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2日,你觉得是个读科幻小说的好日子。当你合上书的时候,会有很多种情况发生。你心里有无数的想法要跟大家讨论。你心中汹涌澎湃,想要写一部与之比肩的小说;你觉得难看极了,真想把书点着丢进马桶里冲掉;你觉得意犹未尽,想要把这个作者的书全都买回来看看……你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你最想的还是,找一些和你一样的科幻迷一起聚一聚。
你加入了学校的科幻协会,那里都是你的同类,大家愉快的讨论最新的漫画,一起打桌游,聊各自的生活、工作和对未来的规划。再也没有人把你当个傻子,以为你看的学龄前儿童故事。对他们来说,你嘴里冒的尽是些稀奇古怪听不懂的话,就像是古神的低语。
慢慢地,你成为了这个协会的核心成员,你也想像《生活大爆炸》里那样,聚集更多的人在一起。就像是数字牌游戏拉密上写着,“最初的数字牌游戏,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没有什么比成为一场聚会的组织者更激动人心的事情了。
①你有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如果有,参加过多少次。
②你参加的活动都是什么规模的?20人,200人,还是2000人?
③你参加的那些活动,什么环节你觉得非常棒,什么环节你觉得非常差?
④你有没有举办过类似的活动?如果有,举办过多少次?
⑤你举办的那些都是什么规模的?20人,200人,还是2000人?
如果你的第①个问题答案是“没有”的话,那你可以跳过这部指南剩下的所有内容,赶紧去找一场活动参加吧。没有人会信任一个连活动都没有参加过的人办的活动,这个人甚至会忘记把举办时间写在公告海报上。
关于第②个问题,参与者对于小型活动和大型活动的体验完全不同。举个例子,假如有十个人参与活动,那大家很多事情都会商量着来,你不希望在菜里出现香菜,菜里大概率就不会出现香菜;但是一百人的活动,里面有没有香菜可由不得你。某种程度上,你的体验还取决于你参加活动的目的。如果是熟人小团体玩儿的话,那就是一场放松的度假旅行。如果是为了某个目的参加一场全是陌生人的大活动的话,任何一点微小的不适都会放大,这些不适积累起来,可能会让你对这个目的和这个群体敬而远之。第③个问题与前一个相关,也与第⑥个相关。如果你和你身边的人都觉得这是个绝妙的点子的话,你会在之后举办的活动里学习并融入那些有意思的环节,并放弃枯燥乏味的东西。当然,这次的主题是“如何办”,而不是“如何参与”,就不再展开讲了。
第④个问题,如之前所说,即使你做了无比充分的准备,为了一场五天的活动准备了一两年,你要面对的那些棘手的问题大多依然是突发状况。如何处理这些突发状况,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可能避免损失,并且让大部分人或者所有人满意,最重要的是你的经验。见得够多,处理得就越好。第⑤个问题,小型活动和大型活动是完完全全的两回事儿。一般说来,活动人数每增加一倍,组织者面临的问题就要多两倍。如果你在管理五个人的组织者团队,你可以对所有事情了如指掌;如果你管理了十个人,想要在短时间内了解所有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果你的团队有三十人,那一线消息传到你耳朵里的时候,至少过了两手。
当然,这些都不是非常绝对的标准,只是简单评估下自己的经验,毕竟经验是最可贵的。当你觉得自己完全准备好,就可以大展身手了。
团队的重要性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强调了,没人办不成事儿。对你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组建和管理团队。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清楚在一场活动中各自所扮演的角色。
组织者:整个团队最主要的负责人。需要制定计划的大方向,并且在大家出现分歧是做出决断。
组织团队:以组织者为核心构成的团队,这个团队负责活动的所有工作,也是本章要详细讲的内容。
上述是肯定会出现在一场活动中的角色,没有他们的话,活动就不成立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可能会出现的角色,比如:
非正式组织团队:来帮忙的人。但他们不是组织团队的一员,比如当你需要临时更改活动场地却穷途末路的时候伸出援手的人。
非正式活动参与者:来蹭会的人。比如你的幼时好友,在你办活动的那天恰好来你所在的城市拜访你,总要见一面的。
关注活动的人:那些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实地参加却一直关注这场活动并且支持的人。
家长:我相信参与活动的大多是大学生,至少是年轻人。某种程度来说,家长对活动的态度甚至比活动参与者更重要。
嘉宾:大家都希望见到偶像级的人物,至少是受人爱戴的人,组织者也需要考虑请这类人撑撑场子。
官方人员:有时候你会和一些官方人员打交道,可能是政府宣传部的,可能是社区的,也可能是派出所的同志,即使你压根不想见到他们。
有些划分本身没有明确的界限,也许来帮忙的人或许就是来参加活动的人。这些都不重要,但你得知道哪些人是什么人。
答案显而易见:举办活动。你在吸纳团队成员的时候,先问问他们,是愿意作为组织者承办这场活动,还是只是单纯的想参与。后者意味着他们只是想来玩儿,来放松一下,或者网友线下面基交些朋友,前者则代表他们要与你共同承担各种责任。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参与者坐在那里玩手机就行,组织团队则需要跑前跑后,跟场地方联系,跟供电局联系,想尽办法让活动继续下去。如果这个小小的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那么参与者们会对组织者不满意,不会对场地方有意见,更不关供电局什么事儿,即使归根结底,这个锅是供电局的。
所以,与你想要吸纳的团队成员再三确认,他们是想要成为活动的组织者,而非只是想来玩玩。
无论如何,你的组织团队至少要有这些人构成,他们是一场活动得以举办的基础:
组织者:需要知道谁能干什么,谁不能干什么。没人会念着你的好,但一定要有个人背大锅。
财务管理:有一个好的财务管理能少走很多弯路,让大家知道钱都花在哪儿了,也不会让大家自掏腰包补亏空。
会务:需要有人布置场地,搬运东西,给来参加活动的人指路,至少告诉他们哪里在干什么。
技术人员:海报总要做的,电脑总要调的,有时候水管子也需要亲自动手敲打敲打。
即使参与活动的人数从两百人变成两千人,上述的职位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无非就是团队规模的大小及内部管理问题。但你还需要根据活动性质增添相应的人员。假如今天有三四十个人都来打桌游,那至少得再有五六个对桌游相当熟悉的小伙伴带大家玩儿。要是得请很多嘉宾,就需要专门的人来对接沟通和安排食宿事宜。你可以安排一位同伴来统筹某个板块的所有人员,并将执行结果反馈给你,而非将所有的这些人全都纳入你的组织团队中。
记住,在任何时候,活动中的所有人,不管是组织管理者、组织团队还是参与者,都不存在从属关系,除非你开了家公司,给组织团队发工资缴社保,给所有参与工作的人发放劳务费用,否则就是白嫖。
承认吧,你要办活动,你就是要白嫖大家的劳动力,把白嫖两个字写在了脸上。好在大家愿意跟你组团不是为了钱,只是抱着和你同样的想法,希望大家能聚在一起玩儿,希望能成为组织团队的一员。
但是你好意思白嫖么?人家花了时间精力,又花了金钱(吃喝路费总是要花钱的),最后得到了什么呢?事实上,你能提供的就只有画出来的饼:能增长一些见识和活动经验,填补一下空空的简历,让大家交到朋友,玩得开心,没有了。而团队真正能获得的,是未来几年甚至数十年你们之间深刻的友谊,以及对旧事的回忆。所以,你要做到的是与团队进行良好沟通,以及独自承担团队成员带来的各种压力和情绪。
不得不承认,组织团队的总体能力,取决于这个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个人能力。虽然大家都在吹嘘团队管理的重要性,但是说实话,个人能力更重要。你的团队是临时凑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学不同的专业,会不同的技能,抱着一腔热血参与进来,你总不能对TA说:
你这事儿办得太差,你退出吧。
你组织得太差,你别管事儿了。
你就说你难不难受吧,干脆就别搞了,省的大家一起难受。照例,我们来设想如下场景:
你之前约好要做海报的同学A,在计划公布海报的前一天告诉你,他最近有事,不能负责这部分内容了。
无论怎样,作为组织者,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应该想的是处理问题。有这么几种解决办法:
①询问A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要求他尽快先出一版能用的。
②寻找另一位可以接替这个工作的人B,越快越好。此时你还要考虑:
1)B是否可以接着A的进度开始工作。如果能的话,双方要怎样沟通效率 最高,双方互相不认识的话你有时间当中间人吗?你在这项工作中的技能熟练程度会影响沟通效果吗?如果不能的话,B从头开始还需多长时间?
2)B是直接临时纳入组织团队名单里,还是以另外的方式表达感谢。
3)B与组织团队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如果其中二人有矛盾的话,是由你出面说明现在情况还是再联系其他人?
③等待A的工作结束或者找到最佳人选,在此之前宣布推迟海报发布时间。
上述办法可以从各种角度理解,在不同情境下需要不同的措施应对。当然,①是下下策。人家出什么事情没有必要跟你汇报,也没有一个一定要完成这份志愿工作的理由,虽然大家之间有口头契约在先。但无论是什么方式,稍有一点处理不好,你的团队都会对你和其他人产生不满。这样的不满会不断累积,最终在某一个时刻爆发。
意见是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环,你应该仔细倾听每个人给你的意见,不管是对事、对团队还是对你个人。虽然最终做出决策的是你,但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力和资格。意见不一定都有用,但是给出这样的意见肯定是有理由的,可以深入问问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意见。
重视反对你的意见。如果有一个人反对你提出来的意见,也许只是他自己的想法和大家的不一致;如果有很多人反对你提出来的意见,你就该慎重考虑如何决策了。
正面的意见大家会踊跃提出,负面的意见就不一定了。很多情况下,大家会藏在心里。不直接表达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比较害羞,也可能是觉得没有必要把这些事情说出来,最恐怖的原因是大家之前提出来过,但就算说了你也听不进去,干脆就不说。如果真的出现了最后一种情况,那团队离解散就不远了,你需要认真思考你是否应该继续担任组织者,你还能不能与团队继续把事情执行下去。一般情况下,自己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当你意识的时候,尽你所能去弥补这一切。
压力分团队内部和团队外部,刚才举的例子就是经典的内部压力源。除了你和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及突发事件外,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也会让你承担压力。试想:
A和B在做同一份宣发稿,A负责了大部分事情。某一天晚上,A被告知自己挂科了。A认为挂科是因为本应用来复习的时间做了事情,进一步推论如果B能够承担B之前所许诺的工作,而不是A来承担大部分工作的话,就不会挂科。
出于情面原因,A没有将这件事情告诉B和你,但在第二天与C吃饭时将不满发泄给了同在组织团队中的C。C和A是好友,为了替A鸣不平,C直接去找B对峙。B告诉C是A主动要求承担工作大部分内容,挂科与B无关。
三人分别以自己的视角和理解将故事转述给你,并且C要求B向A道歉,B觉得自己没有错,是其他二人处处针对B,A认为没什么关系,但是态度明确地向你表示不会再跟B共事了。
此时,压力转移到了你身上。你与ABC三人的关系都不错,但是现在你要面临的是,ABC之间以及他们三人与你可能会出现隔阂,闹到最后可能连朋友都做不成。况且,之后的宣发稿让谁来写呢?
①这件事情一开始就不对,一件事情应该只由一个人负责。即使两三个人同时干一件事情,负责的人也应该只有一个。但是你自己要清楚,无论最后的结果是好是坏,贡献和责任都属于这个小小团队,而不只是负责人。
②你可以牵头让大家坐在一起谈谈,99%的事情是坐在一起可以解决的。找一个舒适的环境,选一个充裕的时间,可能就此以后心结就会解开。记得在邀请人前来的时候,不要告诉TA还有其他人要来。
③将ABC三人踢出团队。不过,这真的是在解决问题吗?
