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作为这世界上目前最先进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军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军队学习的榜样和竞争对手。过去的一百年里几乎每个十年美军都参加了战争或进行公开的武装军事行动。而作为最基础也是和战斗最直接相关的军事装备,美军的军服和装具也随着战事的变化高速发展。本文将为大家概略介绍二战之后美军的作战服和和单兵装备的发展变化。但实际上每个小部分拿出来展开都够一篇大稿甚至成书,限于篇幅有限无法一一详细描述,只能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或标志性的装备介绍。
由于习惯性地往文章里塞了太多大多数读者可能并不关心的内(ban)容(ben),导致上篇文章长度直接HOLD不住了。下篇我尽量减少这类内容,还请广大读者老爷共同监督。
丛林迷彩BDU作战服(Battle Dress Uniform)
作为一代经典作战服,BDU肯定是要放在第一个说的。
四色丛林的BDU在80年代初正式定型,版型简化自70年代的“RDF作战服”,去掉了肩背部的补强和口袋中间的扩容褶皱。而迷彩图案实际上仍然沿用自ERDL迷彩,但将图案放大了60%,并且修改了配色。BDU的配发结束了之前作战服和工作服区分的局面,全军配发,不分军种。
由于配发使用的时间很长,BDU有数个不同版本。最初的版本只有5050斜纹布面料(50%棉、50%尼龙,一种常用的军服面料),大翻领款式。1983年入侵格林纳达“紧急暴怒”(Operation Urgent Fury)行动之后,士兵普遍反映这种面料太厚,于是增加了纯棉的防撕裂格子布版本,将领子改回小翻领样式。而后配发的BDU则有防撕裂格子布、斜纹布两种布料并存,面料成分为纯棉或5050两种。
时至今日,虽然千禧年之后美军各个军种先后都研发了自己的数码迷彩作战服代替BDU,但这一经典迷彩并没有随之退出现役,反而还一直活跃在热点地区。
六色沙漠迷彩DBDU作战服(Desert Battle Dress Uniform)
可能有些出乎各位的意料,六色沙漠这种迷彩虽然是在1990到1991年之间的海湾战争和索马里“哥特蛇”行动(还记得《黑鹰坠落》么?)大量出镜,但它实际上早在70年代初期就已经投入使用了。不过最初六沙迷彩作战服并非美军自己使用,而是作为军事援助物资提供给中东大土豪沙特阿拉伯陆军。
根据仓储号查询结果,六沙迷彩作为美军自己的作战服是从1980年开始的,首次使用则是在1981年和美国和埃及的“亮星”联合军事演习上。不过由于整个80年代美军就没多少在沙漠地区的武装军事行动,所以直到海湾战争之前,六沙迷彩都没多少出镜的机会。这种以美国中西部沙漠地区为参考的迷彩直到1990年的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的时候,随着人类史上第一次媒体全程直播的战争才广为人知。
小时候关注军事的七零后八零后应该都有印象,当时电视上关于海湾战争的报道可谓铺天盖,使得六沙迷彩、PASGT单兵护甲系统、SWDG风镜以及ALICE装具一度成为人们心目中“美国大兵”的标准行头。
夜间迷彩罩衣(Night Camouflage Desert Parka)
夜间迷彩是美军在七十年代研制的专门针对夜视仪的迷彩,不仅面料经过降低红外特征的特殊处理,夜间迷彩颜色和图案和其他大多数迷彩也有很大的区别。这种特殊的迷彩是专门针对第二代夜视仪技术的,研发的战略意图很明显:苏联。
虽然夜间迷彩主要针对夜视仪,但其暗色调低对比度迷彩图案本身在夜间就有很好的隐蔽性能。所以不仅是在海湾战争期间,到了千禧年之后仍然能见到特战人员穿着它出没于阿富汗和伊拉克。
