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角色的化妆、头发颜色的高光、眼睑的眼影,等等这些面部细节的加工,最终形成了《甲铁城的卡巴内利》中角色的动人的表情。而《卡巴内利》中使用的对角色“化妆”的绘画技巧与《噬神者》的角色的画面处理方式有着共同之处,这又是从何说起呢?欢迎朋友们的吐槽与打脸~
在早年的大部分动画中,要分清楚一部动画中不同的动画人物,主要依赖变化的线条与不同颜色的色块。不但是观众,即便是动画制作方也沿用的是这个思路,即使是动画制作逐步数码化的现在这个思路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可以通过简单的线条与色块表现动画中的不同人物,这一点本来就是动画的特长。但是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线条与色块不能完全表现角色的面部细节,在越来越追求写实感与信息量的当代动画创作中,无论是观众还是制作人员都发现动画人物面部表达的信息其实相当有限。
针对如何添加动画人物的面部细节、增加其包含的信息量的问题,动画制作人员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与现实的化妆类似,用化妆的思路,让动画中人物的面部变得复杂起来。通过添加各式各样的面部细节,诸如面部的腮红、头发的的高光、眼睑的眼影等等,能够起到让人物的形象更立体、带来的信息也更多的效果,这也让动画人物与现实更为接近。
如同上图中的爱娜一样,画面中爱娜展现出保养较好、柔顺光亮的头发与油亮的嘴唇,这些外貌特征都在向观众传达这位女性人物高贵、美丽富有魅力的气质。这与西罗等一帮士兵们常年一团色块的发色与一条线的嘴唇的战士形象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这也体现了化妆对于信息的表达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在《卡巴内利》中对于动画人物“化妆”技巧的使用,同样有着丰富人物形象、提高角色信息量的效果,并且对人物“化妆”技巧的理解也更为深入。的担当《卡巴内利》首要角色化妆监修的松本幸子说,“在美树本晴彦先生的人物设计图中,人物的头发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有着独特的纤细质感。如果直接对角色的头发用色块上色,是没法重现这种纤细质感的。所以在《卡巴内利》的制作中,对于人物的形象我们都是亲手一笔一笔、针对人物的每一个画面进行‘化妆’的。”
上图为菖蒲化妆前后的对比。首先注意头发上的阴影与渐变,在化妆后光泽的过度更为自然;再注意眼睛的部分,添加了高光,看上去更有质感,眼神也做出了少许调整;增加了眼睑的“线”,有了眼影的效果;眉毛的“线”与“色”都得到了补充;皮肤的颜色调整得更加自然,脸颊的红晕进行了模糊等等。
这些人物面部细节的化妆完成后,对于人物表情的表现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动画制作中不光对女性人物进行了化妆处理,对于男性角色们同样增加了化妆效果。
但是这项“人物化妆”的工程,并不是个轻松的活。通常动画是由1秒24帧的画面组合构成,在需要化妆的画面中,1秒24帧的的动画,其中通常要对8~10帧进行化妆处理,由于只能由画师亲手完成每一帧的人物化妆,所以就算是3人合力,平均下来一天也只能处理50帧左右。
近20年动画对于画面不断追求,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画面的信息密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其实动画与漫画中,背景的写实程度向来就比角色要高很多。即使是是如今,动画人物依然经常“撞脸”,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作品的背景与世界观的画面看上去充满写实感的同时,精致的背景与相对单调的人物这两者之间信息量的差别就显而易见了。
再拿《08MS小队》举例,上下图同样是出自OP的两个画面,上图偏向写实风格,涵盖了战损陆战高达、头盔与子弹等元素,透视的构图使得画面就算没有动作,画面包含的信息与意象也相当充足,单单战损的陆战高达就值得反复观看与揣摩。
下图则是典型的人物介绍画面,人物本身的信息量是相当有限的,所以通过动作、神态等方式才能比较好的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这也是为什么涉及人物的画面,往往要通过动态变化的画面传达内容的原因之一。如何控制与匹配背景与人物之间信息量的差距,是在画面制作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点。