外部压力也有很多,学生活动中最常见的就是家长和学校的施压:
你决定在某个风和日丽的周五下午办一场分享会,为此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你请了常驻当地的著名作家,申请了学校的阶梯教室,提前一周散发海报。大家也很积极,报名的有二百来人。
活动当天上午,你接到团委老师通知,说领导要来视察,阶梯教室不能用了,给了你一个能容纳60人的小教室。你据理力争,告诉老师你们准备了很久。在谈话的最后,团委老师说出了实情:他希望你取消这场活动,因为领导可能会旁听,作者如果讲了什么不合适的话,会对学校会产生不利影响。
①临时更换场地。你需要尽快向所有报名的人说明情况,发布新场地信息,并在原场地处安排人手做引导。以报名或者到达的先后顺序让观众入场,在教室的剩余空间安排尽可能多的座位(有时候这样的氛围可能会更好)。与主讲人沟通,看是否可以现场录像,将录像给到未能坐进教室的同学。
你会面对来自内部外部的各种压力,压力会带来情绪。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排解情绪:短途旅游、打游戏或者吃好吃的,也有损伤自己身体的方式,比如喝酒。当然,你可以对自己不好,但不能对其他人不好。所以我不建议:
①让其他人和你一起承担这份痛楚。首先,你是站在台前的组织者,事儿办好了掌声是冲着你来的,那么相应地,你需要面对随之而来的负面的东西。上述ABC三人产生摩擦的例子,你要跟谁讲吗?不管你跟谁讲,对ABC三人来说都是不利的,对你也没有什么好处。人们没有办法理解你的压力,人类之间也不需要相互理解。
②发脾气。诚然,过大的压力会让人口腔溃疡、食欲不振以及发脾气,但是不要对着你的团队成员发脾气。如果一个人确实做错了事,至少事后再去总结,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可能你不会当面发作,但网络空间给到你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发脾气的好机会。与当面指责相比,网上怼人的好处在于聊天记录会存一辈子,也许会有人时不时地翻出来看看。
③消极怠工。大哥,你攒的活,你还消极怠工,谁还跟你干啊。
有些情况需要你立即做出决断,避免接下来带来的压力及情绪,尤其是避免团队的损失:
你需要一篇有一些深度的文章来做宣传,这样的人很难找,需要这个人对写的东西有一定了解,文笔还不错。A给你看了TA以前的作品,自告奋勇承担这项任务。你和A聊了聊,感觉确实不错,给A规定了交稿日期。
交稿的前一天晚上,A找到你,说最近实在是太忙,能不能延一个星期。你答应了,拖DDL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周后,A没有来找你,你发消息他也不回,微信电话也没有人接。你担心A的状况,找到A的朋友,要到了A的手机号码,拨过去却已经关机了。再过了一周,A跟你说最近出了点事,能不能问你借200块钱。你觉得一定是有什么事情才这样,把钱借给了A,自此以后,A又处于联系不上的状态。但是事情不能再拖了,你另找人写了文章。
活动圆满结束了,在你筹办下一个活动的时候,A找到你,说之前遇到了一点麻烦,能不能再给他一次机会,看看有什么可以写的,并且愿意拿写的东西来抵债。你怎么办?
怎么办?这种人但凡给第二次机会,TA都会蹬鼻子上脸,也给整个团队埋下了一颗大雷。
组会:除了要随时联系的紧急事态之外,还需要定期沟通来把控进度。选一个固定且大多数人都有空的时间,每周开一次组会,大家来说说这一周干了什么,每个人都要发言。听一下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将需要做的事情安排下去,并且告诉每个人截止日期是多久。组会宜短不宜长,没人愿意在自己闲暇时间听你长篇大论。此外,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一两个人讨论较长时间,就单独去找这一两个人,没必要让所有人在那里听完全过程。
头脑风暴:当你实在想不出什么新活来填充活动的时候,就让所有人聚在一起头脑风暴一下。每个人说自己的想法,其他人不要立即做出判断,没有新想法时,结合成本,人员及场地限制,一条一条进行可行性论证。确认可行后就立马领任务去执行。一般说来,提出这个想法的人就是这个想法最好的执行者。
在这章的最后,需要强调一点:愿意加入团队的都是不计报酬的热心人,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保证进度,平衡好用爱发电和达成契约之间的关系,及时止损。
不管要做什么东西,预算先行。换句话来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儿,别到时候得罪了人又自个贴钱。为了防止各种意外情况,进账理应要比出账多。话又说回来,既然是非商业性质的活动,从中牟利是不大现实的。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干点啥都比干这个挣钱。所以,不贴钱,有盈余是办活动的铁律。大家可以遵循以下资金流转规律:
②估算整场活动的所需费用和参与者人数,将整场活动所需费用除以参与者人数,得出一个人均单价;
③将人均单价乘以包括组织团队在内的所有与活动相关的人数,得出总费用;
⑤最终费用减去赞助金额(如果有的话),再除以不包括组织团队在内的所有正式参会者,就是大致的报名费用;
⑥如果入不敷出,启动保险机制,如果有盈余,决定剩余款项用途。
一起办活动,就需要一起承担风险。你可以说如果亏钱了,我们来一块儿承担,但是要尊重大家自己的意见,你没有权力强逼着大家跟你一块儿垫钱,这个就不再赘述了。当然,你作为组织者,最后出现了资金上的问题,搞不好是要吃官司的。
多人分摊的话,我建议先将大家预先商定要垫付的金额交给财务保管,比如有ABCD四人决定为这件事情担负资金风险,每人500元,那么就有2000元的后备资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凭证转账留言或纸质收条,以免之后扯皮。如果这笔资金没有启用,则原路返还给所有人;如果启用了但未达到后备资金总额度,则退还均摊后每人扣除的部分;如果后备资金用尽,则ABCD四人均摊后继续垫付。
赞助相对来说是更好的风险转嫁方式。一般的赞助类型包括:
③宣传赞助,在活动的前中后期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宣传。
对以青年人大学生为主的活动来说,赞助方多为考公考研机构和留学机构等教育相关公司,根据外联能力、所处城市和机构本身的不同,能谈的条件也不同。总的说来,赞助方作为甲方,都会将这笔赞助费用视为广告支出,也会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赞助方会要求在场地全时张贴他们的海报,或者要求在活动中专门空出一小段时间让他们宣讲,亦或者在提供的矿泉水上贴自己的广告,类似的约定都属于是合理诉求。虽说给钱的都是爹,但组织方还是要有自己的底线,应该杜绝以下情况的出现,包括但不限于:
①赞助商收集参与者的私人信息,包括姓名、学校和电话号码等;
②赞助商要求参与者在qq空间和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发布广告;
③在活动期间,赞助商方相关人员对参加活动的人无休止的打扰。
所有有损参会人员利益的事情都不能做。赞助不给钱可以再找,团队信誉丢了可就再找不回来了。
根据活动项目不同,所需费用也不同。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一张表。下面这张表是范例,你可以以此为基础,去掉不需要的,加上表上没有的。然后通过询价,完成整场活动所需费用的估算。
上面表格算出来的总价并不是需要筹集的费用,需要先将这个价格除以活动参与的人数,得出人均单价,再乘以包括组织团队在内的总人数,两者的区别在于包不包含组织团队。计算成本有时会忽略组织团队,吃吃喝喝用各种东西不能不算组织团队成员吧。所以,经过这个步骤后,你又得到了一个比之前更大的总金额数字。
这个数字仍然不是最终费用,需要再乘以115%,才是需要筹集的金额。接下来,你就可以得到每个人的报名费用。
评估报名费用是否偏高。如果你的活动是五天四夜,那么1000元左右算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活动只有三天,费用在5000元,那你就涉嫌非法集资了。一般来说,在维持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参与人数越多,每个人平摊的费用就越少,就跟两个人吃火锅和六个人吃火锅时平摊费用一个道理。但是边际效应也愈发明显——六十个人和一百个人吃火锅,算到每个人头上是差不多的。
关于垫付的问题就不再赘述了,如果有盈余的话,你可以选择:
第四点就算你做了,也不一定会有人发现,但你的良心真的过得去吗?
可能会有人质疑你所有费用的最终去向,你可以选择公开账目,也可以选择不公开,这是你和你团队的自由,毕竟有人真心找麻烦的话,同样会质疑你在账目表上做了手脚。但是无论怎样,记清每一笔收入和支出,能开发票尽量开发票,在理清自己帐的同时也省去很多麻烦。
砍价: 砍下来的价格就是省下来的价格,能看多少看你本事。但是你得知道你要买的东西平均价格在什么范围区间,不要做冤大头,也不能因为砍价误了事儿。不妨问问长辈和身边的朋友,看看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许他们能给出不少有用的建议。
平替: 打印一张质量精良的大幅海报可能会花大几十块,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手绘呢?这样更有趣,更有纪念意义,还可以把钱省下来。放在签到处公用的签字笔一支要3元钱,那就选择1元的笔,反正这些笔只是用来签名,迟早都会找不见。
信息差: 信息差可以让你省钱。在淘宝上定做一件印花T恤的价格大概在25元,阿里巴巴是15元左右,如果你去义乌找厂家,七八块一件也不是不可能。这样,每件T恤的价格差就到了18元,100件就省下了1800元。
信息差也会让你多花钱。一个金属徽章的价格在3元左右,100个300元。你把这3元摊到了100个人头上。当你预算做好了,开始执行的时候,所有商家都告诉你这只是徽章的价格,但还需要500块钱的开模费,每个人的成本变成了8元。
时间成本: 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相对便宜的卖家,但你的时间可不便宜。你不应该无休止的去找更便宜的东西,而是应该有一个心理底线:我要寻找的东西大概到什么价位就算合适。如果买了之后又找到了更便宜的,也别觉得亏,下次总会用到的。
把控质量: 较低的价格会极大可能买到不那么称心的东西,这是常识。虽然我们要想方设法地省钱,但也别太过。如果每顿每人20元的餐标要比15元的好不少,为什么不多花5块钱呢。
运输方式: 和平常网购快递直接到家楼下不同,在购买大件物品或者买大量小件物品时,为了节约运费,很多商家或厂家会选择物流的方式运输。物流更慢,你要算准时间,别到时候会都办完了货才到。而且一般情况下,你得亲自跑到城外的物流园去提货。不管是自己开车还是叫网约车,路上花费的时间和叫的帮手,都是成本的一部分。
确保有足够的人手可以搬运物资,两个人面对八十来个标准纸箱一定是很绝望的事情。尽可能的让所有组织者都能够参与到物资搬运中,当然,男生要多承担一些。也可以请参与者来进行物资搬运工作,参与者也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
众所周知,你得选择合适的时间,才能让大家来。一个地区性的小会,来的很多都是高校科幻协会的幻迷,时间需要根据大学生的时间来安排,总结一下有这么几点:
④慎重选择小长假,小长假看似时间更充裕,但是大家更多地会选择短途旅行,参加活动的优先级就没那么高了。
这部分比较繁琐,这里先粗略说一下,具体的会在之后活动项目中详细介绍。
这张表格涵盖了所有基本信息,简单说来,就是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儿。但是有一些事情,组织团队可能没有考虑到。
首先是签到。对组织团队来说,考虑到周五很多人要上课上班,又考虑到周五很多人不想上课上班早早溜走,把签到时间定在这里非常合理。但是,假设有人下午两点准时来,签完到之后就没有事情可干了,要硬等6个小时,正式的活动才开始。人会越来越多,无所事事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因为组织方没有安排。
可能大家会想,无所谓啊,空下就空下了。但是看看我们的时间表,从周五下午两点到周天下午两点,正好48个小时。除开平均每晚睡8个小时和每顿午晚饭的1小时,只剩下28小时,先来的人要花费占总活动时长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等其他人签到。这不合理。
