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讲立陶宛大公国和莫斯科大公国之间的几次爱恨情仇,下半部分讲伊凡三世。在聊起旷日持久的立-莫战争之前,我必须先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立陶宛是怎么参与到基辅罗斯诸公国的历史中的。
这一切,还要从1362年的那场立陶宛和金帐汗国的决战讲起......)
湛蓝之水战役(Battle of Blue Waters)
1359年,短命的大汗布尔迪·不哥汗中毒身亡后,金帐汗国摇摇欲坠的政治局面顷刻间倒塌,群雄割据,内战的阴霾笼罩在征服者的土地上。在这个充满变数和机遇的时代里,有两个人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给予的机会,一个是莫斯科大公迪米特里,他的事迹上文已经讲过。另一个就是前文介绍过多次的立陶宛大公奥尔盖德。后者在看到不可一世的金帐汗国衰弱后,立刻征召大军挥师东进,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巩固和扩张立陶宛的南部领土。
1357年左右,奥尔盖德向东扩张,夺取了包括布良斯克在内的大部分金帐汗国统治下切尔尼戈夫公国的领土。 此时的金帐汗国虽然还在内讧,但还是有能力抽调出一支军队抵抗奥尔盖德的进攻。
1362年秋天,双方经过多次试探和集结军队,终于在今天乌克兰西北部的托霍维茨基附近的锡纽哈河(Synjucha)岸边扎营对峙,双方人数都在20,000左右。蒙古人的战术还是老一套的侧翼射箭,中间推进。奥尔盖德早有准备,他针对性的为自己军队安排走位和战术,在骑兵的掩护下,蒙古人的万金油战术失灵了。 双方进入肉搏战,蒙古人很快落入下风,向后过河撤退时又被截住,被杀、淹死者无数,奥尔盖德大获全胜。 蓝水之战结束后,基辅和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直接被立陶宛吞并,立陶宛最南端抵达黑海,疆域扩大近一倍。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 立陶宛的进攻的破坏力与残忍性远远不及蒙古人或条顿骑士团的入侵 ,某种意义上,不能把她对罗斯的统治视为外族统治......在立陶宛扩张至黑海后,它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居民是罗斯人,扩张很少带来社会变动,各个城镇依然保持了罗斯民族特征......” ——《俄罗斯史》
第一次立陶宛-莫斯科战争(Lithuanian-Muscovite Wars (1368 - 1372)
蓝水之战后,立陶宛从东欧小国一跃成为东欧地界上数得着的强国,国家战略致力于向东扩张。立陶宛和莫斯科的第一次接触在上文讲过,迪米特里正在想办法收拾特维尔王公米哈伊尔,米哈伊尔见势不妙就溜到了立陶宛寻求奥尔盖德的援助,因为他们在之前就结成了政治联姻, 奥尔盖德打算帮助特维尔公国反抗莫斯科的统治。
1368年的战争我在上一期提到过了,奥尔盖德集结大军向东进发,一路势如破竹的击败来抵抗他的罗斯军队,一路打到莫斯科城下。 多亏了迪米特里实现修筑了石制城墙,才勉强挡住了奥尔盖德的进击。
1370年,围绕着特维尔公国和莫斯科的外交争端,奥尔盖德又一次发动了对莫斯科的进攻。年底,立陶宛大军包围了沃洛科拉姆斯克(Volokolamsk 超级绕口吧...)。攻城战非常残酷,瓦西里王公战死,但奥尔盖德终究没能打下这座城市。 12月6日,他再次进攻莫斯科城,依然没能攻下...... 很快,双方签订合约,奥尔盖德撤退。
在1372年春天,立陶宛在奥尔盖德的兄弟维塔图斯的率领下再次进攻罗斯诸国,抢了些钱,烧了几个教堂后撤退。到夏天,奥尔盖德再次进攻,这次迪米特里亲自率军迎战,双方在一个陡峭的山沟上僵持着,因为地形对双方都很不合适,因此谁都不想主动进攻。 尴尬的僵持了一段时间后,双方签订为期七年的柳拜斯克合约,各自撤兵了。
1375年,斯摩棱斯克公国被立陶宛击败,并宣誓效忠。1403~1405年,维塔图斯吞并了包括斯摩棱斯克在内的一大片罗斯领土。到15世纪30年代,立陶宛对罗斯公国的扩张开始停滞,下次双方再大打出手就要等到1492年,莫斯科反守为攻。
Ivan III Vasilyevich of Russia ,俄罗斯的伊凡三世·瓦西里耶维奇。后世称呼为“the great Ivan”,也就是伊凡大帝。 生1440.1.22~卒1505.11.27,统治1462.4.5~1505.10.27. 俄国版秦始皇,现代俄国地缘版图奠基人,扩建克里姆林宫。在位期间领土扩大六倍,吞并几乎所有主要的罗斯公国,彻底打垮并消灭金帐汗国。
