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现代语言的发展中,很多词都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偏离它原有的意思。尽管纠结定义是一件很傻的事情,可是这些词的原意还有很多老旧而且固执的人在使用,并且老旧固执的人还经常和现在滥用这些词的人发生冲突。
究其原因这些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化出来的用法和其本来的用法相差甚远,老的人觉得新人萌二啥都不懂,新人则觉得老人有装逼的嫌疑。
不过说起来这些词解释并没有什么的卵用,觉得纠结一个定义没什么意义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我们也都知道语言是在不断进化的,在变化的过程中他所包含的意思也是随着适用人群的不同在进化。人类的伟大在于人可以在自己的文明之中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语言,创造出新的词汇。
所以,不如就当这文为一个回顾,来看看这些词语变化的过程,与和它们变化之中所经历的时代变迁吧。
宅这个词是一个从日本传过来的外来语。在日文中“宅”则被称为おた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OTAKU”的意思。这个词最初在日语中有着“您”的意思。在1982年播出的《超时空要塞》个中有主角曾以“おたく”来称呼对方。后来,在1983年社会评论家中森明夫于漫画月刊《漫画ブリッコ》上连载的《「おたく」の研究》专栏中提出将特定的一类人称为OTAKU。
在当时,研究动画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新时代的动画人在老的动画人的基础上创造出很多优秀的作品。那个时代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时代。在富野由悠季创造出《高达》,河森正治创造出《超时空要塞》之后。动画和漫画文化便成为了一件能够拿出来光明正大说的事物。而自称为御宅族,有着对于动画和漫画的狂热,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然而一切的美景在1988年的宫崎勤杀人诱拐事件之后都逐渐化为了泡影。主流媒体抓住御宅族这个身份对于群体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御宅族成为了“反社会人格,心理变态,恋童癖”等等的代名词。被污名化的御宅族没有办法只能隐藏于社会之中。现在的我们很难说当时是因为大部分宅不善于言辞喜欢隐藏自己而造成的污名化,还是污名化之后这些宅不得不隐藏自己。
无论如何,在这之后宅这个词终于逐渐偏离其最初的轨迹,变成了一个近乎于贬义的词。这种贬义到现在仍然在影响着我们。而之后播出的《新世纪福音战士》以及后来的日剧《电车男》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把宅这个词所带有的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诠释。
有趣的是,当这个词逐渐传到中国之后,宅这个词的含义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喜欢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的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社会上会去把那些喜欢在家里打游戏或者看动画的人都称为宅。事实上,宅和NEET族(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本质上是对某种文化有着狂热的喜爱,后者则是没有工作,没有教育在家里待着不出门的啃老族。
相对于其他舶来语而言,宅这个词大概是最近10年以来传播最广的词语之一了。连老人现在都知道宅男是什么意思了。词语的大规模泛滥让宅已经早就不是原来所说的“某种文化现象的狂热爱好者”这个意思了。
在中国,“宅”这个字的发展是伴随着一胎化之后社会的变化所逐渐产生了。工作繁忙的家长和一个人在家的孩子,城市化的进程让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淡薄。而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更愿意在网上和人吐露心声,而在现实中则是封闭自己的内心。
这种情况下,喜欢待在家里的人越来越多,不愿意和人交流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娱乐产品的大幅度普及让在家进行娱乐变得越来越简单了,人更有理由呆在家里了。
词语的变化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点在“宅”这个词的社会衍生变化之中是最为明显的。人们交流方式,娱乐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到现在也在改变着“宅”这个词语。在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宅”这个字的贬义性质也在逐渐降低,慢慢的开始变成了一个中性词。
和宅有所不同,中二病这个词基本上是完全起源于网络,发源于网络并且在网络上逐渐扩大的。在1999年1月11日,日本搞笑艺人伊集院光主持的TBS广播节目《伊集院光のUP'S 深夜の馬鹿力》中,主持人把“中二病”这个词第一次明确的提出来并且进行了科普。在这之后这个词逐渐在网络上传播广泛开来。
