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蛙嘴头盔、锅盔、开脸头盔、胡须脸头盔、轻盔、活动头盔、以及封闭头盔。如果要了解中世纪晚期以前的头盔,可以看我之前写过的文章。
直到1350年左右,大头盔(或桶盔)仍是骑兵头盔的主要形式。到14世纪末,头盔在头盖中的位置变高,下缘略微向前弯曲,形成一对嘴唇。下唇长于上唇,中间开有眼缝。这种头盔在15世纪早期发展成为一种叫做“蛙嘴”的形式,一直延续到16世纪。其德语名称stechhelm,意思就是“比武头盔”。由于能更好地保护眼睛,因此在比武中很受欢迎。
到了15世纪晚期,这种头盔开始习惯于用螺丝或铆钉固定在佩戴者的胸背甲上,但这只能让佩戴者向前看,而左右环顾会非常不方便,因此这种佩戴方式只适用于比武冲锋。
在骑马比武中,头盔可以更好地保护人们免受长矛的伤害,因为长矛与对手的盔甲撞击后会碎裂。一种流行的比武技巧是在最后一秒将头部向上扬起。这样做完全遮挡了佩戴者的视线,但却保护了眼睛,使其免受长矛碎片击穿盔甲或盾牌的伤害,因为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长矛在脖子以下的任何部位碎裂。
在整个中世纪晚期,头盔上的顶饰(crest)主要用在游行和比武的盔甲上——角、羽饰、皇冠和纹章都很常见。所有的头饰似乎都是用木头或硬质皮革制成的,并用系带固定在头盔上。顶饰一直沿用到十六世纪中叶。
步兵继续佩戴简单的锅盔,这种帽子的样式变化不大。从13世纪起,欧洲中世纪的步兵和骑士就开始使用锅盔,它在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达到顶峰。
大约1300年后,它通常由一块铁片制成,而不是由许多铁片铆接在一起。帽檐也越来越宽,并更多地向头顶伸出。锅盔及其小的变体,包括后来成为西班牙征服者经典的高顶头盔(morion),在盔甲穿戴的大部分时间里仍在使用。它是盔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头盔,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佩戴几乎相同的头盔就证明了它的受欢迎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头盔我在之前的文章中称其为“水壶帽”,但我发现,锅盔更适合它。这是因为它适合做饭而得名?不,恰恰相反,实际上,如果你的首级依赖于金属的强度,那么反复加热金属可能不是你想做的事情。
大约1300年以后,圆顶头盔(cervellière)被开脸头盔(bascinet,这个词源于盎格鲁-洛曼语bacynet或bacinet,意思是小盆,因此也可叫做“盆盔”)取代,开脸头盔与圆顶头盔的区别在于它的头盖部分更高、更尖。
这种头盔在1450年以前非常常见。头盔的下缘通常附有一个锁子帘(aventail或camail),以保护喉咙、脖子和肩膀。大约从1330年开始,头盔上通常会使用面罩来保护暴露的面部。像以前的圆顶头盔那样,没有面罩版本的开脸头盔可以继续戴在“大头盔”下面。
大约在1330年以前,开脸头盔一直延伸到脖子根部,并向前覆盖脸颊后部。在那之后,头盔上通常会安装一个锁子帘护面(ventail),但从13世纪20年代开始,可拆卸式的版本取代了这种护甲。
可拆卸的锁子护帘与皮带相连,而皮带又通过一系列称为“扣钉”(vervelle,即带有横向孔的铁钉)的钉子与肩带下缘相连。皮带上的小孔穿过这些扣钉,再将蜡绳穿过扣钉上的小孔将其固定。
但即使戴上锁子护帘,头盔暴露在外的脸部仍然很容易受到伤害。不过,大约从1330年开始,开脸头盔通常都配有活动面罩(klappvisier)。
这种面罩在头盔头盖眉心处的一个点上铰接。它在德国特别流行,但在意大利北部也有使用,在意大利的使用似乎在1380年左右停止,但在德国一直延续到15世纪。
大约在1340年左右,头盔两侧有一个可转动枢轴的面罩,这种的高大形式的头盔在整个欧洲变得非常普遍。枢轴通过铰链与面罩连接,以弥补枢轴之间平行度的不足。铰链通常有一个可拆卸的销钉将其固定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将面罩从头盔上完全拆卸下来。
14世纪上半叶的面罩,无论是上支点面罩还是侧支点式面罩,都倾向于采用相对平整的轮廓,脸部几乎没有凸出部分。它们的眼缝周围有一个凸缘,有助于抵挡武器的攻击。但从1380年左右开始,面罩(此时已比早期的面罩大得多)形成了一个圆锥形的尖角,并被命名为“狗嘴”(hounskull,源自德语 hundsgugel ,即“猎犬的兜帽”)。或者按现代说法,叫做猪脸。突出的狗嘴提供了一个偏转面,可以更好地保护面部免受打击。它还能改善通风,因为其更大的表面积使其有更多的孔洞供空气通过。