伊凡三世继位时的莫斯科大公国已经从内战造成的破坏中恢复了过来,国势强盛,以伏虎之态屹立在罗斯诸国中, 此时的莫斯科已经具备了实现统一所需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条件 ,只差一个足够冷静和能做出大胆决策的领导者,而伊凡三世恰恰就是这样的人。
彼时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早已不复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时代的盛况 ,国家的衰落体现在内部市民和贵族之间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各种苛捐杂税和粗暴统治让“共和”之名不复存在,就连维策议会都不再召开了,普通民众多次爆发的反抗和起义也很说明问题。由于军事能力的下降,诺夫哥罗德的上层贵族们便打算与一个强国结盟,利用那个强国的军队去镇压未来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叛乱。
摆在他们面前的无外乎有两种选择,要么加深与南方莫斯科大公国的联系,强调对她的臣属关系,但他们也十分恐惧自己被伊凡吞并。 最重要的原因是伊凡热衷中央集权的政治形态和崇尚贵族寡头政治的诺夫哥罗德截然相反 ,这触及了后者的核心利益。要么就和旁边兴起的波兰-立陶宛邦联结盟,她们“贵族民主制度”的政治形态更接近本国的理念。毫无意外,他们选择了后者。
此时波-立邦联的执政者是前文详细描述过的卡奇米日四世,也就是卡四爷。面对送上门的好事,岂有不笑纳之理?卡四爷欣然同意了诺夫哥罗德的同盟请求,并且还向后者派遣了自己的全权代理人。得知这一切后,伊凡敏锐的意识到,动手的时机到了。 伊凡早有吞并诺夫哥罗德之心,只是一直碍于没有个合适的借口,而诺夫哥罗德对罗斯人的“叛变”行为就是最好的口实和把柄。
伊凡为了让自己的吞并行为更合理和“文明”一些,他先让莫斯科主教谴责诺夫哥罗德的“背叛”,宗教谴责的同时,他下令开始集结军队。次年,伊凡集结了全罗斯的各位王公开了个探讨要不要进攻诺夫哥罗德的会议,这是一个从开始就已经确定好结果的会议,只是碍于形式不得不办一下。 6月,伊凡率领从罗斯各地集结起来的军队向北方出发。
诺夫哥罗德的贵族们知道灭顶之灾已经到来,他们向周边所有国家发出了求救的讯息,甚至向自己的老对手利沃尼亚宝剑骑士团乞求援助。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包括波兰和立陶宛在内,一个援军都没有到达,诺夫哥罗德被迫独自迎战伊凡的军队。
7月14日,双方在谢伦河展开决战,人数众多但士气低迷的诺夫哥罗德军队很快被打败,数千人或被杀或被俘。 伊凡是一位精明谨慎的政治家,他并没有狮子大开口一下吞并诺夫哥罗德,他仅仅加强了自己凌驾于后者之上的政治权力,并处罚了诺国内亲立陶宛的贵族, 在索取了15,500卢布的贡税后就离开了。
事实证明,伊凡的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战败的耻辱和赔款加剧了诺国内部矛盾,百姓再也无法忍受国内贵族,他们联名请求莫斯科大公来为他们主持公道,这正中伊凡下怀。
1475年,伊凡以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的姿态来到诺国,他在首都开展批斗大会,凡是他认为,注意,是他认为有叛逆罪的地方贵族都被带上镣铐押往莫斯科,伊凡就这样取得了诺国的最高审判权。 但当时诺国已经有人清楚的认识到伊凡越过求证,申辩等司法程序直接利用汹涌民意的判决是不合常规的,但这种声音被淹没在了民众此起彼伏的叫好声中。
1477年,伊凡派使者去到诺夫哥罗德,拐弯抹角的询问他们愿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统治,诺夫哥罗德贵族干净利落的予以拒绝,并且客气的送使者离开。这一切都在伊凡的掌控之中, 伊凡迅速宣布诺夫哥罗德之前已经效忠了自己,现在的行为就是背信弃义。 于是就发动了第二次对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战争。
