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动漫巡礼变成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摇曳露营》播了一个冬天就让当地的露营游客增加了三倍。把露营的过程画的如此详实和可爱大概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而对于观众来说,接受了这么多关于未知领域的新知识,想要亲自去尝试一下也是情理之中。
在日本的话,无论身在哪个城市,想找一个类似的露营场并不是难事,但我们身边,像动画片里那样女高中生独自一人都可以放心去的露营场地好像并不存在,可能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很多受动画激励而出现的露营 repo,都有点不太尽如人意的原因。说到这里,或许已经有人意识到,这些女子高生的温暖露营背后,日本发达的户外休闲产业才是真正的幕后 Boss。所以在你出发之前,不如先来了解一下。
有组织地让城市里的人类重返森林,是美国人发扬光大的一种生活方式,在美国它最初是被华盛顿康乃狄格州的一所学校以户外教育为目的而提出的。到了著名的禁酒令时代,这项活动被旅行社和铁道公司充分利用,成了被倡导的优质娱乐,鼓励人们不再依赖酒精而是用回归自然来放松自己。不得不说,露营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它的正面形象,于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件事渐渐变成了城市人时髦的消遣方式。和海岛日光浴或滑雪一样,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一次消费升级。而和后两者不同的是,在有三分之一都是森林的美国,露营的消费起点显然更低,可执行度也要高得多,不然《怪奇物语》里的森林英雄小兄弟也不会那么容易被拐跑了。
二战后,这项典型的美式生活方式和许多别的生活方式一起来到日本,在这个森林覆盖率高达 68%(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 22%)的国家,它的蓬勃发展显而易见是必然的。而刨去这段历史中崇洋媚外的部分,其实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整个国家自上而下“富国強兵”的号召就为之后的户外文化铺下背景。当时为皇族和贵族开设的学校学习院设置了专门的军事教育“武课”,安排学生们学习射击、骑马、游泳什么的,其中游泳课程每年暑假由学校组织,上课地点设在镰仓江之岛,由于距离东京比较远,学生们就在海边扎营进行他们半军训半学习的夏令营,这就成了日本最早记载的露营。
1950 年代日本经济的抬头在露营从军训变成城市消遣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度过 1955 年被称为战后经济复苏入口的“神武景気”之后,国民消费能力得到进一步上升,战争期间持续被压抑的城市娱乐生活得到解放,越来越多人愿意在生活爱好上花钱了。当然,其中也不乏从外向内的推动,在 GHQ(驻日盟军总指挥部)的倡导下,“休闲”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来、登山之类的新兴业余爱好被广泛推广,“青年旅社”这一旅馆新业态也在年轻学生间流行起来。此外,同一时期,今天日本人引以为豪的铁路系统也进入了白热化的建设中,铁路公司推出各式各样的周游券吸引消费,这些因素都不断鼓励着人们出门远足,也让铁道沿线露营场的开发变得热门起来。对于人们从生活到观念上发生的种种变化,在1961年的经济白皮书里,官方使用了“休闲热潮”一词进行了总结。
露营在日本的大规模普及,也许可以追溯到上一代日本人的学生时代。图为1961年东京体育大学将近一千名学生在富士山附近进行为期一周的野营合宿,而这正是他们授课的一部分。
如果说 1950 年代还是露营的“青年向时代”,那么随着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越来越多,1960 年代之后,作为爱好的露营开始向更广阔的年龄阶层辐射,或者也可以说是开启了“成人向时代”。1961 年日本当局公布的《消費者動向予測調査》记录下这一时代的到来——仅在半年间,选择私家车旅行的家庭就增加了两倍以上。
私家车、新建高速公路附近的汽车露营场和价格昂贵的帐篷成了人们对中产阶级生活场景的完美想象,加上当时正好赶上双休日制在各个大公司普及,可想而知,假日露营这事在那时候的办公室群聊里,分量绝对不亚于今天拖家带口去了哪个 clubmed 度假。
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前,汽车露营一路持续发展,到 1996 年顶峰期时,全日本已经有了超过一千个汽车专用的露营地。与此同时,由此衍生出的露营装备市场也达到了 760 亿日元的空前规模。这样的繁荣下,露营周边的各个产业都被高度商品化,催生出了极为细致的分类:露营场开始按照垂钓、观星、景致等等卖点细分;光是九十年代创刊的户外系杂志中汽车露营分类的专门志就有《GARVY》、《 AutoCamper》、《Camp Car Guide》……(顺带一提,户外系杂志的附录相比其他刊物常常显得出手阔绰,Yahoo 拍卖上甚至有人专门转卖这些“限量”的户外用品,去日本旅游逛到书店的话,到户外杂志区转一圈,没准就能淘到新奇的小玩意)
甚至如今已经变成了夏季定番的各大音乐节也可以看作是其中一环,拿最著名的 FujiRock 举例,少见国内烟头堆积如山的亚文化气息,音乐现场和享受户外成为共同的主题,在这两种消费群体都平衡共存的情况下,作为生活方式的音乐节,这个我们只在商业计划书里看过的东西,好像确实也可以存在在现实里。
走过泡沫经济破灭前的超繁荣时代,露营在 21 世纪遇到的问题却不只是经济环境。今天依旧爱好这一活动的人大概缩减到了巅峰时期的一半,但谁也说不好互联网等等线上休闲要为此背多少锅。在一项国土交通省的调查里,20 代年轻人平日和休息日的外出次数,较第一次施行这项调查的 1987 年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
此外,相对“现充”而产生的“室内派”等等关键词也不断出现在各个媒体当中。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没那么爱出门了,而是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回顾历史,会发现比较有趣的一点是,露营文化和某种程度上与之相对的御宅文化几乎是同时在上世纪 70-80 年代经历高速发展并且俘获到一群拥趸的。所以说到底,这两大阵营实在算不上处在什么对立局面当中,无论所谓的“户外派”,还是“室内派”,都只是在高度城市化的社会里选择了一种“休闲方式”,只不过看上去前者对身体更加好一些而已。
评论区
共 1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