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下内容为小组成员共同创作的产物,作者署名请参见文末】
这是「日常对话」系列的第十一期,起因是Arthur和 Merlin 两人分别刷到的两个视频。 先将两个视频的截图列出给到大家。
从理性或者说工具理性来看可以量化终究会有一个值不值得做的,如果无法区分就根本不会有做这件事的动机。
如果评估 ROI 就是「工具理性」了,「价值理性」判断的话则需要纳入一个新的评估参考,即这个事情的「意义」,诸如对自我的意义、对生命体验的意义、对社会建构的意义
这里又要 callback 之前的一个概念,「价值理性」里的「价值」在汉语语境下大家通常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对应「Price」的「价值」,但实质上这边的「价值」对应的是「Value」,如果理解为「Price」的「价值」其实又落回到「工具理性」去了
实际上在「实用主义」或者说「功利主义」情况下,「工具理性」很多时候意味着对他人的「工具性」
当用这样的思维定式思考的时候,其实已经进入了自我物化的语境。
从自然感受超越感是从人类诞生之初就有的共通体验。
如果是我的话,就应该淡淡点上一支烟,然后念叨一句: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我抽一半,台风抽一半 我想风也有自己的忧愁 于是我把沙发搬出房间,开始抽风
所有内容都是日常聊天的情景重现,并非学术语境下的对谈,如果您觉得有地方说错了,那您一定是对的,我先给您磕一个!
你看眼这个
【图片】
哈哈哈,幼儿园的即视感
你这话一说,就更有意思了
我是联想到之前抱怨宿舍热不行的,还有宿舍上中下铺的
不过你一说幼儿园,我就想到了他这么大的寝室,学生的私人领域就被剥夺了
是,这就回到福柯的领域了
之前我们导师谈现代社会的时候,,举例说寝室是一个公共领域,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在里面,所以同时也是一个私人领域
说个暴论,其实某种程度上,监狱和学校宿舍是类似的场景
也是啊,幼儿园基本就是当动物园
但是这个视频里都到高中,更别提大学了,还这么搞,有点怎么说呢…
不要仅凭短视频里聊聊数秒的内容就产生先入为主的判断啊…
这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或者真相,比如说也许是学校宿舍在装修,临时这么安排的呢?
嗯,也是
不过我想到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就是付出和收获,痛苦和喜悦有时候无法相抵
是这样吗,我又很疑惑
比如牺牲士兵战胜敌人,最后到底开心还是痛苦
很难量化,但是这种事最后总会有一个值不值得做
就算值得做,人们又会因为士兵的死而痛苦
呈现一种痛并快乐的状态
嗯,这或许是理性和感性思维分的不清
肯定啊
从理性或者说工具理性来看可以量化终究会有一个值不值得做的,如果无法区分就根本不会有做这件事的动机
对,因为如果评估 ROI 就是「工具理性」了
是
「价值理性」判断的话则需要纳入一个新的评估参考,即这个事情的「意义」,诸如对自我的意义、对生命体验的意义、对社会建构的意义
这里又要 callback 之前的一个概念,「价值理性」里的「价值」在汉语语境下大家通常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对应 「Price」的「价值」,但实质上这边的「价值」对应的是 「Value」,如果理解为 「Price」的「价值」其实又落回到 「工具理性」去了
但是价值理性或者说感性没法直接对比,所以才会有割裂的痛苦与快乐
无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都是两重的
对自我而言的「工具」和「价值」
对他者而言的「工具」和「价值」
毕竟都是理性,而理性是个人的
确保主体性的情况下,以自我为原点去评估,就能很好辨析
不不不,实际上在「实用主义」或者说 「功利主义」情況下,「工具理性」很多时候其实反而意味着对他者的「工具性」
Ta 对我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我能通过 Ta,获取什么?产生哪些connection?
反之亦是
我能offer给你什么?
嗯,正好我昨天在看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东西
最终还是回到了我们之前谈的Exchange
当用这样的思维定式思考的时候,其实已经进入了自我物化的语境
我今天也刷到一个视频
【视频】
【图片】
【图片】
【图片】
看最后这张图,就很有意思
人与自然
直面来自于自然的「超越感」
我嘞个二元对立感
主要是那种纯粹的单方面摧毀,伤害关
人能做的其实只有坐在这里静静等候
如果是我的活
淡淡点上一支烟
幽幽来一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我抽一半,台风抽一半
我想风也有自己的忧愁
于是我把沙发搬出房间,开始抽风
是,虽然早就知道这句话,但是又要被这句话震撼
刚才就想复述,没有说
人被拋在大地,又被自然当作刍狗
这张图确实很有说法
主要是这个图片背后的逻辑,重点就在于没有栏杆,栏杆代表的就是人对抗自然
但是栏杆没了就是我说的完全单方面的摧毁与伤害
是的,所以从自然感受超越感是从人类诞生之初就有的共通体验
Seldon Plan © 2024 by Merli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4.0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决定了这个世界如何回应我们
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者说视若无睹的概念
恰恰正是我们的思维误区所在
「谢顿与心理史学」小组成员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