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被誉为“千年帝都”。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4000多年的城市建设史。
洛阳因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都城之一。洛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儒释道文化交融的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齐名,被誉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公元493年,开凿持续了多个朝代,尤其是隋唐时期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阶段,最终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刻群。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石窟得到进一步扩建。
龙门石窟沿着伊河两岸分布,东西两山对峙,绵延约1公里。石窟内共有2300多个洞窟和10万余尊佛像,其中包括大大小小的佛龛、佛塔以及碑刻题记等。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由唐代武则天时期建造,其中的卢舍那大佛高达17.14米,传说该佛像以武则天的形象为原型。
龙门石窟的雕刻风格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北魏时期的造像特点是体型修长、风格严肃,融合了浓厚的印度笈多艺术风格。而唐代造像则线条更加柔和,形象饱满丰盈。
虽然龙门石窟经历了千年的风吹雨打及人为破坏,但大部分雕刻作品依然保存较好。近年来,龙门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出租车师傅告诉我,他们小时候常常从河对面游到这边来玩,那时候这里满是杂草,根本就没有景区的概念。他说,很多佛首被盗是因为当时没有人重视保护这些雕像,甚至上面的人觉得这些古老的佛像不会有人感兴趣去破坏或偷盗。前段时间,还有几个钓鱼的人在伊河边发现了一尊石刻佛首,估计是当年偷盗者用船运输时丢下的。
洛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隋唐大运河的关键节点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当时隋文帝与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决定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洛阳成为运河的重要节点和隋朝东都。这一工程极大地便利了物资运输和南北沟通,将江南的富饶物产通过大运河运送至北方,洛阳也因此成为隋唐时期南北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隋炀帝时期,洛阳大运河成为通济渠的一部分,连接黄河与长江,是当时交通运输的命脉。唐朝时期,洛阳依托大运河的便利,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大运河沿线商船云集,贸易往来频繁,使洛阳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武则天喜欢在洛阳居住主要因为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和大运河的交通便利。洛阳位于中原腹地,比长安更靠近富饶的东部地区,便于控制全国经济和政治。隋唐大运河将洛阳与长江流域连接,使物资运输和税收支持更加便捷,确保了经济发展和政权稳定。此外,武则天选择洛阳也有政治考量,洛阳作为东都,能够强化她的权力,减少长安朝廷势力的干扰。
随着唐朝的衰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洛阳大运河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宋元之后,由于政治中心的南迁以及黄河泛滥等因素,洛阳段的大运河逐渐废弃。不过,洛阳大运河的遗址至今仍存,是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洛阳对运河沿线的遗址进行修复和保护,并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其历史著作中提到,中国古代帝国在都城选择上与国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帝国在强盛时期往往选择定都长安(今西安),而在国力相对衰弱或需要集结经济力量时,则会将都城迁至洛阳。这一观点的背后涉及地理位置、战略安全以及经济交通等多方面的考量。
长安位于关中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周围有秦岭和黄河等天然屏障,是一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非常适合在国力强盛时期统治广阔的疆域。因此,在王朝强盛时期,长安的地理优势可以更好地维护中央政权的安全,控制全局。而洛阳则位于中原地带,地势相对开阔,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虽然洛阳更适合掌控中原,但也相对容易受到北方外敌的威胁。
在王朝衰弱时,洛阳的优势在于其对中原经济资源的便捷控制。长安虽然地势险要,但地处内陆,远离东部富饶区域,因此在物资调配和经济发展上不及中原地区的便利。洛阳位于黄河中游的富庶地带,经济较发达,地理位置也更利于集中力量,维持中原的统治。因此,当国家需要集结经济和人力资源来维持政权时,洛阳成为更合适的选择。