11月,伊凡的军队已经将诺夫哥罗德城包围的水泄不通,城中贵族被迫与他谈判。谈判的结果显而易见,诺夫哥罗德所有省份和西伯利亚的殖民地完全并入莫斯科大公国版图, 前者引以为傲的维策议会制度被彻底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人都要唯莫斯科大公一人是从。 诺夫哥罗德城中心有一口大钟,一个世纪以来,就是这口大钟负责召集全城市民和贵族参加维策大会,它也是诺夫哥罗德议会制度,公民社会和独立自由的合法权利的象征。然而这口大钟被拆了下来,直接当做战利品运回了莫斯科。
伊凡甚至没有放过城中的图书馆和档案馆, 保存了几个世纪以来无数珍贵图书和手稿的图书馆被莫斯科士兵们烧为一片焦炭。 伊凡将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一半的土地封给了自己,其余的给了盟友。
从1136~1478,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宣告覆灭,享国三百四十二年。
1463年,雅罗斯拉夫尔公国被并入莫斯科。1474年,罗斯托夫公国并入。1484年,拒绝吞并的特维尔王公米哈伊尔被伊凡打败,他逃到了波兰,最终在克拉科夫郁郁而终。桀骜不驯的维亚特卡公国誓死不从,1489年伊凡碾碎了她的抵抗并处死了誓不投降的维亚特卡王公。普斯科夫公国的行政制度和诺夫哥罗德是一样的,因此伊凡就动用了老办法,通过各种分化瓦解的手段最终以最小的代价拿下了普斯科夫。1503年,梁赞公国也并入了莫斯科
1476年,当金帐大汗艾哈迈德的使者来到莫斯科,要求伊凡三世向大汗致敬效忠时,伊凡当着使者的面直接撕毁了大汗的敕令文件。1480年,盛怒的艾哈迈德汗组织大军准备讨伐莫斯科大公国,但没等伊凡动手,艾哈迈德汗就被敌对部落的伊瓦克汗袭击,并被其杀死了。 1502年,末代大汗赛克赫阿里被克里米亚汗国击败,金帐汗国彻底灭亡。依 靠武力征服起家的金帐汗国的统治根基注定是不稳固的,最终落得如此结局也算是一种天命。
957年,基辅的圣·奥尔嘉在前往君士坦丁堡回国后,怀着对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崇拜, 宣布皈依东正教。 1453年,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身穿紫袍战死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前的玫瑰花海中。1472年,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亚几经辗转,在罗马教会的支持下来到莫斯科嫁给了伊凡三世。教会原以为已经改信天主教的索菲亚能在莫斯科扩大天主教的势力,没成想机智的索菲亚到地方就宣布重新皈依东正教,并且 巩固了东正教在莫斯科大公国的地位。
介绍这段历史只为了说明一件事,伊凡三世自认为他是东罗马帝国法理上的继承者,亦是东正教会的捍卫者,他宣布自己是所有罗斯人的统治者,并且作为基辅罗斯法理上的继承人要收回她丢失的土地。 扩张行为到底的不光彩的,是需要一个借口的,而这几个称号往身上一加,就有了许多对外扩张的理由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立陶宛,因为她在一个世纪前确实占领了一部分基辅罗斯的领土。
第二次立陶宛-莫斯科战争 Lithuanian-Muscovite Wars (1492 - 1494)
莫斯科大公国和基辅罗斯之间的所谓“继承”关系是值得商榷的,正统基辅罗斯早已毁于蒙古入侵,后来的一系列罗斯公国也不过是金帐汗国的藩属,包括莫斯科。伊凡三世时期莫斯科崛起,她总是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名号,一个能让众人认可,至少是表面上认可的光鲜外表。基辅罗斯代表的是东斯拉夫土地上最被人认可的政权,因此, 宣布自己继承了基辅罗斯,也就意味着继承了她统治全罗斯领土的合法性。当然,这种合法性只建立在谁拳头大的基础上。 假设最终是由诺夫哥罗德统一了全罗斯,那她也可以自称为基辅罗斯的继承者,而实际上诺夫哥罗德还真就比莫斯科更“根正苗红”一些。
但不管怎么说,拳头最大,实力最硬的伊凡三世已经这么说了,那拳头没他硬的其他王公也就得坡下驴的认了。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伊凡先生的统一大业还没有结束,因为包括斯摩棱斯克在内的一大片前罗斯领土还在立陶宛大公国的手里,法理依据也好,弱肉强食也罢,反正结局都是一样,打吧!
