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看电影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不好确定,因为只要春节电影院开门,就可以算作春节档有票房收入,但要说大陆什么时候开始真正重视起春节上映的影片了,我觉得2013年星爷的《西游·降魔篇》是绕不过去的。
但是今天的故事我却要从2011年的贺岁档讲起,为什么选择2011年呢?一来是猫眼的数据就支持到2011年,往前准备有点麻烦,而且如果春节档从2013年说起的话,也不宜聊的太远。二来是2011年发生了一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儿,即“葛大爷PK葛大爷PK葛大爷”,《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三部当年贺岁档中最重量级的影片都邀请了葛优参与。作为与冯小刚导演合作多年的贺岁档影帝,葛大爷在贺岁档本来就让人记忆深刻,而2011年则成为他最高光的时刻。
大陆人没有春节看电影的习惯?在那个时代是这样的。从2011年往前看,冯导加葛大爷成了许多年里票房的保障,而跟随这个习惯吧,全年最优秀的商业片大都放在十二月的贺岁档中,其票房成绩也是全年的高峰。当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贺岁档已经被元旦档和春节档挤压的有名无实了,而随贺岁档一起失落的也还是冯导,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扩大,新的档期逐步形成,只有冯导还执着的安排自己的影片在贺岁档上映。
我们现在再回头看十几年前的那个时代,也算是中国电影市场起飞的前夜,有很多举动今天看来堪称“叛逆”。
比如与今天大部分影片档期都安排在周五不同,那个时代很多商业影片的上映档期堪称随心所欲。比起周五,片方似乎更愿意让影片在周三或周四上映,靠积累口碑才好争取周末的票房。
比如好莱坞影片是有机会在1月上映他们“贺岁档”(前一年12月上映)的影片。2012年春节档的票房冠军甚至是小罗伯特·唐尼和裘德·洛主演的《大侦探福尔摩斯2:诡影游戏》,这放在现在谁敢想?
比如与今天的格局——元旦档期后偃旗息鼓,片方都积攒着商业大片等着春节档爆发不同。那个时代主打的就是从贺岁档到春节前,让各种影片择期上映,把握好春节前观众们的观影需求。至于春节假期,谁会在春节假期看电影?这一点也从票房数据上得到了印证。那时候别说“春节档”不被重视,连“元旦档”也就那么回事儿,那个时代春节档的主要特点是新上映的影片PK不过腊月里上映的大片。甚至说相比春节档的日票房,片方更重视2月14日的情人节档期,毕竟那个时代里情人节看电影的人真比春节多。
看看数据,那个时代春节档前后,还有不少有意思的回忆。
比如尚敬导演,作为《炊事班的故事》和《武林外传》的导演,那个时候可以说是火到大江南北。将《武林外传》搬上大银幕的呼声也是不绝于耳,最终在2011年小年夜带来了电影版的《武林外传》。故事怎么说呢,我觉得比较老套,但是最近几年似乎也流行一种说法,就是自冯小刚的《大腕》之后又一部预测了中国房地产的预言之作。我个人觉得质量一般,还是为粉丝向准备的作品,实际上票房成绩也比较一般。一年后的2012年大年初一,又带来一部完全原创的《饭局也疯狂》,质量也一般,属于比较典型的塞明星,塞致敬桥段的作品。我现在还有印象的一个是范伟老师饰演的成功学大师在刘亚津饰演的土大款车里打电话的场景,一个是经过一系列误会推动剧情后,梁冠华老师最后突然狄仁杰上身的破案情节。总之,作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国内导演,尚敬导演在春节档前后做过两次不太成功的转形后就默默的又回归到自己的小荧幕上去了。
比如朱时茂,作为著名演员,最出名的作品是和陈佩斯一起演出过的春晚小品。在被央视封杀后,便基本上不再露脸了。也是在2011年重新杀回影视圈,在春节档里接连推出了两部自己导演的作品《戒烟不戒酒》和《爱情不NG》,但因为整体感受比较落后于时代,剧情和节奏都像90年代作品看齐,没有太激起市场的水花,短暂的回归又静静的离开了。
比如周杰伦,2012年春节档前的《逆战》是杰伦主演的第七部作品。在完成和朱延平合作的,不太成功的《大灌篮》和《刺陵》后,完成没激起啥热度的老片重拍《青蜂侠》后,杰伦这次与香港导演林超贤合作,第一次尝试犯罪类的动作片,可惜电影质量一般,市场反馈也就是还好。在2013年完成《天台爱情》《神探里奥》后,也慢慢淡出了电影圈。
比如在前《熊出没》时代,《喜羊羊和灰太狼》一直在腊月里扛起中国动画第一票房系列作品的title,年年腊月上映,年年火到春节档。
而这一切的结束,或者说重新洗牌,就要看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了。我印象里它应该是第一部宣传自己目标就是瞄准春节档的大制作商业影片。也是从《西游·降魔篇》开始,正月初一成为了一个被业内刮目相看的档期。春节假期看电影的习俗出现了,春节档的概念慢慢被大陆观众接受。从此春节不再是某些中等制作的商业影片接着节假日蹭票房的档期,从此越来越多片方的目光开始集中到了春节这个档期。而首先嗅到春节档商业价值的还是深谙此道的香港导演们。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