历史上也有多个例子验证了这一观点,例如汉朝初期,西汉选择以长安为都,通过其地理优势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到了东汉时期,国家实力有所减弱,便将都城迁至洛阳,以更好地控制经济资源。类似地,唐朝定都长安,但在安史之乱后,随着国力衰弱,政治重心逐渐向洛阳转移。此外,西周时期的都城是镐京(今西安),而到东周,周室力量削弱,都城便东迁至洛邑(今洛阳)。
天子驾六遗址是一处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重要的考古遗址。该遗址于2002年被发现,因其出土了一辆由六匹马拉的王室车辆,证明了古代文献中“天子驾六”的说法,因而得名。
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车马坑和数匹马的遗骸,其中完整的车舆由六匹马牵引,是王室级别的丧葬仪仗,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些遗骸和器物不仅展示了当时的车马制度,还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阶层的等级制度。
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以古墓为主题的博物馆,主要展现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和丰富的考古发现。洛阳自古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在洛阳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古墓葬,涵盖了从东周到宋代的多个历史时期。
洛阳古墓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展馆由地下和地上两部分组成。地上的展厅介绍洛阳历代墓葬的发掘和丧葬制度,展示出土的随葬器物、精美的墓室砖雕以及各种珍贵文物。地下的展区则是该馆最具特色的部分,模拟了真实的古墓结构和环境,馆内通过复原和搬迁,展示了从西汉到宋代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古墓共计20余座。
在这些墓葬中,参观者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墓室建筑,包括砖室墓、石室墓、壁画墓等。墓室中不仅有精美的砖雕和壁画,还有不同社会等级和时期的随葬品,如陶俑、青铜器、陶瓷等。这些墓葬展示了历代丧葬文化的演变,从葬制到随葬品,反映了社会等级、宗教信仰以及当时人们对死后世界的看法。
生死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最关注的话题,特别是“死”,是人生中唯一确定的结局,其他一切皆充满变数。也正因如此,围绕死亡的仪式和工作变得格外复杂而繁琐,同时也催生了许多与死亡相关的行业,涵盖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内涵。
在香港,殡葬行业中有一“文”一“武”的组合,“文”是“行街”,负责为生者送行、超度生人的忧伤;“武”是“喃呒”,负责为亡者超度,确保逝者的灵魂顺利离世并找到安息之处。随着近年来经济下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殡葬行业。与其他行业兴衰不定不同,殡葬行业因其特殊的需求,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市场(特别是那几年),成为最稳定的“刚需”之一。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是中国最早的王朝遗址之一,距今约3700至3500年,被认为是夏朝晚期或早商时期的重要都城,是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象征。许多学者,包括著名考古学家许宏在内,将二里头称为“最早的中国”,因为它展示了中华文明从部落社会向早期国家迈进的历程。
二里头遗址在考古学上有多个“最早”的重要地位。它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遗址中发现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是最早的宫殿建筑实例,显示了当时已经形成了王权的集中和国家的雏形。许宏认为,这些宫殿的存在表明了权力的集中和社会分层的出现,是早期中国迈向集权国家的重要标志。此外,二里头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大型青铜器,这些礼器象征了统治阶层的礼仪制度和冶金技术的高度发展,也是国家权力和宗教礼仪的重要象征。
考古学家还在这里发现了最早的井字形大道,这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道路规划之一,展现了当时对城市布局的先进理念。许宏指出,这些城市规划表明,二里头社会已经具备了高度有序的管理能力,是“国家治理”概念的雏形。此外,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最早的四合院式建筑布局。
二里头还拥有中国最早的手工业作坊,是重要的经济生产中心,包括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的制作区域,表明社会已经有了专门化的生产分工。许宏强调,二里头的手工业分工、宫殿建筑和礼仪器物的制作,展示了当时社会高度的组织化和统治结构的形成,这些特征正是早期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
尽管学术界对二里头是否是“夏都”仍存在争议,许宏对这一认定持有审慎的态度。他认为,虽然二里头的年代和规模与夏朝相吻合,但目前缺乏确凿的文字证据来证明它就是夏都。因此,许宏更倾向于从二里头的文化特征和国家发展层面来理解它的历史地位,而不是简单地与具体王朝联系起来。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