“中二病”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一种在学生初中二年级左右的“青春期自我意识过剩”。这种自我意识过剩和青春期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小孩子想要成为大人,想要被当做大人看,另一方面小孩子却又实际上不是大人,只是装作大人,模仿大人而已。结果就是希望得到认同而做出各种奇怪的行为。
可是一旦真的被认同了,发病者又会希望自己不被认同。“中二病”主要的“症状”就在这种被认同和不被认同的情绪之间转换。所以这个时候,“发病者”会产生妄想和叛逆的情绪。并且他们会看什么都特别不顺眼,觉得自己比他人要高级。
中二病的表现按照分类有很多种。一般而言,最典型的“中二病”症状就是会把幻想的事物当做真实的事物来表现。他们会把动画,电影中所出现的内容当做真实的事情来相信,并且 当做真实存在的事物来演绎出来。前两年的京都动画,《中二病也要谈恋爱》就对这个现象有着特别露骨的诠释。
另一种“中二病”的现象则是会故作清高。比如说有的人会在“中二病”时期去和自己根本不爱喝的咖啡妆模作样,或者去听根本不喜欢的古典音乐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也会去反对主流,尽管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反对的到底是什么。
中二病是有时间限制的。只有在青春期的时候中二病才能被称为“病”。 到了长大了,再这么表现,一般我们就会把这样的人称为“傻逼”了 。而随着“中二”这个词的滥用,很多人会把动画和电影中的年轻人所带有的小情绪和叛逆的行为统称为中二病。事实上,这种小情绪并不能称为“中二”。他们只是年轻人在青春期时期的心理状态而已。
现代语境下,经常把这些年轻人在游戏,动画,影视作品中幼稚的表现称之为“中二”。但其实这种情况只是日本的一部分游戏和的动画创作者对于大世界观下人物叙事的不适应而已。他们习惯于让青春期的年轻人去在残酷的真实成人世界中表现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且把成人的心理状态想象成青春期的小孩一样。自然就显得很幼稚很傻了。但是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二,顶多算是傻。
不过,离开了中二的时期,再回头去看当时的样子,大部分中二病患者都不会承认自己曾经的中二吧。他们会嘲笑那个时候的自己,会羞于承认那时候的自己。可是,人都要长大。长大后,就算想要回到那时候去“中二”一点,也做不到了。年轻人对未知的世界有着幻想,逃避而拒绝成长,这本身就是有着时间限制的特权啊。
对于文学作品中主角的心理活动,因为无法产生共鸣而将其称为中二的这种行为,本质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童心的丧失。那个粉红色的大象早已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慢慢消失了。 这是一件好事情,一件平常的事情,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我们小时候看的觉得炫酷的画面,长大后看也就那么回事,大概就是如此吧。
如果说前面两个词汇的变迁仅仅只是在随着社会变迁,词语的本意发生变化的话。那么动漫这个词的滥用则要更严重一些。
动漫这个词的本质是和影视这个词是一样的。我们会说自己看了一部电影,看了一部电视剧,但是没有人正常人会说我们看了一部影视。动漫的本意是 包含了动画和漫画的。可是现在很多人会把看了一个动画的时候直接说看了一个动漫。
这个词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将动画和漫画混在了一起,在和人交流上会造成极大的不便。比如有人说我看了一个动漫,我就会很奇怪,你看的到底是漫画还是动画。而在研究一些有关于动画和漫画文化的内容上的时候,两者之间的混淆有会让人无法理解这个人到底想要说的是漫画还是动画。
中文的很多词语都是这样。很多词并没有具体到指的某个东西是什么,而是会给出一个限定范围的语义,在不同的环境下,这些词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和其他语言不同,中文更讲究在语境下的意思,而不是具体的单词的意义。
然而,语言是随着社会环境所变化的。动画片这个词曾经一度是“低龄向”的代名词。正因为如此,很多现在的学生会使用动漫这个词和动画片加以区分。所以在他们的口中。“动漫=动画”。而漫画则是漫画,说动画片则是特指那些低龄向动画。在这个情况下纠正这个词的含义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这个词的使用错误和使用习惯之间的割裂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二次元文化发展的割裂和断层。一部分的老“宅”喜欢用的词和新“宅”喜欢的内容之间呈现出极大的不同。他们在词语的使用上坚持着过去的用法,他们看不大上说着“动漫”的“小学生”。 但其实,这种看不起是一种挺傻的行为。
因为语言存在的目的在于交流。和什么样的人就应该说什么样的话,这样才最方便交流。对着将“动漫”默认为“动画”的小学生,一味的强调自己的语境下的所说的话,无法交流,这样反而是一种傲慢和偏见吧。
词语的使用者是人,接受词语的也是人。正是因为有着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词语才有了意义。任何词单独的存在都是毫无意义的。正因为如此,词语的含义会发生改变。它们的改变反映的实质上是社会环境的改变。
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在词语的含义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纠结于词语具体的含义或许已经毫无意义,只是在追忆的过程中,我们或能了解一点他最初的来源,不至于在查阅过去的资料时毫无头绪。
评论区
共 19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