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我去了我个人很爱的的两个城市——上海和苏州,游览了两地的博物馆和动物园,如今两篇动物园游记已经写完,该按部就班地记录一下参观的这两座博物馆了。
而相比上海博物馆这种能与南博、陕历博掰掰手腕的超一流大馆,我觉得还是从展示文物更少、更有地方特色的苏州博物馆入手更轻松一些,于是便先有了这篇苏博的参观笔记。这是我第三次来苏州,可却是我第一次参观苏博,就我的参观体验来看,苏博无论是展品质量、布展水平还是特展规格都在全国的地级市博物馆中名列前茅,还是很值得一来的。
说回博物馆本身,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是收藏、展示、研究、传播苏州历史、文化、艺术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不仅如此,苏州博物馆还是目前以“市”(不包括直辖市)这一行政区划为主要展示对象的博物馆中热度最高的。
在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以基础、行为、传播、品牌四大维度20多项指标为计分基础统计发布的“中国博物馆热搜榜”中,苏州博物馆在2024年三季度热搜排名名列第七,力压一大票省博,甚至连湖北、湖南、山西几个文物质量特别优秀的省博在热门程度上都比不过它。虽然这个榜单不代表博物馆展示水平的优劣,但它却是博物馆对观众“吸引力”强弱的体现,在没有进行什么哗众取宠的营销宣传的情况下,苏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非常亮眼。
和浙江省博物馆一样,苏州博物馆也有两个馆区,分别是位于姑苏区的本馆和位于高新区的西馆。苏博如今夸张的高人气,可能大半要来自它的本馆建筑——其,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地理位置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是苏州重要的城市地标和亮丽名片,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体,苏州博物馆馆藏中最有名的几件历史文物也陈列于此。 而如果说本馆象征的是苏博的“形”,那么近年来新建的西馆就象征着苏博的“实”,它于2021年开放,目前承担了通史陈列、专题展览、国际合作和互动展示等现代博物馆的核心功能。这里目前还有一场特展“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展出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亚述文物珍品,如此高规格的国际合作别说在地级市,在大部分省博都见不到,可见苏博的影响力之大。
如果要对苏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展示逻辑形成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本馆和西馆都是不能错过的,我拿出了一天的时间分别参观了两馆,这次就按照展示逻辑分别记录吧。
我真的很关心这座博物馆,因为我为她倾注了太多的爱和精力
——贝聿铭
就像前面所说,聊到如今的苏州博物馆,贝聿铭设计的这座建筑是绕不开的话题,所谓“建筑是博物馆的第一件展品”,非常多的观众之所以参观苏州博物馆,就是冲着这座建筑来的。
苏博本馆在进门处设计了一个和贝聿铭有关的小展厅,简单介绍了本馆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故事。作为一位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知名作品非常多——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美国华盛顿美术馆东馆等,在进行苏州博物馆相关设计时他已85岁高龄,这对他本人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这座建筑最核心的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顾名思义就是要使参观的观众能于传统中充分感受到苏州的现代,又于现代中品味到苏州的底蕴。因此,贝聿铭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苏州特有的历史风貌,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主要元素,借鉴了不少古典园林的设计思维。同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束缚,以玻璃、开放式钢结构等现代设计为室内环境提供了大片自然天光。这座博物馆像是现代建筑对历史文化的某种独特回应,也特别符合如今苏州的城市形象,从平江路到金鸡湖,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美感正式我对苏州好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我自己的参观体验中,苏州博物馆本馆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没那么像个博物馆”。和大部分博物馆都采用的回字形中空大平层设计不同,苏博本馆的内部设计相当复杂。如图所见,整个场馆被分隔为一间间小展室,游览动线也比较容易让人感到迷惑,说实话这些设计是牺牲了不少博物馆的“功能性”的,如果只论“看文物”,那么苏博本馆的表现确实不如正常的现代博物馆。
但这些设计也带来了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苏博本馆中自然光线的运用、古今交融的布景、庭院山水的意趣都是常规博物馆看不到的。观众漫步其中,就仿若来到了江南水乡某位大户人家的庭院住宅中,仿若前来欣赏主人家文玩珍宝的客人,古今融合的设计思路在室内也仍然造就了移步换景的沉浸式体验,很多精心设计的景致都让人忍不住停步静静欣赏。
可以说,苏博本馆的建筑本身就是这里最大的展品,如此独特的沉浸感想必是在其他博物馆难以体验的。
话又说回来,苏博本馆因其“非常规”的建筑构造,留给文物展示的空间是不太充足的。和西馆比起来,本馆展出的文物数量不多,但相对比较知名的几件“镇馆之宝”都陈列在这里,我们就用一个章节整理一下整个本馆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展品吧。
出土地点:1978年发现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瑞光塔第三层龛内
本馆最引人瞩目的展室是“塔放瑞光”,这里陈列着出土于瑞光塔的珍贵文物。这座佛塔原修建于吴主孙权赤乌四年(241年),后在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重修时改为七级,相传塔上常常放五色祥光,故而改名为“瑞光塔”。清咸丰十年太平军和清军在苏州城内开战时佛寺被毁,唯砖砌塔身相对完好,建国后几经重修、加固,让我们在如今仍能一睹其宋时风采。
这件彩绘四大天王像内木函是苏博的“镇馆之宝”之一,为我国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由银杏木制成,为五节套叠式,外壁画有彩绘四天王像,历经千年依旧色彩鲜艳,笔墨浑厚雄健,线条生动流畅,处处可见唐代画圣吴道子遗风。画中的天王形象夸张生动,体态威武,足踏小鬼,小鬼姿态不一,神情各异,是一件极为珍贵的绘画艺术瑰宝。