大约在1350年,法国的开脸头盔开始配备一个铰链式下巴或护喉。这样,面罩和护喉彼此齐平,因此提供了更好的保护,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剑击。这种防具增强了锁子护帘的功能,而不是取而代之。
装有锁子护帘的开脸头盔相对较重,大部分重量直接由头部支撑。大约在1400-1410年间,人们开始使用板甲护喉,它取代了锁子护帘,并将喉部和颈部防护的重量从头部转移到了肩部。但是,头盔却因此完全无法活动,佩戴者的头部在头盔内的活动能力有限。这种头盔虽然结构非常坚固,但对佩戴者的视野和灵活性造成了限制。
这种重装型开脸头盔属于一种变体,称之为“大开脸头盔”(great bascinet)。就像厚重的大头盔一样,这种变体主要用于比武。
后来的开脸头盔,尤其是大开脸头盔,设计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大覆盖面,从而提高防护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牺牲了佩戴者的活动性和舒适性。因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又回到了佩戴笨重的大头盔时所经历的情况,而早期的开脸头盔正是为了克服这种情况而设计的。
在14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和15世纪上半叶,包括百年战争期间,有面罩和无面罩的开脸头盔是欧洲最常见的头盔。大多数骑士和重装骑兵都戴着几种变体中的一种。事实上,这种头盔的使用非常普遍,以至于“开脸头盔”(bascinet)成为了重装骑兵(man-at-arms)的另一种称呼。
虽然这种头盔主要用于“骑士”阶层和其他重装骑兵,但一些步兵也使用这种头盔的轻型版本。在意大利等富裕公民充当步兵的地区,以及英国和威尔士长弓手等生产特种职业步兵的国家,步兵可能使用最多的就是这种头盔。
1450年后不久,战场上很少在见到“大开脸头盔”,取而代之的是活动头盔(armet)和轻盔(sallet),这两种头盔更轻便,佩戴者可以更自由地行动。不过,直到16世纪,通常带有笼状面罩的“大开脸头盔”仍被用于竞技中的徒步格斗。
中世纪晚期还有三种头盔设计是由开脸头盔演变而来的。第一种叫做胡须脸头盔(barbuta,在意大利语中的字面意思是“长胡子的”,可能是因为佩戴者的胡子会显露出来),是15世纪意大利设计的一种无面罩头盔,通常有一个独特的“T”形或“Y”形的眼睛和嘴巴开口。
胡须脸头盔是由一整块金属制成的带面罩的头盔组成的。与开脸头盔一样,须脸头盔也是圆形的,根据头部和颈部的形状弯曲,但它非常直立,就像古希腊科林斯式头盔一样。事实上,这种头盔的原型可能是文艺复兴精神的启发。头盔前面的开口非常窄,基本上只是一条垂直的缝隙,在顶部为眼睛开口。
胡须脸头盔的显著特点是头盔两侧向中线前伸,从而保护使用者眼睛以下的脸部两侧。无论是 T 形、Y 形还是拱形的视觉和呼吸组合开口,这一特征始终存在。T 形开口的边缘几乎总是由铆钉固定的铁边加固,通常延伸到头盔的下边缘。Y 形通常有一个明显的凸起,用于保护鼻子,否则鼻子就会从通风和视线结合的开口处突出来。
胡须脸头盔在意大利以外的地区似乎并不受欢迎,但是和它一样从开脸头盔演变而来的轻盔在整个欧洲都特别流行,尤其是在德国。有一种说法是,轻盔就是从胡须脸头盔演变而来的。
轻盔(sallet或salade)在十五世纪初出现在意大利,大约在1430年后变得特别流行。15世纪中叶在意大利、西欧、北欧和匈牙利取代了开脸头盔。在德国,轻盔几乎成为了通用头盔。
从本质上讲,轻盔用于不佩戴锁子帘或面罩。由于放弃面罩和锁子帘而暴露在外,但为了保护脸部和颈部,于是将轻盔后部弯曲成一个凸缘,以保护颈部,头盔两侧则向前拉到眼睛下方,以保护脸颊。
轻盔在某种程度上是胡须脸头盔和锅盔的结合体:它像胡须脸头盔一样呈圆形,下缘像锅盔一样外扩。事实上,有时帽檐会非常夸张,特别是在十五世纪晚期的德式盔甲师中,它向后延伸,形成一个向下倾斜的长尾巴。它由一条皮革下巴带固定在头上,其开放性使得活动更加灵活,空气流通和交流更顺畅。
与中世纪晚期的其他头盔一样,轻盔也可以配备面罩,眼睛的缝隙形成于面罩的顶部和头盔碗的下缘之间。此外,轻盔对士兵的保护性极强,但对颈部前部的保护却很少,所以通常会佩戴一个护喉,覆盖颈部并向上延伸以保护下巴。虽然最初在意大利式盔甲师中很流行,但到了15世纪晚期,德式盔甲师也经常制作轻盔,骑兵和步兵都有使用这种头盔。
不过,尽管轻盔或整套盔甲可能是德国风格,但也可能是意大利制造,反之亦然。德式轻盔可能是受意大利轻盔和深头盖的“德式战帽”影响的产物,德式战帽在法国叫做“锅盔”(或教堂帽 -Chapel de fer,在法语中,意思是用动物的毛发建造的教堂),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锅盔。
