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能表达情感,也能传递信息。其中最根本最原始最重要的作用,或许是表达情感。在人类社会中团结起一群人,驱使人完成些事情,情感都普遍起着基础上的作用。将话语中表达情感的部分尽量剔除或者中和,留下的内容主要有用的部分就是信息,这样的语言可以称为「报告的语言」。报告的语言尽可能避免作出推论和判断,尽可能减少歧义,少去引导读者,只是留下干巴巴的信息丢给读者,让读者得知情况后自行决断。
冬天走进澡堂,冻得直搓手,一大爷见了,说:「今天真凉啊!」我说:「是啊,耳朵都要冻掉了。」这样一来一去,俩人就聊起来了。两个人之前可能从来就没有过交流,但是经过这一轮谈天说地,或许就建立起了友好的关系,成了熟人了。
成了熟人,我们走路上碰着了就得打个招呼,打了招呼,要是都没什么急事儿,可能就坐下来瞎聊两句儿。不出什么差错,两人的友好关系就能维持下去。
再或者,我是个胆小的人,走路上看见个孩子在马路上玩儿,我说这很危险呐,再一看有辆车马上就过来了,我吓得尖叫一声,孩子一惊,赶忙跑开了。
回去我跟哥们儿说了这事儿,说怎么怎么惊险,如何如何骇人,说得我声音都在颤抖。哥们儿听出来我吓得不轻,拍拍我,说:「今晚来我家吃饭吧,吃香椿拌豆腐,你最爱吃这个。」
上面这些情境里头,说出来的这些话,光从字面意思上看,可以说是半点营养都没有。但在社会交往中到处都是,也很少有人专门儿故意不这么说。
人类这种愚蠢的生物,需要一些理由来建立起友好的关系,搭建起信任,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然后才能一块儿应对危险,一块儿干成些事业。
拿语言表达情感,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建立交情和维持感情。
很多时候,只要意见达成一致,就能表示友好表示礼貌,就能建立起交情。人跟人打招呼的时候,一般都会选容易肯定的话。像「吃了么?」「大爷遛弯儿去啊?」「回来啦?」一来一回,不用太多考虑,没有人被反对,没有人被拒绝,双方都不会觉得不自在,还能跟邻里乡亲混个脸儿熟,友好关系就建立起来维持下去了。
很多语言中打招呼也是这个思路。法语说「bonjour」,意大利语说「buongiorno」,都是祝对方今天过得好;朝鲜语说「安寧(안녕)하심니까?日语说「今日(にち)はご機嫌(きげん)いかがですか?」都是问对方过得好不好。[2]
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驱使他人做出一些行为。美国竞选总统要到处跑到处演讲,摆出事实,许诺好处,展示个人魅力,有时候甚至可能有点威胁恫吓,叫人给自己投票。
还有一个常见的场合就是各种仪式。像宗教团体的各种礼拜,念经,比赛前高考前的动员打气大会。等等这些仪式中很多话,说出来其实并没有什么深刻含义,好像只是走一个形式。但是经过这些仪式,感受了现场的氛围,很多人就会更觉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分子了。
语音,用词,还有两者在时间上的变化,都是表现情感的因素。
语音可以包含语调,语速,响度,咬字等。响度提高,语速放慢,音调跨度加大,可以在对话里突出重点,提醒听者注意;咬牙切齿可以表示生气,痛恨。
就算完全听不同其他的语言,像生气,痛苦这样强烈的情感,也是比较容易听出来的。「月色真美」也是这个道理。月色美不美其实无所谓,真正的情感藏在你说话的语气里。你用放松,温柔的语气说出来,人家才能明白你话里的意思。跟小宝宝说话,小宝宝可以完全不懂语言,但就是能感觉到你语气里包含的情感。
使用不同词汇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杀人犯杀了人,会被关起来枪毙。乱世侠客行侠仗义,也可能杀人,也可能关起来枪毙。「杀人犯」这个词儿,很明显就包含了负面的情感,「侠客」相对来说就正面许多,含有褒扬的意思。
这个法子在一些武侠小说里可能经常用到。反派一箭射死了某个大侠,就是「放冷箭」;大侠冷不丁打死个坏人,就是「突出奇招」。
还有就是说话的场合。在不同场合要用不同的措施,说不一样的话。在一些地方,比如聚会,你不说话,人家要是不认识你,不了解你,可能会觉得你不礼貌。这个时候可以采取我之前说过的那个办法,说不容易被否定的话,来开启话题。说「前几天国足踢得真臭」,「你是不是也玩儿第五人格呀。」这样,人家给你个赞同的回答,顺着聊下去。离开的时候再来一句「有空再一块儿吃饭呐」。说什么无所谓,鬼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吃饭。说出来只是为了礼貌,为了建立和维持关系。
把语言中表达情感的因素尽量剔除,就可以说是报告的语言。当然,这样的语言一般写在书面上,嘴里要说出来可能就很不自然。
报告的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证实。可以证实的内容就是能看到,能听到,能实在感受到的东西。当然传达出来的信息也不是每个人每件事都能亲自去验证。比如我说:「老王昨天下午杀了他家的猪。」听者不可能穿越回去,看昨天下午老王杀没杀猪。但说这句话是不包含情感的陈述,也没有什么问题。