木函上的四大天王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南方增长天王,他们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后来成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有趣的是,木函上的天王形象和我们熟知的《西游记》《封神演义》是有很大不同的:他们的手持物并非琵琶、雨伞、宝剑和蛇,而是金钺、戟幡、宝剑、宝塔。四人的肤色也没有白、青、红、绿的区别,而是基本保持一致。这是因为北宋时期的四大天王形象还没经过流变和发展,《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描述的经典天王形象,其实要到小说创作的明代才能形成。
这件木函的真正用途,是盛放摆在它旁边的真珠舍利宝幢,其内壁书有“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字样(1013年),便是真珠舍利宝幢入藏瑞光塔的确切时间。作为宝幢的容器,其实说它们俩是同一件文物似乎也可以,毕竟禁止出境文物名单上就直接把它们算做了一件文物——“北宋木雕真珠舍利宝幢(含木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宋代彩画对光照、温湿度要求极高,且木质文物每次展出都需要上下套合,极易对脆弱文物造成二次损伤,因此自2018年起苏博长期展示的都是木函复制品,直到今年7月才展出了暌违6年的真品,到10月27日才重新收回,所以十一假期我也有幸亲眼看到了这件千年木画的真品,还是挺幸运的。
出土地点:1978年发现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瑞光塔第三层龛内
在彩绘四大天王像内木函旁边展出的,自然就是存放于木函内部的真珠舍利宝幢,这是一件用于存放舍利的礼器,同样是出于更好保护文物的的原因,这里目前展示的是一件复制品。作为“镇馆之宝”的真品文物平时应该是拆分开来进行保存的,因为旁边的展柜就放着真品宝幢顶部的“天龙刹盖”,前来参观的人们也算是能借此一窥宝幢的一小部分真容。
这座宝幢通高122.6厘米,主体部分由楠木制成,整体综合了木雕、描金、玉雕、穿珠以及金银细工等专业技术,共用珍珠四万余颗。宝幢自下而上共分为分须弥座、佛宫、塔刹三个部分:下方的须弥座呈八方形,象征着佛教中的八方天,分三层, 须弥座上周置勾栏,内作大海,须弥山从中耸起,一条满身缀珠的九头龙在山与海之间盘旋。海面升起八朵木制祥云,云头分别站木雕四天王、四天女,形态夸张,神态逼真,工艺不凡。
华盖上方为塔刹部分, 以银丝编织而成的八条空心小龙为脊,做昂首俯冲状, 刹顶是一颗直径为3.4厘米的大水晶球,球两侧用银丝缠绕,金光闪闪,寓意为“佛光普照”。
位于中间的佛宫则是宝幢最为重要的主体部分,中心为碧地金书八角型经幢,经幢中空, 分别以真、草、隶、篆书阴刻填金七佛之名,及梵语“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意即“大智慧可达彼岸乐土”。经幢内置两张雕版印《大随求陀罗尼经咒》,以及一只浅青色葫芦形小瓶,瓶内供奉有九颗舍利子。工匠们根据佛教典籍中的记载设计了一个超凡脱俗、庄严华贵的佛国世界,整座宝幢璀璨夺目,极致精巧,是一件集名贵选材与精巧工艺于一身的珍贵宗教艺术品。
和出土于瑞光塔的真珠舍利宝幢一样,这件秘色瓷莲花碗同样相当有人气,被誉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放置于“宝藏虎丘”展区的核心位置。
在之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的参观笔记中,我们都有记录过秘色瓷,这一烧造于浙江上林湖一带越窑的瓷种其代表了青瓷制作中顶级的工艺水准。其“秘色”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诗中将秘色瓷形容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见釉色青翠是其显著特点。 秘色瓷始烧于晚唐,盛于五代,直至宋晚期。据记载,吴越国王钱缪(没错又是他)命令烧造出的秘色瓷器专供钱氏宫廷和入贡中原朝廷使用,臣民百姓不得使用,这就给它蒙上了神秘的历史面纱。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谓的“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一直众说纷纭。 因此在秘色瓷莲花碗刚被发现时的50年代,历史学家们并不能断定它是一件秘色瓷器。
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现了14件秘色瓷,在地宫的《物帐碑》中也找到了“瓷秘色”字样的确凿证据,至此,历史学家终于确定了“秘色瓷”的真身,也有了真正有力的实物鉴定对照。这件莲花碗也终于被确定了“秘色瓷”身份,并在1995年上海博物馆召开的“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中,被与会专家公认为是越窑秘色瓷中难得的珍品。
说回文物本身,这件秘色瓷莲花碗通高13.5厘米,由碗、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如豆,盘口外翻,束腰。瓷碗通体施青釉,釉层厚且均匀,瓷胎灰白,细腻致密。外壁、盏托盘面及圈足处均浅浮雕大瓣莲花,釉色如宁静的湖水般清澈碧绿,宛如青莲盛开。“整器敦厚端庄,比例适度,线条流畅,丰腴华美,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构思巧妙,线条柔和,釉色滋润内敛,光泽如玉,示人以端庄典雅之感。”
不过不知道是十一期间情况特殊,还是苏博曾经发生过什么意外事件,馆方在秘色瓷莲花碗和游客之间间隔足有两三米的地方拉起一层隔断防止游客靠近展品。国内展出名贵瓷器的大馆我去了不少,这种保护手段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远的距离下,要欣赏一个只有十几厘米的瓷碗的光泽和细节真的很难,要是你还有点儿近视,那真是什么都看不清。
手机拍照的效果也不怎么好,所以在这里放一张官方的照片供大家欣赏吧。
除了常规展览外,十一假期时苏博本馆还在举办“东周时期的洛阳和苏州”特展(已于10月17日结束),特展由苏州博物馆联合洛阳博物馆主办,以“剑”为题引,围绕两馆馆藏的的两柄“吴王夫差剑”展开叙述,展示了洛阳、苏州两地在东周时期的的文(主要是青铜器),并从两座城市的考古、礼乐、军事、融合等方面,梳理了中原与吴地之间交融共生的发展脉络,试图为观众讲述中华多元一体格局演进的历史进程。
特展的核心展品毫无疑问是自苏州博物馆的这柄吴王夫差剑,其剑身宽长,覆有蓝色薄锈,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刃锋极犀利;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有绿松石(一面已佚);圆茎实心,有缠缑痕迹;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的同心圆凸梭。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 自乍(作)其元用”,证明这把剑属于历史中大名鼎鼎的吴王夫差。