①在签到持续时间里安排一些流水线活动,各种桌游,或者放电影,什么都行,狼人杀都行。如果是像桌游这样的固定人数的活动,每局要短。总之,让大家可以在签完到之后一个一个随时参与进来。
②可以单另准备一份介绍,写出附近吃喝玩乐的地点,让先来的人可以探索一下周边。这里需要指出一个安全隐患:这份介绍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附近商家,会让人觉得有打广告的嫌疑,虽然实质上并没有,但可能会出现有人去了介绍里提到的地方吃饭,吃坏了肚子找你索赔的极端情况。
其次是周六早上的活动1。参与早上八点钟的活动,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奢望。既然是一个以玩为主的非正式活动,那么可以想象大家前一天晚上会多晚睡觉。充分的实践结果表明,这类活动的参与者几乎不会参与早上的活动。同时还要考虑到组织团队的休息状况,我不建议在早上安排任何的活动内容。
第三是活动2与活动3之间的一个小问题。一般来说,时间表上的时间需要接续,即把13:30改为14:00或者再加一项填补中间半小时的空白,以免引起误解。
活动中所感知的时间往往要比真实时间要短,讨论问题啊玩桌游啊什么的容易刹不住。但是为了保障整体活动的有序进行,还是得尽量按照之前的时间安排去执行。否则,很容易出现误车误机等各种问题,搞不好会违反合同规定,延长占用了活动场地,产生违约金和其他相关的麻烦事儿。还比如说,小A十分期待下午四点的活动项目,甚至就是为了这个项目才来的整场小会。但因为两点的活动项目延长到了五点,导致四点的活动项目取消了。小A不仅会对整场活动不满,也会对组织团队失望。
组织者需要严格把握活动与活动间的时刻,如果因为时间原因大家玩的不尽兴,没关系。只有留下遗憾,大家才会期待下一次活动。
协调时间: 遵循大多数人同意惯例,组织团队没有办法满足每个人的所有要求,把时间定在大多数人能来的区间就可以。如果有很想来的人不能来,那只有对他们说一句“下次一定”了。
不要随意更改时间: 除了遇到非常特殊的情况,否则不要随意更改时间。更改时间意味着组织团队需要重新协调物料和场地等会务方面的工作,所有参加这次活动的人都需要重新安排自己未来的计划。此外,你和你的团队会给其他人留下不靠谱的印象。
最常见到的情况是组织者本人因为一些急事不能到场,因而更改活动时间。对此,我建议你充分信任你的组织团队,相信他们可以在现场很好的执行下去;如果你觉得这场活动没你不行,那你就改时间吧,但是要准备好面对之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选择地点要比选择时间更复杂。对于时间,我们都很熟了,而且是不同的小循环构成的大循环:你错过了这周,可以等下周;你错过了这个月,可以等下个月……地点不一样,你得自个儿去找,找到了才算熟悉。就算你很熟悉之前的某个地点,它也可能在时间的一次次循环中消失。
我们从大范围往小范围说,更大范围的活动考虑要包括更小范围的活动考虑,反之则不用。
①你要办一场活动,希望全国或者某个区域的人都来,规模在三四百人甚至更大,那么你需要考虑的是:
1)各个主要城市到达该地的费用。很简单,假如活动地点定在了长春,沈阳和哈尔滨的人可能会考虑参与一下,北京、天津和大连的人心里会犯嘀咕,远在广州、南宁和昆明的朋友可能压根不会考虑,因为不管是火车还是飞机还是高铁,相对来说价格都不低。
2)到达该地的时间成本和其它成本。没人愿意把自己专门用来参与活动的宝贵时间浪费在路程上。某种程度上来说,经济成本和包括时间成本在内的其它成本呈正相关,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你把活动地点设在了澳门,想要吸引更多南方的小伙伴。路费花销确实不高,但是需要港澳出境签证,户籍在广东的人可以很方便的出入关,但是在广东上学,户籍在其他省市的小伙伴想要出入关可能就需要回老家办签证。还有很容易被忽略但算是常识性的问题:你把活动地点设在了乌鲁木齐,想要辐射西北五省的科幻迷,但是同为西北城市的兰州,到乌鲁木齐的距离和到杭州的一样远。
3)如果你真的有什么能吸引大家都来的绝活,比如请刘慈欣到现场,那选哪儿都无所谓,上面两条当我没说……
②你要办一场活动,希望本省和相邻省份的人都来,规模在一二百人左右,那么你需要考虑:
1)活动举办场地的食宿成本。住一晚多少钱?吃一顿大概要花多少钱?
2)活动举办场地与市中心的距离。大家大老远跑过来,总想逛逛街参观一下。与上一条结合到一起,一般来说,离市中心越远的地方,摊到每个人头上的综合成本就越高。除了交通枢纽离目的地的距离和花销,要是附近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连外卖都点不到,住宿还巨贵,恐怕没有什么大学生愿意来。
3)场地与活动项目之间是否能互相满足。你想要和大伙儿看电影,场地没有投影仪和大电视,这是场地不满足活动项目要求;你想在晚上带大家观星,但活动场地在市中心,这是活动项目不满足场地要求。
③你要办一场活动,希望朋友们和附近两三所学校的科幻协会的人来,规模在三四十左右,那么你需要考虑: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各种活动地点,评估一个活动地点是否满足要求,我们放在之后讲。这里的活动地点主要针对中小型活动,所以类似会展中心的大型场馆就不做介绍了。
酒店: 在酒店举办活动是经典操作,有很多很明显的好处:住宿和活动场地在一块儿,有完备的设备设施可供使用,比较有面儿等等。当然,酒店的费用也是相对比较高的,流程和手续也更麻烦一些。你需要在活动期间每天都跟经理交涉,签订合同,支付定金,可能涉及到跟派出所备案,还要留心所有可能被损坏的物件儿,那些东西可贵了去了……酒店有多便利,就有多麻烦。毕竟,没有组织者愿意因为参与者的过失而自掏腰包。
一般来说,一座酒店的入住率在70%以上才会达到盈亏平衡点,酒店价格随着旅游淡旺季而改变,淡季入住率低,价格低,旺季入住率高,价格高。所以从酒店经理的角度出发,在淡季以较低的价格卖出更多晚的房间以保住成本,是最为合适的选择。如果活动时间选在了淡季,需要的房间数足够多,最终谈下来的价格可能会是挂牌价的2-3折,总之会非常惊喜。
每个地方的淡旺季是不一样的。七八月是所有地方的旺季,冬天是三亚和东北的旺季,但是西北和藏区则处于淡季之中,诸如此类。有些地方也会因为举办大型会展活动导致酒店涨价,如上海China Joy持续的时间段,成都糖酒会期间等等。
学校: 如果能有学校可供使用就太好了,主要是一般学校都不收钱。会议室、阶梯教室、普通小教室、实验室、操场这些,能用就用。但是之前因为疫情将非本校人拒之门外的高校,放开后还是依然延续之前的管理方式,不免要申请,打报告,做各种协调。
争取学校官方的支持变得越来越难了。十年前,大多数学校都很支持社团活动,只要社团申请,就会给到人员、场地甚至资金的支持。一方面对学校或者学院是有利无害的,另一方面,学校也完成了部分由上级下达的有关课外的任务,现在不一样了。即使如此,我建议还是尽可能地争取一下学校支持,聊胜于无。
多日活动可以考虑学校场地+酒店的组合,用学校的场地,在学校附近的酒店住宿。之前提到有会议室等其他可供活动使用的酒店基本为四五星级,价格较高。有了学校作为活动场所,相应地,酒店级别也可以下调一下。组织者可以建议大家入住某酒店,也可以旅游供应商的角色,统计需要住宿的参与者名单和信息,跟酒店谈团包,价格会比每个人单独住宿便宜不少,组织者在程序上也会麻烦不少。
民宿: 传统意义上的民宿指Airbnb形式的,即房主人有一间空余房间或可以睡人的沙发床,并在平台上发布信息以供旅客短租使用,通常是主人和客人睡在同一个房间的不同区域。某种程度上,这种民宿形式的兴起一方面可以让房主将空置资源变现,另一方面,游客也可以从当地人那里得到更地道的旅行建议。但由于法律法规和大家的传统习惯,以及为了人身安全考虑,这种形式的民宿在国内基本不存在,而更像是个人家庭小旅馆:给你一个在居民楼或者写字楼当中的房间,和房东直接沟通住宿细节而不是前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各个平台的民宿照片通常都是照骗。如果是小规模聚会,没必要自己到场勘察场地的话,也一定要让商家提供实拍照片和视频。
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主要分室内和室外,室内像是咖啡馆、图书馆、电影院、Livehouse,甚至KTV;室外的话就是各种广场、公开道路等。不过大家很少会选择公共场所,各位都不想当猴儿吧。但是相当一部分活动,在公开场合举办效果要好得多。比如具有推广性质的读书会,一般在咖啡馆或者图书馆,环境合适,还能吸引路人;大型观影活动选择电影院,要比现在流行的私人影院视觉效果好得多;有天文相关活动或者其它户外运动,自然是公开道路。
轰趴馆: 选择轰趴馆作为活动场地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一个地方同时提供若干张桌子,很多娱乐活动,厨房和睡觉的房间,而且价格没有酒店那么高昂,确实不失为一个好地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轰趴馆里的卫生条件如何,娱乐设施是否满足那么多人活动,最重要的是,有没有隐形消费。轰趴馆里放置的零食和其他消耗品售价通常超出一般价格很多,甚至会有很离谱的电费和清洁费。避免这一切的最佳做法是提前把价格确定到位,然后签订合同或者让对方开具带公章的收据。
举办较为正式的聚会活动时,我一直都很提倡大家在一起过夜。当太阳落下,黑暗降临,大家都在喷涌,才是所有人缔结纽带之时。每个人都会敞开心扉,畅聊整夜,直到东方渐白,这样的体验其实很难得,也将会是活动结束之后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话虽如此,对作息规律的人来说,需要一张能够安眠的床;即使是熬夜冠军们,也需要一个合适的过夜的地方。
对组织者来说,组织过夜和不过夜的活动难度至少相差一个数量级。从花销来看,吃住行三个大项,一般地区的普通人,不吃集中食堂的话,一顿十几二十元,聚餐则几十上百不等,即使在物价昂贵的北上广深,想要吃一顿实惠的饭,愿意找找的话,价格也不会与十八线小城市相差太多;从某地到另一地的出行价格都是透明的,你可以选择坐几十块的无空调慢车到隔壁市,也可以花费数十万进行一场洲际头等舱之旅。唯独住比较特殊,上海浦西繁华地带的快捷酒店价格可以住西部省会城市的入门五星酒店,有的人需要一整晚的优质睡眠,会选择更好的住宿条件,有的人只是找个有屋顶的地方歇一晚,去网吧包夜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有的人喜欢吃,一定要住在市中心餐厅集中的地方,有的人需要提早赶飞机,前一晚只能住在机场附近又贵又脏的民宿里……这些事情反映在活动中,看似是小问题,实则会以人数为倍数进行放大。
你组织了一场聚会,人数不多,只有几个人,民宿不失为一个最佳选择。在一个刚刚好可以容纳所有人的,而且没那么拘谨的空间里,不管是跑团还是做一些严肃的讨论都很合适,平摊下来花销也没有那么高,每个人都有一张床可以睡觉。
如果说几十上百号人参与活动,组织者无法照顾到每个人的话,那么只有几个人时,组织者就需要尽可能的考虑到所有人的要求。大家能够住在一起,就说明这几个人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同寻常,如果因为住宿闹出了别扭,可谓是得不偿失。
如果选择酒店的话,就需要考虑到房间分配的问题。相熟的人希望住在一起,情侣更倾向于大床房,没有人想要跟有不良嗜好的人住在一起,除非是臭味相投。为了大家交流方便,大家需要尽可能住在同一楼层,但酒店不一定可以满足这个条件。组织者需要为所有人安排房间,组织所有人登记,要求参与者不在深夜过分兴奋打扰其他住客,保护他们不受其他住客的骚扰,尤其是那些喝醉酒的。
无论遇到任何情况,你都应该至少提前去三次活动举办地。每次去都需要完成一些任务:
第一次:查看场地基本情况,看是否满足人数容量要求和活动需求,不要过大或过小。能住二十人的地方是塞不下五十人的,反之,如果一个五十人的场地要求你一次性全包下来,而你只有二十人,成本就会增加一倍。场地满足需求的话,就与场地负责人对接,请场地负责人向你介绍设备设施,确定准确的时间,开始初步价格谈判。如果不合适就去下一家,重复之前的步骤。
第二次:你应该基本确定场地就在这里了,需要做一些更细节的东西。宣传和引导应该摆放在什么位置?不同活动区域之间的动线是怎样的?活动场地的桌椅板凳够不够,需要再添置什么东西?投影仪是不是还在用老式的VGA接口?总之,把所有能想到的问题都列出来,然后逐步去解决。第二次踩点还需与场地方签订合同,合同尽量详细,包括预付款金额、总金额、活动范围、场地方提供服务、退房时间和违约相关事宜等。
场地周边也需要踩点。附近有什么适合聚餐的地方,有没有什么特色菜,人均价格是多少?附近有没有合适的酒吧或KTV等娱乐场所?有什么景点或者有意思的地方?最近的商店和超市在哪里?最近的医院在哪里?附近治安怎么样,最近的派出所在哪里?
