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对欧洲历史,尤其是军事史感兴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这个极具特色的骑兵兵种。在很多人脑海里,提到波兰,或许不知道贵族民主制或五·三宪法,但这个有着帅气盔甲,夸张双翅的的东欧劲旅就真称得上是众所周知了。我不敢怠慢,为此更是购买,查阅了更多相关资料和书籍才有底气在这里讲述这支东欧劲旅,我将会从几个角度展开讲。尽我所能的,将波兰胡萨羽翼骑兵讲透。
如果您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和意愿,可以观看这部机核网做的描述翼骑兵的视频,上面讲的也不错 很多人会问了,讲翼骑兵你说骠骑兵干什么?这涉及到一个兵种定义的问题,翼骑兵其实是算在骠骑兵的大门类里的,所以讲翼骑兵之前,必须简单讲讲骠骑兵。骠骑兵的英文单词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词源则来自于10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文献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招募的塞尔维亚轻装骑兵,他们拥有非常优秀的侦察和偷袭能力。之后这个词传入了欧洲,在东欧的不同地区产生了相对不同的含义,在这里不多做赘述。
14世纪末期,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征服塞尔维亚后,将侵略的矛头直指欧洲,首当其冲的就是匈牙利王国。还记得1444年的瓦尔纳之战吗?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与匈牙利总督约翰·匈雅提并肩作战,因为一次失败的冲锋导致波·匈联军战败。他受到对手传统东方轻装骑兵“西帕希骑兵”(Sipahi)的启发,创建了第一支轻装骑兵部队,称为“Rác”。匈雅提有个儿子,也是我之前介绍过的马提亚斯·科尔温(科尔温乌斯),他统治匈牙利32年,文治武功皆出类拔萃。他将这支新生的骑兵军种进行了更加规范化的训练和装备,使之成为了一支强悍的部队。科尔温将其编入“匈牙利黑军”的战斗序列中,跟随自己南征北战,在于奥斯曼、神罗、波兰的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战斗能力。
后来随着雅盖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统治匈牙利王国,这一优秀的骑兵军种也被顺理成章的“引进”波立邦联。在所有的波兰历史文献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萨骑兵的年代为16世纪初,这有力的佐证了彼时的波兰王国积极的吸纳匈牙利骠骑兵进入到本国的军事体系中。经过长时间的实战检验,传统的中西欧重甲骑士是不适合在波兰北部的沼泽和东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战斗的。最早,波兰王国是直接雇佣匈牙利骠骑兵作战的,后来则直接招募本国人员编入波兰骠骑兵部队中。在与莫斯科大公国的奥尔沙之战中,波兰骠骑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两翼的进攻和后续的追击被认为是高效而强力的。
这个阶段的骠骑兵还带有浓浓的匈牙利风格,他们用黑色毛毡制作的帽子跟后世工业革命时代的高筒礼帽有几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属圈装饰,内部则有一圈铁皮加固防御,高耸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为装饰。他们不穿盔甲,仅依靠一件乔潘聂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饰,一种短头蓬紧身衣,滑膛枪时代骠骑兵紧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们的武器包括弯刀、长枪、钉头锤、圆杖、战斧、鹤嘴锄和弓箭,还有一扇巴尔干风格的木盾辅助防御。