目前存世的吴王夫差剑共有9柄,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地。苏博所藏的这柄铸工精致,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完好如新,是迄今已见世吴王夫剑中最精美的一柄。
这柄吴王夫差剑本是台湾“古越阁”的馆藏珍品,“古越阁”的主人王振华夫妇祖籍浙江,其所运营的古玩阁便以越地为名,吴越兼收,藏有吴国兵器精品多件,尤以被王氏戏称为“吴老大”的吴王夫差剑最为珍贵。为了让这些吴地至宝回归故土,苏州文博界人士历经6年的多次拜访、沟通、交流、谈判,终于在2014年达成合意,由苏州博物馆出资4250万元征集27件,王氏夫妇再另行捐赠31件,将合计58件吴国青铜兵器珍品入藏苏州博物馆。弥补了苏州博物馆长期缺少吴国王室文物和铭文青铜兵器的遗憾,也完成了苏州文博人多年的夙愿。
在旁边展示的洛阳博物馆藏吴王夫差剑状态明显就要差一些了,其剑身原铸有铭文两行,但因严重锈蚀,仅可见“敔王夫差其元用”七字。比较特殊的是,这柄剑是1991年在洛阳东周王城战国墓出土的,确实是周王室与吴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有力实证。吴越两地的青铜剑我们已经看过很多了,关于剑这种兵器的在吴越两地特别兴盛的原因,在浙江省博物馆参观笔记的越王者旨於睗剑的介绍中已经说得比较全面了,这里就不再赘述啦(有机会会把湖北省博的越王勾践剑补上的)。
篇幅原因,苏博本馆陈列的文物我们就详细介绍这几件相对名气较高的,下面就简要列举一下我认为同样非常值得一看的其他珍贵文物好了。
位于“晨光微熹”展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文物,出土于昆山市绰墩遗址,泥质黑皮陶,鸭嘴形流,简形腹,矮圈足。通体菱形网格状内饰鸟形刻纹,圈足有稻穗纹样,充分反应了良渚先民高超的制陶水平。
位于“锦绣江南”展区。唐代文物,出土于苏州苏州金庭镇林屋洞,纯金质,头、身三部分分别由金片经剪裁、锤打、錾刻而成,再焊接为一体。龙头高昂,身躯细长,无背鳍,兽足,虎尾,遍饰豁刻的鳞片。其为道教斋醮仪式中的重要礼器,道士将其投入水中,以祈求天地水神灵保护社稷平安,人民幸福长寿。西馆也有相似的一件,不重复举例了。
位于“锦绣江南”展区。唐代文物,出土于江阴周庄,是长沙窑模印贴花工艺的典型代表,此壶腹部贴塑两两相对树叶和胡旋舞图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证之一。关于长沙窑之前是想在长沙博物馆的参观笔记中再详细记录的,如今看来可能要搁置一阵子了【目前挖坑过多了】
位于“锦绣江南”展区。三国时期吴文物,出土于苏州盘门外青旸地东汉墓,由主罐附加五个小罐组成,通体施酱釉。五联罐是魂瓶的一种,也是三国两晋时期吴越地区特别典型的随葬品,最近参观的几个博物馆都有很多魂瓶陈列,经历了国博、浙博、苏博三次洗礼后,我感觉以后无论看到什么样的魂瓶我都不会惊讶了。西馆同样也有相似的一件,不重复举例了。
位于“都会流韵”展区。元代文物,出土于元末割据苏州的吴王张士诚之母曹氏墓,纯银制成,由前、后两个支架组成交椅式结构,收放折叠自如。采用了锤揲、镂雕、鎏金、焊接等多种工艺。上部凤穿牡丹图案,下部为团龙、牡丹图案,花纹部分鎏金,是元代金银器的典型代表。
位于“都会流韵”展区。明代文物,出土于万历年间的首辅,太子少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王锡爵墓,饰件为不规则形,质地为玛瑙,采用镂雕、高浮雕、钻洞等技法,刻画松下老者与鹿的生动形象。确实做到了因材施艺、设计巧妙、形象生动。
位于“陶冶之珍”展区。明永乐年间文物,其被称为“压手杯”是因大小适中,重心下沉,放置稳当。杯外壁饰缠枝西番莲,口沿饰一圈梅花纹带,釉面有开片,青花发色沉稳,有铁锈斑,器内底使用痕迹明显。是明永乐时期瓷器中的精品,也是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中唯一署有年款的器物,非常珍贵。(差不多形制的故宫还有几件,具体数量众说纷纭)
位于“攻玉巧技”展区。清代文物,整块和田玉雕成,玉色乳白,运用阴刻阳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刻划了一组渔家乐的生活场面,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了清代中期高超的琢玉工艺水平。
位于“雕镂神工”展区。洪宪时期文物,袁世凯复辟时,曾仿效清朝制度设立御窑“洪宪瓷”,由古玩商人郭葆昌到景德镇监制烧造,以粉彩和珐琅彩为主。“洪宪瓷”件件造型端庄,胎釉精白,彩质纯净,绘画工巧,款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给袁世凯烧造的“居仁堂”款,另一种是为郭葆昌自己所用的“觯斋”款。因为袁世凯复辟仅有短短的83天,故“居仁堂”款的瓷器,据称只烧制成功三套餐具和文具,可谓凤毛麟角。此套“居仁堂制”款粉彩梅鹊图折腰碗是袁世凯第十三女袁经祯分别于1963年5月和1966年9月捐赠给苏州博物馆的,是存世罕见的真正的“洪宪瓷”,是鉴别真伪的标准器。
位于“东周时期的洛阳与苏州”特展,洛阳博物馆藏,战国晚期文物,出土于洛阳西郊小屯村战国墓。带盖,身盖合成扁圆球形。全器饰错金银四瓣花纹、三角云纹。整个鼎布局匀称和谐,纹样图案对称、工整,四花纹非常罕见,铺首钮也很少见,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造型精巧玲珑,错金银对称和谐,是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的典型。
说完了闻名遐迩的苏州博物馆本馆,我们再来简单看一看更大、更现代、也承载了更多“博物馆”核心功能的西馆。先从我最重视、也是我认为地方博物馆最重要的常规陈列——所谓的“通史展”说起。
苏博的这个通史展名为“纯粹江南”,和大部分通史展一样以岁月变迁和王朝更迭为主轴,展现了这座开放包容、风雅精致的历史名城从古至今的发展,从展板上精心编写的引导语和通史展本身充满自豪甚至略显强势的命名,无疑彰显了苏州人对“太湖之畔 东海之滨 鱼米之乡 人间天堂”的高度地域认同和文化自信。
展览共有四部分,我们就像之前一样,依照馆方的展示逻辑来记录这里陈列的文物吧
通史展的第一部分展示的是从一万多年前的三山岛人类遗迹到战国末期的苏州历史。和杭州一样,这一时期的苏州虽然并未不处于中原政权的核心范围内,但也曾是多个辉煌的古代人类文明和强盛地方政权的腹地,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物遗留还算不少。
出土地点:未知,应该是征集或捐赠而来,具体信息未披露
在通史展第一部分占据展厅C位的文物,又是一把吴王青铜剑。虽然它的主人吴王余眜远不如夫差那样知名,但这把剑上铸有的75字铭文,却赋予了其很高的展示、研究和文献价值。它不仅是目前先秦时期所见剑类兵器中铭文最多的一柄,还是难得的集兵器、礼器于一体的罕见珍品。
吴王余眜剑长57.5厘米,宽4.8厘米。剑身中部起脊,双刃弧曲,宽斜从,近锋处明显收狭。“一”字窄格,圆茎带箍,圆盘型剑首,双箍饰以荆棘状凸起,为吴国经典纹饰。剑身、格部均为铜鎏金,剑首有玉石镶嵌残痕,茎部留有缠缑痕迹。虽然吴王余眜剑的保存情况不如前文的吴王夫差剑,但其贵在铸有铭文两行,共75字,记载了吴国的三位国君:寿梦、余祭和余眛,讲到了“伐麻、伐荆楚、伐越”等三场战役的内容和吴国王位继承的“兄终弟及”之制。