不仅是这件迷彩,冷战时期美军在单兵装备这块也没少自己吓唬自己。举个常见的例子。美国自己最先搞出实用化的反人员激光炫目致盲武器,担心苏联也会搞类似的玩意,于是从80年代开始研发能防激光的镜片,最后成品就是带激光防护的SWDG、BLPS和SPECS护目镜,这些护目镜在90年代成为全军配发的装备。然而实际上这些绿色或棕色防激光镜片在战场上根本没有机会发挥其设计用途。
集成化单兵作战装具系统IIFS(Individual Integrated Fighting System)
IIFS是美军从80年代初开始研发的用以代替ALICE装具的解决方案。这套玩意最初的野心很大,包括了装具、背包、睡具、伪装服、作战靴等很多东西,和60年代的LICLOE项目有点像。但最后被砍的砍、分出去的分出去,等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终于产出成品,开始配发部队的时候,就剩下背心和背包两个部分了。嗯,从最后结果来看,和LINCLOE项目也有点像……
正如上文所说,IIFS包括背心和背包两个子系统。其中背心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TLBV(Tactical Load Bearing Vest,战术承载背心)。TLBV结构比较简单,分为左右承载面板、H型背带和后片三部分组成,采用H型承载结构。一般需要配合ALICE的承载腰带一起使用。左右承载面板之间用插扣开合,和后片用穿绳连接,尺码可调。IIFS里有两种TLBV,分别是步枪手背心和榴弹手背心。
步枪手背心带有四个步枪弹匣包和两个手雷包,总共可携带一个弹药基数总共6个30发M16步枪弹匣和两枚M67手雷。最初配发的时候步枪手TLBV的口袋是垂直缝在承载面板上。1994年起改为倾斜放置,承载面板本体也从尼龙布改成尼龙网面材料,改进后的TLBV被称为ETLBV(Enhanced Tactical Load Bearing Vest)。两种版本的步枪手TLBV在国内一般被称为直袋版TLBV和斜袋版TLBV。
榴弹手TLBV有18个独立的榴弹口袋,可携带14枚40mm高爆榴弹和4枚特种榴弹(照明弹、信号弹、非致命弹等弹体较长的40mm榴弹)。榴弹TLBV使用似乎并不是很多。
由于配发量大,公发的TLBV背心在一线有很多用法。比如从步枪手背心和榴弹手背心各拆一半拼凑成新背心,既能携带步枪弹药,也能携带40mm榴弹,很适合M203射手。也有将背心的附包部分拆下来改成腿挂,或者将H型承载结构单独拆出来作为承载背带代替ALICE的Y带。
和ALICE装具一样TLBV也是一种成功的装具设计,不仅影响了美军后续20年的背心类装具设计(说白了就是懒得再设计新的),以此为基础结构的商业版产品更是层出不穷。现在能叫得上名字的老牌装备品牌,什么EI、BHI、SOE、LBT、ABA、AWS,在八九十年代都以TLBV为蓝本,设计生产过自家版本的LBV类产品——现成的开源设计,不用白不用啊。
最后多说一句,TLBV和FPLIF各自都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别称,分别叫LBV88和CFP90。这实际上是装具研发时期的委托生产商Lowe Alpine公司生产的同款商业版产品的商品代号,并非制式型号名称。
IIFS系统里的背包名叫FPLIF(Field Pack, Large, with Internal Frame,带有内框架支撑的大型野战背包)。相对于TLBV的成功,FPLIF就显得很菜了。
FPLIF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代替ALICE系统的大号和中号背包,其基础设计来自Lowe Alpine公司的一款民用登山背包,成品继承了原型设计大部分优点:背负系统尺码可调,以适应不同身高的士兵、带有内框架支撑背负体验比ALICE的外框架支撑更舒适。