波立联邦的老对手奥斯曼人的军队中有一种特殊的骑兵部队,他们叫做德利骑兵。这种骑兵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将凶猛的食肉动物的皮毛披在自己身上,而且在盾牌上装饰一些猛禽的羽毛,用以彰显自己超凡的勇武善战和在军中的精锐地位。你也猜到了,长时间的作战让波兰人也沾染上了这种来自东方游牧风格的狂野习俗,后来波兰骠骑兵和翼骑兵也完美的继承了这一点,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斯特凡·巴托雷国王是真正意义上的波兰翼骑兵之父。传统的波兰骠骑兵主要由施拉赤塔阶层组成,因为波兰中小型贵族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他们也有着足够的财力为自己置办一身盔甲、武器与马匹。
16世纪后半叶,波兰骠骑兵已经开始缓慢的重装化,在斯特凡·巴托雷时期,他为波兰骠骑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托雷国王以四五百个特兰西瓦尼人和匈牙利骠骑兵组成了自己的卫队,骠骑兵们从此不再使用巴尔干盾和华丽的服饰,去掉华丽但防御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传统的波兰长大衣,兼有御寒和武装衣的功效)外罩铁制头盔与板链甲,同时为他们装备一杆足够长的一次性骑枪,使其冲击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对翼骑兵部队改革的结果是建立了一支大为灵活机动而又具备极高纪律性的新军。
“那些对他们的装备,如带着长条旗帜的长矛,虎皮披风,对那些使用金饰,刺绣以及宝石装饰的马鞍, 鞍带和缰绳的骏马的口头描述是很无谓的,这样做只是亵渎他们的伟大。因为他们是一支空前绝后的骑兵,在亲眼见到以前,你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他们的无穷魅力与威武雄壮。”
——意大利使节科斯莫·巴恩提目睹波兰国王索别斯基加冕礼后的感慨
科皮亚长矛(Kopia),这是一种从巴尔干、匈牙利地区传至波兰的骑枪武器。与传统西欧骑枪相比,波兰科皮亚长矛由杉木制成,中间挖空,然后将两条材料的横截面粘连在一起,这样就导致科皮亚长矛更加轻便。相比之传统西欧骑枪,科皮亚长矛更加修长,通常有4.5~6.2米长。这样的长度更好的保护了骑手,在面对同样使用长枪作战的步兵时可以先一步杀伤敌人,而且这样的长度也使夹枪冲锋的威力更进一步。
长矛有一种特质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后半部分,骑手通常将手放在球的后方抓住长矛,因此也起到了保护手的作用。锻钢枪头处被固定上一个丝绸制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当时,小旗上可以装饰任何图案,是五花八门的。但在现代艺术绘画中翼骑兵的矛旗大多数是红白两色,代指波兰国旗。
斯扎布拉军刀(Szabla)在斯特凡·巴托雷改革军备之前就作为制式兵器广泛装备于翼骑兵部队中,但早期的斯扎布拉军刀只有一个简易的十字型护手,后来巴托雷国王亲自下令改良,主要是为她增加了一个用以保护手指的铁链。随着时间的推进,铁链逐渐变成更加坚固的护手罩。这种军刀几乎就是为骑马作战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弯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运动中发挥出无以轮比的砍杀性能。
斯扎布拉军刀的设计样式深刻的影响了欧洲尤其是西欧国家的佩刀风格,在波立联邦灭亡后,依然有来自西欧的军官与技术工匠前来波兰区域学习和研究这种武器,为本国骑兵军刀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改良灵感。后来拿破仑时期,西欧、中欧国家骑兵部队使用的弯刀都有波兰斯扎布拉军刀的影子。后来被广大西欧国家吸取改良,并在波兰灭亡后的线列战时期广泛配备于骑兵部队。
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为翼骑兵的制式头盔,见证了这个兵种的兴衰荣辱。这种带小帽檐,两块护颊(注意有一个心形的耳洞,用来让翼骑兵听清命令),一条标志性的龙虾尾护颈,还有一块在帽檐上的活动护面。这种头盔当然不是波兰原产的,它的原型是奥斯曼帝国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东欧、南欧国家因为与其长期作战,也吸取了对手的装备设计,融入到自身的武备当中。
