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母亲死讯时,梅琳突然意识到,打从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十三年来自己竟然一次没回去过。如今老家已是热门度假村,蜂拥而至的城里人令房价飙升,而母亲在去世前将房子便宜卖了,房款去向不明……
珍原本是在大城市打拼的漂亮小镇女孩,结婚刚过一个礼拜,就成了漂亮有钱寡妇,她被亡夫的好友们裹挟着来到斯卡特勒湾度假时,与梅琳一见如故,两个姑娘很快发现,这个海滨小镇有着了不得的黑暗隐秘,她俩深陷其中性命难保…
《斯卡特勒湾/Scuttler's Cove》是今年二月出版的恐怖小说,英国新晋恐怖小说作家大卫·巴内特以康沃尔郡虚构的海滨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现代感十足的民俗恐怖故事。起初看封面设计,还以为是海洋生态恐怖故事,差点错过了。
果园之神和海洋女神相爱,两位神明庇佑着海滨小镇斯卡特勒湾,农田鱼获年年丰收。
偶有一年,这对神明情侣想歇口气放松一下,但镇民们产生了误解,以为俩神闹分手,带累小镇歉收,就拍脑瓜发明了新的仪式:
一方面,每隔一代人,女祭司在代表果园之神的古老苹果树下杀死“祭品”,被祭品的能量唤醒的果园之神,则会“带走”女祭司,当作自己的侍女/情人;另一方面,镇民每年举办“鱼节”庆典,安抚愤怒的海洋女神。
也就是说,镇民们为了财富,硬生生拆散了这对神明情侣,扭曲了一位神明,还谋害无辜者性命,女祭司家族的女人们也是遭遇凄惨。
梅琳的妈妈是上一代的女祭司,为了终止这个扭曲的仪式,她联合了几个志同道合的乡亲,先是找了个路人一夜情,确认自己受孕,就把人带到苹果树下杀害掩埋。
被这般生下的梅琳不再接任女祭司,而是成为指定祭品“土地之女”。当梅琳考上大学了,梅琳妈妈就用巫术屏蔽其认知,让她想不起来回老家这件事。
被扭曲的仪式扭曲了数百年,果园之神已经成了贪婪的邪神,没有祭品和“侍女”,就没有小镇繁荣。
同样贪婪的几名镇民为了继续举办仪式,杀死梅琳妈妈破除巫术,令梅琳返回家乡。
而这几人中最为贪婪的那位,暗地里联系到伦敦城里一个利用生命献祭攫取财富的黑魔法小团体,竟将古老苹果树生长的“苹果树之谷”连同果园之神一起卖掉。
这个黑魔法小团体就是珍的亡夫及其好友,这伙人欠下不少人命,他们选中珍,要把她当作女祭司献给果园之神,孰料亡夫竟真正爱上了这个好姑娘,决定终止计划,因之被“好友”们害死。
纯爱战士之二是梅琳的生父。尽管刚刚春风一度即遇害,变成了类似地缚灵的存在,但当从未见过面的女儿返回斯卡特勒湾后,纯纯的父爱令他立刻苏醒,神出鬼没写血字,手段尽出做警示,贡献了书中少有的几处惊悚场面,最后力量散尽灰飞烟灭。
纯爱战士之三是梅琳的竹马。他从小就暗恋梅琳,长大后接替亡父,一边继承家业侍奉海洋女神,一边继续与梅琳妈妈合作,将卖房款换成硬币,装进猪尸献给海洋女神,期望女神早日消气,将果园之神再改造回来。
当梅琳回乡后,竹马不仅在生活和事业上多方襄助,最后还为救梅琳献出生命,所幸海洋女神感念他家多年来的侍奉,将其复活,但竹马在海啸过后不知所终。
是的,在竹马的奋不顾身和梅琳与珍的急智下,献祭仪式被打断,海洋女神卷起海啸,不仅卷走了贪婪的镇民和城里来的黑魔法团体,还让苏醒的果园之神恢复了自我。
虽然海啸令斯卡特勒湾的旅游业遭受重创,但衰败多年的渔业重又兴起,劫后余生的珍没了恶友但依然有钱,她生下遗腹子,投资梅琳办起小镇画廊,在一切都欣欣向荣之际,两个姑娘收到奇怪的卡片,牵扯到神秘的“枯萎丘”……
——这部小说大概有三分之二的章节是梅琳和珍的第三人称视角,其余三分之一章节是各路配角的第三人称视角。
由于时间线和视角时常跳转,许多细节被反复提及,节奏拖沓不说,悬疑性也遭削弱,而一些貌似伏笔的设置,后面都不了了之了。
当然,也可能是作者为迷惑、误导读者故布疑阵,这才添加了大量琐碎的支线情节,且不说这一目的有没有达到,小说的可读性却是减损不少。
在人物塑造方面,两位女主都挺接地气,但个性不太鲜明;三名纯爱战士就挺难评的;贪婪的镇民和黑魔法小团体过于脸谱化,尤其是后者,欧美喜剧片里刻薄、势利、金钱至上的城里有钱佬什么样,他们就什么样。
小说有一个传统的民俗恐怖+小镇恐怖的开头——主角回到暌违多年的故乡,慢慢揭露黑暗隐秘。只是这个故乡并非偏远封闭的小村镇,而是人流如织的热闹旅游胜地,本地镇民和外来有钱游客产生种种冲突,当地物价、房价被抬得畸高……
这些描写虽然和主线关系不大,但配合梅琳妈妈等镇民想要在新一代终止血腥仪式,却遭到坚守“传统”的贪婪镇民的激烈阻止的情节,不仅强调了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与交融,更增添了别样的趣味。
而书中对人类贪婪的呈现也令人印象深刻。黑魔法小团体谋财害命不提,镇民不让神明歇口气,利用仪式扭曲神灵本质换取小镇繁荣也就罢了,居然还能把神明打包卖了,这种操作就很罕见。
以及,小说结尾处联动了作者的成名作《枯萎丘》,看评价许多读者都认为这部首作更恐怖,就打算过后找来看看。
另有,这种人类刻意扭曲仪式致使神灵被扭曲的理念,我此前读过育空地区背景的民俗恐怖小说《破碎之地/The Broken Places》,相较之下,后者的故事过于简单,但恐怖氛围营造方面要高竿许多。
巧合的是,这两本书都提到了著名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名作《雪夜林边驻马/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这也是我读到的第五本不同程度引用这首诗的恐怖小说啦。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