第三次:第三次踩点应在活动前一晚,需要布置宣传和引导,检查之前列出的所有问题,团队快速走完一遍所有活动流程,与场地方当期值班人员做最后交待,补充消耗品。如果可以的话,就睡在活动场地,以便应对突发状况。
责任划分与未成年人的部分是重中之重,先来说说责任划分的事儿。理论上,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向有关部门报备,但小型聚会的要求没有那么严苛,只要活动内容符合法律法规的都可以。活动的性质相当于是同学聚会,公司团建一类。虽然《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治安管理办法》已经废止,但如果人数超出一定规模,活动举办地辖区的派出所可能会亲自找上门了解情况,包括谁是主要负责人,活动属性和活动内容为何,具体的活动策划是怎样的等等。不要害怕,这只是例行的调查而已,向蜀黍交一份活动参与者名单及活动策划简案就可以。目前的法律法规只对1000人以上的活动做出严格规定,这个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即使如此,因为活动本身造成的事故,组织者和组织团队仍需负责,如果是其他参与活动的人员造成的事故,那么组织者和组织团队不需为此负责。就是说,因为你牵插线板横穿走廊绊倒了人,人家后脑勺磕到了桌角脑震荡了,你和团队都得负责;这个人要是和其他人吵架,你们劝架无果,这个人被酒瓶子砸成脑震荡了,就和你们没有关系。话虽如此,你和团队还是要配合调查,安抚家属情绪,以及面对之后的一系列麻烦。
然后是未成年人。至少在目前情况下,我不建议任何活动涉及到未成年人,直接Ban掉未满18岁的少年儿童就好了。如果有初高中生想来现场看看,果断拒绝TA成为正式活动参与者。如果举办的活动是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话,你一定要做到:
①不管参与的人有多少,向当地派出所备案,去申请备案的这个人将承担整个活动最大的法律风险;
②联系靠谱的法务,拟定免责书,要求所有的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签字。虽然从某个角度来说,免责书就是一张废纸,但是总会免去你之后可能会面临的一系列麻烦;
③做一张含有所有未成年人监护人联系方式的表格,逐个致电监护人,确认监护人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参与这场活动,并且保证24小时都能联系到,确保这份含有敏感信息的表格不被除了组织者之外的人接触到。
④对未成年采取宵禁措施,让未成年们晚上待在该待的地方。
得有人来,才能算得上是一场聚会。之前所有的打算和之后所有的筹划都是为了来参会的人准备的。在提出“如何让大家来这场聚会之前”,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想一想“为什么大家会来这场聚会”。在发布聚会公告之前,你应该已经有了支持你的基本盘,也就是说,至少会有一些人想来,并且确定要来。那么剩下要做的,就是让这场聚会广为人知,并且吸引到足够的人支撑起这场活动。
活动本身: 大家前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活动,把你已经策划好的活动以最简洁的方式写在上面,随时更新活动列表。对于活动,需要把握参会者的心理:大家希望有一个不超出自己把握范围的新奇体验,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在这个接受范围中浮动。举个例子,麻将是不超出自己把握范围且不新奇的体验,日本麻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不超出自己把握范围的新奇体验,但国标麻将就超出这个范围了。我认为,所有的活动安排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安排30%所有人没有任何学习成本就可以上手的活动,60%学习成本很低,但是可以获得新奇体验的活动,剩下10%是专门为Nerd们开展的活动。你需要打消大家对活动的疑虑:有看上去很诘屈聱牙的学术性讨论,就告诉所有人,没有那么难懂,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有看上去很高深的桌游,就告诉所有人我们负责提供教学。不要让人望而却步,进而产生很严重的抵触心理。
传播渠道: 如果你可以组织一场聚会,说明你已经在科幻迷群体,尤其是本地的科幻迷群体中混迹已久,在QQ群和微信群向他们宣传就可以了。宣传过后,你至少需要两个群:一个是对聚会感兴趣的人,所有准备进展和参加细节都可以在这个群里沟通;一个是已经确定报名成功的人,所有与这次聚会本身相关的各种琐事都可以在里面解决。如果你希望将聚会一直延续下去,专门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也未尝不可。在将消息直达给关注者的同时,也对活动本身进行了非常重要的记录。
如果有空的话,不妨试试线下宣传。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张贴海报,学校的公告栏、活动举办地、一些小的艺术空间,甚至寝室门口都可以。让更多对科幻稍有兴趣的路人参加到活动中,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自古以来,任何宣传都离不开海报这一载体:在有限的视觉平面上放置重要信息。你需要写在海报上的有:
做图前,先确定海报的应用场景。易拉宝一般是200cm*80cm,海报是57cm*42cm,也可以做大一点的84cm*57cm。不管怎样,精度都应该大于等于300ppi,保险起见留3mm的出血,即做的时候把中心内容扩大3mm,这部分当它不存在。如果存在多个应用场景,即你又要在门口张贴,又要做成易拉宝,就需要分别设计不同尺寸的海报。
以前,海报上的画需要专业的画师来完成。一幅海报画动辄几百,贵则大几千,严重影响了预算。或者也可以走极简风,找点网络素材拼贴一下,甚至用千禧年风格的Word艺术字来做。现在,我们有了AI绘图,甚至都不需要把Stable Diffusion部署到本地,找一个在线AI即可生成。一般AI出的图遵循CC0协议,还是标注一下使用了什么模型比较好。当然,相当一部分画师对AI绘图持反对态度,这里我们不做讨论,仅提供一个较为便捷的渠道。如果组织团队里有人愿意下功夫手绘的话,那自然是极好的。
有了图,就可以在海报上加字了。PS或者更为高级的PhotoShop(误)是最为常见的选择,就算没人会用,看看视频半小时就能掌握最基础的用法。海报上的字一定要显眼,用对比色或描边的方式防止字与背景混在一起;行间距和字间距要统一,否则语言恐怖谷效应真的会很严重,除非你用更加艺术化的处理;核对主办方及承办方名称,把“XX大学天文与科幻协会”写成“XX大学天文科幻协会”这种情况不要有;请参与方发送LOGO原图,如果涉及到商业LOGO,则确认是否拥有使用其相关标志的权利。导出时,将海报文件导出为PDF,内嵌字体,保留所有格式。
海报打印是最终环节。网点或者实体店都可以,以便宜方便为主,没必要追求印刷厂的色彩和精度。在实体店打印时,带上psd或者ai格式的源文件,先让店家打一张看看效果,效果不好随时调整。记得多打几张,不要等海报被人撕坏或者拿走没得用时,再求爷爷告奶奶。
如果你需要印宣传单、会议手册和粉丝杂志,可以考虑创作统一的VI风格,包括海报上已经使用的主视觉图,字体和颜色。
宣传单又叫DM单,制作上与海报大致相同,主要是数量上的差异。先想好这个宣传单只用一次,还是每次活动都要用。如果每次活动都要用的话就印多点,因为印量越大单张越便宜。注意保护环境,及时收起别人丢掉的宣传单,有些还可以反复利用。不过换个思路想想,人家扔掉了你的宣传单,说明你做的不够有趣。或许可以花些心思做有趣点,或者做精致点,折页,会出声儿的,让别人能记住上面的内容,还能留在人手里。
横幅的主要问题是悬挂。和场地方确定是否允许挂横幅,在你打算挂横幅的地方量好尺寸,你的横幅要比这个尺寸长。长一些可以卷起来,短一些可没法抻长。想好用什么东西固定横幅,透明胶带、双面胶和粘钩有可能会损坏漆面,打钉子会损坏墙体,除非那儿原版就有个钉子,否则场地方不会允许你这么做。不妨试试万能的蓝丁胶。
引导牌,顾名思义,告诉别人这是哪儿,去到某个地方要走哪儿,简单醒目即可,可以在边框上加一点设计的小心思。
精力允许的话,可以给每位来参加活动的人发一份会议手册,包括封面、组织团队寄语、日程安排、到访嘉宾名单或参会者名单、一些为此次活动创作的小文章和当地旅游建议等等。
建议使用InDesign进行排版,同PhotoShop一样,ID的简单入门可以轻松在各类网站上查到。注意,一般较薄的印刷品会用骑马钉,所以手册的页数应为4的倍数。考虑到节省成本,封一至封四可以用铜版纸彩印,内页可以用胶版纸黑白印刷。出血应为3mm,版心不宜过大,否则会被钉到奇偶页中间去。如果手册够厚,就得用胶装来装订,设计封面和封底就要考虑书脊的部分。所有参与手册撰写和排版的人都应参与审核校对,确保无误后再付印。
作为一份真的有实际用途的手册,可以同时发布PDF版本,以便活动参与者随时查看。
纪念品的范围非常广,印上属于你的Logo就是纪念品了。我手头最多的就是各种徽章,其次是明信片,还有一些手提袋和冰箱贴,T恤、书签、手环、笔记本和口罩也是纪念品的常客。有一件让我非常感动的事:2022年底,我看到有朋友带着一个完完全全褪了色的手环,是我2019年筹办活动时赠送的纪念品。
我们主要说说徽章。徽章大致分为两种:马口铁和全金属徽章。马口铁就是所谓的塑料徽章,但其实不是塑料,参考价1-3元一个。全金属要比马口铁的贵一些,但工艺上更讲究,有可以分区上色的仿珐琅材质,有异形(不是Alien那个异形)材质,越复杂越贵,参考价7-10元一个,不包括单独的开模费用。不过要是一直在一家店定制同一款,往后的批次可以省去开模费。
其它纪念品在1688上搜索相应关键词,选一家合适的就可以。跟便宜相比,如何让纪念品变得有纪念价值要更重要。首先是好看,没有人喜欢不好看的东西,如果你做了一件巨丑的T恤吗,没人会愿意 穿出去;其次是实用,像便利贴和笔记本,确确实实有实用价值。
和其它大部分小玩意儿一样,你做的越多,单价越低。纪念品既可以送,也可以通过售卖的方式来补贴活动花销。但是注意版权问题,一些知名的已授权产品你是不能再制作的,比如《流浪地球》的刘培强胸章。
纸笔属于消耗品,在可控范围内准备得越多越好,用不完拿回去可以接着用。这个时候,之前提到的踩点就派上用场了:如果活动举办地点在市中心,附近有不少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就可以随用随买。要是在很偏僻的地方活动,半夜大家兴起,想写写画画,那就尴尬了。可以在笔盖上做些文章,把笔也变成纪念品。
比要用笔的时候没笔还尴尬的是,人家给你说了三遍TA的名字,你却还是忘了。为了避免这个尴尬,给参加活动的人发一个胸牌或者挂牌吧。但是这样会务工作会加重:需要提前收集所有参会人员的信息,不只是姓名,大家想把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印到牌子上去;把这些信息用批处理的方式制图,发送给制作牌子的商家;在大家签到的时候把牌子发到每个对应人的手上去。
现在对口罩和消毒液的需求没有那么极端了,但在人流密集的封闭空间,还是提倡大家尽量带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可以买免洗洗手液,这样大家没事儿就会挤一挤挤一挤挤一挤。
