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横扫各类国际游戏大奖、视频攻略里的弹幕满坑满谷、各大论坛贴吧关于角色与剧情的争论不绝于耳……《巫师3》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个没玩过巫师前作也没看过原著小说的纯路人,在130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之后,如果非要我对这款游戏说些什么,我想说的是:尽管《巫师3》口碑爆棚,不过它可能还是被低估了。
如果你问我上个月在做什么,我会说我在写剧本。
如果你问我上个月在写什么剧本,我会说我在玩《巫师3》。
——Cmj
资料片《血与酒》是整个巫师系列的大结局,故事由狩魔猎人杰洛特接到陶森特女王的委托,调查一起连环杀人案为开始。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了解到该资料片是由一表一里两条故事线组成:明线讲的是女王与她姐姐席安娜之间的恩怨情仇,暗线则描绘了吸血鬼族群的生存处境。
本文将以角色分析的方式,对《血与酒》剧情中的隐藏信息进行挖掘,并以此探讨整个巫师系列背后的主题。
很多人认为席安娜从小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放逐,于是对含着金汤匙长大、成为一国之君的胞妹心怀怨恨。其意图谋杀亲妹的行为虽然狠毒,但情有可原,罪不至死。事实果真如此吗?
1.以“骑士五德的堕落”为名,先后杀害了四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骑士。
为什么要杀害这四个骑士,席安娜的回答是:在她受排挤被放逐的过程中, 这些人伤害过自己,是他们罪有应得。可是,第五张暗杀字条泄露了席安娜想要置妹妹于死地的事实,而她妹妹并没有像上面四个骑士那样直接伤害过她,所以这种说法是立不住脚的。那么席安娜会不会就是想杀掉妹妹以泄私愤呢?也不可能。如果席安娜的终极目标就是想杀死妹妹的话,妹妹早就死了,大可不必冒着打草惊蛇的风险逐个杀掉那四个与此无关的骑士。
所以,席安娜想达成的目标既不是报复骑士,也不是杀死妹妹。她是在用骑士的死进行布局,让自己杀死妹妹的同时不被人怀疑。
这四个受害骑士有个共同点:他们各自都有明显的道德瑕疵。他们的接连被刺可以营造出一种社会舆论,让人觉得连环杀手是在替天行道,暗杀是在惩戒那些违背“骑士五德”精神的贵族。当第五杀——女王被刺的时候,就能形成一种“女王是因为自己的罪行而死”的误导。只有这样,人们才不会把受害人和席安娜联系起来。
什么情况下,席安娜不希望自己和妹妹的死联系起来?当然是她接替妹妹,登上王位的时候了。
2.盗取桑格烈酒和宝石“陶森特之心”。
为什么要偷酒和宝石,席安娜的说辞非常模糊:“那是属于我的东西……人生只有一次。”她表现出来的无所谓,像是随便玩玩。连女王都认为这没什么:“姐姐从小就喜欢跟我抢东西,她这种恶作剧没少干。”再加上剧情里酒和宝石也没什么下文,感觉这两样东西确实不太重要,所以,不少人认为席安娜的盗窃行为没有什么目的性,充其量只是童年阴影之后的怒刷存在罢了。
不过,这其中的疑点相当多。首先,如果席安娜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杀死妹妹的话,窃取酒和宝石根本是多此一举。其次,这组盗窃行为还会让席安娜背负巨大的风险,因为一旦事败,她的身份就暴露无遗了,剧情里席安娜正是因为偷盗时留下线索导致被捕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席安娜为什么要冒如此大的风险去干一件多此一举的事?
一个是皇室御用红酒,一个是皇室家传宝石,它们的关键词是:皇室。桑格烈作为酒中之王,无疑是象征自己政治地位的标签符号,而家传宝石也是佐证自己皇室血脉的物质证明。这两样东西,谋杀犯拿着确实没什么用,但对于一个企图夺权篡位的流浪公主来说,其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
3.她主动联合罗德烈克以及辛特拉人,并在唐泰恩城堡成立了强盗商人工会。
席安娜本人就是个土匪头子,她成立强盗商人工会能进一步巩固并扩大自己的势力,而她勾结的罗德烈克以及辛特拉人也都拥有自己的武装。想政变没有军事实力是不行的,可是仅凭一帮散兵游勇肯定名不正言不顺,只有争取到贵族的支持并培养自己的政治班底,以后在宫廷里才站得住脚。而罗德烈克和辛特拉人的另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是贵族。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不过我们还是再来看看故事的三个结局:
结局二:在对席安娜审判中,席安娜用发簪杀死妹妹后自己也被守卫所杀,姐妹同归于尽。
结局一中,席安娜的主动性过低,由于未经审判就被杀,她的真实目的已不可考,无论是杀死妹妹还是篡夺皇位,都说得过去。
问题出在结局二和结局三上。分化这两个结局的,仅仅是玩家的对话选项。如果席安娜的真实目的就是让妹妹死,那么结局二成立是毫无疑问的,但结局三就显得相当违和了:说两句好话就一笑泯恩仇实在过于儿戏。只有当席安娜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篡权,双方和解的结局才是合理的。毕竟席安娜要的不是妹妹死,席安娜要的是“顺利上位”,妹妹死不过是她顺利上位的前提之一。当她政变大计破产之后,妹妹死不死反倒不那么重要了。所以当玩家在与席安娜对话时,选择了给她台阶下的选项,让她把自己的妹妹往好的方向想,她的态度软化很多就可以理解了。
