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某种爱好对象形成的粉丝群体,在任何时代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本书所讨论的洋基族文化,本质上并不等同于某种特定的粉丝文化。既有古典音乐、歌舞伎这类被视为高雅艺术的拥趸,也有在传统性别观念中略显游离的宝冢粉丝;既有围绕来日摇滚艺人打转的果儿们,也有偏离本土主义趣味的韩流热潮——这些与洋基族毫无交集的粉丝文化同样不胜枚举。
然而洋基族始终保持着对某种事物的敬仰,即便那只是"中学前辈"。从东京洋基族、外道集团到无政府亲卫队等案例可见,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源自国外的音乐类型(灵魂乐、前卫摇滚、朋克等)及其音乐人的粉丝圈,与广义洋基族产生交集乃至共鸣的案例并不罕见。更值得注意的是,后来被统称为J-POP(进而衍生出J-Rock、J-Rap、J-Reggae、J-Metal...)的"本土化西洋音乐"类型,与洋基文化实则具有惊人的亲和性。本章将着重探讨这些"J系"音乐粉丝文化与洋基族的碰撞轨迹。
1973年创刊的《WONDERLAND》杂志(后更名为《宝岛》)创刊号中,收录了CAROL乐队矢泽永吉的肺腑之言:"在靠体力劳动勉强糊口、味同嚼蜡的青春岁月里,唯有玩摇滚时能让我忘却明日生计、金钱纠纷和女人问题,真切感受到活着的实感。"这个从广岛贫民区走出来的少年,身无分文闯荡东京,最终以摇滚乐为武器实现工人出身者的逆袭,其传奇经历早已成为日本乐坛的经典叙事。此前我们已探讨过"Carol小子"的穿搭如何被冠以"洋基风"标签,其精神继承者COOLS乐队引发的风潮,以及八十年代初期那些身着美国五十年代复古装的摇滚族(ローラー族)如何压制"竹之子族",称霸原宿步行街的往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矢泽永吉的狂热追随者未必都是美式风格的拥趸,他们更像是暴走族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机车党(值得一提的是,矢泽在CAROL乐队前组建的乐队就名为"大和")。以拍摄暴走族闻名的摄影师吉永正之(吉永マサユキ)——他本人青少年时期就常以"Punch系发型、黑人风格、阿罗哈衫配战斗裤与女式凉鞋"的混搭造型横行大阪北区——在访谈中如此回忆:"矢泽永吉在山中湖盖好豪华别墅后——Specter暴走族的相模支部就出手把那房子烧毁了。像我这样的老粉,从《KAVACH》(1980)专辑就开始察觉他变味了,《KISS ME PLEASE》(1979)大概就是我们忍耐的极限——我觉得这以后他越来越崇洋媚外。加上他跟结发妻子离婚...Specter那帮人肯定觉得他是叛徒...后来我去看'永吉亲卫队',发现大家统一穿西装(笑),我们当年追捧他的时候,可都是穿着各自暴走族帮派的特攻服哎。"
矢泽永吉官方粉丝会"永心会"由桑原孝雄于1984年创立,其标志性的"背后绣有'永心会'字样的胭脂色特攻服"成为精神象征。这位埼玉县出身的创始人经历退学、加入"恶友会"暴走族、混迹运输业后沦为黑道准成员,因吸毒被捕后转而投身粉丝会事业。尽管与在演唱会上挥舞日本国旗旗的"东京矢泽一家"等同期成立的对手粉丝团体屡有摩擦,但到1985年已发展出500名会员和15个地方支部,八十年代末第三代会长高桥时期更达到5000人规模、四十余个支部的鼎盛局面。
原本源自海外的美国五六十年代风格的老派摇滚乐Rock'n Roll,在 20 世纪 70 到 80 年代,通过 Carol、Cool's 以及横滨银蝿等,成为了在日本社会本土化的音乐,摇滚族和 “和制洋基族” 虽然在品味上略有不同,但处于非常相近的环境中。引用一下 1981 年发行初版的日本摇滚族的写真集《ハートはTEDDY》(由团体〈フルスロットル〉编辑,第三書館,2003 年再版)中留下的一些言论吧:
(团队名:Teddy Paradise/大阪):"第一次听COOLS就被那种说不出的魅力击中了。当Roller之前我是个半吊子洋基族——那种每天浑浑噩噩的废物。在学校被老师骂,回家被父母训,活得跟行尸走肉似的。但现在有了Rock'n Roll这根精神支柱,反而学会收敛了……毕竟再也不想被退学了啊……"
(团队名:Victorys/原宿·15岁·Maki):"初二开始混竹之子族,初三迷上Rock'n Roll。今年终于加入VICTORY队,不是跟风,是真正成为摇滚仔了!我的变化还挺明显的,现在我走路都挺直腰板,也不随便打架了。最爽的就是和兄弟们一起跳舞!今年夏天我们还在小区节庆活动上组队公开演出来着,虽然有人误认我们是竹之子族,但能在老家跳舞真的太棒了......"
