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现今的ACG领域,猫耳娘这一形象已经作为萌文化的典型而广为人知。但猫耳娘是如何诞生的?又为何受人喜爱?今天,笔者想就这些问题,向大家分享一些微小的见解。
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认为,不同种族的人类不仅在生理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在心理上也有着极为相似的结构,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人类都经历过类似的心理发展阶段。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原始信仰普遍存在于所有人类族群中。而在原始信仰的观念中,万物有灵是其核心观念。因此在原始人眼中,山川树木,飞禽走兽乃至天地万物都拥有灵魂,其中对动物的膜拜即是原始信仰中重要的一环。
乔治·弗雷泽在《金枝》中进一步解释了原始人类对动物信仰的原因。第一,在原始人看来,祖先的灵魂会以动物的形式归来。在祖尼人的观念中,龟在每年特定时期会成为亲属灵魂回归的媒介。他们以各种仪式礼遇这些龟,在表达完毕对亲人的思绪之后杀死它们,以便让亲属的灵魂回到死者的世界。第二,动物被视为神的使者。阿伊努人在宰杀鹰之前会在鹰的耳边细语,希望鹰的灵魂抵达神界之后能在神的面前为族人多多美言。第三,动物自身即为神或是神的化身。希腊神话中宙斯化牛、澳大利亚原始部落对图腾动物的崇拜等皆是此观念的体现。
出于对动物的崇拜,人类为这些生灵筑造了各式各样的塑像,举办了奇异诡谲的仪式,这些信仰最终将构成我们熟知的猫耳娘形象的间接起源。
伴随着人类理性思维发展和对自我的认识,原始信仰中动物神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人类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神的外形开始出现人类的特征,半人半兽神开始出现。
假如牛、马和狮子都有手,并能像人一样作画和雕塑,它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模样,马画出、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画出、塑出狮形的神像了。——色诺芬尼
贝斯特是埃及人信奉的猫神,象征着月亮和女性的魅力,在画像中常以猫首人身的女性形象出现。猫妩媚的身姿很自然地让人们将其与女性联系起来,而猫的夜行性又使猫与月亮之间产生了神秘的联系。在许多文化中,月亮与女性都被视为一种阴性的象征,由于女性月经与月亮盈缺之间的关系,月亮被视为女性的神,因此月神在许多神话中都是女性。这样一来,埃及神话中猫、月亮、女性三位一体的形象就诞生了。
《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中记述了未被道教佛教大规模修正的西王母形象,可以看出此时的西王母是典型的半人半兽神,体现着中国原始神话的遗风。
无论是贝斯特还是西王母,我们似乎从这些人兽结合的神灵中隐约感受到了一类崭新形象的萌芽。
回顾了原始信仰,让我们将视线转到猫耳娘的诞生地——日本。当更为社会化、规范化的宗教逐渐取代原始的自然信仰时,这些半人半兽的神或是登堂入室,转化为更高高在上的神灵;或是从历史的舞台默默退场;或是从神的宝座上跌落,成为民间故事中的常客。
日本的猫妖有着种种特异能力,它们能够变化为人、说人话、依附于人、控制尸体等等。最早对猫妖的记述可追溯至镰仓时期藤原定家在他的日记《明月记》中记载的故事。书中记录的猫妖“其目如猫,体大如犬”,但并未展现猫妖所“妖”之处,结合该猫妖在一夜间杀死数人的描述,学者多认为藤原定家笔下的猫妖有可能是感染了狂犬病的某种野兽。在这一时期,猫妖似乎更像“妖猫”,它们只是一种邪恶的野兽。真正意义上对猫妖的记录在江户时期大量出现,各类随笔和怪谈集中都出现了相关的故事。
猫又是猫妖中的一个典型形象,事实上两者之间的界限十分暧昧,有时可相互等同。江户时期的《宿直草》和《曾呂利物語》等怪谈集中对猫又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当猫活过一定年数(一般认为是10年)时就会长出第二条尾巴并获得妖力,可以自由变化为人。这与中国精怪故事中动物经过长时间修炼以获得人身的情节有很大的相似性。
此猫娘非彼猫娘,而是猫妖的一种。《絵本小夜時雨》中记载了一则名为阿州奇女的故事,故事中的女子长着猫一般的舌头,有舔舐他人身体的怪癖,因而被称为猫娘。另据《安政雑記》的内容,猫娘在行为上几乎与猫无异,她喜食生鱼,善于捕鼠,终日飞驰于房檐屋顶。
江户时期是日本妖怪文化史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妖怪在造型化方面发展迅速,各类画卷、画册上都出现了大量生动形象的妖怪。艺术家根据古代文献和民间传说创造了一大批传世作品,如鸟山石燕的《画図百鬼夜行》,这些更为直观的图像资源也成为了后世文艺创作的重要参考。