1492年8月,伊凡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开始了大规模的侵略行动。过程没什么好说的,立陶宛巅峰期已过,此时的军事实力已大不如前,再加上伊凡属于不宣而战,自己完全没有准备,被打的落花流水。伊凡连续攻占了姆岑斯克(Mtsensk)、吕布特斯克(Lyubutsk)、斯皮耶斯克(Serpeysk)和梅晓夫斯克(Meshchovsk)。此时的立陶宛大公是亚历山大·雅盖沃,此时他才刚继位没两年。
打不过,那就谈吧。双方在1494年签订合约, 立陶宛大公国割让了维亚济马公国和奥卡河上游相当大的地区,总计约为87,000平方公里,半个贵州省那么大。 签订条约之前,亚历山大为了让双方的和平能维持的长久一些,就与对方缔结了政治联姻,他迎娶了伊凡的女儿 莫斯科的海伦娜 。
第三次立陶宛-莫斯科战争 Lithuanian-Muscovite Wars (1500 - 1503)
脆弱的和平只维持了六年,亚历山大试图运作外交手段利用瑞典和鞑靼人反对伊凡三世的统治,但全都以失败告吹。而事实证明,伊凡三世并不想实现长久的和平,已经嫁给亚历山大的自己的女儿就是他楔进立陶宛的一颗大钉子。 海伦娜的作用基本就是个间谍,她经常向父亲汇报关于亚历山大的“不轨”举动,这都给了伊凡实施下次侵略的借口。 亚历山大也不傻,他第一时间就联系了波兰国王阿尔伯特一世和匈牙利国王,想要他们支援自己对抗莫斯科大公国。而此时的波兰和匈牙利正深陷与奥斯曼帝国战争的泥潭,根本无暇他顾。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伊凡三世才更加放心大胆的对立陶宛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
“伊万加紧准备新的战争,召集了火枪兵队伍;普斯科夫人组成了后备军;无地的贫苦农民充当步兵,资产“10索哈”以上的农民提供一匹马,“40卢布”以上的农民提供一匹马和穿戴盔甲的战士。从农民和商人中征集的终身服军役者也从罗斯其他领地召集起来,王公和领主的队伍汇集起来。”
——《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
有趣的是,伊凡在大军开拔之前还向亚历山大送去了一封信件,单方面撕毁了1494年的合。16世纪第1年的5月份,伊凡三世再次入侵立陶宛大公国。和上次一样,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姆岑斯克、布良斯克、特鲁布切夫斯克、戈梅利、契尔尼戈夫、柳别奇、斯塔罗杜布、普季夫利、雷利斯克等一系列城市和城堡。 亚历山大孤注一掷,集结全国所有军队约40,000人,在大贵族康斯坦丁·奥斯特罗日斯基率领下迎战伊凡三世的主力于韦德罗希河畔, 决战一触即发。
7月14日,莫斯科军队先手渡河,刚刚与敌接触就诈败撤退。康斯坦丁不知是计,领军过河追击,结果立陶宛军刚刚渡河,莫斯科军反手就打了回来。立陶宛军虽然处境不利,但还是坚持作战。双方在激烈肉搏时,莫斯科的一支伏击部队在侧翼猛攻立陶宛军,后者很快崩溃。康斯坦丁力战被俘,被押解送往莫斯科国内。 韦德罗希战役,立陶宛大公国决定性失败,主力大部被歼。
伊凡三世趁胜追击,一路攻城略地,开始围攻斯摩棱斯克,但毕竟城防坚固,伊凡三世的围城战失败了。1501年6月,波兰国王阿尔伯特一世早逝,他的兄弟亚历山大登基为波兰国王。但这仗已经没法打了,亚历山大被迫向匈牙利兄弟求救,匈牙利说我也没军队支援你,但我可以帮你谈判......在匈牙利使臣的帮助下,双方再次签订停战协定, 亚历山大割让了70个地区,22个城镇(城堡)给了莫斯科大公国,损失210,000平方公里领土(约为一个湖南省的面积),换来的是1503年~1509年,为期六年的和平。
关于为什么立陶宛会败得这么惨,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立陶宛的军队由贵族临时征召的民团、卫队和雇佣兵组成。加上承平日久,失去战斗磨炼,军队素质和战斗力有一定的下降。而莫斯科大公国的军队在统一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战斗素质和士气非常高涨。
立陶宛大公国的统治根基非常不稳固,属于重度分封模式,地方权力很大,统治者无法短时间内有效调动所有资源应对战争,这与莫斯科大公国的绝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鲜明对比。