(团队名:Jack&Es/原宿)"我们埼玉的团队到原宿也就一小时车程。最近满大街都是穿着洋基族新传统服饰的家伙——就那些穿黑裤子配怪衬衫、蹬漆皮鞋的货色,土得掉渣!这帮人居然敢瞧不起我们摇滚族,气得要死。可他们人多势众又看着能打,硬刚肯定吃亏......"
关于这样向地方发展的摇滚族的研究,大山昌彦写过一部社会学专著,名叫《茨城県A市における『フィフティーズ・ファッション』の消費と変容(1950年代美式时尚在茨城县A市的消费与演变)》(远藤薫编《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と文化変容(全球化与文化流变)》世界思想社,2007 年)。在这个 A 市附近,从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开始,诞生了随着摇滚乐跳舞的队伍,在 80 年代后半期,这一传统在传承中向暴走族风格演变。在 80 年代末左右,穿着 50 年代风格服装的人逐渐减少的同时,喜爱使用暴走族前辈常用的“サンタフェ” 等品牌的成员增多了。并且,在 90 年代后半期进行实地田野调查的大山,对当时的情况作了如下记录。
”在跳 “摇滚舞” 时,“幕府” 的成员们都穿着相同风格的服装。这种风格有三种,选择哪种风格由最年长的成员在每次跳舞时决定。第一种风格是 “特攻服”。“幕府” 将特攻服作为跳舞时的制服是在 1995 年,在三种风格中是比较新的。调查时的现役成员没有制作特攻服,但他们都是以继承前辈的特攻服的方式拥有的。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有特攻服,所以在三种风格中,特攻服是使用最频繁的。“(第 227~228 页)
比起其他两种正统的 50 年代风格 —— 皮夹克和康普装(コンポラ=Contemporary Suits),成员们更喜欢穿着特攻服在地方节庆期间的步行街上挑起摇摆舞等舞蹈。另一方面,聚集在矢泽永吉演唱会上的粉丝们的服装,以西装正装(特别是白色的)为主流,最大的象征变成了 “E.YAZAWA 的毛巾”(酒井顺子《制服概論》新潮文庫,2002 年)。
横滨银蝿的领导者 “岚” 之名源自 Candies 组合的伊藤兰,正如暴走族团队中有名为 “Pink Lady” 的存在,部分具有洋基族特质的男性,在 70 ~ 80 年代与女性偶像热潮产生了共鸣。虽然目前尚未见到关于他们主导的 “偶像亲卫队” 的系统性记载,但从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与亲卫队对立的 “偶像宅男” 一方,留存了一些证言。例如,以下是 1990 年一位偶像宅的发言。
“在偶像宅男的宿敌中,存在着名为 “亲卫队” 的团体。曾经作为狂热粉丝代名词的偶像亲卫队,其衰落已被议论许久。原本亲卫队是为了应援特定偶像,由事务所官方认可成立的狂热粉丝团体。然而,我最近在活动现场目睹到,某支亲卫队正在同时应援多个偶像。他们如今已沦为向偶像活动 “派遣应援人力” 的组织。/不仅如此,最近的亲卫队变成了由各派阀领导者严格统制的团体,新加入的队员甚至不能自由参加自己喜欢的偶像的演唱会,必须完全按照领导者的指示行动。这样一来,原本数量就不多的高中生粉丝自然不愿加入亲卫队。于是亲卫队人手不足问题愈发严重,陷入了靠少量人员周转、同时应援多个偶像的恶性循环。/即便存在这些情况,对亲卫队而言,偶像活动现场向来是他们的 “专属舞台”,若被新来的 “相机小鬼”(指举着相机拍照的粉丝)或偶像宅男搅局,心情自然不会好。因此,亲卫队与 “相机小鬼”、或是偶像宅男之间的无差别战争就此爆发。但论实力,亲卫队依然压倒性强大。毕竟他们是以十到二十人的团体行动,背后还有据称全国达百五十人的组织力支撑。而偶像宅男和镜头小子大多是单打独斗,最多三到四人的小团体。胜负从一开始就已分晓。一旦被亲卫队盯上,第二天就再也无法踏入活动现场。正因如此,偶像宅男对亲卫队的关注感到极度忌惮。”