阿尼玛半身胸甲(Anima)是正宗的意大利货,最早由亚平宁半岛的铁匠发明。其最大的特点是胸甲和背甲由若干块条状钢片拼接成龙虾尾部状,再用皮带和铆钉在背面固定。相比传统的板甲,阿尼玛板条型盔甲的成本更低,易于量产和修复,灵活性也很好。因为以上种种优点,斯特凡·巴托雷国王才将此甲规定为翼骑兵的制式铠甲。
除了胸甲外,翼骑兵还被要求在内部穿一个链甲袖衣,这种链甲去掉了躯干的防护,只保留了双臂的锁环。因为躯干已经有胸甲防护,所以不需要再增加锁环,这样既可以减轻防具的总重量,也可以节约成本。下半身再穿一件链甲短裙用以保护易受攻击的大腿,这就是翼骑兵第一次重装化和规范化后的装备了。
阿尼玛甲升级版是在瓦迪斯瓦夫四世统治期间出现的,这位国王主导了翼骑兵最后一次重大的军备改革。传统的阿尼玛甲的防护力已不满足于热兵器威力越发强大的战场,一种上胸部为整体板块,腹部为板条型的款式被创造了出来。这种铠甲的锻造工艺不仅是波兰的最高技术,也是同时代整个欧洲板甲工艺的一流水准。
新式铠甲的“胸肌”部分为一整块厚度为3~5mm的,中部被打出棱脊的抛光钢板制成。下方由叠加的五块灵活的钢板条保护腹部,背甲和前胸的搭配基本一样,护喉甲辅助防御上胸部和颈部。肩甲是一块锻成弧形的钢板,向下连接几片板条甲,胳膊内侧也有板条甲护住,整个上臂甲由铆钉和皮带相连。下臂甲是由一整块板甲防御住手背外侧,内侧为一个护腕。因为昂贵以及翼骑兵的战术特点,腿甲使用的相对较少,可根据个人财力选择搭配。
事实证明,即便在火器技术发展迅猛的17世纪上半叶,更加灵活的新式阿尼玛铠甲也足以胜任翼骑兵的防御工作。她完全可以抵御住同时期火枪子弹的冲击,普通的近战兵器更是难以将其破坏。此外,她13~15公斤的重量是在保留防御力的基础上做的最大优化,战马可以更长时间承载骑手来回冲锋作战。
她的颜值就不用说了,抛光到银光闪闪的甲面在太阳的照射下会折射出令人炫目的美丽金属质感。在手艺娴熟的制甲师傅手里,铠甲边缘的金色包铜、铜制玫瑰和其他形状的浮雕、上胸部的醒目徽章上雕刻着黄灿灿的十字装饰和圣母玛利亚等图案。
十七世纪中叶,波兰人引入了著名的阿拉伯马,与本土马杂交后的新马种身材高大,冲锋速度极快,耐力和负重俱佳。它们在通宵行军后,第二天还要经受数十次的高强度冲锋,之后还有力气去追击敌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可以说从中世纪到近代,波兰产的战马是全欧洲质量第一流的。波兰战马翼骑兵非常珍爱它们的战马,除了马儿本身的优秀素质外,高昂的购买和维护费用也是原因之一。
1685年,一匹优秀的战马的费用达到了200兹罗提,加上剩余的装备成本,总共高达5100兹罗提,这昂贵的费用足够买下一座村庄了。因此,在西吉斯蒙德一世时期,他就确立了马匹禁止出口的规定,试图冒险的人将会受到没收财产甚至死刑的惩罚。战马是最昂贵的,驮马和挽马的价格更低一些,每个翼骑兵小队都需要更多马匹来驼运装载各种物资的马车。
翼骑兵作战时,战马的损耗率是非常高的,这主要因为马匹本身并不披甲,而且往往从事最危险的冲锋任务。实际上,大批战马并没有死在战场上,户外露营不周到的照顾,伤口感染、感冒和过度劳累在大量杀死这个美丽却脆弱的生命。尤其是伤口感染,当时没有专业的兽医和现代化的治疗条件,有时一个小小的伤口因为处理不当都会杀死一匹健康的马(这让我想起冰与火之歌里的马王卓戈......)。
翼骑兵最为人所熟知的最大特点莫过于他们背后那张扬的一对羽翼了,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翼骑兵身穿升级过的阿尼玛板甲,身披虎皮,身后的羽翼高高扬起,冲锋陷阵......然而很遗憾,历史上并不存在这个场景。在翼骑兵最鼎盛的几十年里的绘画艺术中并没有出现后世艺术创造里那个夸张的羽翼,更多的只是固定在马鞍上的两根插着羽毛的短短的木条。而且哪怕就这样简单的装饰也只存在于阅兵和仪仗当中,真正上阵是不会携带任何羽翼装饰的,它不仅会增加战马的负担,对骑手本身的灵活性也是一个阻碍。
翼骑兵披挂兽皮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那时,一些作战勇敢,家境富裕的战士会购买甚至自己猎捕食肉动物的兽皮,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直接披挂在盔甲上作战,他们一般选用豹子、老虎、熊类和狼的毛皮使用。最早关于翼饰的记载也来源于这个时期,早期翼饰的制作并不复杂,选用一根包着铜皮的红色木条,钻上一排小洞,然后用鹰、鹤、鸵鸟等大型禽类的羽毛固定在上面。这样的翼饰可以安装在盔甲背部的特质插槽里,也可以安装在马鞍上。