卫生巾选购价格适中的品牌,尺寸适中,无纺布材质即可。女性经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活动中的女生有急需的话,不要不好意思,大大方方的告诉她去哪里拿组织团队提供的卫生巾即可。但是女性参与者多多少少还是会有尴尬的顾虑,所以组织团队中应该至少有一位女性成员负责相应的对接。除此之外,一些在经期需要关照的女性,可能不能参加剧烈运动或室外活动,亦或者不能喝凉饮,组织团队都应该考虑到,比如在大家一起喝冰可乐的同时准备一些常温饮料或热饮。
急救箱应该包括有创可贴、棉签、酒精棉片、烧烫伤膏、止血绷带、胶带和一次性医用手套。这些东西足够处理所有的小伤口,再大的外伤你处理不了,别逞能,交给最近的医院(所以在之前踩点中提到过,找找最近的医院在哪儿)。
还有一些需要备着的口服药,藿香正气水(虽然很多人不相信它有用)、布洛芬和蒙脱石散。在用药之前,询问用药者的过敏史,不要好心办了坏事。
在活动开始前的破冰环节,或者大家互相聊天的时候,记住哪些人是医学生,或者有红十字会执照和AHA执照,必要时第一时间寻求他们的帮助。
如果涉及到户外活动,我建议给所有人上一份保险。短期保险淘宝就可以买到,5块钱保三天。出了事的话既有第三方介入划分责任,又可以免除相当一部分负担。不过投保需要所有人的身份证号,手动投保也会给会务增加压力。
大家都想把美好时光留在胶片(硬盘)上:签到时候可以设置固定机位,拍大家来来回回走动的延时摄影;打桌游时候拍拍剑拔弩张的精彩瞬间,吃饭抢菜的窘样,高谈阔论的英姿;最后再来张大合影,洗出来发给每 个人。那么,谁来拍?什么时候拍?用什么来拍?这些问题都要提前想好。
有的人不愿意上镜,尊重他们的选择。无论是在拍摄进行时还是准备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一定要征求被拍摄者的意见。
组织团队可能需要一辆车在活动期间机动使用,比如往返两个目的地之间,从物流园多次拉货,接送嘉宾等等。租一辆车临时使用的价格可能要比来回打车要便宜一些,可以选择在当地的租赁公司租车,也可以用联动云这样的共享汽车。前者通常需要信用卡,且有严格的还车时间限制;后者仅需要支付宝授权,但车况普遍不是很好;两者都需要另付油费。
刚拿上驾照的大学生都有开车的欲望,这也是个锻炼的好机会。你可以不考虑自己的安全,但坐在你副驾的朋友的生命很珍贵,所以切记不要开夜路/疲劳驾驶,不要走山路,不要在天气恶劣的时候驾驶,哪怕多花点钱。
每个人每天都得吃饭,不吃饭就会饿死。一个人吃饭可以随便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一群人的话就得讲究点了。这部分主要写给打算为活动提供餐食的组织者,但就算不提供任何餐食,也总会伙着七八上十个人去吃饭。所以,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考虑的。
吃什么? 我们每天都被“要吃什么”的问题困扰着。如果吃饭的人多的话,其实可供选择的选项只有中餐炒菜、火锅和烧烤。真的,相信我,除了这三样之外,你没得选。你还需要判断的是大家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去干别的事儿,还是把这次吃饭当作活动的一部分。前者的代表是中餐炒菜,后者的代表是火锅和烤肉。
去哪儿吃? 我的建议是:你自己来决定去哪吃,然后告诉所有人,询问所有人的意见。要是让所有人一起来决定,那你们这辈子都吃不上饭。
去自己熟悉的餐馆。一个人去探店踩雷没关系,一群人踩雷就有点尴尬了。熟悉的餐馆不会踩雷,你也知道点菜该点什么。如果附近没有你去过的餐馆,问问活动场地的工作人员平时在哪儿吃,如果不吃回扣的话,他们推荐的地方一般都不会错。最不济还可以看看美团和大众点评,挑一家距离适中,评分较高的去就完事儿了。在任何情况下,团伙吃饭都应该先打电话预订位置。
餐标是选择餐馆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拿炒菜来说,有人均40的,有人均400的,还有人均4000的。把每顿饭的人均价格控制在两位数,提前告诉大家人均大概是多少,如果有人委婉或者直接表达这顿饭有点贵,就考虑下一家,毕竟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才香。如果有人只是单纯的不想去,那就请TA自便。
怎么吃? 众口难调,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要求,但是可以取一个最大公约数。让每个人轮流点自己喜欢吃的菜,下辈子你们都吃不上饭,所以这事儿还得你来。点菜前简单询问大家的饮食禁忌,因为有些人不仅仅是不吃,而是会严重过敏。有人不吃辣的话就多点些清淡的菜或者火锅吃鸳鸯锅,有人不吃葱和香菜的话就不要放。
注意,点的菜要荤素搭配,以及百事不是可乐。可以留一两个空位,问问大家有没有特别想吃的,把点菜权交给他们。点菜时默默计算一下菜的总价,不要和你之前许诺的餐标差太多。尽量照顾到每一个人,让每个人都可以吃到每个菜。在饭钱AA的前提下,如果有人要喝酒,就让喝酒的人单独A酒钱。
团餐: 你可能会在整个活动期间让同一家餐厅以某个餐标按时送餐,或者在同一家餐厅定点去吃饭,这些都被称为团餐。团餐的菜单一般是固定的,十人一桌,根据地区和菜品的不同,基本上就是20元、40元、60元档。别小看一桌200的菜,如果量够大,就可以吃的够好。提前找好可以提供团餐的餐厅,定好餐标,付完订金,约好送餐或者吃饭的地点就可以了。
活动中的吃喝: 不管是体力活动还是脑力活动,在正餐之余,总要补充一些能量。这部分视预算而定,丰俭由人。预算充足可以请专业的茶歇团队提供精致糕点,预算有限的话,去糕点店称几斤桃酥,商店买上些巧克力,水果店买点橘子让大家拌拌嘴也是可以的。如果条件允许,提前在自家烤箱里烤上几炉小饼干带过去是最实惠的做法。
如果要提供瓶装水,记得让所有人用马克笔在自己的水瓶上写自己的名字,不然每天垃圾桶里都会塞满没喝完的半瓶水。也可以花几十块钱买两个带水龙头的大桶,掺两袋酸梅粉或者果珍进去,大家很难拒绝免费的廉价果味饮料,记得让大家在纸杯上也写好自己的名字。
下厨: 总有人想给大家现现手艺。想想过年在家做一大桌子菜的老妈吧,哪次不是从早上睁眼忙到大半晚上,自个儿在家炒俩菜和给一群人做菜是完完全全的两码事。首先,你需要大量备菜,现备要做的菜的话,从第一道菜上桌到最后一道菜结束,估摸至少得三四个小时。其次是火力,家用灶的火力远远比不上商用灶,直观点说就是炒一道菜是用三十秒还是五分钟的区别。最后是厨房功夫,在只有两个火头的情况下,什么时候该炖汤,什么时候该煮菜,没有一定的厨房功夫很难处理这些事情。还有更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外面吃坏了有餐馆负责,如果大家吃你做的饭坏了肚子呢?
当然,如果你对自己的厨艺足够有信心,不妨做着试试看。大家一起完成一顿饭,也是相当难得且独特的团建活动。
烟酒: 烟酒是吃喝的一部分。但是不管怎样,不要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抽烟,不要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抽烟。如果是很熟的朋友在一起,也需要询问非吸烟者的意见。
酒精可以活跃气氛,但不要逼迫不喝酒的人喝酒,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劝酒。适量饮酒,尤其是酒品不好的人。
总的来说,活动内容就是大家来了干什么。接下来,我会详细说说关于活动的各种安排。
作为(可能是)一所学校最大的桌游组织,活动上不打桌游说不过去了。广义上的桌游范围很广,甚至包括麻将和斗地主。除了这部分内容之外,建议安装集石App和查阅Boardgamegeek网页(需科学上网)来了解更多的桌游内容。我们介绍一些常见的桌游,采用比较适合大家选择的分类方式,而非常用的桌游分类方式。
聚会游戏的优点在于易上手,每局时长短,容量大和不用动脑。即使一款桌游都没玩过的纯萌新,也可以在十分钟内上手参与对局;时长短意味着随时可以有人加入,玩完一局后随时退出做别的事情,机动性很强;每场游戏允许10+人参与,能把人快速聚在一起;不需要对胜负结果那么在意,大家相互熟络起来,玩得开心就行。
稍微挑战一下动脑子的桌游吧。这些游戏的用时也不是很长,上手难度相较聚会游戏来说会难一点,但玩两三局就基本上都懂了。这样的游戏也会带来更强的沉浸感和成就感。
你已经摸到了策略游戏的门槛,大家都需要通过精打细算来达成胜利目标,每局时长也会相应增加。
从这里开始的游戏不适合完全没接触过策略游戏的萌新直接上手了,你需要花费一个小时以上学习游戏规则,至少一局游戏熟悉流程,再在之后的游戏中开始中长线的规划。
这部分是少数桌游爱好者才会涉足的领域,但我们要说的不是仅面向桌游爱好者开放的聚会。在聚会上,最棘手的是时间安排。假如你下午三点开了一局,玩到六点晚上聚餐刚玩了一半不到,组织者希望所有人可以参与这次大型聚餐,那到底去不去呢?如果不去的话,组织者也没法强行拉你过去,但毕竟是写在日程表上的集体活动。要是去的话,指示物的位置被人动了,或者丢件了怎么办?拍照存档又要花大半个小时重新设置归位。如果吃完晚饭八点钟回来开始玩儿,正好到凌晨两点玩完睡觉,也没有被中断的时间,玩家们是否都能接受呢?所以,不管你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还是桌游活动的组织者,一定要慎重决定开局时间。
剧本杀已经是实况角色扮演游戏的代名词了,由于知名度太高,就不做详细介绍了。受游戏类型限制,同一个剧本一个人只能游玩一次,而且剧本杀的销售通常面对店家,价格也相对较高。不妨问问自己的朋友或者活动场地,看是否可以提供一些剧本。
剧本杀的游玩时长视玩家不同和剧本不同,有很大差异,也需要慎重决定开局时间。找一个主持人,挑一个大家都喜欢的类型,愉快地开个本吧。
桌面角色扮演游戏,俗称“跑团”。受剧本杀和克苏鲁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现在跑团的热度已经比前两年高不少了。不过跑团的门槛仍然摆在那里,新人要怎么入坑,怎么开跑,都是很大的话题,完全可以写一篇比本文还长的文章来说。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持人,不管你是新手主持人,还是十年老主持人,我都建议看看《狗头人游戏主持指南》这本书。
如果有一群跃跃欲试的纯萌新闹着要跑团,不妨从《龙蛋物语》这样的轻度跑团开始,或者用COC官模中的预设人物加以修改。对大部分萌新来说,第一次车卡会让人头昏脑胀,甚至直接放弃。所以建议主持人不要在车卡上耗费大量时间,先跑一次,他们自然会明白花费时间在车卡上有多么重要。
都到这一步了,自然无需多讲,牌佬自有方法在喧闹的聚会上安静的打牌,拉人入坑也是各有妙手。出于私心,我当然是希望大家都来打万智牌。最后,不要随意动别人的卡牌,以免赔的倾家荡产。
我先在这里说明一下关于前文分类的问题:所有以社交为主的游戏划分为聚会游戏,这也是为什么把狼人杀划进这类的原因,现在中国的狼人杀已经和米勒山谷的狼人乃至杀人游戏本身关系不大了;BGG重度3.5以下为中策,3.5以上为重策,不考虑重度4以上的极重游戏和血源等大美式。对于以上参考建议,你争就是你对。
圈子情绪: 不可否认,鄙视链哪儿都存在,桌游也不例外。TRPG玩家看不起剧本杀,战棋玩家看不起轻策玩家,但不要把你的鄙视链带到你举办的活动中,尊重所有人的兴趣爱好,谁不是从毛线开始接触桌游的呢?
