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三去看《小丑2》之前,我知道了这部电影在外网已经被铺天盖地的差评淹没了。但是,我作为一个坚定的DC粉丝,本着宁可失望绝不错过的原则还是毅然地决定去看。到了电影院之后,周中晚上六点半的IMAX影厅里算上我一共有10个观众,这个观影人数也特别符合《小丑2》目前在舆论场上的尴尬处境。
我觉得《小丑2》不应该作为一个单独的电影来解读,两部电影中有很多前后呼应的镜头和情节。如果说《小丑1》是塑造了小丑的崛起,那么《小丑2》就是在讲述小丑的崩塌。两部电影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下面开始讲讲电影,涉及部分剧透,请未观影的机友们谨慎阅读。
其实《小丑2》的剧情非常简单,主角亚瑟在《小丑1》中“一夜风流”之后还是被关进了民风淳朴的阿卡姆疯人院,即将接受审判。而他的律师想用亚瑟有精神疾病,有双重人格来作为理由为他辩护。电影开头的一段“猫和老鼠”风格的动画也在暗示这一点,动画里出现了一个“影子亚瑟”,他把真正的亚瑟关在了化妆间,然后穿上小丑的衣服枪杀了主持人。
《小丑1》里面确实有太多的情节和镜头语言展现了亚瑟内心一直有一个被压抑着的小丑人格。比如亚瑟的那本笔记本,里面的字迹时而工整,时而潦草;还有亚瑟在开枪时会切换的左右手。一面理智,另一面疯狂。
但是被关进了阿卡姆的亚瑟似乎在逐渐变得正常,他不再试图讲并不好笑的笑话,由于精神疾病而带来的那种歇斯底里的大笑也没了。他甚至因为表现优异而得到了安保大哥的奖励—,可以去管理比较宽松的区域参加合唱团。就是在这个合唱团里他遇到了一个女病友——哈莉。
这里哈莉的出场方式也很有意思,她对着亚瑟做出用右手指头的动作。之前《小丑1》里亚瑟的女邻居在电梯里也做过这个动作,只不过她用的是左手。亚瑟对哈莉产生了兴趣,在和她行一番交谈后亚瑟得知哈莉和他有着那么相似的出身和经历。在疯人院里,两个疯子的感情迅速地升温,最终在“火烧阿卡姆”这个桥段里,这种双重的疯癫达到了高潮。
这里展现出了亚瑟的第一重妄想,对于爱情的妄想。这一点是从第一部电影里就充分刻画过得。之前亚瑟在扮小丑时被小混混殴打,被同事诬陷而丢掉工作时,他几乎崩溃的内心世界需要一个安慰剂。于是,女邻居成了他的幻想对象,成了她的女友,成了落水的人急于抓住的一根稻草。可以说哈莉这个角色在这里是对于《小丑1》里女邻居的一个拓展。对于亚瑟来说,她不仅仅是安慰陪伴自己的异性,而是能认同自己内心所想的灵魂伴侣。
导演在这部电影里用了大量的歌舞场景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中有好几场是亚瑟和莉的双人歌舞片段。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亚瑟画着小丑装和哈莉一起出现在一个电视节目里,节目名叫“Joker and Harley”。舞台的布置和色调都和第一部里亚瑟被邀请参加并最终令他彻底蜕变成Joker的“莫瑞秀”如出一辙。这次在亚瑟和哈莉的歌舞进行到一半时,哈莉突然抽出手枪击中了亚瑟肚子,亚瑟带着难以置信的神情倒了下去。这里的电视节目虽然只是一种幻想,但是它与上一部电影对照在一起,预示着亚瑟和哈莉关系的最终结局,以及亚瑟的又一次崩溃。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精神层面人总是会对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充满渴望。亚瑟对于爱情的渴望就是源于他一出生就不知道亲生父亲是谁,被养母忽视,被后来的养父虐待,可以说他从来没有被人爱过。所以他把和哈莉的感情幻想为了爱情,而哈莉却不是把亚瑟当做爱人的。她真正爱的是自己在电视里、在那部虚假的电影里看到的小丑,那个邪魅狂狷的、放肆张扬的小丑。为了接近亚瑟,她不惜编造经历,掩盖自己富家女的身份。这种欺骗也深深伤害了亚瑟,成为了毁灭爱情的导火索。