听着挺好,但实际配发的时候很快就暴露出问题:比如背部散热性能差,这是内框架支撑系统自身的缺点,但这恰好是ALICE背囊采用的外框架支撑结构的长处;满载后背负舒适度差;由于其民用背包的血统,导致包体太长难以用于伞降行动。因为伞降行动携带背包时,在跳出机舱之前要用专用的挂具把背包倒挂在身前,背包太长会拖到地上;粗糙的工艺和低劣的构件质量也使其没能发挥全部的设计性能。直到最后,FPLIF也没能完全代替ALICE背囊,但神奇的是就这样烂的背包,美军一直到近十年还有合同,有东西生产出来但没见有人用,真是奇怪。
地面单位单兵护甲系统PASGT(Personal Armor System for Ground Troops)
1982年开始使用的单兵护甲系统,包括单兵护甲和头盔两部分。我们先来说说护甲部分。
PASGT单兵护甲是美军使用的第一套采用凯夫拉纤维织物作为防护材料的护甲,防护等级达到NIJ III-A级,可抵挡9mm手枪弹和爆炸破片。版型设计继承自M69单兵护甲,保留了前襟开合和口袋的设计,增加了护肩结构,将抽绳收紧调节尺码改成弹力带,颜色改为四色丛林迷彩,另有六沙和三沙两种迷彩外罩可选。
PASGT于1982年正式配发,并在1983年入侵格林纳达的“紧急暴怒”行动中首次亮相,并在后来美军的历次军事行动中屡屡上镜。一直到2000年初才逐渐被OTV代替。
三沙沙漠迷彩作战服DCU(Desert Camouflage Unifrom)
普遍观点都认为,三色沙漠迷彩出现在海湾战争之后。因为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发现六沙迷彩在中东沙漠地区伪装效果不好,针对这种环境改进的。但实际上三沙迷彩早在海湾战争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甚至就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就已经有少量使用了。然而海湾战争时期三沙迷彩并未大量使用。
不仅是大官身上这件ECWCS,三沙迷彩的M65夹克的仓储号指派时间是1989年,比作战服还要早一年。
写到这儿多说一句,老美特别喜欢搞这种意思看着差不多但完全是不同东西的缩写。比如六沙迷彩作战服DBDU(Desert Battle Dress Uniform)和三沙迷彩作战服DCU(Desert Camouflage Uniform),光看名字鬼能知道这俩有啥区别啊!
模块化轻量化承载装具系统MOLLE / MOLLE II(Modular Lightweight Load-carrying Equipment)
如果说美国陆军有什么伟大的发明的话,MOLLE一定是其中之一。
MOLLE于1997年开始配发,包括组合式背囊、巡逻背包、承载背心以及配套的各种附包。最初主要配发给陆军精锐单位和驻防海外基地的陆战队试用。两年之后,经过改进的MOLLE II装具开始批量配发陆军和陆战队基层单位,并一直用到现在。
MOLLE系统最成功的一点,是引入了梯状附包挂载系统PALS(Pouch Attachment Ladder System)。如名称所说,这是一种用于挂挂载附包的结构,它的引入为装具的模块化带来了空前的可能性。
在PALS之前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的装具模块化方案,并且都有实用化的成品。比如最常见的滑动铁卡固定附包、魔术贴+按扣固定附包甚至整块装具面板替换等。这些方案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挂载不稳固、重量大、自由度低、容易掉落等。而PALS几乎解决了所有这些问题,所以它的出现基本上终结了一切其他的装具模块化方案,其后出现的装具模块化设计无不是在PALS的设计基础设计上进行改进和优化。
PALS的基本设计包括挂载面和附包背面的挂载结构。挂载面是由间距一英寸、宽度也是一英寸的平行的尼龙织带缝制而成,织带上有等距分隔;而附包背面也有类似的结构,但多了按扣开合的模组条。挂载附包只需将附包的模组条交替穿过挂载面和附包背面的织带,最后扣上按扣即可。
由于最初PALS是依托MOLLE装具系统存在的,所以很快”MOLLE“就成了”PALS“的代名词。时至今日,PALS已经成为各国军队单兵装具的标配设计。
