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电子游戏盛宴E3落下来帷幕,索尼、微软、任天堂等厂商你方唱罢我登场,着实又给玩家们画了好些个大饼。作品题材称得上百花齐放,从赛博朋克到漫画英雄,从僵尸末世到反恐精英。不过其中有三款游戏在选材上的撞车事故也引发了玩家的集体吐槽。
它们就是《独狼》《仁王2》和《对马岛之鬼》,我认为“隻狼”应该翻译成“独狼”,除非Sekiro是人物的名字。(有国内媒体翻译成“双狼”,是不认识汉字了吗……)
日本武士一直是现代流行文化中非常泛滥的元素之一,这有赖于20世纪以来日本腾飞的经济、文化地位。处于文化距离感产生的美,欧美对武士这个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早已着迷许久。
武士在英文中可翻译为Samurai,亦可是Bushi。虽然二者如今已没有太大分别,但语源并不相同。さむらい(Samurai)汉字写作“侍”,本意和中文一样为侍奉。在日本,“侍”是一个从动词“侍う”(さぶらう)演变而来的名词,用来指代那些侍奉贵族的人。到十二世纪左右,“侍”与“武士”才终于混为一谈。
武士们恪守的武士道深受佛教禅宗和孔孟儒家的影响,尤其禅宗采用的冥想成为了许多武士的日常课程。历史上有不少武士甚至因信奉佛教轮回之说而放弃暴力,导致自己在战场上被其他武士屠戮。
不过武士文化之所以风靡全球,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的慈悲。恰恰相反,在大部分眼中武士的魅力就在于杀戮。当削铁如泥的武士刀刺入肌肤,当血像樱花瓣一样飘落,泣零的鲜血化作薄雾给世界蒙上一层轻纱,武士则收刀入鞘,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用李白的诗来形容,那真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而想探寻这份魅力的根源就无疑要去武士的国家日本,在日本谈到武士的魅力就不得不提到剑戟片。
日本时代剧即我们所说的古装片,从宏观上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崇尚古典主义情调的历史正剧,“纯粹的时代剧”,比如沟口健二、吉村公三郎等人拍摄的大部分时代剧;第二类是以时代剧作伪装,本质其实讲述的是古今同理的小市民生活;第三类为强调动作的“打斗时代剧”,那就是“剑戟片”。
“剑戟片”(チャンバラ)顾名思义,便是以刀剑打斗(俗称“殺陣”)为看点的追求官能刺激且较通俗的娱乐剧。它始于1920年代关东大地震之后,最初是仿照好莱坞西部片拍出的。剑戟片一般以武士、浪人等身怀绝技的人作为主角,其追求真实感的、效果逼真得让观众心惊肉跳的冷兵器肉搏,一改传统能剧、歌舞伎剧中“舞蹈”般的程序化打斗表演,在当时深受好评,堪称是可以跟当时好莱坞西部片媲美的娱乐类型片。(以上摘自@不一样驴驴的影评)
在分类上,剑戟片和时代剧有重叠的地方,但差别还是明显的。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就很难说是剑戟片,但三池崇史的《十三刺客》则可以划为剑戟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剑戟片和我国武侠片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于在精神内核上也有所类似——那就是农业社会中老百姓朴素的道德观。在动荡的社会,老百姓需要他人替你锄强扶弱,需要他人替你伸张正义,需要他人替你铲奸除恶、杀贪官、灭贼寇。这个人在美国叫牛仔,在欧洲叫骑士,在中国叫好汉,在日本则是武士。