要做到可以证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避免价值判断(Judgements),还有避免进行推论(Inferences)。
推论是根据已知事物对未知事物做出的陈述。福尔摩斯根据裤腿上泥点子是什么样儿,就能知道是什么时候在哪儿溅上去的;消防人员根据火灾现场的情况,推测火灾的原因;法医鉴定死者死因。这些都是推论。推论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但是报告的语言一般会减少推论。
「张三杀了人。」我们根据这句话有可能推论出张三是个罪犯。但绝对是这样么?据中国新闻网二〇一八年九月一号的消息,八月二十七号晚上,刘海龙,「龙哥」,跟于海明起了冲突,「龙哥」拿出砍刀攻击于海明,手一滑,刀让于海明抢去了,于海明反杀「龙哥」。「龙哥」死于失血性休克,于海明判正当防卫。[3]这个事情里,于海明杀了人么?可以说杀了。但是于海明不是罪犯。可见,我们不能仅凭「张三杀了人」就推论出张三是罪犯。
那我们要用报告的语言陈述这件事儿,可以说:「张三拿砍刀捅刺砍击李四数刀,李四身受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判断可以表现为显性的褒贬,也就是,说某样东西好,说某样东西坏。说「某品牌薯片特别好吃」就是褒扬。这种判断是因人而异的,我觉得好吃你不一定爱吃。我们用报告的语言可以说成是「该品牌薯片在某购物平台上的好评率达92\%」。
很多比喻也可以算在褒贬的范畴里。说:「2020年是中国的『经济寒冬』。」这里就包含了对2020年中国经济情况好坏的判断。要用报告的语言来表达,可以把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拿出来,展示给对方看一下,然后说:「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量与简单增长率均低于2014年到2023中的其他年份。」[4]
另一种很常见但是不容易看出来的判断是「偏倚」。我们常说要「不偏不倚」,但是每个人生活的背景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专业从事的,感兴趣的内容也都是不一样的,还有面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立场也是不一样的,这样拿出来的信息也都是「自己认为的重点」,很容易就包含了自己的情感判断。每句话单拎出来看,可能没有明显表示判断的词儿。但是一块儿说出来,人家一听,就是能听出来判断。
举例来说,我现在要描述一款电动车。「某品牌电动车百公里加速时间2。68秒,耗时短于同价位电动车平均水平。」大家听了会觉得这款车加速很快。说:「某品牌电动车在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CTLC)下,续航里程约400千米,续航短于同价位电动车平均水平。」各位听了会觉得这车续航不行。这两段描述可能都是真的。不同人对不同方面重要程度的认识不同,传递信息的时候,选择也就不同。
假如我开车就是为了感受这个加速度,加速够快我就爽,跑多远无所谓,我自己从来也不开车赶路,那我可能分享这个新闻就只把百公里加速时间拿出来说。但如果对我来说,车就是赶路用的交通工具,我要经常出远门,那你这续航就是不够用,跟朋友分享的时候我可能就只是把续航里程拿出来,咱们一块儿骂这车烂就完了。把「有利」的描述跟「不利」的描述单拿出来,给听者带来的感觉就是有很大差别。这就跟断章取义是差不多的性质。
要避免这种「断章取义」式的描述,很明显有个办法就是把「有利」的描述跟「不利」的描述都拿出来说,穿插着说,尽可能让听众全面认识到这款车有优势也有缺点。
判断有什么不好呢?判断一般是比较抽象的表述。说某人「是个好学生」,这背后可能包含着很多具体的事情。你可能经常看见他在图书馆认真读书,经常看见他参加各种志愿活动,看他对人彬彬有礼,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如果把这种抽象的表述拿出来之后,不去深究后面藏着什么具体的情况,我们可能会被误导。比如我听说,「张三是个好学生」。我觉得好学生应该懂得多,就去问张三,让张三给我讲薛定谔方程。结果张三是学经济学的,薛定谔方程不在他专业知识范围内,他也不太懂。这就是被抽象的描述误导了,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切实际的幻想差不多就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我们自己给一些事物贴上的标签。但是我们得认识到,标签不是某个具体事物的全部。就像眼镜不是脸的一部分,你也不是我的全部。恋爱的不一定是少女,坦率的不一定是好孩子。[5]
我个人认为呢,这种「报告的语言」在大部分需要写成文章的地方,可以说是不够用的。也就是说,只用报告的语言,是写不成文章的。
因为报告的语言是偏向于描述的,避免判断,避免推论。缺少判断跟推论,写出来的东西,很容易成了简单把现象罗列出来,分门别类,还只是依靠外部形式给东西分类,而不太考虑内部的联系。「甲乙丙丁,开中药铺」。[6]就是药铺子里的药都还是经过处理的,而不是干巴巴给你摆出来,有什么功效全凭你自己试。
