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过《COCO》之后,我和身边的人聊得最多的其实是整部剧围绕记忆和亡者世界展开的逻辑链条。
皮克斯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为观众打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亡者世界观。虽然有墨西哥文化作为支撑,但是凭空出现的这样一个世界还是会让人忍不住去想:这个复杂的逻辑链条经得起推敲吗?里面推动剧情发展的几个“游戏规则”可以做到自圆其说吗?
后来在机核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里写着关于影片的“破绽”。我以为是有人也在想我所想得那些问题,点开一看并不是,不由得有些失望。与其自己感慨,不如把想法写出来,相信在机核网里会有很多玩家和我一样思考过下面的这些问题。
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网友可能都已经注意到了,驱动整个剧情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亡者世界里的游戏规则。
规则主要有两条,第一是照片的供奉,第二是亡者的消逝(电影里应该是叫Fade,因为只看过一遍有点记不清楚了)。
关于照片供奉的规则很简单,只有照片被供奉起来的亡者才能在亡灵节这一天以幽灵的形态回到人间,去看望自己的家人。
而亡者的消逝,是在亡者世界里更加生死攸关的一条规则。即便是亡者也会消逝,假如人世间已经没有人保存着关于他的记忆,那亡者就会彻底地消亡。
因为亡者消逝的规则,埃克托意识到在自己马上就要彻底消失了。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女儿了,在阳间没能见到,在阴间也不可能见到了。为了见到自己的女儿,他只能利用照片供奉规则回到阳间,再看自己的女儿一眼。
两条基本的游戏规则,促成了整个故事的开端。在两条规则的约束下,埃克托是注定会悲剧的,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亡者世界的残酷,以及记忆对于亡者的重要性。
主人公米格尔误打误撞地出现在了亡者世界,成了这个游戏里最大的变数。往往在变量出现以后,对游戏规则的考验才真得开始。
当埃克托知道米格尔其实是一个活人小孩儿的时候,他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他认为米格尔能把他的照片带回阳间,让人供奉起来,这样他就能够再回去一次,在天人两隔的情况下见女儿最后一面。
首先,作为重要道具之一的照片是不存在的。埃克托在亡者世界里拿出来的那张照片是不存在的,它是亡者属性的东西,是阴间的东西。所以理论上,米格尔是无法用这张在阳间不存在的照片完成照片的供奉这个任务。
编剧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在电影中,这个问题用另外一种方式解决了。那就是Coco最后拿出了全家福照片里被撕掉的一角,让埃克托的照片出现在了阳间。
不过问题出现了,在电影里,大反派可是故意把埃克托的阴间照片抢走的!而米格尔一家也是拼了命去要把照片抢回来,这才构成了影片最后的高潮。但实际上,这张照片一点用都没有,它是不存在的。
这算是影片的破绽吗?其实也不算。因为并没有一条规定要求剧中的人做的事一定是正确的,他们只是坚信那张“阴间的照片”是让埃克托不消失的关键,并且按照这个理念做了他们该做的事。
只是说,从编剧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稍稍有点勉强,成了整部电影剧情链里最薄弱的一环。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会发现笔者并不是来给电影挑毛病的,而是典型的小骂大帮忙。
这部电影确实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剧情在某些时候会有点尬,整个故事的并没那么流畅。但是电影的出彩之处同样突出,如梦如幻的亡者世界,让这个电影的中文译名变得甚至有那么一点名副其实。
而对于我来说,真正打动我的地方还是整部影片中关于亡者世界和记忆的设定。这是一种精巧的,引人深思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美(有点中二了)。
最最最起码,它用一种文化作为载体,回答了我这个中二中年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亡者就应该是不死的吗?本来已经死得透透的人,只要某个亡灵英雄大手一挥,他们就变成超越生死轮回的东西了吗?
这部电影,引入了记忆的概念,让亡者也有消逝的一刻。这让死者也变得鲜活了,让他们也成了有期待和有畏惧的个体。因此,这部电影里的亡者,那些生活在亡者世界贫民窟里的没有被人供奉和祭祀的“孤魂野鬼”,才会显得那么得真实。
本来脑洞开得不小,甚至想对比一下电影里关于亡者世界的设定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鬼文化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但是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一篇文章就会显得很杂乱。
所以今天还是说一说故事本身的逻辑链条和世界设定的事情。也从另一个角度致敬皮克斯,虽然现在皮克斯的片子看上去确实有了很多迪士尼的味道,但是骨子里还是那么不忿,还是那么得瞧不上主流孩子,好样的。
感谢皮克斯,让一个对世界观设定有强迫症的中二中年松了一口气,也让我更加珍惜对逝者的记忆。那些记忆就像河流,我们下意识地认为它会源源不断地流淌,但也许有一天那里就只剩下干涸的河床。
也许当我们老去的时候,才发现记忆中最珍贵的那部分已经不在了。
评论区
共 5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