读者们可能已经注意到,无论是上文提到的猫神还是猫妖与ACG领域的猫耳娘形象之间可谓是有着天壤之别,这些古代形象更多的是人类与猫简单粗暴的拼接,一些在很大程度上以猫为主体的怪物,以及在行为上令人毛骨悚然的怪人。它们想要进化成我们熟悉的可爱猫耳娘还需要一块重要的拼图——萌化。其中,猫耳这一要素对猫属性萌娘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并非所有猫属性萌娘皆有猫耳,如下文将提到的《鬼太郎》系列中的猫娘)
最早的猫耳角色可能是由日本文学家宫泽贤治创造的。宫泽贤治在童话故事《水仙月の四日》塑造了有着一头白发、长着猫的尖耳的雪之魔女雪婆んご。
《水仙月の四日》:雪婆んごの、ぼやぼやつめたい白髪は、雪と風とのなかで渦になりました。どんどんかける黒雲の間から、その尖つた耳と、ぎらぎら光る黄金の眼も見えます。
这一形象绝非是宫泽贤治的凭空创造。从原始信仰到民间传说再到大众文化,猫妖这一“原型”早已留存在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中国神话学家叶舒宪曾说:“艺术家把握住这些意象,把他们从无意识的深渊中发掘出来,赋予意识的价值,并经过转化使之能为他同时代人的心灵所接受。”也就是说,宫泽贤治通过对原始意象进行一系列置换变形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意象。至于宫泽贤治为何会以添上一对猫耳的形式来塑造角色,恐怕只有神知道了。当然,想必宫泽贤治也不会预料到猫耳最终竟成了ACG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猫耳娘的代表是大岛弓子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漫画《绵之国星》中的主角琪比。故事讲述了小猫琪比与人类共同生活,最终踏上寻找自我的历程。本作中琪比的形象可以说为猫耳娘形象提供了一个范本——以人类为主体的外貌,辅之以猫耳和猫尾等猫的形象标志;与猫类似的行为举止(尤其是琪比“喵喵”的叫声在之后转化成了猫耳属性角色说话时句尾带“喵”的习惯)。琪比这一形象在外形设计上与《水仙月の四日》中的雪婆んご非常相似,大岛弓子可能受到了宫泽贤治作品的影响。
与大岛弓子不同,被誉为“妖怪博士”的漫画家水木茂似乎是直接从日本传统的民间故事中汲取灵感创造了猫娘这一角色。猫娘在最初登场时甚至没有名字,但猫娘人气的火爆随后使其成为了主角团的固定角色。同时,猫娘的形象也与动画的潮流一致,越来越偏向萌化。值得一提的是,与琪比不同,《鬼太郎》中的猫娘在外形上并没有加入猫的特点,水木茂塑造这一角色时更注重其在行为性格上与猫的相似性,因此《鬼太郎》中的猫娘是没有猫耳的。
猫娘作为一种自民间传说传承至今的形象与诞生于ACG文化的猫耳娘的内涵自然是不一致的,但在ACG领域中两者的界限却日益模糊,如今的作品中似乎鲜有不带有猫耳或类似特色的猫娘形象,也就是说猫耳娘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与猫娘重合了。但是,猫娘更多地是日本传说中的妖怪萌化后在ACG作品中体现,她们不一定会被添上猫耳,而猫耳娘的身份则更为灵活。如今的猫耳成为了一种标签性的要素,它可以作为萌属性出现在各类角色身上。这些猫的要素只起到点缀作用,角色的主体依然是日系动漫美少女的形象,这一类特殊的角色有时也被称为“伪猫耳娘”。
由于本文是“猫耳娘发展史”,因此下文将着重对ACG中各类猫耳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ACG中的猫耳娘可大致分为三类:作为种族或生物的猫耳娘(包括猫的直接拟人化);人类由于某些原因(如被附体)转化而成为猫耳娘;上文提到的伪猫耳娘。
这些猫耳娘是天生的,她们或是猫妖,或是幻想作品中的亚人种族,有些可能具有诸如妖力的特殊能力,有些仅仅在外形上与人类有别。
ACG作品中有时会出现人类被猫附体成为猫耳娘,或是由于各种原因被改造成猫耳娘等情况,这类本体是人类的猫耳娘也可算作猫耳娘的一种类别。
近年来,ACG中伪猫耳娘角色的数量呈增长趋势。这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本就美丽动人的女角色加上作为萌的象征的猫耳自然是如虎添翼。猫耳已经脱离猫耳娘成为一种单独的萌点被符号化,可以自由添加于不同角色来增加萌度。通过使用发卡、带上假猫耳、扎出猫耳发型等方式,ACG作品中越来越多的女角色加入了伪猫耳娘的大家庭。
猫耳文化的火爆甚至突破了次元壁障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多的猫耳娘cosplay出现在各地漫展,人们也乐于购买使用作为装饰的猫耳头箍,猫耳风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厂商也积极开发各类猫耳周边产品。
上文已经粗略地梳理了猫耳娘的发展历程,那么我们不经要问:我们为什么喜欢猫耳娘?她们身上究竟有什么吸引着我们?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