所谓“兄终弟及”之制,指的是吴王寿梦和他四个儿子:诸樊、余祭、夷昧(即本剑的主人余眛)、季札的故事,为了方便理解,苏博还设置了一张吴国世系表作为参考:
在吴王寿梦的这四个孩子中,以最小的季札最贤明。据《史记》记载,寿梦临死之时,欲将王位传给季札,但他坚辞不受,于是便立了长子诸樊为吴王,诸樊服丧期满后,又要把王位让于季札,季札再度推辞不受。到了吴王诸樊十三年,诸樊在伐楚战争中中箭身亡,他遗命将王位传给了弟弟余祭,并让他通过“兄终弟及”的传承方法(欲传以次)最终把国家传承到季札手中(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
吴王余祭四年,余祭被人刺杀,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吴王余眛(青铜剑的主人)。到了余眛四年(这里《左传》记载为余眛十七年,目前学者多认为《左传》可信度较高),“王余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第三次推辞不受,并“逃去”。于是吴人按照“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眜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为由,立余眜之子僚为王。
然而四兄弟中大哥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却认为,诸樊之所以把王位传给余祭、余眛,其目的就是为了把王位传给季札,既然季札拒绝继任,那么继承权次序应该从诸樊开始算起,应该是作为诸樊儿子的自己继承王位。于是他等待时机,在吴王僚班师回朝的庆功宴上派刺客大师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随即自立,即吴王阖闾,也就是后来吴王夫差的父亲。(《春秋公羊传》记载阖闾刺杀吴王僚后又请了一次季札做吴王,季札又拒绝了)
除了这个非同寻常的王位更迭故事以外,“三度辞国”的季札还是一个著名历史典故“季札挂剑”的主人公:在季札担任外交使节出使徐国的时候,徐国国君很喜欢他的佩剑,却没有好意思和他说,季札虽然看破,但之后还有出使别国的任务,就没有把佩剑送给徐国国君。等他完成任务再次回到徐国,徐君已死,季札“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随从的人说:“徐君已死,尚谁予乎?”他说:“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除了这些相互关联的史书故事,吴王余眜剑的铭文也在历史学家中引起了讨论和争议,其第一行写的“攻(吴)王姑雠乌帷曰”的“姑雠”一词的读音,与苏州话的“姑苏”几乎相同,这究竟是苏州在历史上最早的写法?还是吴国王氏的姓氏?先秦时期的吴国因其文字难、国祚时间短、文献资料少、出土文物少等原因,在历史研究上一直争论比较多、定论比较少,因此这把剑隐藏的来自横跨千年的历史秘密,还需要学者继续研究比对才能给出答案。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文物,出土于苏州市吴江梅堰遗址。直口、方唇、假圈足、平底,口沿两侧有穿孔,颈部施黄彩,肩、腹部绘有由弦纹和水波纹组成的装饰带,造型规整、色调明快,这件陶罐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色彩是天然漆绘制而成,而非常见的天然矿石原料。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文物,出土于昆山少卿山遗址。提到良渚文化,当然少不了标志性的玉琮。苏博这件玉琮青润透光,分上下两节,每节转角均饰图案相同的一组纹饰,合计8组。相较于良渚地区的同类器,这件玉琮的眼部线条更加简洁,但也相对写实,有良渚文化早期的风貌。
春秋时期文物,出土于苏州新塘六队。铜质,圆形盖,子母口,以铰链与夔龙形提梁相接,腹部一侧为兽面流,另一侧为蟠螭交相衔接状鋬。器身纹饰分为四组,上下两组为三角云雷纹,中间两组为蟠虺纹。此盉造型别致,制作精良,纹饰布局合理,图案华丽,属酒器。青铜盉的出现在商早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春秋晚期至战国有所谓的提梁盉,颇具地方特色,是吴地青铜器的代表作。
通史展的第二部分展示的是从秦到五代时期的苏州历史。秦定天下后,苏州正式纳入大一统政权的统治版图之中,历经东晋以来南迁士族的开发和治理。隋开皇九年,取姑苏山为名改吴州为苏州,苏州自此得名,直到唐代中期,一直是江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其实这一部分往后的通史展文物虽然优秀,但能进行延伸的故事就没有那么多了,篇幅原因,后面就稍微简略地记录一下吧。
汉代文物,出土于苏州市南门路46号第二米厂出土。泥质灰陶,模制,正中为西王母坐于龙虎座上,双手置于腹前,龙虎座之间穿插有上升的云气纹。下部右角为后羿正在弯弓射日,中下部为扶桑树,树上立三足乌,左下角为一大鱼,是汉代画像砖中常见的题材。
东晋文物,天宝墩晋墓出土。盘口,束颈,鼓腹,底内凹。肩部前置高冠鸡首,珠状自,圆形喙,中空通腹。后部壶把与壶口相接,桥形双系。胎色灰白。除底露胎外,周身满施酱黑色釉。 高冠鸡首上有珠状眼睛,圆形的喙可通腹部,尾部演变为弧形柄与壶口相接,肩部有桥型双系,造型古朴可爱。
唐代文物,所谓绞胎瓷创烧于唐代,在宋代停止烧造,是将白、褐两种颜色的瓷土相间糅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环,制作成型,上釉焙烧即成绞胎瓷器。古人喜瓷枕,谓其能清凉沁肤,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晴,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这件瓷枕部略凹弧,枕面上有三组白褐相间的绞胎团花,中间为一圆形莲花,分出五瓣梅花状花蕊;左右两组纹饰略小且有弧角,形如蓓,纹理富有变化。色彩和谐,造型大方,装饰美观。枕底施绿彩,直行“裴家花枕”刻款,传世极少。
通史展的第三部分展示的是宋元时期的苏州历史。自吴越国纳土归宋后,苏州文教昌盛,群英荟萃,市井繁华,百工兴盛,物阜民丰,范成大《吴郡志》载有“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苏湖熟,天下足”之语,闻名天下的苏州园林也自此兴盛。
钧窑位于河南禹县,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而闻名于世。其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含有铜质的釉料经窑变后会形成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等釉色,彼此渗化,相映成辉,有“进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一举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此洗为宋代文物,捐赠而来。大口平沿,弧形腹,器身作鼓式,下承三如意形扁足。外口沿及腹部分别饰鼓钉纹及弦纹。形制规整端庄,纹样简练古朴,器内外施蓝色乳浊釉,发色较淡,呈天青色,聚釉处更淡成月白色,洗内釉面有北宋钧窑特有的“蚯蚓走泥纹”。洗底刷酱色釉,附有一圈22个支烧钉痕,并刻有“一”字,是同类产品中最大型号的标记。
