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工作日晚上,由于担心盛传的恶劣口碑导致我无法在大银幕上看到这片到底有多烂,匆匆忙忙去赴了一个与这部电影不带期待的约会。可是看完以后又很心情复杂,我说不好这是一个好的还是不好的电影,但是觉得很喜欢。除了喜欢写实的哥谭的画面风格,因为符合了我一贯的音乐口味,所以也很喜欢这电影的很多重点表现了的像MV的段落。但是一部电影,尤其是一部前作因为剧情和表演获得了好评如潮的泛“‘超级英雄电影”,如果真就只看好的画面和音乐,毫不在乎剧情和表达,实在也是说不过去,往好听了说叫买椟还珠,往不好听了说就是屎上雕花了。就连任何对于剧情的琢磨和像我这样的写,更是雕中雕。不过还是写写看,也帮自己理理这部电影到底都说了点什么。
小丑和哈莉奎恩这个组合出现,不管按照过往的作品怎样判断他们之间的关系实质,总要稍微往爱情方面想一想。到了这部电影,就是原原本本d讲述了一个完整且现实的爱情故事。爱情往往起于一段误解,关于彼此是怎样的人的误解。哈莉对亚瑟的感情来源,来自于亚瑟在传说中、电视上的形象,而那个形象完美符合了她反叛的富家千金、精神医生的一切想象;而亚瑟作为一个从未获得异性青睐的失败者,好不容易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就,开始相信自己的病态魅力得到了尘世中一个终于与自己惺惺相惜的灵魂。两人对彼此的错误认识就像是一切爱情开始时对对方的美好想象以及对自我价值的盲目放大,这种误解有时候会导向看破一切后豁然开朗的相逢一笑的真相,有时则会变成破败不堪的无法相见以至于无法挽回的错误。
亚瑟和哈莉的相逢相认,在带着对小丑和小丑女组合的期待的戏外观众看来,就该是干柴遇上烈火的、毫无疑问的。即便是在戏中,亚瑟得知哈莉对说他的几乎一切都是撒谎时,无论是他还是观众,尽管都有所怀疑,但紧接着都乐观地相信这爱情的烈火是必然要烧得熊熊的了。这种怀疑就像是为了一个绝妙的笑话提前埋下的一个包袱,等包袱抖出来,按理说观众应该是要哄堂大笑的,一切的怀疑猜忌、小争端和矛盾都应该在有情人终成眷属时成为一个和亲友讲起来的佳话的。可是包袱如果没响,场面就会非常、非常尴尬。
亚瑟在错误的认知中获得极大的力量,这种感觉就像是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就像是一种超凡脱俗。在哈莉的影响下,他成为了一个走到哪里都有BGM,能用音乐去表达自己的内心,能面对一切艰难险阻都视若无物的人。亚瑟在采访中反复说自己成为了一个不一样的人,外人听来要么觉得他是在监狱改造成功了,要么是小丑的第二人格成为他的全部了,谁也想不到是“爱情”让他觉得自己不再是从前的自己了,谁能想到呢?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使他听不进去唯一关心他的律师的话,使他觉得自己人见人爱的“JOKER”,使他觉得自己拥有天翻地覆的能力的人,这是爱情给他的幻觉,也是爱情给他的悲剧。可是对于像他这样的人,爱情本身既是幻觉,也是悲剧。
直到最后,幻觉破灭了,亚瑟发现爱情给他的加成是无以为继的,他终究还是他自己,他无法真正被爱情改变,更无法为了爱情改变。他骨子里的脆弱与温柔,使他终究没办法成为爱人爱的人。悲剧上演了,亚瑟觉得即使自己不是爱人幻觉的样子,哈莉也会爱自己。但爱情这件事不是这样操作的:直到爱消失之前,爱一直存在,那之后一切灰飞烟灭。小丑和小丑女的故事从未被如此演绎,哈莉奎恩从来都比小丑更像一个小丑,小丑本身则像个国王,小丑女的存在曾经一向是为小丑服务的。时至今日,在女性视角和女性力量大行其道的今天,用一套类似的人物设定讲出了一套完全不一样的小丑和小丑女的关系故事,而且意外的没有矫枉过正或者落于俗套,例如小丑女摆脱小丑阴影自立门户等戏码,而是中肯地讲了一段现实主义爱情故事,是很让人感到意外惊喜的。
如果说亚瑟和哈莉的爱情是一对一的幻想破灭,那么小丑形象的毁坏则成为了一种最广大的群众的偶像崩塌。自从希斯莱杰扮演小丑的黑暗骑士开始,广大影迷对小丑的喜爱开始愈演愈烈,从高智商犯罪到无政府主义到人性之辩,小丑真正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人们心中的一个超级反派,一个有格调和品味的反派。到了上一部小丑,很像是一个起源故事,这个故事交代了一个怎样恶劣的环境使得一个好人、可怜人变成了一个未来的超级大反派,这时人们对小丑这个角色的喜爱几乎已经达到巅峰了。这样一个叙事,让人情不自禁的为之兴奋,按照惯性的期待,我们想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反派如何在他的续集中成为一个更加黑暗邪恶,更加强大的,堪称“超级反派”的实力。
