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云:非常抱歉,距离上一篇文章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本来想在出国前完成这一部分,没想到留学前的准备工作和入学后的安排实在过于繁忙,如今抽出才空来继续我们的话题,后面的内容我会不定期更新。
言归正传,上次我们把谢尔曼坦克的几个型号做了个介绍,本篇我们要重点讲一讲谢尔曼坦克的火炮。美军装备的M4谢尔曼坦克在二战期间主要有75毫米坦克炮、76毫米坦克炮和105毫米突击炮这三种型号,75毫米火炮作为定型之后的装备安装在了绝大多数的谢尔曼坦克之上。其实早在1941年该型坦克生产的时候,军械局就已经为谢尔曼坦克列出了几种火炮换装计划,其中就包括76毫米火炮。相比75毫米火炮,76炮的穿深更高,更能胜任反坦克的任务。
1942年的凯塞林山口之战,75炮就暴露出无法击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这一致命问题, 1943年美军在意大利的安齐奥登陆战中,遇到了少量装备豹式坦克的德军装甲部队,同样75炮也无法有效击毁豹装甲坦克的 ,但是装备有76炮的T10实验坦克歼击车(后来的M18地狱猫坦克歼击车)却在这一战大显身手,这也足以证明在对付德军新型坦克上76炮拥有优势,但是整个陆军在42年到43年间对于谢尔曼坦克升级换装76炮一直持有消极态度,直至1944年的诺曼底战役开始, 76毫米火炮的谢尔曼坦克才开始正式列装地面部队,这时75炮依然是谢尔曼坦克的主力。
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战争初期,最有发言权的一线作战装甲兵在挑选谢尔曼的升级方案时,更乐意自己的坦克全部改成换装105毫米突击炮而不是76毫米坦克炮。相比英国同僚,美军对坦克炮更新换代一直犹豫不决,而此时他们的对手德国却在不断地增加其坦克的装甲厚度和火炮,究其原因,我们要从美军对谢尔曼坦克的定位说起。
美国的军械局作为一个研发部门,所有的研发任务都是直接受控于陆军高层,简单来说,陆军提出需求,军械局才会按照需求提供解决方案。谢尔曼坦克的改进升级是完全依照陆军高层的想法进行的,只有陆军高层拍板,升级项目才会有推动的可能。而让陆军迟迟不肯换装坦克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于谢尔曼坦克和陆军装甲战术的定位,此时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麦克奈尔将军。
莱斯利·麦克奈尔,陆军中将,美国陆军集团军群司令,他虽然不像巴顿、布莱德利这样的将领被人熟知,但他在战前的美国陆军的地位却不容忽视。我们知道一名将领主要负责制定战略计划、战术和战场指挥,但麦克奈尔负责的部分则是负责军队各方面的资源整备,训练,准备,作战等各项工作,一支装甲师装备坦克、自行火炮、侦察车、坦克歼击车的数量和配置比例都有他负责。他在战前给陆军的报告中指出中型坦克的定位应该是防线的快速突破和步兵的火力支援,他曾经提到坦克应该向骑兵一样凭借火力和装甲优势快速突进敌方阵地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而反坦克的任务应该交由后面跟进的步兵所携带的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来完成。
后世有评论认为麦克奈尔制订的作战规则充斥着一战时堑壕战的思想,其实不光是麦克奈尔,作为一个离欧洲战火并且奉行孤立主义的国家来说,整个陆军高层唯一能够获得的经验就是30年前的那场战争了,坦克开始大规模列装欧洲各个主要国家的陆军力量时,陆军曾一度计划将反坦克任务交给步兵部队由卡车拖拽的反坦克炮完成,甚至曾经想叫停自行反坦克炮的研发。
在战争初期,美军对谢尔曼的使用确实是以步兵坦克的标准来对待的,凯瑟琳山口之战,谢尔曼坦克遭到德军虎式坦克的绞杀,而车载反坦克炮虽然在后面的阻击中表现突出,但由于其贫弱的防护能力损失也非常大,这种情况促使陆军加快了专门的坦克歼击车的研制进程,所以后面诞生了M10狼獾坦克歼击车,但美军的整体作战思想却没有太大改变,在战争前期将76炮主要安装在坦克歼击车之上。
陆军的本意是如果谢尔曼坦克或者步兵在战场上遇到了德军重型坦克,应优先呼叫部队配属的坦克歼击车来消灭,而坦克的任务依然是突破敌方阵地和清扫敌方步兵,但是在战场上情况正好相反,绝大多数步兵呼叫M10坦克歼击车当来执行步兵支援任务,而把谢尔曼当做应对德军装甲部队的武器,所以多数情况是M10成员组反而要携带更多的高爆弹来完成本不应该属于他们的任务,而且M10坦克歼击车的防护能力远远不如谢尔曼坦克,装备的76炮在摧毁工事的威力上也不及75炮,其生存能力得不到有效保障就更别提其能否完成反坦克任务,实战证明麦克奈尔的方案从一开始就不切实际。