宋代文物,此洗胎质细腻,弧腹,矮圈足,足端露胎。洗内壁刻凸菊瓣纹一周,线条流畅简练,生动有力,通体施厚釉,光泽明亮,质莹如玉。梅子青釉是龙泉青釉中最精美的釉色之一,由于其釉色呈梅子青,尤如翡翠一般,鲜艳动人而得名。
定窑同样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其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其出产的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又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主要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和剔花。这就是一件白釉划花瓷器,枕面呈圆弧形,前低后高,通体施釉,釉层均匀。枕面外周以弧线勾勒数周,枕面中心刻海水纹,海水波涛汹涌,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此印用玉雕成,棕褐色与青白色相间,方形,龟钮。龟昂首收尾,背甲中间微隆呈弧形,四肢欲行,更显古朴。白文印面,凿刻篆体“范仲淹印”四字,字体端正舒朗、拙朴古貌,并不确认是否为本人所用。
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他的先祖是唐朝丞相范履冰,原本世居邠州(今陕西彬州 ),后来他的高祖范隋在唐懿宗时渡江南下,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苏州既是范仲淹的故乡,也是他曾为官的地方。这位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苏州知州,在苏州“兴水利,办学校,建义庄”,不少政策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受后人敬仰。
元代文物, 苏州三元新村元代石椁墓出土。灰陶制成,上有枇杷果实六十八颗,粒粒饱满,大如真果。有十余片枝叶缠绕其间,错落有致。枝叶果实堆塑成山形供器,寓意“枝繁叶茂”、“子孙满堂”。 这种形状奇特的明器,倒还真是第一次见。
通史展的第三部分展示的是明清时期的苏州历史。这一时期的苏州以一府而成四方辐辏之区,工商复兴,市镇繁荣;士民生活,优裕精雅;名士风流,冠绝一时;苏作工巧,独领风骚;梨园优孟,粉墨登场。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描写的那样:
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明永乐时期文物。所谓“甜白瓷”是明永乐朝景德镇官窑所创制的半脱胎白瓷,胎薄釉莹, 釉色似棉白糖,能给人一种“甜”的视觉感受,因而得名,以永乐年间质量最佳。这件瓷瓶胎质洁白,细长葫芦形口,扁圆腹,亦称扁壶。底足较小,颈腹间附有对称弧形绶带耳。腹部上下接痕迹明显。通体内外施透明釉,釉面肥厚莹润,聚釉处闪烁着如同青、灰、白三色交织的极淡虾青色,甚为奇特。
清雍正年间文物,五瓣石榴形,花瓣形唇口外翻,短束颈,腹部浑圆,平底。通体施粉青釉,釉色滋润柔和,匀净淡雅,釉面质感强烈,光洁明亮。底书“大清雍正年制” 青花六字三行篆书款。整器造型端庄,线条饱满流畅,古朴典雅,为不可多得的佳品。它看起来手感真的特别好,让人有种想摸一摸的冲动。
清雍正年间文物,胎质坚致细白,为直口,圆腹,墩式盘,通体施透明釉,釉洁白滋润带微青。器物口沿内外均有一青花蓝圈,器心双蓝圈内用青翠色调的青花绘画湖石,并双勾牡丹的枝、叶、花及两只翩翩的蝴蝶轮廓,再在青花轮廓内填以薄而淡雅的红、黄、赭、绿色作花、蝶、枝叶的色彩。器外壁以同一方式绘湖石、花草、芙蓉、蝴蝶等,底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蝶”与“耋”同音,牡丹寓意富贵,此盘以双蝶翩翩于牡丹花中,寓有富贵长寿之意。
篇幅原因,有关“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的内容我们就记录到这里吧,那些没有聊到的珍贵文物,就待大家今后来苏博的时候,亲自参观看看了。
在苏博西馆的国际合作厅,目前正在进行一场规格很高的临时展览,即“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顾名思义,特展以亚述著名君主亚述巴尼拔为主线索,展出了上溯到公元前900年,下至1885年的140多件来自大英博物馆的非凡文物,并结合图片、文字、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式向观众展示并解读这个曾经横跨两河流域、创造辉煌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之一——亚述帝国。
“亚述”这个关键词,在中文语境中可能并不经常出现,我参观前对它非常浅薄的了解都是来自《Fate/Grand Order》(你够了)。但在两河文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亚述是历史延续最完整的国家,目前历史学家掌握有从大约公元前2000年开始到公元前605年连续的亚述国王名单,时间跨度相当于我国的夏朝到春秋时期。亚述文明虽几经沉浮,但其作为国家或相对独立的地区两千年来一直在两河流域保持存在,直至公元前605年彻底灭亡。
特展的第一部分介绍的自然是主线索人物亚述巴尼拔(阿卡德语:Aššur-bāni-apli ),他是亚述帝国最后一个伟大的君主,一度是整个中东最强大的统治者。
亚述巴尼拔在世的公元前668-前627年正是亚述帝国灭亡前夕最后的顶峰,这位武德充沛的君主带领亚述帝国扩张到了其版图的极限,而且完成了历代先王未竟的事业—彻底征服了邻近的埃兰人。他同时还兼具学者、外交家、图书馆馆长等多重身份,“精通书写艺术”,建立了西亚第一座系统性的图书馆,将美索不达米亚所有的书面知识集中在同一屋檐之下,整个亚述统治地区的文学和艺术在他在位时期取得了辉煌的发展。
在出土文物中,亚述巴尼拔常以英雄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件“伟大的国王”浮雕就是其形象的经典诠释。狮子是古代亚述最凶猛危险的动物,亚述巴尼拔经常通过进行皇家猎狮活动,向人们彰显众神赐予他的非凡的力量和男子气概。据记载推测,亚述巴尼拔一生共猎杀狮子超900只。
当然,特展中这件因表现了亚述巴尼拔将短剑刺入雄狮心脏而著名的“伟大的国王”浮雕是复制品,其原件是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展现亚述王室猎狮活动的大面积浮雕“猎狮图”的一部分,原件仍保留在大英博物馆,并未赴华展出。
除了浮雕,还有其他历史遗留残存了不少亚述巴尼拔的形象,上图这座纪念碑来自于伊拉克波尔西帕的纳布神庙,亚述巴尼拔建造这座纪念碑以纪念他重修了书写与智慧之神纳布的神庙。雕塑中的他携来一筐泥土,用于制作神庙的第一块砖,在纪念碑的铭文中,亚述巴尼拔为他的哥哥沙玛什·舒穆·乌金祈福。
而关于亚述巴尼拔的家族构成及亚述帝国王室家族的继承权纠纷给他亚述巴尼拔的统治带来的麻烦,苏博这次特展的图文展板有着很详细的说明,我在此就不多赘述了:
尼尼微位于现在伊拉克的北部尼尼微省,底格里斯河的东岸,是古代亚述帝国的都城。《圣经》中曾这样提到它——