翼骑兵的主要兵源是施拉赤塔阶层,这个特殊的贵族阶级占整个波兰人口的10%左右,如此庞大的数量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力。翼骑兵的基本单位是由“连队”(Synonymous)组成,一个连队的队长(Rotmister)的硬性指标除了战功之外,也必须是个有钱人。他至少要拥有几个小村庄或庄园,只有依靠这些产业的来的财富才能负担起其余并不富裕的战友的装备负担。
理论上,翼骑兵连队的各项开支应该都是由国家承担的,但往往因为冗长繁复的扯皮而无法在合适的时间完成这个事情,所以这个责任就由连队长包办了。当然,这也不一定是亏本的买卖,毕竟身为队长有统领之权,一场胜利战斗后最大的荣耀和战利品也自然归队长所有。一支连队的规模大概有100名左右的骑兵。注意,这100骑兵可不都是翼骑兵,一般来说翼骑兵的数量只有20~30名,剩下的都是骑马侍从。
那么要组件一支连队的流程是什么?首先,作为一个比较有钱的施拉赤塔,你会收到一封来自国王的授权征兵令。然后你就要寻找寻找一些队员(Towarzysz 就是除你之外的翼骑兵)并把帮助他们征兵的钱交给他们,通常一个队员可以招募2~3名侍从(Pocztowy),然后他们就组成了一个战斗小队(Poczet)。队长以下的20余名翼骑兵队员一般也得是施拉赤塔,他们可以是波兰贵族、立陶宛贵族、立陶宛鞑靼贵族、波兰化的哥萨克甚至有钱的平民等到。如果碰到比较有钱的队长,他手下一支连队的数量可能达到200~300人。
队长之下则是副队长(Porucznik),队副一般由队长直接委任,一开始只是负责传递命令。后来队长渐渐淡出指挥责任,一个连队真正的军事指挥官就是队副了。然后还有专门扛战旗的旗手(Chorazy),骑手通常来说只是个荣誉职位,没有实权。
侍从也是可以披甲执锐上阵作战的,只是他们的装备要明显次于翼骑兵,通常只是被用来防守侧翼等没那么容易获得荣誉的战斗。侍从的待遇是比较糟糕的,而且一旦稍有不慎就会被主人解雇。他们几乎负责一切战斗之外的杂事,除了为主人穿戴盔甲,他们还要照料马匹,看守货物,管理牲畜,保养主人的盔甲武器等等。翼骑兵是不屑于去做杂务的,空闲时间里,他们更热衷锻炼武艺和身体,和其他同伴社交互动,豪饮伏特加之类的......
但即便如此辛苦,也是有许多人非常想去当侍从的,长时间的军事生涯中,如果侍从作战勇敢,积累了不少财富和战斗经验,他们完全可以为自己置办一身盔甲,然后加入其他的正规骑兵单位中,获得社会阶级的提升。侍从的装备一般来讲就是简单的碟形头盔和锁子甲,有的连最基本的盔甲都没有,只能穿着武装衣作战。再往下则是随军仆役,他们可以是工匠,乐手,牧师,医生等技术工种,一般只呆在营地里,并不直接参战。
一支100人的连队里,只有那20~30名翼骑兵才是队长真正意义上的战友,因为他们是要共同承担战斗中的经济及其他风险。每位翼骑兵的标准服役周期是3~5年,有些相对较穷或没有继承权的人会选择留在军队里融入行伍,以求得军事职位上的提升。成为一名翼骑兵是非常光荣的,就算一位不是很有钱的翼骑兵也比普通的施拉赤塔的社会地位更高,更受尊敬,因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征战。
在中前期翼骑兵的战斗中,“支队”(Huf)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单位,之前我们讲过连队的概念,一个支队在战场上下辖若干连队。后来在于瑞典多次交手后,波兰人也学习到更加先进的军事体系,团(Pulk)取代了支队的概念,每个团下辖4~10个连队。
我们应该清楚的是,翼骑兵带给施拉赤塔在政治、社会和军事地位的提升作用要远远大于这些军饷,因为翼骑兵部队并不能被当做普通的军队看待。然而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可以领到高于其他同行的薪水。
16世纪晚期到“洪水”时期,翼骑兵的季度收入从15兹罗提逐渐涨到60兹罗提,这笔钱对应的并非是人头数,而是“马头数”,即一个翼骑兵拥有的马匹数量而决定的。假如益达斯基的基本工资是20兹罗提,他有1匹战马、1匹驮马和1匹挽马,那益达斯基就有60兹罗提的收入。队长的收入是最多的,有时一位队长名下有高达20匹马......这是基本工资。此外队长还会向下发放每季度每一百匹马150兹罗提的补助,后来变成单独分给个人的钱,不过钱的总量没变。17世纪中叶后,还有一种“萧条期津贴”,这笔钱是基本工资的两倍。