(古桥健二《アイドリアン超人伝説(偶像宅超人传说)》JICC 出版局,1990 年,第 53 页)
这本书中记载了 1987 年夏前后 “在小猫俱乐部成员出现的地方蹲守”、连日驾车或骑摩托追逐偶像的团体,而在最早期的暴走族著作《我们只有周六》中,也出现过在 TBS 电视台前蹲守、享受与艺人驾车追逐的暴走族成员。偶像亲卫队并非单纯的粉丝集合,而是继承了暴走族严格的上下关系、统制化的声援方式,以及铁一般的纪律与团结。
随着时代从小猫俱乐部更迭至SKi(制服向上委员会)、TPD(东京劲舞娃娃),直至早安少女组诞生前夜的90年代中期,亲卫队文化终告式微,演唱会现场渐成偶像宅天下。当年坚持举办小猫俱乐部胶片演唱会的主办方如此追忆:
"村田:说难听点,SKi和TPD的观众全是偶像宅那味儿。/龟山:小猫俱乐部的粉丝可大不相同,多是些血气方刚的家伙,不少当过暴走族。就连应援服(happi)也如出一辙——只是把特攻服背后'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字样,换成了'渡边满里奈'之名罢了。什么'上州满里奈热爱会'就是典型。"(金井觉《アイドルバビロン:外道の王国(偶像巴比伦:外道王国)》,太田出版,1996年,p137)
这本《偶像巴比伦:外道王国》记录了制服向上委員会演出现场粉丝们的狂放行为,诸如"白衣人"行纳粹式敬礼并表演"PPP-H"应援舞(在B段旋律时拍手喊"PanPaPan","Hue~"时挥拳跳跃,p24),书中还记载了亲卫队文化向如今 “ヲタ芸”(宅艺:宅男应援舞)发展的过程(参考 2007 年 2 月 20 日号《SPA!》“大ブレイク中![ヲタ芸]大研究”)。当然,集体主义的亲卫队与以个人为核心的 “ヲタ(芸師)(宅艺师)” 存在本质区别,但两者之间的脉络清晰可辨。
同书中,一位在制服向上委員会粉丝中被称为 “老师” 的物理学专业大学助教,讲述了与亲卫队对立的日常:
“老师:“亲卫队有‘連合’和‘同盟’两大组织,担任‘連合’总长的 A 某,同时也是松本典子亲卫队的头目。原本只是些底层成员间的小打小闹,后来 A 直接出手,我觉得这是个机会,立刻报了警。/最终以和解告终。他们当场写下道歉信,还承诺解散松本典子亲卫队,我觉得这样就行。那封悔过书我至今还留着,道歉信和悔过书,听说还挺有名的。据别人说,这是让 A 低头认错的事件,要知道当时 A 可是连哭泣的婴儿都能吓住的存在。”/──亲卫队的组织活动具体有哪些?/老师:“完全和黑帮一样,设有‘上纳金’制度,还有所谓的‘头巾费’,大概 8000 日元到 1 万日元。”/──一根头巾普通买也就几百日元吧?/老师:“没错,连 1000 日元都不到。他们内部有识别色,不是阶级,而是类似团队颜色的分类,戴头巾似乎成了一种荣耀。”
(金井前述书籍,第 65 ~ 66 页)
这种对头巾的偏爱,也能让人感受到暴走族文化的残影:”头巾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在脑后打结固定,另一种两端垂至腰部的长头巾。除了白底中央印日之丸的头巾,还有红色、紫色等。与特攻服刺绣类似,团体名或其他文字常与日章旗、菊纹等一起染在或绣在头巾上。“(佐藤郁哉《暴走族的民族志》,第 131 页)。