除了76炮的换装问题外,陆军在这个时候还要在是否装备重型坦克的问题上喋喋不休的讨论,早已立项和试车的T26工程(后来的M26潘兴重型坦克)也迟迟拿不到陆军的批文。但战场的的情况是瞬息多变的,对于德军情报的误判更拖延了谢尔曼坦克火炮升级的进程,二战初期的美国陆军情报部门的效率和信息处理能力远远不如英国同行。42年凯瑟琳山口之战,对于德军装备虎式坦克,美军情报部门分析认为这种坦克体积庞大、设计复杂,德军只会少量列装,而主力还是三号和四号坦克,但后来的战役证明他们的分析是错误的。
同样是1943年意大利战役,当美军遇到德军试装的豹式坦克,做出了同样的判断,结果在诺曼底战役期间,盟军遇到的党卫军装甲部队基本都列装新型的豹式坦克和豹式坦克歼击车,还有虎王重型坦克,而75炮完全无法撼动它们的正面装甲,甚至刚刚配装的76炮也对他们无济于事。
而英国,这个从战争开始就与德国交手的国家,见证了1940年德军的20毫米和37毫米坦克炮,1941年的50毫米和短管75毫米坦克炮,再到1942年长管75毫米和威力强大的88毫米坦克炮的不断升级,自己也在不遗余力地提升坦克火力,在43年6月爆发的库尔斯克战役之后,英国情报部门就火速将苏军分享的德军新型中型坦克(豹式坦克)的装甲、火力数据从莫斯科传到伦敦,英国的武器研发部门立马就开始了对其装备的所有反坦克炮对新型坦克的火力测试,最终成功研制了盟军当时唯一的“屠虎利器”——17磅坦克炮。闲言少叙,我们细讲一下谢尔曼的火炮升级。
在1941年的时候,军械局就曾提出要用105毫米榴弹炮和3英寸加农炮替换75毫米坦克炮的方案,前者专职步兵支援,后者优化反坦克火力,这个3英寸加农炮就是76炮的前身。为此,军械局首先尝试了在谢尔曼原有的炮塔上安装M7型三英寸火炮,该型火炮已经在M6重型坦克(该坦克是美国重型坦克的一次尝试,虽已定型,但从未上过战场)上先行装备。由于M7型火炮过于笨重,军械局设计人员将其改进为重量更轻的T1型76毫米坦克炮,但是在安装时,依然出现了炮座失衡的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又锯掉了28厘米的炮管,并且在炮尾环处加装配重才保持住平衡。
平衡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安装T1火炮的炮塔不能有效旋转,为此设计人员在炮塔后部焊接了一个储物箱式的后突起配重,再在车前加装火炮支架(这种方法英国人同样应用在了萤火虫坦克上),改进后的T1火炮正式更名为M1型76毫米坦克炮,并安装在了M4A1的车体上,不过在阿伯丁试验场的测试中,装甲兵委员会对改装后坦克炮塔内的狭小空间非常不满,他们认为过多地共用老式M4坦克的组件反而降低了76毫米火炮坦克的实用性,所以M1型项目正式下马。
时间到了1943年,军械局在着手改进谢尔曼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其替代车辆的研发中。在这个过程中, 军械局的技术人员尝试将T20中型坦克试验车的76毫米火炮专用炮塔安装在谢尔曼坦克上,安装这种新式炮塔的坦克被命名为M4E6型,该型坦克采用前铸造后焊接的混合车体,其革新之处在于车体侧弦以下位置设置弹药储藏架,从而一定程度降低了弹药舱被击中后的殉爆概率,此外储藏架周围设置有水箱,起到了二次灭火作用。这就是后来普遍应用在美国坦克上的“湿式弹药储藏法”。
M4E6坦克的大尺寸铸造炮塔顶部包括一部双开式圆形舱门和一个供装填手使用的长方形舱门,炮塔采用新式的M62型炮座,装配M1A1型76毫米火炮和7.62毫米口径的同轴机枪,与下马的M1型火炮相比,M1A1型火炮的反冲面延长了30厘米 从而使得炮耳向前突出改善了火炮的平衡性。炮塔加装了89毫米厚的大尺寸炮盾,炮塔的侧面和后部装甲也分别达到76毫米和63毫米。军械局曾经提出停止75炮坦克生产的建议.然而装甲兵委员会并不希望完全放弃75毫米炮。
在配装高爆弹的问题上,75炮的高爆弹威力明显强于76炮,首先75高爆弹的威力明显超过76炮,以M48型75炮弹为例,自重14.6磅的炮弹中炸药重量达到1.47磅,而76炮所用的12.37磅重M42A1型炮弹,只有0.86磅的炸药重量;第二,76炮射击的冲击波威力比75炮要高,在干燥环境中会引起更多的扬尘从而影响火炮的二次射击瞄准(后期应用长点火管和炮口制退器解决了此类问题);第三,76炮坦克由于直接采用湿式弹药储藏箱,其载弹量更小且不利于装填手搬运。相比而言,76炮唯一的优势在于其卓越的穿甲性能,其钢板穿透能力比75穿甲弹超出25毫米。
最后装甲委员会建议76炮谢尔曼坦克在装甲部队的装备量应占谢尔曼坦克总数的三分之一,但是这一决定直到诺曼底战役开始前才正式施行,由于战争中后期的德国坦克装甲防护能力显著提高,76炮坦克的应用在1944年夏季的诺曼底战役后显得格外重要。
下一次我会继续介绍谢尔曼其他的火炮升级方案,敬请期待。
评论区
共 8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