教学与村规: 得有人教,才能有人打,在活动开始前可以进行一些小调查,看看不同类型的桌游玩家有多少,然后决定安排不同场次的桌游活动。如果有人愿意自带桌游来参加活动,那就更好了。决定好不同类型和场次的桌游活动之后,再来看看谁适合担任桌游教学的角色。
以上给出的参考时间均不包括教学时间,但不能忽视的是,随着游戏难度的增加,新人学习的时间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在聚会上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和ABC三人一起在玩一款中策,你花了一个小时教他们怎么玩儿,又花了两个小时开局。一局结束后,A退出了,B和C表示还想再来一局。这时D来了,但D也不懂规则,你又花了一个小时给D讲解规则,然后与BCD三人一起开了两个小时的局。这六个小时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你都在给其他人讲解规则,并且效率很低,因为有整整一个小时,你只给一个人在讲规则。
怎么避免这个问题呢?我的建议是让B和C为D来讲解,这样你就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尤其当你还是组织团队的重要成员时,你可能会随时抽身去解决各种各样的事情,对其他人来说体验也不会好。
在规则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规则误解与误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村规”。村规是桌游的一部分,无村规,不桌游。最经典的莫过于UNO官方发布声明说,“+4”牌之后玩家不能再叠加牌,玩家却认为UNO官方懂个锤子UNO。所以,如果在场的所有玩家都能接受村规,那就用村规吧。
保护和复原: 桌游属于一次性投入可以玩很久的项目,只要保护得当,可以当传家宝了。一套新桌游到手,应该立即套上牌套,牌套的规格尺寸数量直接询问店家就好,有的桌游会有专门的保护套选购。
每次重新设置或回盒都需要重新检查所有物件的数量,补件是很麻烦的事儿,尽量不要补件。
桌游比赛: 一些竞技性比较强的桌游可以拿来搞搞比赛,赛制采用BO3瑞士轮(积分循环)即可,在让所有参赛者都享受比赛的同时决出排名,给排名靠前的选手一些小奖品。
你也可以试图联系桌游的官方代理或者设计工作室,他们可能会对某个桌游有更精确的比赛建议,也乐意支持这样的比赛。
桌游场地: 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能开始打桌游了。如果你是桌游组织者,并且有更高的追求,不妨把环境布置得更贴合点儿,比如在玩COC的时候做一些不可名状的装饰。如果没有足够的房间或者玩桌游的公共区域被占用时,可以选择在通宵营业的麦当劳,甚至可以开一个便宜的小标间专门用来打桌游,打累了倒头就睡。
准备工作: 首先是场地,你至少得有一块屏幕才能放电影。如果是投影仪,看看投影仪是固定悬挂的还是可搬动的,幕布是升降的,固定拉平的还是落地可拆卸的,是否使用HDMI接口以及和你的设备是否匹配,是否需要另接音响;如果是电视,电视是多大尺寸,可不可以移动,侧面看会不会反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观影效果的重要因素,虽然你不一定能去改动设备,但需要对设备本身和能达到的效果有个基本概念。
其次是人数,这个地方能坐多少人,占所有参与活动人数的比例是多少。之所以不直接统计观看人数,是因为没人会一直看:新片子放不了,老片子都看过,大家只是找个地方坐坐,休息休息,聊聊天,顺便来看看电影,和乡镇广场上支块屏幕放电影区别不大。基于此,这个地方本身能坐多少人,比统计有多少人来看更重要。
最后是选片,可以是《2001太空漫游》这样令人昏昏欲睡的经典,也可以是《发条橙》这样的邪典,或者是像《迷雾》一样的恐怖片、《湮灭》这样的新怪谭作品,大家都喜爱的《流浪地球》和三倍速播放让大家尽情开嘲讽的《上海堡垒》,跑一场《指环王》连映马拉松,在没有其他电影安排的时候滚动播放《攻壳机动队SAC》和《来自新世界》,让所有观众举手投票《黑镜:潘达斯奈基》的剧情选项。不一定非得是科幻影视,你能想到的什么都可以放,普通的血腥暴力没有问题,但像《下水道的美人鱼》和《九歌》这种会引起绝大多数人不适及可能会被认定为当中传播淫秽色情的片子还是免了。
可以提前做一个片单收集,看看大家想看什么,再提前把电影下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下最高清的电影,用较为专业的播放器如Potplayer解码。在活动者社群公布片单,什么时候放什么电影,安排专人来切换影片,而不是让活动者自己操作。在第三次踩点场地时试一下放电影,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小规模非公开非盈利播放电影属于学习范畴,不属于侵权。
包场观影: 《流浪地球2》大火再加上疫情开放,全国各地掀起了包场观影的热潮。如果你也想组织一场包场观影,去找附近的电影院经理谈谈吧。和酒店一样,包场会获得比单独买票更优惠的价格,但一般都会有最少人数限制:你要至少有这么多人来,人家才愿意给你包场。这就要求你提前做好一系列针对包场观影的准备。和平常社团活动一样,定好时间,定好地点,做一张海报,告诉大家看什么电影以及票价,支付宝微信二维码各放一张,建一个问卷系统收集信息,按报名的先后顺序决定座次,要求所有人提前到场并专门安排人把票发到对应人的手里。
但是包场观影,意义大于形式。也就是说,会有一系列围绕观影进行的其他活动,包括映后访谈啊,感想交流啊,合照啊聚餐啊等等。在电影院进行的非观影活动或许需要另外的价钱,可以跟经理好好谈谈,也可以将这部分成本分摊到每个活动参与者的头上。
如果有一群科幻迷聚在一起,那么不可避免的会做两件事:一是色图,二是键政。既然无法组织色图,那就给大家一个线下充分讨论的空间。
具体讨论的效果取决于组织者的定位。组织者认为这是一场需要严肃讨论并记录讨论内容的会的话,从选定议题到选择与谈嘉宾再到撰写发言稿,都需要花相当长的工夫准备;如果只是同好之间随意讨论,就越随意越好,跳脱一点也没关系。
主题讨论: 主题讨论更像是世界科幻大会上的Panel,大家可以自由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比如最近的小说,最近发生的事情,甚至某个虚构事件中的虚构人物。只要有人愿意讨论,那就可以拿出来讨论。
讨论需要有一个主持人和三五个参与讨论的人,在举办活动前的一段时间收集大家的讨论意向,以及参与者名单,确定好讨论主题和时间后在活动日程中公布。讨论活动开始前,主持人需要向组织团队提供讨论大纲和演示文档,组织团队中的相关负责人来审核有没有敏感话题。
主题讨论一定要有趣,没有人想花费一下午来听自己一点兴趣都没有的东西。组织者中最好能有一个专门的人和想要分享的人反复推敲分享内容,确保分享的东西是有趣的,即使大多数人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当然,这对分享者本身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分享者有着过硬的相关背景和亲和力感染力,以及对现场的控制能力,有点像婚礼上的司仪。感谢“科幻边界sfe”各位成员给到的灵感。
一般小型的主题讨论人数建议不超过二十人,在讨论的人发言结束后,应该让观众们一块儿参与进来,或许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辩论会: 试着就某个主题展开辩论,需要有正反双方,但不一定要严格按照辩论流程走,也不一定要有一方胜出,大家以交流观点为主。
幻想交流会: 感谢四川大学科幻协会提供的灵感,我非常非常喜欢这项活动,并且认为值得推广。
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做成一个演示文档,并且当众展示分享。一个自己独创或者没多少人知道的小众世界观,一个乐队,一张照片,一本书或一部电影,只要自己觉得有趣,什么都行。
和主题讨论一样,标题和稿件需要先给到组织团队相关负责人进行审核,并且加入到活动日程中。每个人的分享时长我建议控制在20-30分钟,如果听众对你的分享感兴趣,你们自然会在之后深入讨论下去。
除了这些活动,还可以根据参会者的意见,举办类似的活动,像读书会和创作谈之类,流程上大同小异。
嘉宾: 可以试着请一两个当地科幻作者或编辑作为嘉宾来参与活动,跟大家一起看电影打桌游,再请他们跟大家分享一下创作经验。不要不好意思,大多数作者如果有空的话会来参与的,对他们来说,这也是提升知名度的好机会。
邀请嘉宾是个费神费力的事儿。很多人想要邀请,但不知道从何下手。我的建议是不妨联系一下科幻世界杂志社或其他科幻机构,也可以向自己学校的老师寻求帮助。
在嘉宾同意成行之后,及时敲定各种细节问题。诸如嘉宾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抵达现场,吃住是否需要组织者解决,除了嘉宾专属的活动场次之外,是否参加其他活动,如果从外埠前来,费用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邀请嘉宾不可避免地会花钱,如果这部分花销被算进了参与者的费用中,就需要细致地列出嘉宾到底需要在哪些地方需要花钱;如果没有为嘉宾准备预算,就大大方方地告诉TA,因为确实是没钱。
不管邀请什么类型的嘉宾,都需要做到充分尊重,不卑不亢。嘉宾可以作为吸引大家参与活动的亮点之一,但如果整个活动都围着嘉宾团团转的话,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执拗的人: 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就是很轴,听不进去跟TA认知不符的观点,一定要吵一架才行。你无权堵住TA的嘴,但是可以不让TA参与,作为组织者,你需要保证绝大多数人的活动体验。在大家都对无脑开喷的人抱有敌意时,把这个人拉到小角落里,认真和TA谈谈,告诉TA大家需要友好交流,需要有不同的观点碰撞。如果TA继续一意孤行,那么你需要用更强硬的手段让TA退出讨论了。
网上交流: 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在网上扮演一个虚拟角色,进行虚拟交流。虽然道理都懂,但是我还是要强调,不要轻易冒犯他人。在网上说话近乎于零成本,但我们举办聚会的目的最终是在线下一聚,最终还是要见面的。在网上说了冒犯别人的话,见了面岂不是很尴尬?当你想要在网上出言不逊时,好好想一想,这句话是否能在线下当着这个人的面说出来,如果不能,那就不要说。
对待电子产品的态度: 基于线下聚会的考虑,建议大家都放下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和Switch,专心和身边的人交流。举办线下活动就是为了让大家能打破线上的局促和隔阂。如果别人正在跟你眉飞色舞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你却在刷抖音,我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让自己保持一点和电子设备的距离吧,过不了多久,你又会重回虚拟世界的怀抱。
当然,电子设备也可以是聚会的一部分。大家一起玩《马里奥派对》和《马里奥赛车》,玩电脑版的《大富翁》或者《文明》,抑或是进行一些电子竞技活动,都会对提升聚会趣味性大有裨益。
①所有字体嵌入到演示文档中,这样切换到其他设备也不怕字体丢失了;
②搞清楚放映设备的长宽比,是4:3还是16:9,并依据此比例转换演示文档;
③控制每个人和每个环节的时长,用时超出的部分肯定会压缩其他部分,对其他人不是很公平。
科幻和天文密不可分,很多科幻迷都是从天文爱好者过渡而来,反之亦然。但是,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很难再抬头看到星星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建议大家都体验一下星空带来的震撼。
这部分主要用于想要尝试天文相关活动的科幻迷参考,不一定适用于天文爱好者之间举行的天文活动。既然说到天文,就不可避免地会谈到与户外相关的各种话题。更多信息请参阅《剑桥天文爱好者指南》《夜观星空:天文观测实践指南》和《怀斯曼生存手册》等书。