翼骑兵在波立联邦是最为昂贵、稀少和精锐的兵种,寻常战斗不会轻易动员翼骑兵参加。只有在举国之力的大战之前,翼骑兵才会步入战场。前期到中期,翼骑兵的战术简单而有效,即反复冲锋,撕裂阵型有时他们会在战斗前做个简单的祈祷,之后会在队长的指挥下进入交战区域。技艺娴熟的翼骑兵在抵达冲锋距离(100米)前,为了节省体力和规避子弹,会采用比较松散的队形踱步前进,越往前速度越快,队形越紧密。
在距离敌人约100米时,翼骑兵会全力冲锋,在冲锋过程中一边祈祷不被子弹射到,一边迅速转换阵列,将松散的队形变成非常紧密的“墙式冲锋”阵列。在距离敌人50米时,队长会下令端平骑枪,翼骑兵此时就会把科皮亚长矛的末端放进一个系在马鞍上的皮质套筒(Tok)内,这样可以节省力气,也能最大程度发挥长矛的冲击力。然后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在纪律、训练和装备上的优势,以势不可挡之力撕裂、摧毁敌人的阵型。事实上,除了著名的瑞典长枪阵之外,鲜有敌人能挡住这摧枯拉朽的进攻。
科皮亚长矛在插进对方身体时,矛身会断裂,她对无甲或轻甲甚至链甲目标的杀伤力是非常巨大的,即便身穿板甲也会因为冲击力而被击倒。大量手持长矛的翼骑兵可以有效撕裂对手的阵线,为步兵的进击提供了帮助。如果一次冲击后,敌人的阵线并没有突破,翼骑兵会返回后方,在仆役的帮助下更换新的长矛,然后发起第二轮冲击。当备用长矛用光后,翼骑兵会在下次冲锋的时候拔出破甲剑,将剑柄抵在膝盖上作为一根短矛使用。长达1.5米的精钢剑刃会无情的刺穿任何轻型甲胄,有时也会刺进板甲的关节缝隙中杀伤敌人。
但我要指出的是,不能神化翼骑兵的冲锋,实际上后期古斯塔夫改革后的训练有素的长枪步兵阵完全可以挡住翼骑兵的冲锋,面对可怕的长矛森林,就算是翼骑兵也只能败下阵来,就更别提其他骑兵了。然而历史上翼骑兵在1605年的基尔霍姆之战中确实有正面突破瑞典长枪阵并且获胜的记录,尽管这是唯一一次。不过在之后的战争中,翼骑兵通过合理的战术安排,还是多次给予瑞典军以重创。
传统的翼骑兵战术其实就是依靠冲锋来瓦解、撕裂敌人的阵型。但在面对瑞典人的长矛森林时,翼骑兵就琢磨出了新的战术:首先利用装备火器的轻装骑兵对敌人的步兵抵近射击,然后迅速撤退。在对方陷入混乱时翼骑兵利用这个空档发起冲锋,此时敌人的火枪刚刚射击,还没有装填完毕,翼骑兵的突然冲锋会让他们难以短时间内协调好防御阵型。如果一次突击没能成功,翼骑兵会迅速撤退,装填好子弹的轻骑兵会迅速冲过去再重复上一步骤。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战术。
在后来基涅夫战役时,翼骑兵在地形极端不利,且面对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指挥的瑞典步兵时吃了不少苦头。他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混编冲锋战术,在翼骑兵冲锋的阵线里还安插了一队手持火器的轻骑兵,他们共同顶着枪林弹雨和火炮轰炸冲到瑞典长枪阵面前,在翼骑兵即将与敌人接战的一瞬间,轻骑兵抵近射击最前排的瑞典步兵。第一排瑞典步兵刚刚倒下,后面翼骑兵的长矛就已经戳进第二排步兵的胸口了。
按照寻常文章的逻辑,在最后我应该写一下翼骑兵的落幕和结局。但本文是大长篇连载,如果现在都写了,也是一种没有必要的剧透。翼骑兵的命运和波立联邦是紧密相连的,随着以后波立联邦衰亡史的讲述,翼骑兵的结局终究会讲到的。不过在那之前,且让我把翼骑兵大放异彩的一个世纪讲完吧。
下一篇将主要描述斯特凡·巴托雷在位期间的战争和政治,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历史最高峰。敬请期待!
[4]《Osprey - Warrior 094 - Polish Winged Hussar 1576 - 1775》;
[5]《Osprey - Men at Arms 188 - Polish Armies 1569-1696 Part 2》;
[6]《Osprey - Men at Arms 184 - Polish Armies 1569-1696 Part 1》;
对波兰-东欧史感兴趣的人,欢迎加群交流学习!
波兰-东欧史学习交流群号:731688622
评论区
共 3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