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4月21日,周六。温度不断上升的北京,在这一天却下起了雨。我们被邀请前往央美参加《中国独立游戏大电影》的点映会,中途却遭遇了堵车。于是,我在半梦半醒之间开始琢磨着,我在电影里到底会看到什么。
我在《中国独立游戏大电影》的拍摄期间接触了大量国内独立游戏和开发者,聆听了很多人的经历,其中也包括片中的部分主角,他们可能会在影片中展示的样子应该不会与记忆相差太多。加上之前众筹时期的宣传内容,影片整体节奏很可能会和国外的那部著名的《独立游戏大电影》类似,以多个开发者为主轴,谈谈理想,吐吐苦水,展示他们的游戏、生活、开发过程,以及一切。
影片开播前,制作人拼命玩三郎给现场观众提了两个醒:“请大家不要对片子抱太大期待”和“片中的开发者只代表他们自己”。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影片只有客观记录,不会有范式一般的完美结尾或者三段式剧情推进。第二句话则强调了独立开发者之所以能戴上“独立”二字的原因:他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他们谁都代表不了,他们只代表自己。
我稍有放松,制作人能对观众讲出这两句话,片子应该不会差。至少他知道自己拍的是什么。
接下来就是100分钟的观影时间。片子中的主要跟拍团队/人物有五个,比国外那部大电影还多两个,而所有内容也是相互穿插进行,剪辑和编排难度想必很大。我在观看过程中发现一些不太自然的剪辑和跳跃。还好,片中五个主角都个性鲜明,哪怕是对他们不熟的观众也还是能切换得过来。至于主角和他们的游戏是谁,这里就先不剧透,想知道的人可能也已经知道了。你们熟悉的和陌生的应该都有。
看完全片后的第一感想,就是感觉这部片子的名字起错了。要我说的话只要加一个字就好,改为《中国独立游戏人大电影》,除此以外我暂时没看出别的大问题。
会有这种感想,是因为作为一个片名中带着“游戏”二字的纪录片,真正关于游戏本身的部分却实在是太少了。不管这些独立游戏人的生活是怎么样,他们最终会带给玩家和世界的都是自己的游戏。我想看到他们在面对长时间跟拍的镜头时,会怎样描述自己亲手打造的作品。会不会和平时聊天时有所不同,会不会表达出藏在心底最原始的激情,眼中会不会散发出不太常有的光芒。可惜我几乎没看到这些。
总得来说,本片整体质量和观感都很好,也达到了三郎在众筹和宣传时承诺的效果。但我不禁会想:这长达一百分钟的影像记录除了当作一段历史资料来保存外,究竟该如何去展现自身价值?
作为业内人士,和片中相似的故事我们听过太多了,所谓不同的可能只是一些细枝末节;对于玩家来说,游戏本身的表现内容却又不够多,他们最关心的也正是这块;如果给一个纯粹的圈外人去看,更有可能给这个本就略偏离主流的群体再附上一层缺钱和前景不乐观的负面印象;仿佛从哪个角度都很难找到一个打破隔阂引起不同群体共鸣的突破口。
至少现阶段,不要说尚不存在的3A大作,我们想找出一款在全球范围大卖,受到玩家媒体一致好评拥戴,能被业界拿来当作启迪和标杆范例的中国独立游戏依然是不可能的。一款都没有。中国游戏的地位和存在感依然像是一颗未孵化的蛋,一直都感觉快要破壳了,却总是没人顶出最艰难的第一道裂口。
我们在游戏方面的积累实在太薄弱了,如果再断了新生力量可能真的就永无出头之日。欣慰的是,做独立游戏的常见状态虽是一累二穷三折腾,但依然有人前赴后继地走进这个圈子。
想到这里,《中国独立游戏大电影》在我眼中的一种价值突然浮出水面,那可能就是:为后来者保持一份真实。这部纪录片非但没有故作煽情励志,反而是带有些劝退气息地为所有人展示独立开发者的真实生活。在这里成功学是不存在的,甚至可以说这个圈子里还没有人真正彻底地成功过。
知道了这一切还敢来的,一定是对游戏有着不输其他人的热爱,一定是想要玩儿真的,最好再抱着想成为破壳之人的决心。从我自己来看,明明没开播前都猜到了片子的内容,对圈内情况早已了如指掌,但回头看去自己这些年好像从未想过放弃。
感谢摄制组,在所有人忙于奋斗无暇他顾的时候,记录下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当这些有志于投身游戏事业的人们选择了别人眼里不同的道路,赌上自己的青春去搏击微小的可能时,是拼命玩三郎和他的团队,用影像记录下这些“看起来整天瞎想,实际上没空瞎想”的真实状态。
我们还没有成功。而我相信不久之后,甚至就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会有那么一个独立游戏,如同闪电一般,照耀我们的文化。
它或许来自《中国独立游戏大电影》中的奋斗者们,或许不是。
评论区
共 5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