制定计划: 如果你没有任何户外运动的经验,就不要试图背着登山包徒步若干公里,在人迹罕至的野外搭帐篷过夜。通常这一活动是循序渐进的:可以先在家附近或者郊区的公园和朋友们野餐,学会这些户外用品的基础使用方法;然后报名为期一天的野外徒步团,看看自己天天窝在家里打电动的身体极限究竟在哪里;再次找一个较近的热门户外露营地,你会遭遇在外露营会遇到的大部分难题;在如此往复到你将所有事情熟稔于心了,再组织大家来一场真正的野营。
你可以了,和你同行的人呢?他们对大自然有没有基本的了解和尊重呢?在户外失温、走失、被动物袭击,任何一项差错都会导致最坏的结果发生,每多一个没有任何准备就去野营的人,这样的概率就增加一倍。
如果所有人都没有任何户外经验的话,我的最终建议是:找一个有屋顶的地方。有屋顶意味着有电有网有床有取暖设备,大伙儿看看星星,看到半晚上进屋睡觉,这是最适合无户外经验及中型团队观星的场地了。包括天文台在内的各种观测站、旅游区、专门的野营地、甚至某某某的乡下奶奶家都可以。
出门前看看天气。天气不仅是影响天文观测的重要因素,还直接决定了能不能成行。大雨大雪天气是万万走不了的,有云则会影响观测。可以在Windy上看到详尽的天气信息。除此之外,观测地的光污染情况也是需要考虑的,在lightpollutionmap.info查看目的地的光污染。别忘了查看月相,如果是整晚观测,避开农历十五日前后,最好是在初一前后。不用特意在意视宁度的问题,能看到就行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我不建议携带任何望远镜前往目的地,如果一定要带,就带个便携的双筒吧。不建议带的理由很简单:相当多的人对天文望远镜,尤其是入门级的天文望远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他们想象中的行星、星系和星云的绚烂画面,器材又很重,又有损坏的风险,除非你要拍深空。不过你都会扛着镜子拍深空了,这部分内容可以跳过不看,按你的计划来就可以。
团队之中至少需要一位懂得基础天文观测知识的人同行,否则大家去了就两眼一抹黑。如果没人了解,大家又决定一起去试试,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对天文产生了基本的兴趣,立马开始学习,永远都来得及。下载Star Walk 2或者Stellarium,设置好时间和地点,可以帮到你很多。但是注意,人眼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适应黑暗,在观星途中尽量不要发出光亮。所有的观星相关书籍和有经验的天文爱好者都会提供比这里详尽的细节建议,就不再赘述了。
装备的选择和使用: 户外装备的选择问题一直以来都被划归为玄学的行列。在有一定的户外经验,并且想要进行户外活动的话,希望以下建议可以帮到你。
我每次出行都会根据情况,在合理占用背包空间的前提下带上所有我想要的东西,比如短波收音机和超薄笔记本,兜里也会装一些折刀和马克笔等等小玩意儿。以下列出的物品很基础,但我觉得在细节上是实用的,并且这里列出的装备仅仅适用于城市近郊或稍远一点的距离,甚至稍稍硬核一点的户外活动,都需要再重新做打算。
衣物和背包:无论何时,只要在户外,都应该至少带一件长袖和一条长裤,即使是在夏天。如果选择了离城市较远的山区作为目的地,晚上一定会冷。确保自己的鞋是合适的,不要穿高跟鞋和凉拖,也不要穿新鞋,鞋一定要舒适合脚。
选择合适的户外背包,从30升到70升都可以,但一定是户外包,而不是一个斜挎包或者手提包。自己在自己的背包里装自己的东西,把常用或需要急用的放在外层或者网兜里。
露营所需:帐篷、睡袋和防潮垫是户外过夜必须的三大件。帐篷可以为你遮风挡雨,选择大品牌价格适中的即可,但是一定要全封闭,不能薄如蚊帐,你是去户外过夜的,不是去公园野餐的。不考虑极端天气的情况下,普通棉睡袋就可以抵御大部分夜晚的寒冷。如果决定到零下十度的地方去过夜,那你应该已经对要准备什么了熟于心,而不是在看这份新手指南。有些人觉得防潮垫没有什么太大作用,那就大错特错了。除了隔绝潮湿之外,也可以把垫子拖出帐篷,躺在地上看星星。
如果运送物资的空间足够,可以选择天幕、折叠桌椅等等精致露营所需物品。十五岁的我在野外只需要最基础的装备,但二十五岁的我希望玩得更舒服一些,毕竟不是去野外生存,对大多数人来讲,第一次玩的舒服才会有第二次。
无论什么类型的露营装备,在出发前一定要学会如何搭建和使用,不然到了目的地之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你都在摸索这些东西,浪费时间不说,还会出糗,不是吗?
餐饮:你需要自带食物保持热量,补充体力,因为没地儿给你买吃的喝的。随身带一些诸如巧克力一类的高热量食物,可以在过度消耗体力的时候迅速补充能量。带一些富含碳水和脂肪的小零食,会让你在旅途中变得更开心,整个旅途中大概只有两三顿主食,大多数时候你都在和这些零嘴作伴。生存狂贴吧里老哥最爱的压缩饼干和军粮一个都别带,吃它们只会让你怀疑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在自热食物唾手可得的今天,不妨多带几盒火锅。在野外不可能吃的太好,但可以想办法让自己吃好。
如果希望自己做饭的话,通常会选择卡式炉和烧烤炉。卡式炉需要搭配相应的气罐和炊具,不管是网上还是户外用品商店都很容易买到。注意让气罐远离火源,不要受阳光直射。烤炉则需要遵守当地规定,不要在不允许生火的地方生火,森林警察大概率会在你把烤肉送到嘴里之前找到你。除了木炭之外,还需要固体酒精或者喷枪引燃。
记得带矿泉水和饮料。矿泉水在补充水分之余,还可以洗脸洗手。饮料可以迅速补充糖分。但是避免咖啡和茶饮,咖啡因会迅速带走体内水分,让你越喝越渴。在出发前根据人数规划好需携带食物和水的量,可以多带一点,吃不完大家带回去分一分,但别多带太多,不然你携带这些食物所需热量比提供的还要多。
进行户外活动前,列举你所需携带物品的清单,再小的东西都要列到单子上,如手机(及Type-C充电器)。装备也都可以在当地租借。在租借时当面检查所有的装备有没有破损,归还时被收取破损费是小事,下大雨时发现帐篷有个洞就是大事了。
Plan B: 没有人敢打保票,说一定会遇到好天气。试想今晚乌云密布,大家请出果皇,合唱《Sunny Day Song》也没有用的时候,就需要Plan B来打发一整晚的无聊时光。所以,带上一两个没那么占空间的毛线桌游吧,扑克牌也行,请移步本章第一节——桌游部分。即使不打桌游,在帐篷中度过一夜也将会是难忘的一天,毕竟在城市中长大的同学们很少能有这样的机会了。
紧急情况: 只要活动的次数够多,紧急情况就一定会发生。我很难列出所有的紧急情况及如何应对,只需要严格遵守以下行为就可以:
③保持网络畅通,遇到一些小的紧急情况上网搜寻办法。
没了,就这些,我深信大家没有能力去面对很危急的情况,不如直接寻求帮助。活动可以再来,生命只有一次。
在刚开始动笔时,我觉得我可以把我这些年来参与和组织活动的所有细节一点一点回忆出来,从2014年到2020年,每两三周我都会参与或组织类似的活动,虽然大多数与科幻本身无关,但基本逻辑都是一致的。断断续续写了一个月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份指南的紧迫性,觉得应该尽快先公布一版,再慢慢修改。所以在活动中,我仅介绍了一部分常规活动内容,实际上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内容可以加入进去,如川大幻协每年迎新的哈利·波特主题解谜,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作品现场吐槽,与作家们一起接龙创作,无线电猎狐和Ingress起八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被纳入到科幻小会当中。
疫情这三年,我也很少参加活动,更不用说像以前一样三天两头组织活动了,很多细节已经从记忆中丢失,也没有写到,比如不同类型的讨论会桌椅板凳应该如何安排,穿插在活动中的吃喝,如何用手机简单拍摄星空等等。希望接下来将要参与和组织的活动可以唤起我这部分失去的记忆,并继续完善之后的版本。
组织团队需要担负收拾所有垃圾的责任,即使不是来参加活动的人制造的,但垃圾在你们的地盘上。收集所有可以重复利用的物料,分类计数打包。收集其他人不小心落在活动场地上的遗失物品,并发布公告让大家来认领。每个组织团队成员都要做这些事情,不应该有任何一个人偷懒。
结算所有收入(如果有的话)和花销,结算所有已签订的合同,决定剩余物料的存放地点,各自检查各自的私人物品是否丢失或损坏。或许组织团队会单独有一个聚餐环节。
组织活动真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大家脑子里那根弦时刻都是紧绷着的,直到活动结束才能松一松。所以,一切都结束之后就好好休息一下吧。好好吃顿饭,洗个热水澡,换身干净衣服,睡个自然醒的好觉。这是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
只有复盘,才知道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不一定非要组织一场严肃的复盘会,大家在之后相聚时提一下活动的不足就可以。
如果因为组织团队中某一个人的失误,使得整个组织团队受到损失,那么你需要决定是让这个人独自承担损失,还是大家一起来分担压力。
你可能会在活动后面对各种各样的谣言,什么自个儿私吞了活动经费,和谁谁谁发生了不正当关系;活动场地的经理可能会在若干天之后告诉你,你们搞坏了他们的什么东西,要你们赔;和你关系一般的朋友说下次想要来蹭吃蹭住,但不想给钱……
不要让这些事情占用你过多的精力,一次活动结束就是结束了,你需要尽快回到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天天让这些破事缠身。
在你和团队圆满或者不太圆满地举办了一次小会后,觉得意犹未尽,可以开始着手筹办下一场了。所有参与策划和执行的成员都有了宝贵经验,在下一场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这一章全是私货,都是我个人的想法。没有对错,欢迎讨论。
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出来玩的钱都用的是你家长的。组织者更是如此,当你冒着风险去举办一场活动时,最终的风险承担者是你的家长,而不是你自己,你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所以,听妈妈的话。大多数家长会担心你的安全,因为你从小到大除了学校宿舍就没有在其他地方过过夜;也有一小部分不理解,觉得这是在玩物丧志。如果家长因为各种问题阻止你来参加聚会,以说服的方式进行沟通,而不是争吵。必要情况下,可以请你的同学或者组织者成员与家长好好沟通。
关于社团我有很多话想要说,篇幅甚至要比这个指南长得多得多。它和亚文化、粉丝文化紧密相连,是所有上过学的人不可避免或多或少会接触的,是大家学到知识、增长见识、交到朋友、玩得开心的地方,是会影响一个人成长轨迹的地方,比如我。于我来说,社团占据了我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可以说我的业余爱好都是在社团中培养的。社团本身也蕴含着非常大的潜力,相当多的人是从参与兴趣社团开始,走向了职业道路。但现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社团逐渐凋零,这是无法靠某个人的力量去逆转的。社团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的社团会面临一些问题和压力,最终会指向两个答案:没钱和学校管得严。所以我不建议大家花费时间交流各自社团遇到的问题,在AstroForum上也是如此:十年了,大家遇到的问题都是一致的,又解决不了,那为什么还要讨论呢?与其浪费这个时间,不如想想怎么整点花活来玩儿。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家先能够玩到一起,再去讨论做一些严肃的事情。
具体到每个社团的每个人,三年一循环,不断会有新人加入,老人退出,一届又一届。每一年会有一个新社长诞生,有的是因为爱好,有的是因为想做些事情带大家玩儿,也有的人当社长仅仅是因为没其他人愿意当。我认为,既然社团不能带来任何名和利,社长就没有对社团负责的强制性义务。
基于此,你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不管是社团负责人,还是活动负责人,你都需要想一想:科幻对你来说,仅仅是你在学生阶段的消遣,还是未来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答案。就像《凉宫春日》中阿虚说的:“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子一定有问题。”但是《攻壳机动队》里的巴特也说过:“无论真实还是虚幻,已发生的事情都是现实。”作为人生体验的一环,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着你会为之付出多少。