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
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
在经过长期的自然发展和亚述巴尼拔的祖父辛那赫里布的特意改造后,尼尼微展现出了超绝的规模和气势。辛那赫里布还在此为自己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府邸,称之为“无敌宫”,是当时“惊艳所有人的奇观”。在祖父留下的这座宫殿度过大部分统治生涯之后,亚述巴尼拔又在尼尼微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新的宫殿,名为北宫。
北宫宫殿外墙由泥砖砌成,表面饰有发亮的白色灰泥和彩色的釉面砖,屋顶的大梁用的是黎巴嫩产的雪松木,宫殿内饰有色彩鲜艳的雕花墙板,歌颂他的统治和成就,展示了亚述巴尼拔的财富和权力,甚至令整个古代中东世界叹为观止。
上图就是一块来自尼姆鲁德古城的彩绘釉面砖,描绘了一位一手持杯、一手持弓的亚述国王形象吗,现已褪色。
来到亚述王宫的访客要通过两侧有守护神像的宏伟大门进入,这些守护神像保护着王宫,防止“邪恶的超自然力量”伤害国王。整套“魔法防御体系”由国王最具资历的学士精心策划而成,各类守护神的组合规则及其在建筑中的摆放位置都大有讲究。
上图这张神秘的石雕脸可能来自构成柱基一部分的狮身人面像,这一形象被亚述人认为具有神奇的守护力量,它们常见于王宫的内室,用以支撑镶嵌有贵重金属的木柱。历史遗留中,也有国王辛那赫里布(亚述巴尼拔的爷爷)用雪花石膏和铜制作狮身人面像的记录。
此外,亚述王宫的墙板上也通过浮雕的方式布置了“守护神”,它们原本有鲜艳的色彩,有些饰板上还留有小块黑色和红色颜料,而现代科学家们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发现了其原本颜色的微观痕迹。苏博通过多媒体投影的数字技术,将文物原本的颜色映射在已经褪色的石板上,仿佛为历经千年时光的文物重新赋予色彩,让观众欣赏它原本的美丽姿态,观感非常非常棒。
这块“塞贝蒂诸神”浮雕被发现于尼尼微北宫,这些人像是赛贝蒂诸神(七人组)中的其中三位,是亚述重要的保护神。
这块“守护精灵”浮雕同样被发现于尼尼微北宫。浮雕左边的精灵是拉赫穆(意为“多毛的”),他有一头精致的卷发,发型和垂在短褶裙上的流苏显示了他神圣的地位。中间的精灵名为乌加路(意为“大狮子”),用匕首做出威胁的手势,手中的权杖显示了他的权威。右边是家庭神灵,其角状头饰表明了他的神性。
除了修建繁盛的都城和宫殿,亚述国王还喜欢用帝国各地收集的动植物来填满他们的花园、果园和狩猎园,将自己的御花园打造成人间乐园。不仅如此,前文提到的皇家猎狮活动,也被亚述巴尼拔安排在花园绿地举行。
出土于尼尼微的北宫的这块“田园风光”墙壁饰板就是当时御花园场景的体现:一头狮子正在两位乐师身旁安闲地漫步。其中一位乐师戴着羽毛头饰,弹奏七弦琴,而另一位则弹着竖琴。他们身后是一株爬满葡萄藤和一棵结满果实的椰枣树,一派田园诗般的花园景象。
御花园中的宴饮自然也是不可缺少的宫廷活动,装饰图案的大锅和碗是亚述人宴会中的道要餐具,这件铜碗和其它精美的器皿一起发现于尼姆鲁德古城,应该是酒器。其饰有四对面对面的鹰首双翼狮身人面像,戴着埃及王冠。可能是在黎凡特制造、作为战利品被带到亚述的。
最后要介绍的就是皇家猎狮活动,这是一场富有戏剧性和特殊政治、宗教意义的的公众聚会,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猎杀来自蛮荒之地的最强大野兽,彰显亚述巴尼拔被众神赐予的击败混乱,维护秩序的实力。
在这幅“垂死的狮子”浮雕中,描绘了一只狮子被箭射中的死前景象,它蹲在地上,绷紧每一块肌肉,试图保持直立,鲜血直从口中喷出。艺术家捕捉到狮子痛苦的一刻,不是出于怜悯,而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国王战胜了狮子所代表的危险和混乱势力。大英博物馆有一系列墙板浮雕展示了亚述巴尼拔捕猎亚洲狮的场景(即“猎狮图”),艺术水平非常高超,只有亲自前往英国才能看到。苏博的一块电子屏幕借助文物图片,通过视频的形式完整讲述了亚述王廷猎狮活动全流程,非常值得驻足观看。
这里和我们的动物园系列又能做一个小小串场:如今世界上绝大部分动物园展出的都是非洲狮,而亚述巴尼拔时期的各类文物中出现的都是体型更小的亚洲狮。当时的亚洲狮种群遍布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高加索,巴尔干半岛,土耳其,伊朗还有印度,比当时已知的所有人类文明的分布范围都要广大。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扩张和大量猎杀,如今的亚洲狮被困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小小一角,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群规模都已大不如前,甚至在动物园里都很难见到了。
与早期国王不同,亚述巴尼拔精通书写艺术,能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能与专家学者辩论,在目前发现的历史文献中找到了亚述巴尼拔对自己这样的形容:
我,亚述巴尼拔,已习得智者阿达帕之术并洞察所有书写艺术的秘诀。我精通天文地理,能与有识之士共论天象和地象之征兆,与高明的占卜师讨论诸如“若肝脏为天意之锁”等话题。我能进行复杂无解的乘除法数学运算,能读懂用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写成的晦涩的文字,也曾仔细地辨析大洪水之前的那些漫漶的碑文。
亚述巴尼拔相信应依靠知识来管理帝国,因此建造了当时最大最全面的图书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其馆藏至少有一万份文本,藏书门类齐全,包括哲学、数学、语言学、医学、文学以及占星学等各类著作,几乎囊括了当时的全部学识。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图书都以最细腻的黏土新制而成,以最清晰的字体写就,因为载体的特殊性,不少图书仍然能够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地保存到现在。1850年,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第一批散落的残片被挖掘出来,成为了我们了解古代亚述的主要依据。目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孜孜不倦地研究这些碎片,以确定其文字来源。目前依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更多的东西有待发现。
在来到苏州展示的这些泥板图书中,最具话题性的应该就是这块刻有《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泥板。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也是美索不达米亚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它最早来源于公元前2100年苏美尔的乌尔第三王朝,比人类任何文学作品都古老,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改编成巴比伦版本流传下来,在近东各地都有出土,其中最完整的版本就来自于尼尼微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藏品,特展中这几块都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大英博物馆藏《吉尔伽美什史诗》系列泥板首次出境展览。
