的地方生活……
以青少年的视点展现世界必然会形成意象化、感性突出的特征,这不应视为缺憾,恰恰是自然晓畅的表现。从第一人称叙事与人物对话的语言能感受出作者平实质朴的追求,对这一点译者深有感知,竭尽心力加以适度再现,时刻警示自己切勿以语句和词汇的生硬刻板乃至华美绚丽去伤害原文的质朴、无视叙述的身份特点。
这部小说被俄罗斯的读者称为“太空”版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是那种少年时候要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一鼓作气读完的作品。还有人如此评价——适合于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有已经年逾三十却童心依旧的浪漫派……
宇宙背景下的星际间冲突的实质还是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但在科幻作家们笔下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比如,同是展现外星攻击地球的核心情节与创意,在《三体》系列中,“三体人”以制约禁锢地球的科学发展为取得优势、克敌制胜的手段,而在《雪舞者》中,卢基扬年科构想的是,外星人以克隆体潜移默化控制人类的思想自由和一朝实施蓄谋已久的“傀儡化”来颠覆人类的世界。
借助星际间的娱乐节目交流给人类大脑植入“傀儡化”的病毒程序,这一情节线的描述翔实、透彻,颇有震撼力,而其似曾相识的另一原因是——这与现实世界里的意识形态影响与地缘政治理念散布的行为模式何其相似!这或许也可以泛而概括为人类历史上的许多教训与阴霾,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扭曲、愚民政策的盛行、集体无意识的裹挟、娱乐至上风气的推波助澜……凡此种种,无不堪称“傀儡化”在人类历史生活中的实证。
文学以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的生活和世界的本质,科幻作品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尤为如此。在《雪舞者》所表现的危机境况下,卢基扬年科通过人物的经历和行为浓墨重彩地诠释了人性拯救的重要主题——抗争意识、责任心、使命感、友谊和牺牲精神、父母之爱和家庭的意义……针对的不仅是架空的幻想背景,更是现实世界里充斥的政治理念、人类社会的运行体制。我们可以看到,卢基扬年科笔下的未来世界更具有与现实世界的相似性、关联性。
《雪舞者》的小说架构和人物设定明显致敬《银河系公民》《星球大战》之类的经典科幻作品,有许多“好莱坞”式的情节桥段和人物形象元素被挪用。但小说主人公所处的境况、社会背景的设定、情节的发展动机,都体现出作家对于权力政治的抨击、对于人性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敏感、对于意识形态影响的重视,还有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忠诚,对于人性的信赖……而这些,则又体现出俄罗斯思想文化传统对于卢基扬年科的影响。
尽管时代背景和心理表现深度、尺度不同,《雪舞者》还是能让人想到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同样是一个少年在人间的成长历程,从安逸走向动荡、从小家走向世界,走过风雨、遭遇挫折,遇见那么多的善良人们……不论在蒙昧的时代还是在宇航世纪,所谓的个性成长,都不是简单地辨明是非、黑白、优劣,然后义无反顾地选择奉献,成为英雄,而是学会战胜阻碍、走出困境,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和表象背后的因由,认识到人与人关系的微妙,还有自由选择的局限性……
《雪舞者》小说中的环境表现(包括各种星球上的生活)是恪守现实主义风格的,对人们生存条件的进化发展的设定与描述并没有魔幻化、神奇化,而是那种不动声色、简约寻常、触手可及的展现,让读者能将关切的焦点放在人物命运身上,看他们如何在种种环境、情境下都努力做到不失为人。
在来自外星的进攻发起之后,被洗脑、成为无个人意志的傀儡的人们,变得相互亲善、友好了,家庭也巩固了,年轻人也规矩生活了,一片大同世界、幸福天堂的景象……可作为代价失去的是什么呢?是生而为人的自由,个体意志的自由,情感成长的自由。对这种失去自由的境况的铺陈、思辨乃是俄罗斯文学艺术的传统立足点之一。人类所追求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而这,可能才是《雪舞者》全书真正的主题。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