不过饶是如此,剑戟片却很难和武侠片划等号。虽说“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武侠片少不了动武动粗,但终归要落脚于一个“侠”字。金庸在《飞狐外传》的后记中写道: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武侠人物对富贵贫贱并不放在心上,更加不屈于威武,这大丈夫的三条标准,他们都不难做到。”
可见,武侠的重点在于积极的侠,但对于日本来说剑戟片的意义则更加消极。
日本战后在美国大兵的长驱直入下一片狼藉、人心惶惶。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的致命性打击以及裕仁天皇的人间宣言都在人民心中长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从根本上动摇了日本社会。人们迫切感受到渺小的个体无法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苟延残喘的人们开始沉醉于粨取文化,日复一日地寻求廉价刺激,历了二战惨败和军国主义重伤的社会弥漫着一股虚无主义的梦魇
虚无和无助的延伸便是暴力。于是,承载大量暴力元素的剑戟片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进入了鼎盛时期。
剑戟片的主人公们大部分也有侠义之举,但那不过是他们人生旅途的点缀。从角色动机来分析,剑戟片的武士或浪人们更多是侠义的参与者,而不是侠义的发起者。更遑论许多剑戟片的主角几乎连好人都算不上,至多是个不坏的人。“眠狂四郎”系列的主角狂四郎就是如此,而冈本喜八的名作《大菩萨岭》的主角恐怕连坏人都不足以形容,根本就是头野兽。
多数剑戟片还是会通过让主角对抗邪恶势力来降低观众对血腥暴力的不适感。不过真正令大部分观众欢呼雀跃、欲罢不能的仍旧是杀戮带来的官能刺激。
剑戟片一改早期日本时代剧那种近似歌舞伎的打斗套路,聘请真正的剑术指设计动作。演员的打斗表演不再犹如跳舞一般夸张滑稽,而是单纯追求“快、准、狠”的真实表现力。因此剑戟片中的对决场面很少出现类似武侠小说里几十个回合的交手,往往如蜻蜓点水般在瞬间就分出胜负,在技艺精湛的武士砍人最多也不过是“肩腹背”各出三刀。用现代电影举例的话,就好比007系列从《007大战金手指》突然跨步至《皇家赌场》。
单纯追求感官享受的电影自然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注脚,由大量平庸作品堆积起来的剑戟片金字塔,在塔尖仍旧屹立着一批大师。
摄影技术和叙事手法的进步给剑戟片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黑泽明、冈本喜八、小林正树等大家效法欧美,大量借鉴德国表现主义,更将黑色电影元素掺杂进剑戟片。这些人拍摄的虽仍是剑戟片,但已经跳脱出重视感官刺激类型片的桎梏。下面介绍几部剑戟片的佳作。
外表落魄邋遢的浪人武士三十郎(三船敏郎 饰)来到一个小镇,清兵卫(河津清三郎 饰)和新田丑寅两家恶霸在那里为争夺地盘,招兵买马经常争斗,弄得民不聊生。三十郎决定从中设计,引诱双方雇佣自己,再加入不同方造成两边拼斗,由此坐收渔利,消灭对方。 但随着丑寅弟弟卯之助(仲代达矢 饰)的加入,情况又发生了不同,他手里握有手枪,占得优势,清兵卫的势力被打败,三十郎甚至也受伤不轻。但是决战在所难免,椿三十郎独对丑寅、亥之吉等众人,身处劣势的他如何能剿灭对方呢?