《吉尔伽美什史诗》以优美的诗歌形式描述了乌鲁克城邦领主吉尔伽美什和他的同伴恩奇都在太阳神沙马什(Shamash)的帮助下击败杉树林怪兽洪巴巴,杀死苍天之神安努(Anu)派出带来旱灾的天之公牛,当众警告自然与丰收女神伊什塔尔(Ishtar),在恩奇都病重而死后,吉尔伽美什渡过死亡之海,得到永生之草等故事。
在整个故事中,吉尔伽美什要面对人类最深刻的情感:友谊和爱情、悲伤和沮丧、生命和死亡,又要面对人和神、神和神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了古代巴比伦人认识自然法则、探索人生奥秘的朴素愿望,也借吉尔伽美什的英雄行为对“是神主宰人的命运,还是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进行了讨论,这些思想在严重依赖宗教迷信的远古时代是非常珍贵的,是两河流域的早期人类留下的不朽文学珍宝。
如果是Fate厨或者FGO玩家,在看到这件展品的时候想来也会像我一样第一反应是“如果发生了圣杯战争这件东西完全可以拿来当圣遗物”,进而感受到一些真实历史之外的所谓“醍醐味”,也许这就是参考了真实历史背景的ACG作品的魅力所在吧,它们既是你对探索真实历史的兴趣源发点,也会在这种比较正式的文物参观中让你突然感觉“似是故人来”。
亚述巴尼拔统治着一个地理和文化都很多样化的帝国,他即位时,亚述控制着大片领土,每个行省由国王任命的总督管理。作为统治者,亚述巴尼拔塑造着从地中海东部海岸至伊朗西部山区的人们的生活,货物和人民的流动也为亚述带来了更多的财富、新的语言、艺术风格、技术和思想。
这件浮雕表现的是“国王的最高官员”,亚述国王通过被称为“最高官员”的国家官员管理他的帝国。最初,这些高级行政职位是世袭的,只由亚述贵族阶级的成员担任。但在这种制度下,他们拥有相当大的权力,甚至能在政治危机期间篡位。后来这一职务由国家训练的行政官员统一担任,他们多是彻底废除家庭关系的宦官,以确保除了国王以外的一切权力都不能被继承。
这件青铜饰带表现的是“背着贡品的腓尼基人”。最初装饰在亚述国王撒缦以色三世(公元前859-824年)宫殿的木制宫门上。这件细节满满的装饰物从头到尾都被包括人物、马匹、船只和战车在内的各种形象所覆盖。其所表达的,是亚述对腓尼基的统治。
腓尼基是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城邦国家,因其沿海的战略位置和在贸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其成为亚述扩张过程中无法忽视的存在。在对腓尼基的控制期间,亚述多次对其采取军事行动,腓尼基的重要港口城市必须要定期向亚述进贡大量贡品才能避免兵祸。
在饰带的最左侧,一男一女站在海岛堡垒上,他们很有可能是腓尼基的国王和王后,正目送他们的臣民驾驶这满载着当地珍贵物产的船只离开。一旦这些物资抵达亚述,便由一队队人运送给国王。饰带中左部的撒缦以色三世站在遮阳伞下,手持弓箭,威仪尽显。
公元前一千年,象牙制品在古代中东地区广泛交易,腓尼基工匠将埃及文明的题材和图案融入他们的设计中,他们的产品从亚述到地中海的富人圈中都很流行。这件象牙制品中穿戴着埃及样式服装和假发的人物似乎是一位地位很高的女性,正从宫殿的窗户向外窥视。
作为众神在人间的代表,亚述国王有责任通过开疆辟土来建立世界的秩序,而亚述巴尼拔率领的军队所达之处比以往任何亚述国王都要远。亚述帝国的征服战争以残暴闻名,其军队所到之处焚烧破坏城镇,争抢掠夺财物,大量屠杀被征服者的居民,并进行数以十万计的人口掠夺。因为这些异常残暴的行径,犹太人还给亚述首都尼尼微起了一个恐怖的绰号——“血腥的狮穴”。
在亚述巴尼拔长期统治的前半段,亚述经济繁荣,疆域扩张。向西,他征服了遥远的埃及;向东,他无情地镇压了一位埃兰叛变者和篡位者。但在他统治的中期,巴比伦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危机,引发了亚述巴尼拔和他哥哥巴比伦国王沙玛什·舒穆·乌金之间长期激烈的对抗,巴比伦的分离倾向为亚述帝国最后的分崩离析埋下了祸根。
这件浮雕表现的是一名亚述士兵即将在战场上处决埃兰将军伊图尼,他们周围躺着战败的埃兰军队残缺不全的尸体。死者赤裸地躺在地上,秃鹰啄着他们的眼睛。战场周围满目疮痍,伊图尼断弓投降。这块石膏板是记录亚述军队和埃兰王国之间的战斗的大型系列浮雕的一部分。
这件浮雕表现的是亚述巴尼拔征服埃及。多年来,埃及一直威胁着亚述的西部边界。在父亲在平叛埃及的途中去世后,亚述巴尼拔派遣军队前往埃及,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伟大的埃及城市底比斯被亚述占领,居民被驱逐,无数的珍宝遭到掳掠。亚述人在尼尼微的街道上游行,展示从埃及缴获的战利品。曾经矗立在底比斯神庙大门旁的金属方尖碑被熔化后,用来装饰亚述的神庙。
亚述巴尼拔在位时间很长,尽管有大量有关他统治的资料保存下来,但他的死因仍然是个谜——当时的书面资料中没有关于他死亡的记载。亚述巴尼拔可能去世、退位或被废黜,死后有可能与亚述的先王们一起被埋葬在阿舒尔城。现在所知有关他最晚的铭文时间在公元前638年,图中这块石板碎片就刻着亚述巴尼拔统治时期的最后几段铭文之一。铭文描写了“年老的亚述巴尼拔正在宫殿里回顾他一生的成就,祈祷诸神的庇佑,诸神听到了他的祈祷,从天而降的大火击中了他的敌人,他们都死于痛苦的疾病。”
这位曾说出“吾即是亚述巴尼拔,伟大之王,全能之王,亚述之主”的伟大君主,就这样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正如《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吉尔伽美什历尽千辛万苦得到了让人能够永生的生命之草,但却一不小心被蛇偷吃,最后只能空手返回了乌鲁克那样。“即使是最伟大的英雄也会有死亡到来的一天”,亚述巴尼拔如是,亚述帝国亦如是。
亚述巴尼拔四十余年的漫长的统治结束后仅二十年,亚述帝国就开始瓦解。公元前626年,一位名叫那波帕拉萨尔的将军夺取了巴比伦的王位,并掀起了另一场内战,他在占据上风后挺进亚述,于是一场巴比伦独立战争演变成了一场亚述帝国保卫战。
在国王基亚克萨雷斯的带领下,伊朗的米底人也加入了进攻,他们洗劫了亚述至高之神的居所阿舒尔城。亚述国王们的陵墓被洗劫一空,石棺被砸碎,尸骨被毁。公元前612年,那波帕拉萨尔和基亚萨雷斯结盟,他们的军队会师于尼尼微——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被彻底焚毁,城中的宫殿及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都被大火破坏,亚述巴尼拔的儿子、国王辛沙伊什坤也被烧死。 强盛一时的亚述彻底灭亡,领土被新巴比伦王国、米底亚帝国和埃及瓜分。
所幸的是,大火的烘烤反而有助于保存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里的泥板。凭借这些泥板,19世纪40年代的考古学者们对圣经和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亚述国王是穷奢极侈、道德腐化的恶人”这一刻板印象提出了质疑,并确立了亚述作为古代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地位,这也被称为“亚述的再发现”(当然欧洲列强也从当时毫无保护意识的奥斯曼帝国“合法购买”了一大堆文物瑰宝到自己的博物馆——其中自然包括著名强盗大英博物馆)。