首先,我们可以拿它做练习。前面说过,过于抽象的判断可能导致不切实际的幻想。练习使用报告的语言,就是意识到刻板印象,开始尝试摒弃刻板印象的一个契机。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把话说得更具体」上。这样,练习使用报告的语言就可以是练习摆事实,把看到的事实,用尽量客观具体,不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语言摆出来。这样有利于我们认识事实,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事实摆出来了,才方便以后讲道理。避免「抛开事实不谈」。
对自己我们避免「抛开事实不谈」,从外界输入信息的时候,也会更容易分辨别人说的话。人家话里可能藏着判断,藏着推论。每个人的背景不同,对材料重要性的判断也不同,进行判断进行推论的时候,有所偏向。这是很常见的事情。
当我们意识到,对事实的描述,依据事实进行的推论,还有最终的判断,这三者是有区别的,我们读书,听人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多多注意。注意他进行了什么描述,他描述这些信息的来源是什么;他做出了推论,做出了判断,他推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有了这种能力,我们还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我需要的是他提供的消息,还是他推论判断的思路。然后,我们读书,我们学习,会有很大收获。
还有写作文的时候或许也可以这样。老师布置下来作文,需要足够长。刚开始如果下了太多判断,很快就会觉得没什么可以讨论的了,也就写不下去了。我们可以不用一开始就下结论,先把充足的事实和材料摆出来,想把作文写长可能就容易一点。
这回分享这么些内容呢,主要是想推荐一本书,语言学的邀请。这本书原名叫 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讨论的是语义学。但也不是标准的教科书,他也没有专门讲语义学的定义是什么,语义学研究什么。
读这本书不需要什么基础。我觉得只要你经历过义务教育,当然没有完整经历过也行,只要你认字儿,有基本的语言能力,然后愿意思考,就可以看下去。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很有趣的,也改变了我一点对于语言的看法,对他人言语行为的看法。大体上就是,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因为别人说的话而感觉难受了。更容易接受像我之前说的那些「没有营养的话」。
里面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语言除了能传递字面上的意思,更能传递的是情感。每次家里有客人,或者逢年过节团聚,我看人家就互相之间说些有的没的,说个不停。我自己是很讨厌这些东西的。这些东西说出去有什么用嘛。但是,人跟人的关系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人跟人之间的信任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我就是要依附于这样的社会,才过得上比较舒服的日子。
所以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开始去尝试接受。人类就是这样愚蠢的生物,就是要互相交流这么多没用的东西。不然到现在这么多文明成就,就很难建立起来。
我在这里讲得很粗浅,可能也抓不住重点。如果感兴趣,希望你亲自去看看这本书。到图书馆里,到书店里看看有没有,有就去拿来翻一翻,喜欢就看下去。
[1]: (美)塞缪尔·早川,艾伦·早川。语言学的邀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lingucor. 你知道各种语言中“你好”的底层逻辑吗?. 哔哩哔哩[EB/OL].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W4y1U7vC/, 2022-7-3.
[3]: 王硕. 警方通报昆山砍人案:于海明属于正当防卫 不负刑责. 中国新闻网[EB/OL].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18/09-01/8616339.shtml, 2018-9-1.
[4]: 张怡. 中国统计年鉴2024. 国家统计局[DB/OL]. https://www.stats.gov.cn/sj/ndsj/2024/indexch.htm, 2024.
[5]: 出自相対性理論的专辑*ハイファイ新書*中的「さわやか会社員」。
[6]: 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党八股」第五条罪状。出自*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反对党八股」。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