德式轻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钢盔”(stahlhelm)的原型,而锅盔则是当代英国和法国头盔的灵感来源。
后来的意大利头盔(约1460年前)失去了对面部的整体保护,变成了表面有优美弧度的敞开式头盔。这种简单的头盔受到轻装部队的青睐,尤其是弓箭手和弩手,因为他们的视野非常重要。
1450-1460年间,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德国式轻盔。它是圆头形的,但没有意大利式轻盔的曲线那么流畅。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头盔的后部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尾巴,有时是由多个重叠金属板组成。区分早期德国轻盔和大约1495年之前的德国轻盔的一个特征是头盔尾部的长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尾部的长度变得更加明显。这些头盔的前部有时会向下延伸以覆盖上面部,并开有视线用的眼缝。
德式轻盔通常配有一个单独的勺形板甲护喉,从上胸部一直延伸到鼻子下方,保护佩戴者的下脸和喉咙。由于面罩或头盔前部与佩戴者嘴部附近的护喉重叠处有一个天然缝隙,因此大多数头盔不需要额外的通风孔。
到15世纪中叶,英格兰和荷兰出现了一种地区性的轻盔变种,叫做“英格兰-勃艮第式”(当时荷兰由勃艮第公爵统治)。它通常与护喉一起由全副武装的士兵佩戴,其面部保护和正面外观与德式轻盔非常相似。不过,它的曲线更加优美,后部的突出部分也没有那么极端。在许多方面,它介于德式和意式之间。法国的轻盔与英国和勃艮第的轻盔非常相似,都被归类为“短尾轻盔”。
大约15世纪晚期,头盔后部的长尾巴最终缩短了,这些后来的轻盔与“活动头盔”几乎没有区别,而护喉的铰接部分则移到了头骨外侧。在16世纪初,轻盔逐渐被放弃用于战场,大部分被活动头盔和勃艮第头盔所取代。
最后一种从开脸头盔演变而来的中世纪晚期头盔样式是“活动头盔”。它也起源于十五世纪,现存最早的活动头盔可追溯到1420年,由米兰制造。
它在意大利最为流行,与胡须脸头盔和轻盔一样,首先由意大利式盔甲师构思和制作,直到十六世纪才在德国式盔甲师中流行起来。也在法国、英国、低地国家和西班牙广泛使用。
它是那个时代第一款完全包裹头部的头盔,同时结构紧凑,重量轻,可随佩戴者移动。和轻盔的广泛使用不同,它基本上仅限于全副武装的重装骑兵(man-at-arms)使用。
典型的活动头盔由四部分组成:头盖、两个大的铰链式颊片(颊片的前端锁在下巴的前面)和一个面罩,面罩有两个枢轴,与后来的开脸头盔一样,在两侧上下转动并与颊片重叠。颊片通过水平铰链横向打开,合上时在下巴处重合,用与对应孔相啮合的弹簧销紧固,或用一个旋转钩和穿孔钉固定。在一些例子中,头盔后部还附有一个金属圆环,只是很难确定这样做的原因。活动头盔通常与护喉一起佩戴,以保护颈部。
这种头盔最大的特点是,缩小的头盖和大型铰链颊片的创新设计与以前的头盔形式大相径庭。
活动头盔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当时西欧的全副板甲已经非常完善。活动面甲和颊片使佩戴者可以关闭头盔,从而完全保护头部免受打击。活动头盔通常用于任何全封闭式头盔,不过,现代学术界根据活动头盔的结构,特别是其打开方式,将其与外表相似的封闭头盔(close helm)区分开来。活动头盔有两个大颊片,与头盖部分的铰链连接,可横向打开,而封闭头盔则仅有一种活动颊片,与面罩连接在同一个支点上,可垂直打开。
封闭头盔是在15世纪晚期从后来的轻盔和表面相似的活动头盔发展而来的。
虽然外观上与活动非常相似,但封闭头盔的开启方法却完全不同。活动头盔通过两个大铰链颊片横向打开,而封闭头盔因为没有铰链不能横向打开,它通过一个与面罩连接在同一枢轴上的整体旋转护喉垂直打开。
这种头盔基本上已经超出中世纪的范畴了,对它的介绍只是为了更清除地了解活动头盔。
至此,大部分中世纪出现的头盔基本已经介绍完了。最后,为了了解中世纪头盔的整体发展脉络,下图可以帮我们梳理其发展过程,虽然不一定很精确,尤其是这张图将活动头盔和封闭头盔归为一类了。
如果对中世纪的所有头盔进行评价的话,锅盔是寿命最长的,从加洛林时代就可以看到使用它的影子,而开脸头盔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这两种头盔有一个共同点:因其低成本和变化多样深受普通士兵的喜爱,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不像那些昂贵花哨的贵族头盔,正如使用它们的骑士那样,逐渐被人所遗忘了。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