为了方便士兵快速掌握新装具的使用方法,陆军专门录制了一段装具使用教学视频,以VHS录像带的形式随MOLLE装具一同配发。
MOLLE系统配发之后,有很多商业装具品牌都以此为基础,研发各种兼容的改进型产品。如圣灵的LCS、战术裁缝的MALICE塑料条(“仇恨条”)、BHI的S.T.R.I.K.E SPEED CLIPS、FIRST SPEAR的6/12和9/6等。这些产品主要针对重量和方便拆装方面对原有设计进行优化。
MOLLE/MOLLE II装具里有一件名为FLC(Fighting Load Carrier)的承载背心,它实际上就是TLBV的延续。主体由缀满PALS织带的背心左右片和腰封组成,可自由挂载附包。早期版本还保留了插扣开合,后来改为拉链。由于早期OTV单兵护甲是没有PALS织带的,需要配合这件装具一起使用。而后来生产的OTV虽然加上了PALS织带,但由于其自身带防护层有一定重量,挂满附包之后穿脱不便,使用FLC这种单独的装具背心也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MOLLE II装具系统本身在使用中也不断改进。比如承载背心改进成拉链式、分体式背囊改为带内分隔的一体式、引入新的迷彩和颜色(三沙迷彩、陆战队狼棕色、陆军UCP迷彩、陆军OCP迷彩等)等。而陆军在使用过程中还陆续将新装具纳入MOLLE II,在后文会进行详细介绍
外穿型战术背心OTV(Outer Tactical Vest)
OTV的基础设计延续自PASGT单兵护甲,去掉了原来的护肩,加入了腹股沟防护组件。说到这玩意我多说两句。腹股沟防护组件其实就是护裆,但不要认为这玩意是守护你下半辈子xing福用的。如名称所说,它的作用是防护腹股沟部位。这个位置有股动脉和髋关节,而且位置很刁钻,一旦腹股沟位置的股动脉中弹破裂,很难实施有效的止血措施。还记得电影《黑鹰坠落》里那个因为腹股沟中弹导致失血过多阵亡的游骑兵么?而髋关节中弹也会直接导致人员丧失行动能力。
和PASGT一样,OTV战术背心原配凯夫拉防弹层,自带NIJ III-A级防护能力(可抵挡爆炸破片和9mm手枪弹)。可另外插入SAPI(Small Arms Protective Insert,轻武器防弹插板)将防护能力进一步提升到NIJ IV级(可抵挡.357 Magnum和7.62 NATO步枪弹)。
前襟开合的设计有个缺点,就是背心前片中线开合位置不能挂附包。作为单纯的护甲可能还好,但作为装具就有问题了。不光OTV有这问题,配发的FLC背心也是,所以伊拉克战争中有很多美军士兵自购了商业版的装具背心穿在外面,当时最受欢迎产品的是BHI公司产的突击侦察胸挂(Commando Reconnaissance Chest Rig / CRCH)。
陆军ACU作战服(Army Combat Uniform)
ACU是陆军从2004年开始配发使用用以代替BDU的数码迷彩作战服。其迷彩图案名为通用迷彩图案(Universal Camouflage Pattern / UCP)。我估计稍微关注军品的多少也了解一点,其实就算不了解也能看得出来:这迷彩是特么在哪用的啊!
UCP迷彩一直有个“月面迷彩”的外号,意思是只有月球表面才是这种迷彩的设计环境。实际上这种看着就不靠谱的迷彩也确实没用正常手段中标。UCP是当初进行新迷彩选型的时候在最后阶段“走后门”中标的。有关这里面的猫腻就多了去了,再有一篇这么长的文章都说不完,这里暂且省略。
ACU改用拉链和魔术贴穿脱;领子改成小翻领;取消了下摆口袋,将胸部口袋改成45度倾斜;胸部正中设置粘贴军衔魔术贴章的位置;两袖上臂位置设置口袋,口袋外表面有魔术贴,用于粘贴单位章和弯条;在配发的头几年ACU的技能章采用暗色金属章,而后改回BDU那样,用布章缝在左胸口袋上方。ACU的面料有普通的5050防撕裂格子布和阻燃格子布两种。
陆军阻燃作战服ACS(Army Combat Suit)
ACS是陆军在2007年开始配发的阻燃作战服。其特点是全阻燃面料,躯干部位采用没有迷彩的弹力排汗面料,专为配合防弹衣穿着。