熟悉黑泽明的影迷都知道他有个毛病就是爱说教,从《姿三四郎》到《蜘蛛巢城》,黑泽明总试图用电影教化育人,这往往会让他的电影难以干脆利落地结尾,不管是《生之欲》里的荡秋千还是《影子武士》里顺水漂流的尸体,他的电影容易给人以结尾结不干净的感觉,但《用心棒》是个例外,整个故事毫不拖泥带水地戛然而止,这使它更像是电影天皇闲暇时的一次闲笔。这个无关武士与荣誉的纯粹任侠故事真是蕴藏着浩然正气,如果要挑选一部电影来阐述李白诗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话,我会选这一部。
黑泽明借鉴了好莱坞西部片的结构,最终拍出一部非常不武士的剑戟片。好巧不巧,本片的剧情乃至分镜又被意大利导演莱昂内近乎完封不动地全盘抄袭,翻拍成“通心粉西部片”《荒野大镖客》,捧红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黑泽明这辈子最高的一笔收入就来自《荒野大镖客》交付的版权费,真是一种循环。
在本片里分别饰演三十郎和卯之助的三船敏郎和仲代达矢则开启了贯穿他俩整个演艺生涯的对决之路。仲代达矢老爷子在去年的电影《海边的李尔》中自嘲说当年演了个帅哥叫丑寅,可谓埋梗颇深。
郊外神社的正殿里,九位年轻武士在秘密开会,他们准备向大目付菊井提出铲除贪官的计划。但恰巧在此露宿的邋遢武士三十郎(三船敏郎 饰)出现,告诉他们菊井才是背后的黑手。果然,神社很快被大目付手下团团围住,三十郎出手替年轻人解危,菊井的同伙室户半兵卫(仲代达矢 饰)欣赏三十郎的身手,邀他加入。之后,三十郎与年轻武士去找城代家老,却发现晚了一步,家老已被菊井绑架……
黑泽明几乎不拍续集,除早期作品《姿三四郎》外,《椿三十郎》是唯一一部和前作直接相关的作品。和《用心棒》相比,《椿三十郎》的剧情打磨得更精致了一些,黑泽明的说教气息也更重了一些。影片最后三十郎和室户半兵卫的那场对决是影史著名血腥镜头,据说当年影院就有人因受不了刺激而昏阙,简直和希区柯克作品《精神病患者》中那场著名浴室杀人戏如出一辙。
三船敏郎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演员,他和黑泽明被日本影坛称为“世界的黑泽,国际的三船”。在他之前,日本影坛闪耀的男明星们尽是男身女相的旦角。总是胡子拉碴、满身汗臭味的三船给影坛带去一股阳刚之气,他饰演的三十郎胆大心细、武艺高超,秉持着自己心中自由与正义,是个真正的侠客。
宽永七年,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家光实施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大名的权力,曾经叱咤一时的武士阶级就此衰败,许多人因此失业沦为浪人。残酷的现实使得无所事事的浪人经常跑到诸侯家,表示要切腹自杀,而大名们无力招揽更多浪人,只得用钱打发他们走,这在当时成为流行的敲诈手段。一天,井伊家来了一位名叫千千岩求女的浪人,他也提出切腹要求。但这一回,家臣决定将计就计,任由他切腹,千千岩求女在极度痛苦中咬舌死去。 几个月以后又有一位叫津云半四郎(仲代达矢 饰)的浪人前来要求借井伊家宝地切腹自杀,。其原因也是不堪生活的困苦,井伊家老(三国连太郎 饰)出面交涉。在切腹之前,津云讲起了自己这辈子的故事……
社会剧变造成一个阶级的消亡,这总会辐射出更多的人间惨剧。封建制度的逐步瓦解,武士阶层成为了大名们首先牺牲的棋子。武士们再也不会像座头市或者椿三十郎那样自由,他们的生活压力也会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显得那么沉重与熟悉。武士道与武士刀成为阻碍历史车轮前进的赘物,但这对那些持刀的男人来说或许只是份无辜的责备而已。本片和《黄昏清兵卫》堪称阴阳双生,半四郎和清兵卫这两位武士在面对时代洪流时做出了一正一反两个选择,他们都得到了命运给出的回答。