这不仅仅说的是戏外的观众,更说的是戏里的观众,影片中说起来亚瑟的事迹被拍成了电影,其实有点打破第四面墙的意思,我们看到的跟电影里的普罗大众看到的是一样的内容。所以,民风淳朴的哥谭市的市民秉承着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精神,与我们是一样一样的。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过度解读,亚瑟在这一部中的一切“准高光时刻”,从与哈莉“差点逃出疯人院”到“险些干翻采访者”到“几乎引起监狱暴动”,这一切都有人群的见证,或者是媒体,或者是电视观众,或者是穷凶极恶的囚犯们。这些人跟我们这些坐在黑漆漆的影厅里的人一样,期待着亚瑟能够成事儿,但回回都是个幌子,最终都销声匿迹:雷声大雨点小。
监狱里小迷弟振臂一呼高唱信仰之歌,又高又壮的大哥起身附和,亚瑟站在桌子上疯狂大笑,这样的场景居然没有像《悲惨世界》那样“when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an”,引发一场大高潮,而是以纷纷回房睡觉告终。观众们一直提着一口气,可是反反复复的失望,以上的那些场景,每一个对于小丑而言都应该能轻而易举的成啊,怎么每回都那么窝囊呢?回头想想,我已经不记得第一部中亚瑟干了什么使得他受到这许多人的追捧了,但依稀记得狂欢的人群中他起初迷惑惶恐的脸。亚瑟从来不具备成为小丑的能力,他没有高智商,也没有人性洞察,更没有什么煽动力,他只不过是一介草民,硬被乌合之众的想象力推到了偶像的位置上。归根结底是什么呢?这就是现实主义中,空洞偶像的真实下场。
看多了戏的人,一向想当然的认为英雄的对立面是反派,但是凡人才是英雄的真正对面。亚瑟当然是当不成英雄的,但是好像如果说他能当反派好像就变成了可能的,这是人对反派最傲慢的误解。亚瑟本不想成为一个偶像,但是他在对爱情的憧憬下,在对失败人生的恐惧下,最重要的是,在急于摆脱无力的处境的渴望下,他让自己相信自己是一个有能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他脑子里给自己设定的形象放纵不羁,优雅从容,混沌无法控制,那是他内心渴望变成的形象。
他与许多人一样,为了那个形象做出了许多努力。他认为摆脱道德的束缚、规矩的掣肘就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于是他大喊大叫、张牙舞爪;他认为一身披挂就能让自己改头换面,获得力量,于是穿戴上像样的行头,标新立异。庭审戏上,他拉起椅子拽过话筒,起了一个很有压迫感的头,可是面对昔日同事的感情,他根本狠不下心,也摁不住自己的感情。更糟的是,本来以为是他无视法庭秩序的对同事名字的插科打诨,竟然真的是他能想到的庭审上为自己的辩护论点,这时候简直让人觉得他可怜了。黑化和穿搭不能使人变强,有权有势的人不需要穿戴什么自有人让路,无才无智的人怎么装凶逞能也让人害怕不起来。他所做的一切没有让他成为他想象中自己作为JOKER的样子,反倒是更像个真正意义上的小丑了。
小丑这个片名真是既具有迷惑性,一般说起来的话肯定认为是DC宇宙那个狂狷的超级反派,但是两部电影看下来,理解成为一个被社会逼疯了的、妄想自己成为大人物的小丑,感觉更像是一种带有双关意味的解释。这样的一个小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甚至一个都称不上坏的狱警都成为了他在本片中的最大劲敌。他无才无命,捅破了窗户纸后,被爱情抛弃,被推下神坛,最后甚至不明不白的死掉了,在一个看来将要成为真正的小丑的疯狂、断续的笑声中。但这结局亚瑟怪不了任何人,甚至怪不了他自己,毕竟他对自己周遭发生的一切都无能为力,他只是被裹挟着做了本能反应而已。在这个角度上,他简直像是哥谭市的阿Q了。
结语:通篇理下来,基本上就是我能想到的全部关于这个电影的想法。刚刚看完的时候觉得对这部电影不很满意,可是一篇文章写下来我竟然自圆其说并且些微为之感动,这是出乎刚刚的预料的。不知道这样一部电影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进行了这样的剧情安排,但的确是反常的且有意思的,同时也无疑是让人无法轻易接受的。回过头来想,其实电影的剧情梗概在片头的小动画里,在不经意的歌曲we three(my echo,my shadow and me)等多处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明示和暗示。再想想,感到虽然没有看到那种“一眼好”的电影之后的震撼式的久久不能平静,这样咂摸咂摸大家所说的烂片儿,品出一些自己喜欢的味儿,也许也有点干嚼馒头后那种隐隐的甜吧。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