同时,席安娜亲手杀死妹妹,也不矛盾。如果玩家选择刺激席安娜或是挑拨女王,那么审判会对席安娜非常不利,女王的架势就像是告诉她:“我是陶森特的最高统治者,周围的东西都是我的,然后我还要向你展示统治者的包容,今后你要继续接受这个现实。”原本席安娜的行动就是为了推翻这一切,然而她破产了,在政治上可以说她一辈子都无法翻身。虽然和妹妹同归于尽不是什么理智的举动,但这确实是把自己和女王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的最后机会了,所以结局二是合理的。
也就是说,只有席安娜的真实目的是篡权,这三个版本的结局才能同时成立。
再说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在同归于尽的结局中,姐姐虽是谋杀犯,但却和妹妹被葬在同一间皇室公墓,对此的解释是:摄政议会认为席安娜流着皇族的血液,而且她的继承权从来没被合法剥夺,所以她理应和妹妹葬在一起。这个信息告诉我们:席安娜通过政变篡夺皇位并非天方夜谭,她在议会中有支持者,只要她洗清谋杀亲妹的嫌弃,她是有可能成功即位的。
最后,从文本外部来说,如果这不是个夺权篡位的故事,为什么要以宫廷皇室为故事背景呢?仅仅只是谋财害命的话,街坊邻居的姐妹撕逼同样可以很精彩不是吗?
席安娜下的每一步棋都有其明确用意,她的卷土重来根本不是什么倒霉孩子被欺负过后报复社会,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希望通过暗杀实现权力转移的政变。席安娜的反叛非常彻底,她真正追求的是对女王统治的全面推翻,重新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相比席安娜,妹妹安娜女王的角色要简单得多,但也不是平板一块。
初登场的安娜给人的感觉舒服极了:作为女王,她优雅、从容、有担当、识大体;作为雇主,她正直、慷慨、讲信用、明事理;作为拍档,在协助主角追踪凶犯期间,她所展现出来的敏锐与果敢令人印象深刻,称之为女中豪杰也不为过;作为同伴,在化装舞会上,安娜跟裸体画家攀谈时所流露出来的亲切与俏皮,让人觉得仿佛看到了一个邻家姑娘……不管安娜切换成什么身份,她说话做事总是带着一份诚意,这对于一个身居高位的政治动物来说,简直可贵。
就这么个近乎完美的人,在席安娜的问题上,她失态了——面对敌人,她不冷静不自制;面对部下,她各种挖苦外加威胁。不知是处于亲情还是出于愧疚,她开始变得没有原则,为了袒护席安娜,甚至不惜生灵涂炭。这就是安娜的问题所在:如果你跟她保持距离,那么不管是共事还是私谊,她都是个值得信赖的伙伴。不仅如此,她的风度与教养还能让你感到如沐春风。但是,你最好不要离她太近。一旦戳中她的软肋或者踩到了她的禁区,安娜性格中情绪多变、是非不分的一面就显出来了。
席安娜死后,当杰洛特拿着字条去见安娜女王,告诉她席安娜的第五个暗杀目标就是她自己时,她彻底歇斯底里了。她咆哮的样子堪比泼妇骂街,与先前高雅端庄的女王形象判若两人。此时安娜女王的心理是值得玩味的,她之所以暴怒,原因有以下三种:
1.她蠢。女王根本不相信席安娜要杀她。她对姐姐的感情虽然强烈,但是缺乏深度,因为她对席安娜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安娜沉浸在自己YY出来的“姐妹情深”的戏码中无法自拔,她的眼泪既愚昧又廉价。
2.她不蠢,但是她很矛盾。女王之所以反应这么大,恰恰是因为她清楚地知道杰洛特所说就是事实。她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猜到了姐姐可能是密谋篡权,不过出于对姐姐的感情,她感性上拒绝承认这一点,加上当时证据不足,安娜几乎已经说服自己:姐姐只是在报复那些伤害过她的人罢了。当杰洛特带着确凿的证据把现实赤裸裸地摆在她面前时,她崩溃了,因为她好不容易建立的内心平衡再次坍塌。
3.她纯粹就是恶心递纸条这种行为。即便席安娜谋反属实,可她人已经死了,这个时候纠结真相有什么意义?女王已然失去自己的姐姐,现在连她心目中姐姐的形象也要一并剥夺吗?但凡懂点人情世故的,应该把纸条撕掉默默走开才是,你杰洛特非要跳出来戳穿这一切是想表达什么?你想说,席安娜是个坏蛋,死有余辜?安娜女王错怪了你,有眼无珠?你之所以做这种明显会给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的事,不就是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是个好人嘛?
安娜女王到底是哪种心理就见仁见智了,也可能三者皆有。然而不管她是出于何种心态,安娜与她所统治的陶森特都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呼应:
安娜的“姐妹情深”与陶森特的欣欣向荣,本质上都是一场自欺欺人的幻象,所谓美好不过是一戳即破的泡影。对于“美好”背后的巨大阴影,人们要么毫无察觉,要么视而不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评论区
共 9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