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从风清扬那学到的的「独孤九剑」,来自民国宋唯一的 《武当剑谱》。风清扬讲授剑法的第一段话与《武当剑谱》开篇段落几乎一样,都是以易经八卦来讲剑。独孤九剑的招式是以一敌百,举一反三,用一套剑法破解所有武器和拳脚,重在清晰凌厉,以不变应万变,先声夺人,在对方未出招之时就读取出招意念,提前制衡。宋唯一的《武当剑谱》抄袭的是唐代道教书籍《文始真经》,《文始真经》上有一段剑客问答的寓言,寓言如下:
有人问名剑之术,答曰:“凡学剑者,始于易,次及难,终归于无。初学者,执剑而斗,专于技艺。进者,弃剑而斗,神用于意,意动而敌败。极者,忘剑、忘敌、忘我,一切自然而然,胜负不争而定。
《文始真经》的核心是道教对做事修身的要求,即从技巧到自然,从做功到无为,从观察到理解,从对抗到弥合。独孤九剑里的剑式最后可演变为掌法,以双指为剑,所谓「剑在心中」,化繁为简,独孤九剑是公式定理般的演绎法。剑法招式是假,表象,剑理是真。这是金庸的一贯技巧和手法,藏典于书。
金庸小说的通俗性在于打斗和情爱,若抛去招式和恩怨,基本是言情小说的套路。王朔当年看不上他,就是因为金庸人物的感性驱动化,例如《天龙八部》里段誉的人物形象实则是变体的贾宝玉。王朔认为金庸的无聊是在于金庸在用江湖的沙盘演绎琼瑶故事,本质是「港台三大俗」。这里有人会较真和抬杠,说人世间所有的故事无非就是一个「情」字。且慢,这是通俗文学的特征,激烈的感官刺激(武打招式)和性诱惑(情爱交织)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叙事内容。这也是为什么说到金庸我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我三叔,他刚结婚时我大概上小学,那时他的床边就放着《倚天屠龙记》和《鹿鼎记》等。他一个初中都没读完的人,可以畅读略带民国文风的小说,金庸小说的魅力可见一斑。金庸的小说信息密度不算低,他喜欢有意无意地串联历史典故,这也是他的局限,即需要在各路经典中化用文化常识。所以阅读金庸的乐趣有点像看一些导演的电影,从里到外都是导演自己的文学品味。不过不同的是,金庸的故事太过薄弱简单。我快三十岁时才陆续看完一些,那时他的故事处理已经无法吸引我,读金庸最好的年龄应该是十三岁,但也要担心进入另一种对于「侠义」的理解片面误区。
金庸的作品一开始总有大作的气势,最后都难以避免俗气。金庸在晚年要修整改写自己的小说,多数都变成了败笔。这事还上了当时连载报刊的热门话题,例如早先《神雕侠侣》里面小龙女死了,其实在这里点到为止,是一个不错的悲剧处理,反而会延长作品的生命力。但金庸屈服了大多数读者的要求,又在修订里把小龙女写活了。这是大众文学趣味的一厢情愿,却成了金庸修改小说的动机。通俗文学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当改编为影视作品后更削减了文字的抽象,比如大陆的很多导演改编作品,只关注了形式上的还原,却没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去理解武侠小说的「写意」,这让金庸作品的传播变得波谱而浅薄。打开电视机如果是金庸的影视剧,更多的是消遣和看热闹的心态,本质和看滑稽剧是一样的,金庸作品的浅薄用一层看似深邃的典故包裹,是他取巧和符合时代浪潮的表现。
《笑傲江湖》是一个有关辨析真假的反叛政治小说。它以一宗灭门案件开始,用破案作为主线。作为小说主角的令狐冲在近三章都没有出现。《笑傲江湖》的真假是多层嵌套的。然而,如刚才所说,金庸的小说是对各种经典的高级戏仿。大仲马1844年的小说《基督山伯爵》里,主角唐泰斯是一个正直善良、前途无量的年轻水手。他前途光明,并准备与心爱的姑娘梅赛苔丝结婚。在他即将迎来人生巅峰之时,被人陷害入狱,后来在狱中遇到神父法利亚,法利亚传授了他很多关于现实的知识,并告诉他关于蒙特克里斯托岛上宝藏的位置。唐泰斯逃出监狱后拿到宝藏,隐姓埋名,逐步复仇;令狐冲被责罚上山清修,遇到风清扬,并学到独孤九剑后闯荡江湖,遇到诬陷和误解。令狐冲的主线动机是求生,他体内的多股真气来回作祟,随时会死掉。最后所有阴谋揭露,令狐冲隐没于江湖,远离是非。令狐冲的身份也是真假相照应的,他的出身和角色是传统的武林侠客,他的内心活动和个人经历却又是文人。他精通音律、书法,围棋等,并着眼细微,在历经各种迫害后选择归隐。归隐是反对抗的,令狐冲没有建立一套新的秩序,这也是文人情怀的牢骚委屈。
《笑傲江湖》的世界观是随着故事发展一步步展露,令狐冲是个孤儿,因此他的早期世界观都是岳不群所构建的,令狐冲和岳不群是师徒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岳不群的「父亲」形象随着情节发展逐步在崩塌,这也是令狐冲情绪变化的根源,他从一开始的江湖豪气都是来自岳不群构建的父权声望而来,来自华山派的江湖地位和五岳剑派紧密的联系。岳不群父亲般的「怀疑」到「摧毁」—— 把令狐冲逐出师门,并全网通缉,是令狐冲人格和信仰上自毁的导火索。如哪吒杀神还父,令狐冲的多次自毁行为是对于岳不群「父亲」体系的信任崩塌。岳不群的先真后假,对应令狐冲的先正后邪。如在和所谓「魔教」一众的江湖情义,以及与以淫邪为表象的田伯光的友谊,都在昭示着某些「君子剑」的虚名实则是攮取利益的假动作。桃谷六仙的疯言疯语和做事方式是《笑傲江湖》世界观里癫火一样的力量,本应是复仇主角的林平之也随波逐流,最终沦为利益的牺牲品。
《笑傲江湖》近九十多万字,剧情有点虎头蛇尾,某些场景的转换猛一看会忘记前面的故事,在我看来,《笑傲江湖》里令狐冲的洒脱和无所谓,不是来自自由,他数次丧命,运气也不好。他看上去无所谓,不是他领悟了剑谱里的智慧和得到了问题的答案,他的无所谓是琴弦上的一丝恐惧。他的命运和欲望,是琴弦的一端,翻来覆去扫拨,琴弦就绷得越紧,索性就轻抚为止。他的潇洒和出离,只因为是他是个普通人,他没有太旺盛的生命力,去在洪流之中争斗。
他没张无忌那么好的命,可以机械降神,尽管最后张无忌也没有,也正是如此,令狐冲不会如他一样懦弱,令狐冲无法从复杂的环境里迅速捕捉到利益,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令狐冲只是一个的普通人,他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他是金庸笔下,我最喜欢的角色。
评论区
共 1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