这玩意,包括陆战队的FROG,都是美军在伊拉克挨IED炸出来的经验。车辆受损燃烧,乘员无法尽快脱出造成的烧伤非常多。
陆战队MCCUU作战/工作服MCCUU(Marine Corps Combat Utility Uniform)
MCCUU是USMC现役的作战服,使用的迷彩图案叫MARPAT(MARine PATtern,陆战队迷彩图案),有数码沙漠和数码丛林两个版本,根据战区或驻地的环境选择。一般来说驻扎在热带或沙漠荒漠环境的陆战队使用数码沙漠迷彩,驻扎在温带、寒带或丛林环境的陆战队使用数码丛林迷彩。MCCUU于04年10月正式列装陆战队,取代了之前各军种通用的BDU作战服。
MCCUU继承了BDU本体款式,保留了纽扣开合;上衣取消了下摆口袋,将胸部口袋改为30度倾斜;两袖上臂增设手臂口袋。
陆战队阻燃作战服系统FROG(Flame Resistant Organizational Gear)
FROG是陆战队从2007年开始使用的一套阻燃作战服系统。和陆军的ACS不同的是,FROG是一套完整的分层作战服系统,完整组件包括夏季作战服、冬季作战服、薄厚两种头套、手套和内衣裤等,所有组件都是阻燃的。
FROG和ACS一样,也是为了中东险恶的作战环境而生。
OTV在伊拉克战场上暴露出不少问题:它的设计并未考虑过多的人体工程学因素,导致所有重量几乎全部都压在肩膀上,即便收到最紧也不能有效解决;而背心肩部和胁侧的防护漏洞更是让美军在伊拉克付出了血的代价。因此在2005年的时候,针对OTV背心前后片结合部位的漏洞,美军发起了一项紧急招标,为OTV背心增设侧面防护组件。而与此同时,当时的市面上已经有了一些商业版的OTV侧面增强组件销售,不少士兵自购使用。
除了侧面防护组件,陆战队在此之前还搞过一套名为护甲防护增强系统的(Armor Protective Enhancement System,APES)凯夫拉护肩组件,包括护肩和内插式护肋,用于弥补肩部和腋下的防护漏洞。
由于OTV的种种缺点,美军最终放弃了OTV单兵护甲。陆军和陆战队在2007年起各自采用新型单兵护甲。
陆军改进型外穿式战术背心IOTV(Improved Outer Tactical Vest)
2007年,陆军采用IOTV作为OTV的代替品配发部队。虽说名字叫IOTV,但实际上它的结构和OTV已经大相径庭。IOTV带有快拆系统,拉出领口帖军衔那个位置下面的拉索,即可将背心快速拆成前后两片;IOTV自带NIJ III-A级凯夫拉内衬,前后片还可插入ESAPI防弹陶瓷板将防护等级提升到NIJ IV级;此外IOTV还集成了完整的肩部防护和肋部防护组件,两肋部位也可插入ESAPI防弹陶瓷板。
陆战队模块化战术背心MTV(Modular Tactical Vest)
陆军换了IOTV,陆战队自然也不能落后。也是2007年,陆战队装备了MTV防弹背心代替OTV。MTV和IOTV的防护能力一样,同样也带有快拆功能,快拆拉环位于两肋下缘,可将背心的腰封从后片中间断开,再解开肩部的插扣即可将背心脱下。和IOTV相比,MTV没有肩部防护组件,但也有肋部防护。这些都是之前OTV单兵护甲所欠缺的地方。
陆战队可扩展防弹承载背心SPC(Marine Scalable Plate Carrier)
MTV虽然防护全面,但自重也十分可观。插入四块ESAPI陶瓷防弹板之后总重直逼20公斤,这还没算装具和弹药。而在应对低强度冲突的时候没有必要采用重型防护。因此SPC防弹背心应运而生。
SPC从2008年底开始配发,较MTV轻了非常多。它自带不可拆卸的凯夫拉内衬,也可插入防弹板。SPC原配没有护裆组件,但预留了安装护裆的接口,可使用MTV防弹背心的护裆。
陆战队改进型模块化战术背心/防弹板承载平台IMTV/PC(Improved Modular Tactical Vest / Plate Carrier)
IMTV/PC可以看做是MTV和SPC折中的产物。实际上如果将SPC的腰封换成MTV的快拆腰封,差不多就是这个东西了。IMTV/PC兼顾了MTV的防护能力和快拆能力,以及SPC的轻量化。是目前陆战队现役的防弹背心。
