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届戛纳电影节(5月13日至24日)于上月10日公布的主竞赛单元入围名单中,韩国电影无一入选。这是自2013年以来,时隔12年首次出现韩国电影在戛纳主竞赛单元"全军覆没"的情况。而韩国电影让出的席位被日本电影占据——日本共有3部作品入围角逐金棕榈奖的主竞赛单元,连韩国电影曾连续三年亮相的"午夜展映"单元也被日本恐怖游戏改编电影《8号出口》拿下。专家警告称:"若放任现状,韩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将沦为历史","相反日本电影的独走态势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
◇日本电影崛起…"四十代导演中坚层夯实,后劲十足"
面对这份冰冷的成绩单,韩国电影界普遍感叹"该来的终于来了"。本报对11位专家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多数观点认为"这是多年累积问题浮出水面的标志性事件"。仅以国内龙头投资发行公司CJ ENM为例:曾凭借《寄生虫》《分手的决心》引领韩国电影全球化的CJ ENM,今年不仅没有作品出征戛纳,甚至无力搭建吸引国际买家的展位,坦言"因为没有可推销的电影"。
更令业界刺痛的是,韩国电影的颓势与日本电影的崛起形成鲜明对比。入围主竞赛单元的《雷诺阿》由去年携《Plan75》访韩的早川千绘执导;斩获午夜展映单元的《8号出口》由《铃芽之旅》制片人川村元气操刀;而以《某个男人》被韩国观众熟知的石川庆导演,新作《苍白的山景》也入围关注单元。三位导演均属四十代中生代,与韩国"后奉俊昊·朴赞郁时代青黄不接"的现状形成残酷对照。
◇CJ、中型制作、冒险精神…三大支柱崩塌致"踉跄"
韩国电影自1990年代末进入繁荣期后渐显安逸,疫情后投资萎缩与产量锐减更令形势恶化。2024年韩国影视产业规模虽同比增长4%至3.3322万亿韩元,但OTT市场(2.0719万亿韩元,+11%)与影院票房(1.2603万亿韩元,-5.5%)的剪刀差持续扩大——后者仅为2019年疫情前水平的53%。萎缩的市场中,资本只敢押注已验证的导演与明星演员,导致创新乏力。影评人金亨浩尖锐指出:"韩国电影正陷入既不赚钱又丧失艺术挑战性的双重泥沼。"
要摆脱困境,必须改善商业大片与独立电影两极分化的产业结构。前釜山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南东哲强调:"需重点扶持20-30亿韩元规模的中型电影",而日本电影正是凭借10-20亿韩元也能打造精品的工业基础实现突围。
培养新人导演与策划型制片人成为另一共识。曾以宋康昊主演《蜘蛛窝》入围戛纳的Anthology Studio代表崔载元感慨:"千万观影人次的《辩护人》本是梁宇皙导演的处女作,如今韩国电影界已失去栽培新人的魄力。"韩国艺术综合学校教授朴宗元建议:"政府资助应避免机械分配,需制定促进多元作品诞生的战略。"
拓展全球视野同样关键。釜山国际电影节首任执委长金东虎建言:"年轻导演不应只依赖国内投资,可着眼东南亚等多国合拍机会。"
강혜정(姜惠贞) 外柔内刚代表
김도훈(金道勋) 影评人
김동호(金东浩) 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始执行委员长
김형호(金亨浩) 电影市场分析师
남동철(南东哲) 前釜山国际电影节首席选片人
박기용(朴基勇) 檀国大学表演电影学系教授
박종원(朴宗元) 韩国艺术综合学校电影系教授
이정하(李政河) Contents Panda常务董事
정성일(郑成日) 影评人
주희(朱熙) At Nine Film理事
최재원(崔载元) Anthology Studio代表
电影终究是一门用金钱驱动的艺术。相比戏剧、美术、音乐等领域,电影需要更庞大的资本支持。若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难以期待艺术上的硕果。虽然观众们或有不同见解,但作为商业大片摇篮的好莱坞之所以能持续产出大量优质独立艺术电影,其根源正在于此。
将独立艺术电影制作比作企业行为,就像是为追求未来价值而甘冒风险的初创公司。要让众多"电影初创企业"蓬勃发展,就需要将商业电影赚取的巨额利润有效分流至孵化领域——而好莱坞正是这套机制运作最成熟的地方。
对于下月举行的第78届戛纳电影节可能不见韩国长片踪影的现状,业界虽提出诸多解释,但电影从业者的共识是:这本质上折射出韩国电影产业的崩坏前兆。在观众流失与OTT平台崛起的双重夹击下,持续三四年的行业萧条导致产量锐减,使得朴赞郁、奉俊昊、洪常秀、李沧东等大师之后难觅"次世代领军人",此时遭遇戛纳的冷落实属必然。
回望来路,韩国电影与戛纳结缘的历程,恰与本土电影产业框架成型、规模扩张的轨迹完美重合。1998年韩国首家多厅影院CGV开业,翌年姜帝圭导演的《生死谍变》以620万人次刷新票房纪录,开启韩国式大片时代;2000年林权泽导演的《春香传》成为首部入围戛纳主竞赛的韩国长片;随后《实尾岛》(2002)与《太极旗飘扬》(2003)接连突破千万观影人次;2004年朴赞郁导演的《老男孩》更在戛纳斩获评审团大奖。
或许有人质疑:何必对戛纳的冷遇如此大惊小怪?但冷静审视戛纳在全球影坛的地位,便知此事非同小可。正如奉俊昊所言,若撇开美国本土奖项奥斯卡,能同时以广度与深度呈现多元电影文化的盛宴,唯戛纳独尊。虽威尼斯与柏林电影节竭力与戛纳并称三大,但就规模与影响力而言,早已难望其项背。
日前某顶级电影投资公司高管将韩国电影业比作"等待灭绝的恐龙"。这虽是夹杂自嘲的夸张表述,但看着萎缩的票房规模,以及韩国电影不仅无缘主竞赛单元,更在展示高完成度商业片的"午夜展映"与挖掘新锐的"注目单元"全面溃败的现实,这句话竟显得格外刺耳又真实。我们绝不能重蹈恐龙的覆辙——这该是所有电影人的共识。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