人类最早在10000年前就开始了与猫共同的生活,至于猫究竟有没有被驯化,学界仍有争议。同时,猫尽管有捕鼠能力,但与人类驯化的其他家畜相比,猫的利用价值着实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动物确实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猫有着复杂的性格构成,他们时而温顺可人,时而冷酷高傲,有时能在主人膝头睡上一整天,有时又会连续数日不归,二元对立在猫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猫的这种神秘性给古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因此各种关于猫的传说奇闻便源源不断地产生了。而探求未知的本能又使人类拜倒于喵星人的爪下,无数猫奴也源源不断地产生了。
动物学家认为,猫的面部特征与婴幼儿十分类似,能够激发人类内心深处的某些原始情感,这一现象被称为可爱回应。看着可爱的猫咪,一股暖流从内心冉冉升起。另外,猫的面部肌肉远少于狗,这使猫无法做出丰富的表情,因此猫无论什么时候看上去都是同一个表情。这一特征使人类能够自由地将内心情感投射于猫,并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对猫的心理状态的解释权。人们往往让猫咪想其所想,从而达成人猫之间的共情,这无疑加深了人类对猫的好感。总的来说,人类本能的对猫的喜爱潜移默化中加深了我们对猫耳娘的兴趣。
自神话时代起,女性与猫就一直被联系在一起。据说古埃及女性所画的眼线就在于对猫进行模仿,中世纪欧洲认为女巫能够变成猫,现代的模特走的仍然是“猫步”。一方面,猫窈窕的身姿、灵活而又优雅的动作、神秘的习性,这些自古就是男性对女性的至高要求。然而这样的女子在俗世中恐怕难得一遇,于是文人墨客们开始有意识地在创作过程中将女性与猫融合在一起借以排遣内心的寂寞。或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猫在传统文化中常与性联系在一起。贝斯特在埃及神话中还兼有性*女神的身份,pussy一词在英语中有着明确的性指示,日本俗语中也有着诸如“偷腥猫”这样的描述。猫与性之间被划上了一条隐隐约约的等号,猫的形象成为了一个可以激起性欲的符号。猫与女性的这层关系给猫耳娘增添了几分朦胧的色情感,更激发了人们(尤其是男性)对她们的兴趣。
从根本上来说,猫耳娘是一种异己性形象,无论猫耳娘的本体是否为人类,她们在形象上终究与人类有着差异。人类需要创造异己性形象,因为只有“他者”出现,人类才可以真正认识自我。欧洲人在大航海时期之前,通过创造大量的异形人种来想象居住在遥远大陆的居民。可以说,所有的拟人妖怪都是基于异己观念创造的,或是为了区分本族与异族,或是为了区分人与自然。异己性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结合日本文化中的猫妖形象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猫妖几乎完全是负面角色,到了江户时期出现了喜好恶作剧的猫又形象,现代猫耳娘则是人见人爱的萌娘角色。人类对异己形象总体上越来越包容,是人类对多元文化观念认同的体现,是人类与自然关系改善的佐证。
从异己性我们还可以引申出猫耳娘受欢迎的另一原因——对异域风情的追求。人们总是对未知充满好奇,或是希望从早已厌烦的现实中解脱出来,这就为异域风情提供了发挥的舞台。ACG世界中有着大量的幻想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精灵、矮人、兽人这样的幻想种族。同样的,猫人族的他者性特征能够为作品的幻想性增光添彩,满足人们对异域风情的追求。换句话说,猫人族的出现能够使幻想世界更为真实鲜活。看到那对尖耳,你将意识到自己已身处幻想的世界。
我们或许会注意到,标榜理性文明的现代社会似乎对巫术、魔法、神话的兴趣不断升温,我们是否想过人们为何会认同这些内容。
人类有两种并存的精神状态:一种是理性-逻辑的(rational-logical);另一种是神秘的(mystical)。——列维-布留尔
启蒙运动和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走上了理性之路,但神秘的思维并没有消亡,它化为一个幽灵游荡在我们身边。在这一幽灵的指引下,我们开始期盼逃离枯燥乏味的现代社会,开始否认现代文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想由此诞生。通过创造猫耳娘这样来源于前文明时期的形象,通过欣赏这些角色的魅力,我们试图遁入那个文明初开原始世界,在其中享受片刻的宁静。就如同哈利·波特穿过 9¾站台那样,他逃离了麻瓜世界,回到了属于自己的魔法世界。
对于猫耳娘的介绍就先到此为止吧。ACG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梦幻的世界,女性和猫在这个神奇的世界中相互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为我们带来了可爱的猫耳娘。未来的猫耳娘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是否会在ACG作品中看到更多富有魅力的猫耳娘?甚至我们是否会借助基因技术制造出真正的猫耳娘?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评论区
共 5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