导演小林正树是个很具社会责任感的导演,也是日本著名左翼反战人士。他拍摄的鸿篇巨制《人间的条件》讲述了日本兵梶在伪满洲国的所见所闻,较真实地反应了当时日本治下的东北社会。虽然窃以为小林正树仍然没有跳脱出日本左翼的反战悖论,即“反战败多于反战”,反思力度仍然囿于国家之别而不够彻底。但对日本来说这样的反战力度已属难能可贵,《人间的条件》也获得了当年威尼斯金狮奖提名。
幕末时期,时局动荡,暗流涌动。甲州武士机龙之助(仲代达矢 饰)剑术绝伦,却拥有一颗邪恶阴暗之心。在一次剑术比赛前夕,对手宇津木文之丞的妻子阿滨恳求他败给丈夫,甚至不惜委身于他。然而在次日的对决中,龙之助仍然以绝对优势杀死了文之丞。在此之后 ,他和被休的阿滨离开甲州,浪迹江湖。两年后,他以杀手身份加入新选组,替幕府斩杀攘夷志士。在此期间,文之丞弟弟兵马也来至江户,并拜入剑豪岛田虎之助(三船敏郎 饰)的门下,等待为兄长报仇的良机。宿命的相逢无可避免……
龙之助是个不折不扣的魔头,甫一出场就为了试刀砍死路人老头。整部电影描绘的也是他沉醉于杀戮、逐步成魔的过程,借用豆瓣网友的话来说,“这是一部毫无保留的、没有任何旁枝末节的、一点都不欺骗观众感情的纯粹的砍人电影”。在幕末攘夷志士和倒幕藩士掀起的滔天巨浪中,无休止的杀戮似乎反倒成了唯一一件正常合理的事。
曾是武士的元太(仲代达矢 饰)对武士道深恶痛绝,他抛弃了阶级地位,隐姓埋名当了小混混。半次郎则是个一事无成的农民,他向往着武士的生活。命运让一个假装是武士的农民和一个假装是农民的武士成为朋友。随后,两人同时被卷入了一场刺杀行动中,更糟的是还加入了不同的阵营……
电影大师分两种,一种是一辈子只拍一种电影,一种是什么风格都尽可能去尝试,冈本喜八显然是后者。他被大众熟知的虽然是描写日本宣布战败投降那一日的严肃作品《日本最长的一日》,但同时他也涉足剑戟片,留下了诸如《斩》《大菩萨岭》《战国混蛋》等或庄或谐的作品。仲代达矢演过很多或卑鄙无耻、或渊渟岳峙的武士,但《斩》里的主角元太是他最具喜剧风格的一次演绎。
《斩》用漫画般夸张手法探讨了何为武士这一问题,片中的武士各自做出不同选择,有人为舍生、有人取义、有人贪生、有人怕死。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喜剧化剑戟片,杂糅了反战与人文等诸多思想,试图让所有主次角色都有可挖掘的深度。但可惜的是浅尝辄止,点撒得太多导致整体厚度不够,在这一层面上不及它所借鉴的《椿三十郎》。
十七世纪的关原之战,德川一统天下虽已成大势所趋,但是丰臣依然保存有较强的实力。此后的日子里,双方的忍者部队连番交手,平静的表象下战况激烈。在两大家族之外,始终宣称保持中立的真田家成为整盘棋的关键。某日,隶属真田家的猿飞佐助(高桥幸治 饰)遇见浪人稻村光秋,从稻村口中得知德川家两大忍者头目之一的郡山带刀叛逃,并有可能投靠丰臣。为免军情泄漏,战局又起波澜,德川发布了针对郡山的诛杀令。与此同时,丰臣也派出密探接应郡山。佐助准备通过的诹访城即将成为影响战局的重要战场……
导演筱田正浩是个非常西化的日本导演,他拍摄的《沉默》讨论了德川幕府时期基督教在日本所受的非人虐待,用意颇深,前年还被马丁西科塞斯翻拍了。《猿飞佐助异闻录》乍看之下是一部类似《大盗石川五右卫门》的日本忍者题材电影,但其实它的内核非常美式。悬念设置上极为贴近黑色电影,在剧情结构上更有美国硬汉派推理的神韵。主角猿飞佐助每一步都很被动,甚至有些迷茫。