陆战队ILBE背包系统(Improved Load Bearing Equipment)
陆战队用MOLLE II用了没多久,就发现背囊的塑料背架实在太容易损坏了。这主要是因为陆战队单兵作战任务强度比陆军大。因此在2003年的时候,陆战队采用了一套新型的背包系统,就是我们熟悉的ILBE了。
ILBE背包系统以始祖鸟(Arc'teryx)品牌的BORA 95和Charlie系列背包为原型,颜色改用陆战队专用的丛林MARPAT数码迷彩。生产商则是美国老牌军服供应商Propper和著名的运动水袋品牌Camelbak。
ILBE在2007年的时候有过一次改进,统一了背包上扣具的规格和辅料颜色,将水袋改为以色列Source公司的WXP军用系列水袋。
除了背包,从2007年底陆战队另外配发了一套属于ILBE系统的战斗附包系统。相对于725D尼龙面料的MOLLE II,新配发的这套战斗附包主要以1000D为面料,更加耐用的同时也解决了MOLLE II附包面料太软,装入弹药之后下垂晃动的问题。
ILBE主包和其原型户外背包一样,采用内框架支撑系统,背负系统较为舒适。但也有很多缺点:成本高、自重大、无法和防弹背心良好配合而且会引起腰膝疼痛等。于是从2012年起,陆战队换用新型的背包系统:陆战队背包系统。
2009年9月,陆军提出了一项关于背包的需求,需要一种能够支持一天到三天持续作战行动的背包。在这种需求下,MOLLE II的突击包太小不够用,主包又太大。因此容量介于突击包和主包之间的中号背包应运而生。
中号背包在2011年正式定型配发。它采用U型外框架支持结构,50L容量。主仓采用拉链开合,正面外侧上下排列着两个副仓。背包两侧和下副仓外侧有PALS织带,可外挂其他附包扩展容量补充分隔。
虽然设计出发点很好,但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问题。我在美国陆军装备信息网站上中号背包的介绍页里看到一位士兵评论。根据他的自我介绍,这是一位服役16年的陆军老兵,两次部署到阿富汗地区。他指出中号背包的容量仍然不够支持三天的持续无补给的巡逻任务,很多物资不得不用MOLLE附包挂在外面。这是最凑合的方式,外挂附包装物资不如装在包本体内稳固,而且会增加意外钩挂和丢失的风险。
虽然无法单从一条评论就能判断一件装备成功还是失败,但后来我在AR15.COM论坛里找到了很多关于中号背包的评论,全都是负面评价,回帖用户中不乏在军队服役期间配发使用过它的老兵。甚至有人评论老旧的ALICE背包都比它强百万倍(“Just get an alice pack they are a trillion times better”)。
陆战队背包系统(USMC Pack System)
陆战队从2012年起开始配发的新的背包系统,用以代替ILBE背包系统。
新的背负系统回归类似MOLLE II的设计,分为主包、突击包和水袋包三件。主包采用塑料外框架支撑系统,配合两个支持包和两个水袋附包扩容;突击包的设计是从陆军的中号背包简化缩小而来,将原版的U型塑料背架改为内插塑料板支撑结构,并且使用黑色防水拉链,带有一个专配附包;水袋包则直接使用Camelbak公司战术系列的Ambush水袋包的设计。新背包系统所有组件全都是狼棕色,由Eagle Industries和Propper两家公司生产。Camelbak依然负责生产其中的水袋内胆。
新背包系统配发初期,很多人都说这套背包是神秘牧场(Mistery Ranch)公司的创始人DANA老爷子设计的。但实际上DANA只对其进行了优化。虽然神秘牧场确实参与了新背包系统的竞标,但因为他们的方案成本太高,最后没有中标。
和MOLLE一样,陆战队这套背负系统也配有一段教学视频。不过到了2012年,早已经不用VHS录像带了。这段教学视频以二维码链接的形式印在装备的标签上。
最后这里多说一句,很多资料将这套背包系统称为“FILBE”(Family of Improved Load Bearing Equipment),但实际上FILBE这个缩写最初指的是ILBE背包系统家族。上文已经介绍了其中步兵三件套(主包、突击包和水袋),其实另外还有只配发侦查部队的侦查主包,以及只配发海军配属随军医疗兵的医疗背包。这些背包都由PROPPER公司生产,设计和外观都延续自ILBE背包系统。
