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铠甲因为未曾失传,有着诸多专业书籍总结,每个细节、工艺都有详尽记载,还有历史遗留实物可供专人分析。
与之相对,他说中国铠甲却断代了600年之久,只能从史料入手。
但是研究中国史料,也是困难重重。像敦煌壁画造像里虽有穿铠甲的古代武士形象,但会掉色不说,还难以知晓具体的结构。
即便如此,中国铠甲的独特审美,吸引着寺工,让他萌生出将其打造出来,去探索还原之路的想法。
那时候的他,才不过十三四岁,正处于初中阶段,甚至都没去上学,就开始研究铠甲。
到真正觉得自己能做高定铠甲,能拿出整套像样作品的时候,已然22岁。
期间充满挑战,国内对于中国铠甲以及古兵器打造的资料都不成体系,没办法照着现成的流程去做,只能自己一点点从史书中挖掘、参考各处,慢慢摸索研究。
寺工笑着说,早期做出来的东西现在回看挺一般,但印象深刻,毕竟当时自己水平也有限,偶尔做出还看得过去的物件,就感觉是进步了。
比如雕刻,寺工没学过学院派的雕刻法,靠着对纪录片里古代失蜡法的学习,自己买来工具材料,摸索着雕出蜡板,在实践中发现自己似乎还有那么点天赋。
“大概70%是源于爱好兴趣吧,兴趣催生热情,热情让人愿意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再加上那一点点天赋,就能捣鼓出像模像样的东西了。”寺工感慨。
他无奈地说,医生叮嘱不能接触各类化学药剂、染色剂、重金属等,可做铠甲哪能完全避开。
他最近做的这套铠甲,淬火前不小心碰到,被烫了一下,留下的这处烫伤让他一辈子记住这套铠甲。
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想过放弃,这些伤痕也许是他热爱的见证。
“历史铠甲它是死的,它是定的……你要做一件已经有人做过的事情,那就意味着说你肯定不能做的比他更好”——寺工
在寺工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铠甲,其中一套关羽题材的铠甲风格华丽。
寺工介绍,是一套华丽风格的中式铠甲,源自明代宫廷画师所绘的《关羽擒将图》,是目前展现关羽形象中古人画得极为出色的一幅画里的铠甲样式。
除了传统历史题材的铠甲,寺工还将目光投向了游戏铠甲领域,这成为他创作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方向。
他说,历史铠甲相对是固定的,是前人已经做过的东西,要想超越难度颇大。
但游戏铠甲不同,其原型是虚拟的,只给了审美和视觉感觉,具体的结构设计等都可以自由发挥,还能引入现代技术,可以打开思路和视野。
它依附于女生身材,要展现出力量与柔美的曲线,而且留白较多,部件相对独立,对定制的要求极高。
每个部分的尺寸都得完全契合人体细节,比一般的高定还要讲究。
在制作护臂时,寺工最初想用皮雕工艺,可后来发现皮雕后会硬化,穿在手上不仅毛糙还可能磨破皮,不利于活动。
他于是从中国铠甲经验里寻找灵感,想到了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夹纻工艺。
通过选用合适的柔性胶和极柔无性之纸等材料,层层贴合做出护臂,既保证了外形花纹精美,又保证了舒适性。
用寺工的话说,目前还处于生存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参照模式。
量产的话,大众对铠甲的认知度不够,即便成本压到最低,客单价也得两三千元,难以真正实现量产。
而往高定方向走,同样受限于知晓的人少,毕竟是冷门领域。
有时候做项目预算没做好,可又不想品质低、烂尾,就不断加大投入,导致经济上时常青黄不接。
但即便如此,寺工和女友丹妮也保持着知足常乐的心态,努力在维持生计的同时,继续探索不同的可能。
寺工表示做铠甲,不仅仅是出于爱好和生计,还有着一种情怀在其中。
他说,在铠甲失传600年后,听到有人鄙视中国古代的武器、士兵、将军等。
只因博物馆里相关的物件看起来不如欧洲、日本的华丽完整。
可他觉得,中国古代能打下辽阔版图,必然有着强大的底蕴支撑,而铠甲就是很好的切入点。
他从铠甲的每一个绳头、每一个甲片入手,去研究古代铠甲的技艺。
例如明代中后期辽东铁骑的面具,寺工在研究时发现兵书中记载面具要用五个铜钩固定在盔沿上。
起初不解缘由,经过实际测试才明白,这样能让面具与人脸保持一定距离,遭受打击时,固定点和头盔一起受力,避免人脸直接受到伤害。
同时,他以“寺工”为名号,这个源于秦代负责军工体系设计和验收职位的称呼,似乎承载了他探索中国铠甲的决心。
如今,寺工通过制作游戏铠甲,还意外发现了新的客户群体。
尤其是老游戏玩家,他们消费能力强,只要能打造出让他们圆梦、化身游戏角色的铠甲,就愿意为之买单。
寺工这才恍然,自己原来一直在做的事,其实是帮大家圆梦。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