立陶宛施行宗教、民族宽容政策,民族文化同化率太低,加上国内罗斯民族人数远远超过立陶宛民族,导致领土内罗斯民族的立陶宛归属感很少,反而对莫斯科大公国的归属感较高。因此一旦发生战争,各种东斯拉夫平民和贵族充当带路党就不用说了。
伊凡三世发动的第一场战争不宣而战,亚历山大本来就处于极大劣势,加上没有提前准备的时间,遭受的战争损失无法弥补成为恶性循环。
15世纪时,随着金帐汗国的崩溃,东欧平原的局势更加复杂化。就好像当地一个最强的黑帮垮台并不一定是好事一样,金帐汗国作为当地最大的“黑帮”是有着对手下小弟的控制力的,一旦这个统一的“黑帮”崩溃, 失去控制的鞑靼人对波兰和立陶宛造成的损失要比之前更加严重。 在15世纪70年代到16世纪这段时间里,来去如风的鞑靼人对立陶宛和波兰的侵扰从小打小闹进化成了有组织的破坏性劫掠。
鞑靼人凭借极佳的机动性,几乎如入无人之境,他们深入波、立境内大肆抢掠,很多时候当地的波兰贵族带兵抵达劫掠地点后,鞑靼人早已扬长而去,留下一片狼藉。 最后南方的贵族们不堪其扰,凑了一笔钱打算给盘踞在克里米亚的鞑靼草根可汗们上供礼物,希望停止这种劫掠。但可汗表示自己也无法完全制止各个鞑靼部落的劫掠行为,因为劫掠财物和人口就是不事生产的鞑靼人唯一的生存方式。鞑靼人的侵略让立陶宛失去了黑海北部的控制,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今天乌克兰地区的移民活动。
鞑靼人无拘无束的劫掠日子在100年后被画上了休止符。在顿河和第聂伯河一带崛起了一支比鞑靼人战斗力更强,更加坚韧的族群。他们无惧鞑靼人的侵略,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半游牧民族,他们在今天乌克兰地区内建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城镇和堡垒,成为了抵抗鞑靼侵略的桥头堡。他们还发起了迅猛的反击,一度深入克里米亚半岛内部攻击鞑靼人。 这些人的祖先源于卡奇米日二世时期,由波兰、立陶宛、罗斯、神罗等地的流亡者,冒险者,殖民者和中小贵族组成,他们在今天乌克兰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民族文化,土耳其人叫他们“Cossack”,我们通常译为哥萨克。
随着西欧人口的增长,对粮食需求也节节攀升。因此为了追求粮食产出的最大效益,波兰逐渐出现了属于贵族、大地主和教会的劳役制庄园, 这种庄园是由于当时落后的技术水平和直线增长的粮食贸易需求逐渐发展产生的。 劳役制庄园的好处是极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当地贵族的收入和政治地位,但与之对应的是农民人身自由的限制。
一言以蔽之, 农民虽然没有受到肉体压迫,但他们不得不长时间的呆在庄园内劳作,最终被固定在了土地上。 隔壁的俄国也在伊凡三世时期确立了农奴制度,但因为简单粗暴的集权制度和其他政治原因,生活在俄国的农奴的处境比波兰这边的农民要悲惨的多,他们受到了更多身心上的残酷压迫。
与之相对的,随着波兰贵族和市民阶层的收入不停增长,使得他们更加愿意去发展和参加教育事业, 波兰的文艺复兴进入到更加辉煌灿烂的新阶段。
1506年8月19日,45岁的亚历山大在克拉科夫走完了他充满失败的一生,在他统治期间,立陶宛大公国的受到了致命的巨大损失,这样的损失即便有后面几代极为强大的波兰君主都无法完全弥补。伊凡三世的莫斯科大公国版图向西前进了一大步,由于新占领土地大都是东斯拉夫民族为主导居民,导致并没有发生任何反抗, 莫斯科大公国的国力大跨步提升,为后来的利沃尼亚战争和与波兰-立陶宛联邦长达两个世纪的军事对抗埋下了伏笔。
但除了军事上的惨败外,在其他方面亚历山大做的还算中规中矩, 波兰的政局在他手上以比较稳定的姿态传递给了下一任君主。 他在位期间因受文艺复兴风潮影响,修建了不少留存至今的美丽建筑,最著名的就是以文艺复兴风格大规模修葺了瓦维尔城堡,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以及在他的老家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修建了哥特风格的圣·安妮教堂。
亚历山大去世后,波兰在1506年迎接了她的下一任君主,这位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国王将开启波兰-立陶宛联邦的鼎盛时代!
对波兰-东欧史感兴趣的人,欢迎加群交流学习!
波兰-东欧史学习交流群号:731688622
评论区
共 2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