总之,以男性间的同性社交羁绊为第一要义、将女性偶像作为现实存在进行声援的亲卫队,与违背传统性别观念的宅男群体相比,自然具有更高的 “洋基族亲和性”。因此,尽管爱好对象相同,亲卫队与宅男始终处于对立的宿命之中。
针对这种女性偶像的亲卫队文化,杰尼斯事务所旗下艺人等男性偶像的粉丝群体,在 80 年代也形成了独特的应援风格(安住磨奈《おっかけパラダイス》太田出版,1988 年)。然而,约定俗成的“ ジャニオタ(ヲタ) (杰尼斯宅女)” 这一称呼表明,沉迷于男性偶像的女性们,相较于洋基族,更接近宅男群体。至少与享受和 “身边真实存在的杰尼斯系男子” 恋爱的辣妹们相比,男性偶像的女性粉丝群体 “洋基族亲和性” 较低,这一判断应无差错。
宮崎あゆみ的《ジェンダー・サブカルチャーのダイナミクス:女子高におけるエスノグラフィーをもとに( 性别亚文化的动态:基于女子高中的民族志研究)》(《教育社会学研究》第 52 号,1993 年)是一篇珍贵的论文,基于她在大都市圈私立 K 女子高中担任语文代课老师(负责就业班作文指导等)的经历,记录了当时女高中生的生态。据宮崎所述,教室被分为 “专心学习小组”、因漫画等共同爱好聚集的 “宅女小组”、自称 “奇装异服时髦小组・贪玩小组・上课吵闹小组” 的 “洋基族小组”,以及其他 “普通小组”。这里所说的洋基族小组,不久后被称为(小)辣妹,她们更偏爱 “现实中的男友” 而非遥远的偶像,而构建起独特男性偶像粉丝群体的,应该还是宅女们(参考 1994 年 1 月号《アクロス(Across)》“ヤンキー魂再浮上 コギャル・パラギャル台頭の真相(洋基族精神复兴:小辣妹和天国辣妹崛起的真相)。需注意,小辣妹的私服时尚起源于 90 年代初美国西海岸的 LA 风格,最初与狭义洋基族界限分明)。
此外,80 年代到 90 年代涌现的女性粉丝群体中,还有聚集在所谓 “视觉系” 乐队演出现场的 “乐队辣妹(バンギャル)”。从音乐风格上看,视觉系乐队接近(重金属)金属乐,但身着独特服装、发型和妆容的男性视觉系乐队,吸引了同样以奇异服饰和妆容装扮自己、发展出独特应援风格的女性粉丝。海外也有许多化着浓妆的华丽金属乐队,但金属乐粉丝基本以男性为主,乐队和粉丝都共享特有的男性中心主义;而日本的视觉系(乃至 00 年代的新视觉系)粉丝则以女性为主力。
雨宮処凛的《バンギャル ア ゴーゴー (乐队辣妹冲冲冲) 》(講談社,2006 年)虽为小说,却生动描绘了 90 年代这类场景兴起的瞬间,堪称资料性作品。乐队女孩中,有些人接近上述御宅族小组,但从以下几点来看,她们可被归为 “广义的洋基族”:① 与所谓高级、高尚的音乐和时尚爱好相距甚远;② 追逐对象为异性,且女性之间存在同性社交的团结(尽管存在派阀之争);③ 始终是日本本土视觉系摇滚的粉丝 ——“重金属” 另当别论,不在她们关注范围内 —— 部分乐队还融入了日本传统元素。此外,对乐队进行完美 cosplay、参加所有巡演等 “干劲十足” 的特质,也带有洋基族的气息;演出名称和昵称中大量使用夸张汉字,亦散发着 “暴走族文化” 的味道(《乐队女孩冲冲冲》中出现前洋基族的乐队辣妹,在自称 “殺女” 的领袖麾下,演出前会进行充满干劲的口号集会)。就连她们追逐的视觉系乐队,也如开头关于 南希 关和 YOSHIKI 的论述所示,在 “过剩美学” 和乐队间牢固的上下级关系等方面,带有洋基族特质。