战术突击胸挂TAP(Tactical Assault Panel)
TAP是美军从2010年左右开始使用的胸挂类弹药装具,可容纳10个M16步枪弹匣。外部还缝有PALS织带,可继续外挂其他附包,提供了方便的弹药携带方案。
TAP设计上可结合美军配发的主要型号防弹衣一起使用,如OTV、IOTV、MTV、IMTV/PC等。
其实类似的装具很早就有战术装备品牌推出过成熟的产品,在伊拉克前线就有很多士兵自购使用。最后终于有了公发品。
由于篇幅有限,有些比较重要但又很零散的单兵装备没能在上文介绍,在这里进行补充。
从1941年起美军一直使用的步兵头盔,分内外两层是其特点。不仅作为援助物资提供给很多国家,还有很多国家自行生产其仿制品装备本国军队。
PASGT头盔防护等级是III-A级。它的出现取代了美军之前使用的M1钢盔。PASGT系统在美军中服役长达20余年,和PASGT单兵护甲一样,头盔首次亮相是在1983年的“紧急狂暴”行动(Operation Urgent Fury)中,它伴随着陆军和陆战队经历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的考验,在阿富汗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初期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虽然破片衣在97年就被OTV防弹衣所替代,但头盔作为训练装备和军事外援一直使用到近十年,陆战队直到2009年才用LWH头盔完全取代PASGT头盔,而陆军早在04年就用ACH替换掉PASGT头盔了。PASGT头盔有绿色和棕色两种。PASGT头盔不再分内外盔,采用吊篮型悬挂系统和两点式下颌带。
顺带说说国内常叫的“M88”的叫法,其实那个是1988年日本仿制的PASGT盔在日本自卫队里的型号。
陆军先进战斗头盔ACH(Advanced Combat Helmet)
陆军的ACH是在2004年左右开始列装陆军单位,代替PASGT头盔。新头盔采用四点悬挂,原配记忆海绵内衬。凯夫拉材质的盔体可提供NIJ III-A级防护。ACH取消了PASGT头盔的防雨檐,盔体较PASGT更扁一点。ACH加大了护耳的设计,方便容纳耳机等通信设备。另有多种迷彩盔罩可选。
顺带一提,2009年的时候陆军召回了三万多顶由Gentex公司生产的ACH头盔,理由是下颌带固定螺丝和其他零件的强度不符合合同要求,在极限温度下强度下降,无法通过弹道测试。
陆战队轻量化头盔LWH(LightWeight Helmet)
LWH头盔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用以替换逐渐过期的PASGT头盔。LWH的设计基于PASGT头盔,着重改进了悬挂系统和下颌带,将PASGT头盔的两点式下颌带改为更舒适更稳定的四点式下颌带,后期的LWH头盔将传统的吊篮式悬挂系统改为记忆海绵(不过就个人佩戴感受而言,还是吊篮式更舒服)。LWH头盔有早期和后期两个版本,区别很明显:早期的LWH是绿色喷漆,而后期的LWH则是狼棕色喷漆。早期的LWH配的是吊篮悬挂系统,OD色下颌带;而后期型LWH则是记忆海绵悬挂系统,狼棕色下颌带。当然早期型LWH也可以换用记忆海绵(我这顶就是)。由于外形相近,因此PASGT和LWH头盔配用的盔罩可以互换使用。LWH头盔从2004年配发,逐步替换PASGT头盔。不过直到2009年才完全替换。顺带一提,LWH的防护级别也是III-A级。虽然说是“轻量化”,但实际称重发现和同尺码的PASGT头盔重量基本一致,并没有轻多少。
M17防毒面具系列(M17 Gas Mask Series)
M17系列防毒面具始于50年代末,最初型号M17作为接替二战时期的M9/M9A1的新一代防毒面具配发部队,而后又发展出A1和A2两个改进型。M17系列防毒面具采用集成在两腮部位的M13A2内置式过滤盒。滤材是惠特莱特炭,一种经过氧化铜和银盐溶液处理过的活性炭。