《夺命剑》(正确翻译应该是“抗命——奉命娶妻始末”)
德川幕府时代,会津藩马迴众武士笹原伊三郎(三船敏郎 饰)剑术高超,为人恪守职责,忍辱负重。某日,藩主松平政容将爱妾阿市以大不敬的罪名赶出藩邸,并命其下嫁伊三郎的长子与五郎。迫于对藩主的忠诚,笹原家最终接受了这门婚事。婚后与五郎和阿市相亲相爱,婚姻美满。 然而事情突然发生变化,阿市于城中生养的儿子成为藩主继承人,为免有失体统,藩主欲将阿市召回。不满藩主的出尔反尔,伊三郎强硬拒绝了使者的无理要求。双方剑拔弩张,伊三郎和与五郎不惜以鲜血维护武士不可侵犯的荣誉……
小林正树的另一部剑戟片,一部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作品。武士本该以服从主公为天职,但主人公伊三郎为了家族名誉不惜顶撞藩主,这是人性自由对克己复礼的挑战,是对儒家“君君臣臣”思想的继承——既然君主没有尽到君主的义务,臣下也就无需再恪守臣下的职责。小林正树的导演风格在这部电影里一览无遗,端庄周正的画面,仪式感与宿命感并重的镜头语言,所有人都在一根筋的一条道上走到死。正派行事光明磊落,反派作恶也作得直白。双方都不藏着掖着,有话直接怼。
值得一提的是,仲代达矢这次又被三船敏郎斩了。仲代达矢比三船敏郎小十二岁,两位剑戟片明星在银幕上对决过很多次,仲代一次都没有赢过。
任何电影类型都有失势的一天,剑戟片也不例外。随着日本电影片场制度的崩坏,眼看昭和时代走向死亡,剑戟片的衰败也成了年号改换平成的一个注脚。雪上加霜的是,进入平成年代后日本真人电影的整体萎靡速,也扼杀了剑戟片复苏的可能。
尽管新千年后尚有许多人试图给这个古老的类型片注入活力,例如三池崇史翻拍《一命》、北野武翻拍《座头市》等等,但终究是杯水车薪。作为类型片的一种,剑戟片就像西部片一样被尘封进历史的眼泪,虽偶尔有人借尸还魂、进行重新解构。但作为曾经风靡数十年的类型片,它们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讲回游戏当中,今年武士题材的泛滥或许能成为一股东风,通过电子游戏特有的交互功能说不定能使剑戟片的魅力得到再次绽放。
《对马岛之鬼》的gameplay令我欣喜,并不花哨的招式与步步为营的走位,这就是剑戟片的魅力。当然要是潜行要素少一点,大规模杀阵多一点,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据IGN新闻报道,E3上的Gameplay片段仅仅是《对马岛之鬼》的一个支线任务而已,或许游戏真正的重头戏我们还未得见也说不定。
光荣的《仁王》曾经让我寄以厚望,但刷完三个DLC后的我最终恶心到呕吐。它的动作设计很扎实,武器系统也很棒,过于强调RPG要素让所有的一切都成了笑话。坐拥那样庞杂的招式系统却不懂得利用,一味强调装备等级压制令玩家叫苦不迭。既然最终还得靠刷级刷词条才能所向披靡,那还练个屁的山风、水影?以前常世同行时不止一次看到有大佬全程居合斩刷图,这真的是……唉!《仁王》的总监安田文彦还表示,他希望给《仁王2》带来一些“适当的进化”,而不是“天翻地覆的改编。如果《仁王2》还继续那么搞的话,无论我怎么认可它的招式系统最有魅力,但它也绝对会是离剑戟片精神最远的作品。
From Software的《独狼》从预告来看似乎仍是魂系列的传统打法,一招一式的确很适合剑戟片,但战斗如果拖得太长就会略微失色,但还是瑕不掩瑜。据说《独狼》没有魂系列的RPG要素、如等级提升和装备数值,甚至取消了死亡后返回篝火的设定。在这三款武士题材中,我对它的期待值是最高的。
评论区
共 9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