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我是不喜欢凑热闹写大热电影的,因为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我的观点与主流一致,没劲;二是我的观点站在大众的对立面,招喷。但也总有些大师的作品,即使再热也依然有让人有非得写下点什么的冲动,否则就好像错过了什么人生大事一样,好在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敦刻尔克》之前就只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了。从题目你们应该就能看出来,这次我打算来个狠的,先没劲,再招喷。
现在这个是这篇文字的第二个版本,最开始的几个小时写下的东西几乎全都删掉了,中途我几乎放弃。主要的困难是面对《敦刻尔克》这样重点根本不在剧情悬念上的电影,我意识到当我对它的叙事、剧本、演出、镜头、音乐任何方面的描述都有可能破坏还没有看过的人的初次观影体验。所以我必须要提前说明,虽然我已尽我所能去回避了,但对电影“老司机”们我依然建议先去看完我们再聊,因为甚至只是一些词语或比喻,对经验丰富的你们来说都有“广义剧透”的危险,这不是我的本意。
虽然我看了午夜的首映场,但办公室里最先看完的是军迷四十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在电影公映之前就先睹为快了。回来之后他表现的很棒,可能是也意识到了我上面说到的问题,对电影的任何方面他都只字未提。 但他可能不知道,已经如此克制的他不经意间多次提到的“叙事”二字对我已经构成了某种剧透,甚至让我对电影的某些方面有了过高的期望。
《敦刻尔克》在最开始的几分钟,就用最直白的方式,将影片未来的叙事方式合盘托出了。如果你是一个熟悉诺兰电影的人,你甚至可以自己在脑中想象出一些镜头,然后会发现一个多小时后它们真的出现在你眼前。一部电影,让人觉得快乐并没什么,但能让人觉得自己聪明,那就高级多了。在当今能被称为大师的导演之中,诺兰显然算是难得的会为观众着想的贴心人。他很在乎自己的作品在接受者的角度上的感受,希望观众可以跟上他,而不是一个人去更高的地方飘。因此他的“叙事诡计”总能让观众觉得自己聪明,而不似曲高和寡的大卫林奇总是让观众懵逼。
比起将巧妙的叙事本身作为核心的《记忆碎片》或者《星际穿越》,很明显在这里的叙事方式并非是要造成某种悬疑和某种思维迷宫,而是为了在合适的时候引爆情感所做的累积和铺垫,更多的是功能性的作用。《敦刻尔克》无疑拥有非常出色的叙事,只是我觉得,从全局来看叙事并不是这部电影最值得被关注的地方。纠缠于此就类似与把《西部世界》当成推理剧,而忽略了它本身更值得思考和体会的主题。《敦刻尔克》在商业片和战争题材影片上所作出的更多实验性尝试,才更值得被反复的研究和揣摩。
这是一部只有交战双方的一方出现在镜头里的独角戏战争片,这种单方面的压力甚至让它看起来都不像是个战争片,而更像是一部灾难片。战争片由于题材的先天需求,对制作的规模和预算往往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绝大多数战争片都是商业电影,商业片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票房。这也就导致,虽然战争片出好片子的几率很高,但是数量却并不那么多,而且一般都有一定的套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类型片。几乎所有的商业片都可以按照生物学上给动物分类的方式划分成各种纲、目、科等等的类型片,战争片也是这其中的一大门类。
重轻老师在看完整部影片之后马上给我发了一句话:“这是个实验电影啊!”。如果我们把范围圈定在商业战争片的范畴,这样说绝不过分。稀少而完全打破传统节奏的台词、充满先锋意味的配乐、挑战人承受能力的音效以及刚猛到有些“楞”的剪辑。如果我们以战争类型片的角度去看待《敦刻尔克》,会发现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类型电影。
但是,和用类型去反类型的《林中小屋》相比,《敦刻尔克》恰恰相反,它是在用反类型来承载类型。用反英雄的方式表现最真实的英雄;用反煽情的方式去累计最爆发的煽情;用反震撼的方式去营造最摄人的震撼,无处不在的“负负得正”是该片最大的特点。诺兰要做的并非是颠覆,而是巧妙地把过往所有的伟大战争题材电影都变成了本片的养料,只不过方式不是“借鉴”,而是“逆反”。所以造成的一个现象就是,它不仅不会触怒战争类型片的爱好者(其实好像还是触怒了一些),反而造成了看过的战争片越多,加成就会越强的现象。这也是很多战争片发烧友,看过之后都纷纷比一般观众更迫切地表示要献出膝盖的原因,也是它注定会在影史上留下一笔的原因。
对于这部电影,比起那个“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结局”,把导演和整个团队电影花心思打造出的各种巧思和震撼,用流水账似得苍白文字叨叨出来,才是真正的犯罪级别的剧透。所以在保护这篇文字的读者的观影体验的前提下,我发现我能说的确实不多了。因此最后我打算聊聊一开始我提到的“招喷”的事:《敦刻尔克》并不会是一部让太多人喜欢的电影。
有历史爱好者认为,明明敦刻尔克大撤退作为历史事件,最吸引人的应该是黑幕与政治博弈,但这部电影反而将这些完全无视,格局太小,所以不喜欢;有军事爱好者认为,几十万的军队,各式武器装备,电影中只出现了聊聊数种,且对一些兵器的表现过于艺术夸张,所以不喜欢;有战争片爱好者认为,影片里的战争过于“干净”,刻意地回避了几乎所有的血腥镜头,缺少应有的魄力,所以不喜欢。
而一个普通观众,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给出的负面情绪压倒了感官上的享受。几十万大军被困在一个沙滩上,面前是到处有潜艇和水雷的英吉利海峡、身后是摧枯拉朽的装甲部队、头上是时刻发出尖啸的斯图卡轰炸机,对于联军的士兵来说,这里没有任何可以喘息的时间,唯一的念想就是从这炼狱中活下来,回到自己的故乡。我们常夸奖一部电影的节奏张弛有度,但是《敦刻尔克》不适用与这句赞扬,因为这几乎是一部只有张没有弛的电影。而且这显然是有意为之的。
汉斯季默那先锋音乐般的配乐,会向黑白无常一样催促着观众和电影里的角色一起,走进事先准备好的人间地狱。你可能都没有能够分心去注意到那些完全实拍的空战镜头有多么惊人,而时刻处于极度压抑和紧张的状态之中。这还不算完,也许是为了体现那句“撤退不是胜利”,整部影片的情感释放直至电影的最后,都非常克制和内敛。这不仅在情绪上,更在理智上:你看着那三十几万成功回到英国的将士,仍然无法衷心为他们平安而释然,因为2017年的你知道,这仅仅是二战的第二年,你知道他们之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就会再未来的几年中战死沙场。
没错,作为一部商业片,《敦刻尔克》太不娱乐了。它无法让人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到愉悦,也不应该愉悦,因为它就是一幅名为“痛苦”的白描。但在思考与回味这部电影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想法突然让我感到了一丝愉悦:现在都会有人花这么多钱,去拍这样的电影了。
当我们听多了对好莱坞“思想僵化”的批评后,也许僵化的反而是我们自己。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本虽然无情,但逐利的本质也让资本成为忠诚的服务者。当观众的审美提高,市场提出新的要求时,资本就自然会有相对的回应,前提是要有足够良性的市场。在首映场里杜比音效的轰鸣下还能睡着的观众告诉我们,有些差距绝不是一两场对谈可以弥补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论区
共 18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