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I was just a baby,my mama told me,
"Son,always be a good boy,don't ever play with guns."
But I shot a man in Reno,just to watch him die,
When I hear that whistle blowing,
I hang my head and cry
——《Folsom Prison Blues》
上高中的时候,班上一位喜欢看推理和恐怖小说的女同学买了一本书,却发现这本多达310页的书内容和自己像想的并不一样,读了十几页只觉得平淡和无趣,于是她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我在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也很不在意,只是在百无聊赖的数学课上偷偷的看来消磨时光,然而,在慢慢看了50多页后,我却迷上了这本书,它的名字就叫《冷血》。
1959年11月14日夜,美国堪萨斯州的农场主克拉特夫妇亲吻了自己的一双儿女,然后像往常一样进入了梦乡。第二天,两名女孩发现了克拉特一家四口被残杀的现场:克拉特先生被割断喉咙后头部中枪,克拉特太太和儿子凯尼恩都是被捆绑后头部中枪,女儿南希则在床上被猎枪近距离射穿后脑。
这场灭门惨案惊动了整个堪萨斯州,很快,以前任联邦探员杜威为领导的十八人调查组到达事发地点展开调查。不久后,因为《蒂凡尼的早餐》而广为人知的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受《纽约客》杂志的委托,也抵达了案发现场,全程跟踪案件进程。12月30日,“克拉特灭门案”的两名主犯被逮捕归案,随即开始了诉讼与审判,在长达两年的审判过程中,杜鲁门·卡波特与罪犯进行了密切的接触。1965年4月14,两名案犯被处以绞刑。
1966年,杜鲁门·卡波特将调查内容写成小说《冷血》发表,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但这本书也耗尽了卡波特的所有精力和才华,从此后他在没有写出像样的作品。1984年8月25日,杜鲁门·卡波特服药过量猝死女友家中。
这就是整部书的创作背景,而这部书之所以让人着迷,就是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小说的范畴,更像是一场文字电影,蒙太奇、闪回等等电影手法贯穿其中,却又不遗漏丝毫的细节。整本书围绕着受害者一家、凶手、探员和受害者邻居等所有跟这件血案有关的人员展开,让人在阅读的时候就像是站在天空中没有表情的上帝,静静观瞧着受害者们遭受的苦难、行凶者的自我挣扎与崩溃,还有执法者瞬间的恍惚。
而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卡波特也与其中一名罪犯佩里·史密斯产生了强烈的感情,他们两人的身世、背景、性格都极其相似,甚至都拥有矮小却肌肉发达的身胚。他们都来自暴力、酗酒和有自杀行为的家庭,这造就了他们多疑、缺乏安全感、强烈的自尊和自卑并存的气质,他们常常把自己幻想成巨人,却又在一分钟以后,彻底鄙视自己的存在。但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对抗自己的人格缺陷,佩里选择了暴力毁灭,而卡波特则选择了隐忍与迎合,于是他们二人一个成了杀人犯,一个成了当红作家。
然而对这件灭门惨案的调查,让杜鲁门·卡波特隔着那道铁门又发现了那个只存在于记忆中的自己,他在剖析佩里的同时,更像是在探究内心深处的自己。在这本书中,你看不到任何强烈的汹涌的情感表达,而是冷静的展现着一切,展现着那些细碎的梦想、希望、美好,再将它们和鲜血揉碎在一起,变成让人无言的恐惧和忧伤。
我认为,《冷血》这个书名还有一层意思是作者杜鲁门·卡波特对自己的咒骂,因为他本可以帮助罪犯佩里逃过一死,但最终他选择了拒绝。
1965年4月14日凌晨1点左右。佩里将他嚼到最后一刻的一枚绿箭香口胶吐在为他做最后祷告的牧师手掌上,最后一刻,佩里对那四条人命表示了道歉。
“我们像是在同一间屋子里长大的孩子,他从后门出去了,而我走了前门”。
这句话是卡波特对佩里的评价,虽然佩里的生命永远留在那具绞刑架上,但他却让卡波特整个余生都陷入苦痛和愧疚之中,最终使卡波特在纵欲和酗酒中了此残生。
2005年,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卡波特》上映,这部电影如同书中所写一样平静,却将卡波特内心的情感进行了充分表达,由菲利普·霍夫曼在片中饰演的卡波特更是惊为天人,仿佛让那个矮小、敏感、娘娘腔的大师重新回到了人间,精湛的演技也让菲利普·霍夫曼一路过关斩将问鼎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然而命运中充满了巧合,2014年2月2日,菲利普·霍夫曼同他所扮演过的杜鲁门·卡波特一样,因服药过量而猝死,享年46岁。
评论区
共 2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