在科幻圈,或者说所有亚文化圈里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比喻:爱好就像一辆公交车,爱好者在某个时间上车(入坑),又在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下车(退坑)。有些人在22岁大学毕业的那年下车,有些人在结婚生子的那年下车,有些人老死在这辆公交车上。就像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经常说的话:“科幻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的重点在于“生活方式”,换言之,科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对科幻的热爱对你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如果科幻社团出现的各种问题让你寝食难安,处理与科幻相关的人际关系让你想崩溃,那么我建议,要么放弃社团,回到看小说和看电影的简单快乐中去;要么放弃科幻,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比科幻有趣的多得多的东西。
新人抱着好奇的心态加入社团,看到更多作品,学到更多东西。当新人想要做点事情的时候,却发现无从下手。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带新了。让对活动有兴趣的新人也参与到活动的策划筹备决策执行中,给他们更多的宽容。
之前说过,先玩到一起,再讨论那些严肃的事情,培养新人就属于“严肃的事情”这类里面。不管是社长,还是干事,在接手社团的第一件事,都应该是考虑下一任怎么办。虽然刚才说过,社长没有对社团负责的强制性义务,但应该没有一个社长想看到社团倒在自己手里。在每一次活动中观察自己想要传火的人,看看他们的专业能力是否能胜任部门工作,社交能力是否能胜任管理工作。这里所说的“专业”,也仅仅是相对专业而已。
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新人在加入社团后基本没有任何活动,在换届时,老社长随意指认某个社员成为新社长。新社长也不知道活动怎么办,因为压根就没参与过。渐渐的,社团就凋零了。
人是社交性动物,社交就跟空气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现在的“社交恐惧症”一词更多地被泛化了,谁都可以说自己是社交恐惧症,说是不愿意跟人交流,群里扣字还是扣到飞起。如果你真的是病理意义上的社交障碍,那你不会看到这里。况且,社交障碍是否真的是“疾病”,还有待我们讨论。
你迟早要面对社会,面对比在学校里恐怖多的世界。从一个新手难度开局,和有相同爱好的大家一起交流面对,要比走出校门直接被推进火坑好太多了。
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聚集了一群最具多元文化代表性的人,不免会产生摩擦和冲突。从你嘴里讲出来的各种梗,别人可能不太听得懂。但当别人对你说出来的话表示明确反感时,收收你的味吧。
如果一个人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反感,或许是说话的方式,或许是说出来的内容,跟TA谈一谈,不要拐弯抹角,直接告诉TA:你引起很多人的不适了。如果TA屡教不改,那么你就要考虑,是否要让TA参与后续的活动了。
组织团队必须对性骚扰零容忍。无论是同性间还是异性间,如果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必须要求TA当面道歉或书面道歉,必要时诉诸法律手段解决。
第一版的建议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和鼓励。我首先是一个科幻迷,其次才是科幻从业者,而不是和现在大多数科幻从业者一样,仅仅把科幻当作是一份职业。相较于第一版,第二版指南只有增,没有删。除了之前没有来得及写的东西,还有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以及朋友们提出的改进建议。对于这份指南,我没有报任何商业性的目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目的,只是希望大家能玩好。也许未来还会有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就这么一直更新下去。第二版将以电子版和小规模印刷的同人志两种方式呈现,感谢小罗的排版。
在第一版成文后的两个月,我们举办了“川TUO科幻聚会1.0”。组织者除了我之外,还有单反、川大幻协会长小鱼干、西南交大幻协会长北鱼和小罗。同时,武汉和杭州也在搞。起初我还是信心满满,因为二三百人,持续近一周,涉及方面比这次多不止一个量级的活动确实也搞了不少,我也都有一套相对而言更完备的流程。但这次科幻聚会搞下来却没有那么顺畅,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工作加疫情,近三年我确实基本上没有组织过活动了,无非就是每周朋友间的吃吃喝喝,手生是必然的;二是疫情确实改变了整个大环境,举个例子,我之前看好的几个想要做活动的地方,要么倒闭了,要么因为复苏以来大家报复性的聚会,把价格抬到了一个不可接受的程度。同时,我也低估了大家的热情:在开放报名的时候只有不到三十人,我就提前选定了能容纳四十人的场地。但是截止报名的前两天,瞬间超了人数上限。那段时间正值毕业聚会高峰,无法更换场地,最后到场的有近七十人(今年举办的川TUO3.0和4.0更是远超想象,有机会可以展开聊聊)。不过,总体说来,十年前这些经验很实用,十年后依然实用,指南里的绝大部分内容还是没有过时的。
在此期间,北京、武汉和杭州等地也有不同规模的科幻迷聚会,他们的经验也很宝贵。即使是玩,也要认真的玩。
科幻是科幻迷的科幻。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将在成都召开,同期,雨果奖也将在大会上颁发,实乃中国科幻迷的一件幸事。回顾第1届世界科幻大会,就是几个科幻迷们聚在一起,搞了个聚会,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如果各地科幻迷们能在国内各地经常聚一聚,也算是响应大会号召,传承大会精神了。最重要的是,玩得开心。
2020年之前,各地的科幻迷们还是会经常聚在一起玩儿的,不管是约饭打桌游还是严肃的辩论,什么花活都有。科幻一直以来都不能被称为一项“爱好”,它必然是有个载体的,小说、电影、电视剧、动漫、模型等等等等。再加上科幻迷们一直以来都标榜自己“关照未来”,导致无论在哪个爱好圈子,都多多少少能见到科幻迷的身影,可以说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大家聚在一起彻夜长谈,给其他人安利自己的爱好,倾听别人的故事,就某个有意思的事情钻研到底,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这些都很重要。
2020—2022年,大家聚在一起的机会少了很多。这也正好是高中生或者大学生的上学周期。可能大家会想,这段日子过了就好了,但我认为这样的打击是致命的,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科幻迷群体而言。前者不在本篇的论述范围中,大家也很反感被人指指点点;后者造成的问题很明显了:现在条件很好,各地幻迷的办会热情非常高涨,但大家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参与过这样的聚会,更遑论如何办聚会了。那些曾经大量参与聚会和举办聚会的人大多已经走向工作岗位,或者去精进学业了,很难给到实质上的帮助。基于此,我决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曾经的经验和遭遇的困难写出来,以期尽可能地帮助到各位。话虽如此,更多的问题其实来源于各种突发状况,只有准备到位,再加上充分的经验支持,方可办一场让大家都满意的科幻小会。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篇指南的标题,“如何办一场科幻小会”中的“科幻”可以替换成任何词,因为团队筹建、活动准备与执行和其他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都是互通的,只有活动的那一部分是更靠近科幻的。我写到的也只是我在办活动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肯定也会有很多不足。在看这篇指南的各位想要补充或提意见,抑或是想交流一下,欢迎私信。
在此感谢一直陪伴我的玢玢,百忙之中抽空帮我校对和排版的单反,我认为全世界会务工作做得最牛逼的太子,十年来一起吃喝玩乐做各种事情的雪岩、米逼、老七、老崔、噜噜和仓仓子,Plus Café,MiLMUN、SFMUN和我参与的五十余场模拟联合国会议的会务及学术团队,AstroForumX团队及之前参与全国天文社团发展论坛的所有人,以及ChibaCity项目组的所有人。还有正在阅读本指南的你们——所有的科幻协会成员,科幻迷们。
最后再强调一遍,科幻是科幻迷的科幻。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玩得开心。
办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可能即使是做了很多年社团工作或者爱好者社群的人都很难回答。因为做的时候只顾着一腔热血,结束了以后只想到头就睡,根本来不及想意义什么的。事实上无论我们催眠自己获得了多少锻炼或者得到了多少工作经验,对于没有任何回报的组织者来说,办活动确实没有太多的意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科幻圈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火热,每天都在有新人或者新公司在涌入。这些人里有些是因为热爱,有些则是试图赶上下一个风口。于是,书出得越来越多,知名作家越来越多,讲座越来越多,甚至科幻大会也越来越多。科幻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时时刻刻都有新的热点可以关注,每个城市都在发展科幻产业,举办的活动太多甚至科幻迷都显得不怎么够用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科幻的发展必然要依靠产业的发展,神作的诞生也必然会伴随无数的电子或者纸质垃圾。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或可以谨小慎微的方式宣布——春天可能真的来了。
但是,当我们坐在舞台下面,看影视公司或者教育集团的张总李总们聊什么是区块链元宇宙,什么又是赋能抓手颗粒度的时候,科幻离我们好像又没那么近了。他们的科幻包括教育培训、数字藏品、直播带货乃至说唱、音乐剧、数字文旅,但是好像总是不包括科幻本身。科幻迷,一直没有出现在他们的眼中。
但我们必须始终记得一点,科幻从前是科幻迷的科幻,现在和未来也必须是科幻迷的科幻。或者我们可以化用《流浪地球2》的台词:没有科幻迷的科幻,没有任何意义。
说到底,科幻迷需要的不只是优秀的小说、电影、电视剧或者动画,也不只是各个机构组织的形式化、同质化、商业味浓重的科幻活动,而是自发组织,自由讨论的粉丝活动。最近遍布全国的高校观影活动就可以证明,自科幻机构而下到科幻迷的活动,力度和广度绝对远远比不过自科幻迷而上,再寻求机构支持的活动。热爱永远比工资更有行动力。
科幻的春天到了,我们现在需要有人点上一堆篝火,在偶尔被闪电火山照亮的旷野里聚起一些人来。科幻迷只有聚在一起,才能有所谓的社区文化,才能产生更多的刘慈欣或者更多的郭帆。而点起篝火的不应该,也不会是那些企业家或者教育家,永远应该是科幻迷自己。
所以,希望子旋这份指南能带给大家更多办活动的信心或者方向,中国科幻的未来,终究是在科幻迷的手中。
评论区
共 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