除了使用化妆技巧,增加人物信息量的方式外,像《辉夜姬物语》这样对背景与人物使用减法来制作动画的方式也是有的。“画面只描绘需要描绘的事物”,人物与背景虽然不复杂包含的信息量也没有那么多,但是两者的匹配度却相当高。行云流水的画面,反而能支撑起作品,这种写意的表现方式体现出的真实感,与一味的增加画面细节的手段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上世纪70~80年代水墨动画更是画面与人物匹配的极致体现,《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以上海美术制片厂为代表出品的水墨动画,画面浑然天成、意境深远,传递着“写意”的美学。但是这样的写意的对画面、使用信息量减法的方式在商业动画中算是非常特殊的例子。
实际上,大多数作品都依照的是“将画面的事物都大致描绘出来”的思路。《卡巴内利》同样是如此,但是在人物化妆的方式与背景设定上更为细致与考究。在对人物化妆的后,使得许多原本信息量较少的人物画面,能够与信息量丰富的写实背景相匹配,并且化妆了的人物也变得更引人注目了。
但是即使是制作下了苦功的《卡巴内利》依然存在着不足。这一点在经常使用化妆技巧的无名与菖蒲这两个人物的身上,观众都能有或多或少的体会。作为动画中的领袖人物的菖蒲,即使在动画中,化妆前后的差距也过于明显,就算是在一话的前后,菖蒲的颜值水平忽高忽低。在同一话的故事进展里,菖蒲有时是如下图中打扮娇好的形象。
有时则是如下图所示,只有淡妆的情况。这种角色形象有强烈变化的画面,发生在菖蒲这样性格沉稳的领袖少女身上,观众还尚能接受。然而这样的事情出现在无名这样性格处于波动的战斗少女身上,观感则显得略有突兀与莫名其妙。
无名在动画中不但衣服的样式多,人设也有明显的变化,虽然看上去是手持双铳的冷酷战士,但性格波动又如同青春期少女,加上经常出现的化妆特写,复杂的形象与内外不一的行为,不禁让观众产生疑问,到底无名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出现这样的问题,在角色信息量的加法上没有恰当控制是原因之一。添加画面信息虽然能够引人注目,但是如果只能做到吸引注意力则显得大材小用。
与《卡巴内利》使用的化妆技巧相比,《噬神者》对人物的信息量的处理方式则是另一种风格。在动画《噬神者》中,每个人物均有从三个不同方向照射的光源,通过三个光源形成的影子形成截然不同的动画风格。配合下图,首先是从正面向角色照射的主光源,其次是作为主光源的环境光,从反方向照射角色的光源,最后则是从头部偏后方有上发出的的光源。
细看这张出自《噬神者》动画第一话的截图,人物肩膀上的阴影由头部偏后方的光源照射形成,左手手臂的阴影由正面与背面的光源照射形成,由于人物是不可能完全正对正面的光源的,所以会在面部与身体的侧面出现阴影,这一点从脚下影子也能看出来。
通过这样的照明设计,角色身体上形成的影子的轮廓与主光源形成的身体周围的白色轮廓线是本作的一大特征。注意头部周边的轮廓线,在男主角莲华的头发与艾丽莎的帽檐都有因后方照来的光形成的白色轮廓线。
《噬神者》立体的人物与写实风格的背景的匹配度是相当高的。《噬神者》对光源与阴影的处理方式,使人物在空间中存在感相当强,增加了在背景中的实在感。通常素描以及其他美术绘画方式中,阴影越多,写实效果、立体感就会更强,并且由于《噬神者》是全部角色出现的画面都使用照明设计的方针,与《卡巴内利》只在特定画面进行化妆的方式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加上BD修正后的光源与线条,让《噬神者》的观感相当舒适;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登场人物的外貌均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这一点也与动画风格的3D游戏非常接近。《噬神者》动画播出时,其画面也让不少观众有着是3DCG的错觉,说明这种处理方式确实能给人相当立体的感觉。
下图为真正的3D游戏中的人物,可以看出人物的轮廓线为黑色,3D游戏同样是通过光源与阴影的处理产生立体感,并且3D游戏中的光源与阴影更多更复杂。
《甲铁城的卡巴内利》与《噬神者》为了能够将角色与写实的背景相匹配,都采用了增加角色信息量的思路,虽然思路相同但实践的方式可谓是各有千秋。在《卡巴内利》中可以看到人物生动的表情与充满魅力的人物特写,而在《噬神者》中则能观赏到与原作游戏精神高度一致的动画风格与充满立体感的角色。再简单回顾了一些动画在画面上带给我们的冲击后,今后动画的画面表现方式又能带来怎样的震撼呢?期待今后更棒的动画画面!
评论区
共 4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