X JAPAN 的主唱 TOSHI 在回顾与青梅竹马 YOSHIKI 的交往时,曾这样描述高中时代:“那时的 YOSHIKI 在做什么呢?/“嗯,整天晃来晃去的吧…… 算是个不良少年吧。戴着有点时髦的头巾(笑)。本来脸就可爱,不管做什么都合适。瘦瘦的身体穿着宽松的裤子……”……“YOSHIKI 加入过暴走族吗?/“嗯,应该不算完全沉迷,但偶尔会参加集会吧……””(《X:PSYCHEDELIC VIOLENCE CRIME OF VISUAL SHOCK》ロッキング・オン,1990 年,第 87 页)。大槻贤二也提到:“X JAPAN出现后,女孩子们喊着 “要充满干劲啊!”(苦笑)。就像那些本应成为洋基族的地方女孩,突然涌入了视觉系的麾下。耽美气息完全被一扫而空了。”(市川哲史《私が「ヴィジュアル系」だった頃。(当我成为视觉系的时候)》竹書房,2005 年,第 34 页)。
不过,同性间的同性社交羁绊,在男性中更为普遍和主流,若将洋基族的特征归为 “传统性别角色”,则乐队辣妹(的羁绊)不属于本书定义的洋基族范畴(关于全女性暴走族团队 “女子组” 的热潮,后文将述)。对她们而言,所谓洋基族的审美和暴走族风格,恐怕只会是轻蔑和厌恶的对象。
如此想来,粉丝文化中与洋基族文化亲和性最高的,当属 1993 年 J 联赛开幕后正式成型的球迷群体。正如英国等地被称为 “足球流氓” 的 “劳工阶层男性” 为 “本地・本国” 球队而狂热,日本版的支持者群体也与洋基族相近(参考岡田康宏《メタ・アナーキズムとしてのサポーター共同体──または「浦和レッズ」は「木更津キャッツアイ」である》《PLANETS》Vol.5,2008 年)。
以被视为最激进的浦和红钻粉丝手记《We are REDS!:サポーター戦記》(アスペクトムック,2004 年)为例,摘录几段男性粉丝的发言:
“J 联赛开幕时,有个叫『クレイジー・コールズ(疯狂呼喊)』的团体…… 那时的我剃着光头,怒目圆睁,打着赤膊,要是父母正常的话,肯定不会让孩子靠近吧”(第 10 页)
“我在浦和出生长大…… 浦和输了就会被说 “浦和真弱”,这意味着朋友、父母都会被嘲笑。”
“平塚等地的人在 J 联赛升级时会来挑衅,我们抱着 “见招拆招” 的态度去大宫打架。根本不是看比赛,就是乱战(笑)。”
“只要是浦和的应援,球员们也会开心吧。所以把对方支持者打得惨败就好了。”
“年轻人看到我们的背影就会聚集过来…… 只要你觉得自己是对的就去做。我会支持你,全力相助”(第 17 页)
“那家伙比我年轻,却摆出 “一起干吧” 的大哥架势,我就想 “那就一起吧”。在浦和混需要魄力,就像本宫弘志漫画里的世界(笑)”(第 26 页)
““啊,那不是高中时崇拜的小林先生吗!”/他已经是爷们了。是那种 “爷们在这儿呢” 的感觉,想和他们一起应援”(第 38 页)
"当我们向成员阐明领喊团队的责任担当——为什么要扛起这面旗帜、每个人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时,大家都能心领神会。/但要是有人越界,就得罚他土下座谢罪....../其实我又辞职了,这是第二次。毕竟企业总要求我们把私生活抛在脑后。"(第43页)
他们以固定团体占据体育场的固定位置,持续应援。虽受海外足球粉丝文化影响,但应援对象始终是本地(乃至本国)的球队。在 “越拼命应援越了不起” 的价值观下,他们在前辈后辈及同辈间热烈的本地羁绊中生活。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