最终在亚瑟在法庭上由小丑变回了亚瑟·弗莱克,而哈莉也抛弃了他。在《小丑1》中小丑肆意狂舞的长阶梯上,哈莉和亚瑟做了最后的告别,扬长而去。
在上一部电影里,亚瑟之所以蜕变成为小丑,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逼迫。他出身贫困,没有亲友,在公司被人陷害,在地铁上被人欺侮,在电视节目里被主持人挤兑。种种的不幸渐渐地在他的内心深处培育出了一个黑暗的“小丑人格”,两种人格集于一身这一点在电影中最直观的展现就是亚瑟的笔记本。当他是亚瑟时会用右手写字,字迹工整;当他是小丑时他会用左手写字,字迹潦草。
前面已经说过,导演在第一部电影里塑造小丑,而在这部电影里要消解掉这个形象,也就是把小丑人格从亚瑟身上剥离开去。既然小丑诞生于混乱无序,那么最有反差的消解方式就是通过秩序,而法庭审判就是秩序的象征。在法庭上,女邻居和侏儒症的同事相继作为证人出庭。两位证人都见证过小丑的疯狂时刻,但是他们都认为亚瑟本来不是这样的人,他不应该做出这样的行为。
侏儒同事对亚瑟说,你是公司里唯一对我好的人,你从来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歧视我。但是你杀了兰道(第一部里给亚瑟左轮的同事),那时候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我无法阻止你。同事的这些话消除掉了在亚瑟心中小丑人格的存在合理性。
其实我觉得第二部的庭审可以和第一部里的电视秀对照起来。在电视秀成为了小丑人格的一个高光时刻,那一枪彻底激发了亚瑟心中的小丑人格;而法庭审判则最终让亚瑟认了罪,彻底消灭了小丑。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完《小丑1》之后把小丑当做了一个英雄,一个类似于《V字仇杀队》里的“V”的那种英雄,但是小丑并非英雄。
首先来说,小丑的反抗并未指向任何不合理的制度或者背后真正操控这套制度的人。他杀死地铁上的三个混子是因为他们欺负自己,他杀死公司的同事是因为他陷害自己,他杀死养母是因为她欺骗自己,他杀死主持人是因为他折辱自己。小丑只是一个亚瑟在过度压抑的时候爆发出来的极端人格,所谓“匹夫一怒血溅七步”。
再者来说,小丑在成为了一个所谓底层反抗的象征之后并未能够真正的建立一套自己的秩序。电影里的哥谭在小丑出现之后只是变得比之前更加的崩坏和混乱,而小丑的出现并不能真正改变底层的现状。那个以小丑为英雄的年轻病友,亚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被狱警勒死。亚瑟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为向他一样的底层的处境带来任何的改善。
最终,亚瑟在认罪之后回到监房的路上被一个疯狂的信徒刺死。亚瑟曾经在自己的笔记上写到“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价值”,讽刺的是此刻的他却死在一个阴暗的小道上。他的死可能不会有任何意义,那些疯狂的信徒转眼便会将他遗忘。他们已经有了下一个崇拜的对象——小丑女哈莉。
结语:有人说这部电影之所以差评如潮是因为它违背了80%观众的预期。也许我就是那剩余的20%观众。导演用两部电影展现了一个非英雄的诞生与死亡,反映了这个世的癫狂的现状,对大众的盲从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以我个人的浅见《小丑2》在口碑、票房上的扑街就在于它是一部有着太强烈个人表达,而不去照顾大部分观众情绪的作者电影。它不应当用一种商业大片的思路来宣发,造成了电影情节对观众预期的违背。也许多年以后,观众们在回过头来重新品味这两部影片,会咂摸出一点不同的滋味。
评论区
共 1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