如今,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开创性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来自伊拉克本地及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仍在进行探索,并不断有新的发现。自2003年到2017年,这里的文化遗产——包括尼姆鲁德古城和尼尼微在内的许多古代遗址长期遭受了军事行动、制裁、抢劫和肆意破坏,而今伊拉克政府和人民正与世界各地的组织联合起来,共同保护和重建他们的遗产。
“伊拉克文化遗产对伊拉克人民、对人类历史的共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地的许多组织、个人正与伊拉克相关机构合作,帮助重建伊拉克丰富的文化遗产,造福当今与后代。”我衷心希望两河流域这个历史悠久的人类文明源头以后能远离战争,也希望所有人的努力都能开花结果。
正如特展结尾的那句拉丁语格言——“循此苦旅,以抵繁星(Per aspera ad astra)”。
“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大英博物馆藏亚述文物珍品展”将一直持续到2025年8月4日,这也是继“罗马:城市与帝国”“古希腊人:运动员、战士与英雄”之后苏州博物馆携手大英博物馆的举办的世界文明史系列展览的第三期。
真的是要再次感叹,苏州博物馆在特展合作上无论是文物规格、布展质量还是合作方级别,已经高到普通省博都难以比肩了,看到特展前言中大英博物馆代理馆长马克·琼斯的那句“和苏州博物馆共同向中国观众展出‘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特展是大英博物馆的荣幸”的开头语,真的令我有点说不出话来。
特展时间还有大半年,大家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去参观一下哦,也希望苏博这个合作系列还能有第四期、第五期,为观众带来更多高水平的展览和文化瑰宝。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再简单的说一下这个苏州博物馆全新展览品牌“藏天下”系列特展,这个系列致力于探索民间收藏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渠道,展示民间文物珍藏。因此全部60件/套展品都来自溪客旧庐的收藏。
展览分为4个章节展现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画家的作品——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董其昌、王时敏等主张的“南宗正脉”,王原祁、王翬、禹之鼎、钱维城等皇家“正统派”,恽寿平、钱载等人的吴派小写意风格花鸟画均有呈现。
我对国画几乎一无所知,就简单罗列一些画作供大家参考了,因为部分国画长轴等原因,手机根本拍不全,感兴趣的大家还是去网上搜索原图或者现场参观吧。
到了这里,就差不多把苏州博物馆本馆和西馆两个馆区我看的比较仔细的常设展和特展念叨完了, 还有一个“苏作工艺馆”展现了从宋元至现当代前后一千年间的琢玉、雕金、镂木、刻竹、髹漆、装潢等苏州工艺珍品,自然也包含苏州最负盛名的苏绣,相当值得一看,但因为篇幅原因,就不介绍了。
写到这里,我对苏博的参观笔记能有这样的长度其实还挺意外的。有这么多故事可记录,说明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家地级市博物馆,文物收藏和布展质量在同等级中绝对算得上出类拔萃。尤其是“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特展,哪怕如今我依旧对亚述帝国了解浅薄,但这个特展无疑是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现场参观还是后续资料的查找收集的过程,真的让我受益良多。
但平心而论,真要论起文物数量、文物历史价值,苏博的底蕴其实还是比不上大部分“集一省之精华”的省博的。在馆藏文物数量、质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博物馆呈现的展示水平匹配它夸张的热度,可能是苏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苏博自己也是知道这一点的,在“藏天下”特展的前言,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女士这样写到:
“藏天下”之于苏州博物馆,非一馆之囿,乃四海之广;非一己之私,乃万众之享。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苏州博物馆馆藏资源有限,为进一步提升展览质量,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我们矢志成为一叶文化之舟,深入民间收藏之海......我们将继续秉持“立江南,观世界,藏天下”的办馆思路,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与社会各界共同携手,为推进中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苏博方案”。
“立江南,观世界,藏天下”——即馆藏文物、国际合作、民间收藏,这想来便是苏博面对当前问题给出的答案。我非常喜欢苏州这座城市,也很期待这座独特的博物馆能越来越好,在某一天真正做到比肩省博。
最后,还是按照惯例把这次参观的感受分为优缺点简单罗列一下吧:
苏博本馆由贝聿铭设计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能给你只此一家的独特审美体验。
和大英博物馆长期合作的世界文明史系列展览规格相当高,持续时间特别长。特展整体的策划水平、展示规格全面超越普通的省级博物馆。
苏博西馆场馆新,面积大,多媒体手段完善,讲解器、文创店等服务都完备。
作为市级博物馆,苏州的“纯粹江南——苏州文化陈列”通史展水平很高。
在市级博物馆中,书画馆藏丰富且展示频率较高。
苏博本馆的建筑展示空间相对狭小,人流量又很大,节假日会非常拥挤。文物展示效果和光照效果也不如常规现代博物馆。
两个分馆内容都不算多,但如果想完整地游览苏博,要两头跑都看一遍。
很多讲解文是直接贴在透明展柜上的,光线变化下可能看不太清(还好苏博用得是黑色,我才起来浙博在玉琮王那里甚至在玻璃展柜上贴白字,什么都看不见,上次写缺点我居然忘了)
最后这条不算缺点,姑且算一条提示吧:比照目前它逼近故宫超越国博夸张的热度,苏博馆藏文物的数量、质量其实和八家第一批央地共建博物馆差了非常多,不要抱有太高的期待。
一句话评价:它是一座出类拔萃的地级市博物馆,还是很值得来看看的。想看贝聿铭设计的建筑和热度最高的几件“展馆之宝”可以只去本馆(毕竟旁边的拙政园你总要来吧),如果对苏州的历史变迁、手工制品和水平高超的特展感兴趣,那么西馆也不能错过。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