M17A1于越战时期开始配发,在M17的基础上增加了饮水管,和配套的水壶盖一起使用可以不用脱下防毒面具就可以喝水。M17A1还增加了一个用于紧急情况下实施人工呼吸用的管道。
M17A2诞生于1982年。取消了M17A1人工呼吸管,因为它几乎没有机会使用,并且会降低面具的密封性能。不看内侧的话,M17A1和M17A1在外观上是没有区别的。
二战之后美军陆续配发过多种作战靴。手头收藏品类有限,只能找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介绍。
水是生命之源,行军打仗更是必不可少。因此在任何国家的军用装具里,水壶一直牢牢地占据一席之地。即使在当今水袋已经在美军中相当普及的年代,水壶和对应装具仍然作为基础装备配发士兵。
斜跨弹药袋(Bandoleer)是美军广泛使用并且拥有悠久历史的装具类别,这类装具大多由低成本的薄布制成,和弹药一起成套配发,用完可抛弃。虽然看着很土,但这类装具有个优点:可以很方便地携带基数外的弹药,并且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整条取下来交给队友。当然缺点也不是没有,这玩意的主要问题是多带两条在身上很容易就会相互纠缠起来,弄不好就成五花大绑了。但即便如此,直到现在美军仍然在大量使用斜跨弹药袋类装具。
借这机会多说说越战时期美军使用的一类特殊的斜跨弹药袋: CIDG/CIA弹药袋 。
这类弹药袋有非常多的版本,光我见过的至少有8种不同款式的,手头只收集到两种,其他版本的主体设计也都和这两个差不多。
之所以说它特殊,主要指的是款式设计和用途。从手头这两件实物可以看得出,这类装具的设计风格和美军自己使用的装具有很大区别,更接近德系装具或者苏系装具。而它们的设计用途也并非用于容纳美军的制式弹药,而是瑞典K冲锋枪弹匣、AK自动步枪弹匣等非美军制式武器的弹药。这类装具大多是60年代在日本冲绳基地或者南亚当地生产的,全部都没有任何油印。
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类装具主要在CIDG项目中武装南越村民使用。因此为了模糊资助来源,不仅武器选择避开了美军的制式武器,就连装具也使用专门生产的非美军制式风格的装具。CIDG是Civilian Irregular Defense Group的缩写,指的是60年代初CIA在南亚地区协助南越村民搞的民防项目,而后移交给MACV负责。主要任务是武装和训练民兵对抗越共侵扰,以及情报收集,有点类似抗日战争时期咱们的武工队。
虽然这玩意的出身很牛逼,但实际上生产数量很多,库存量也大。在军品收藏市场里还算好找,价格也算合理。
本文大部分内容来自本人已发表或尚未发表的稿件,以及团体的资料站Gear-Illustration。受限于篇幅和个人关注面有限,没有介绍特种作战相关的单兵装备,也没有介绍制服和礼服相关内容,内容也无法保证完全准确。还请各位多多补充指正。感谢阅读。
其实原本只打算稍微介绍介绍一下美军主要使用的单兵装备,每件东西一两句话带过那样,也没打算分上下篇。结果刚开始写,之前自己写书稿的老毛病就犯了,不知不觉地往里塞了一大堆的内容。到最后为了压缩篇幅,不得不删掉好多预计放在下篇里的内容,如防寒着装和功能性服装、不同迷彩的罩衣、生活和野营用品、各种试验型装备等等。实在不能删的内容也大幅简化。然而即便如此,篇幅仍然远超预期。对军事和装备不是那么感兴趣的读者很难读到最后吧,大概。这篇稿子给二战美军装具题材挖了个坑,不出意外的话,预计会在COD WWII发售前填上……
文中也插入了很多个人稿件和团体网站的硬广,还请广大读者老爷见谅。作为爱好驱动的产物,G.I.团体创立之初就确立了非盈利爱好者研究团体的性质,所以在网站上没有任何广告。我们唯一的期望就是这些资料能够发挥作用,帮助到他人。
评论区
共 6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