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陷入危机后,奥利弗和艾比远离繁华的伦敦,搬到马恩岛小村的石屋里,希望能够迎来新的转机。然而,钉在门上的马蹄铁、邻居送来的花揪木十字架、房间墙上的古董镜子、花园里的“仙子之息”黑花、地下室石柱上雕刻的月相和古老符文、前任房主的悲惨遭遇……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不祥。在这片遍布着古老民间故事的土地上,夫妻二人将走向何等结局?
作者拉塞尔·吉尔维生活在北加州,这本《巫术/Sorcerie》是以英国马恩岛为背景的凯尔特民俗恐怖小说,故事有点像“柳条人”融合了“罗斯玛丽的婴儿”,如果作者没有在行文中加入太多的“个人风格”,我会更喜欢这本书。
妻子艾比因意外流产导致不孕,身心受到重创,这时又发现丈夫奥利弗与同事出轨。
为了挽救婚姻,奥利弗告别过去的一切,搬到人生地不熟的马恩岛当乡村教师。而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他的另一位外遇对象在当地乡村小学里工作,给他介绍了工作和房屋中介……
搬到新家后,白天奥利弗开车去村里上班,艾比自己待在林子边上的石屋里,愈发疑神疑鬼,像什么忽闪忽闪的灯泡,倏忽而过的冷风,自己打开的地窖门,电视屏幕上的鬼影……当她心理状态进一步恶化时,住在林子另一边的邻居老两口伸出援手。
老头子送来花揪木十字架祈福,老太太做了一桌子丰盛的菜肴请小两口吃饭,还给他们讲了当地著名的鬼故事。
据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对年轻夫妻,妻子不能生育,就偷偷用草药和巫术使自己怀孕,结果被村民指控为女巫。
村民先是把她关进钉了铁钉的木桶里,从山坡上滚下去,发现她没死,就宣判她是女巫,连同腹中的孩子一起活活烧死,尸体用特殊的方法埋葬。
听完故事,奥利弗更疑神疑鬼了,还买了盖尔语词典,想要知道地下室石柱上的文字是什么意思,而艾比则关注到另一个重点。她在邻居老太太的指点下,借助小花园里长的“仙子之息”黑花和巫术,竟然真的怀孕了。
“好消息”令两口子五味杂陈。奥利弗找房产中介逼问出上任房主的信息——上任房主夫妻也是多年求子不得,好不容易生了个男孩,长相有点奇怪,没过几年,孩子爸爸把孩子淹死在林中的沼泽里,孩子妈妈崩溃了,砍死了孩子爸,自己跳崖自杀。
两口子这时候想走走不了了,因为艾比但凡跟石屋拉开距离,身体便愈发不适。
奥利弗买了一只爱尔兰猎狼犬护家。但这头巨型犬对艾比的保护欲越来越强,奥利弗甚至都不能过于接近妻子。
这时,邻居老两口送来白蜡树制造的摇篮当贺礼,奥利弗借机请老头子翻译石柱上的文字。原来上面记录了正确埋葬女巫的方法:
女巫烧焦的尸体要埋在地下十二英尺深的地方,不能用棺材或裹尸布;用十三根铁钉钉住身体,让女巫无法起死回生;再用七根钉子钉住下巴,把一块石头深深塞进喉咙,让女巫无法再念咒语。女巫埋尸之地,除了荆棘树,将寸草不生。
当艾比即将临盆时,奥利弗发现屋外小花园里的“仙子之息”黑花实际上是一种荆棘,他顺着根挖,一直挖到家里的地窖,最终挖出了一具钉着铁钉的尸骨,尸骨的体内还有一具婴孩的骸骨——头骨是畸形的,上面好像长了角。
奥利弗当场崩溃,说什么也要带着艾比顶着暴风雨开车离开,并且毫无悬念地没能走成,甚至还被猎狼犬咬了一口。
艾比生产在即,医生、房屋中介和邻居老两口不请自来给艾比接生,并告知奥利弗真相——
当年的“女巫”死得实在太惨,怨气实在太重,时常作祟伤害村里的孩子,为了安抚女巫的亡魂,他们找来无法生育的夫妇,用巫术使其生下“没有灵魂、令人憎恶”的孩子,作为牺牲的祭品。
先前送来的白蜡木摇篮,被邻居老头子摆弄几下后,竟变成婴儿棺材的模样。
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但奥利弗无法接受,决心替孩子去死。
邻居老太太是德鲁伊大祭司,她带领奥利弗在村里的所有熟人,于林中举行仪式,看着奥利弗溺死在沼泽中。
另一边,房产中介准备送艾比和孩子与狗坐渡轮连夜离开,出门前,他透过墙上的古董镜子,看到襁褓中的婴儿其实是长角的恶魔,随后中介就被上任房主孩子的鬼魂袭击拖走。
最后,艾比带着孩子和狗乘上了离岛的渡轮,故事结束。
单就故事看,它非常合我的胃口,真就如宣传语所言,是“柳条人”风格的“罗斯玛丽的婴儿”。书中涉及到的马恩岛风情、凯尔特民俗、草药和巫术……都很是迷人,作者甚至还展示了求子巫术的详细步骤。
此外,书中对夫妻俩心理状态的把握也非常到位。两人从对巫术不屑一顾,到半信半疑,再到深信不疑,这一转变过程较为自然,而后来确认巫术求子见效后,夫妻俩表面平静仿佛生活回归正轨,其实内心的不安和恐慌已经到了极点,生动地呈现出何为静静地崩溃。
关键他写的那是啥啊?跟把一段话按句号分段有啥区别?
One of the wankers at the café bar.
A short and pudgy little twit.
Making googly eyes at her.
As if she were a fucking teenager.
She felt her throat thicken once again.
As if a stone were now stuck there.
She swallowed hard. Blinked.
Turned away from those woods.
Back to that twittery smile.
倒是明白,作者是想追求民间故事的感觉,用这些“诗”来抒情和营造气氛,但这也得适可而止啊!
整本书少说有一半都是这种用来抒情和营造气氛的“诗”,看得人烦不胜烦,特别影响阅读感受。这本书还比较慢热,前面大半本的内容都是用来铺垫和埋线的,经常被这些“诗”打岔,一些细节和关键伏笔都容易忽略过去。
作者还在书里借主角的口说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名作《雪夜林边驻马》是一首“愚蠢的诗”,人家的诗琅琅上口意象又美,比你写的那些玩意儿强百倍好么?
相比之下,前面刚说完女主角那罗斯玛丽式的金色短发跟男孩子似的,没翻几页讲女主角干活时“扎起马尾辫”,这种小Bug,还有房产中介莫名其妙被鬼魂袭击的场景,都不算什么了。
如果作者能删改掉绝大多数的“诗”,这本书应该能好看许多。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