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达维亚大贵族战争(Moldavian Magnate Wars 1593-1617)
波兰-立陶宛联邦共和国的总理(财政大臣)兼“伟大盖特曼”(最高军事统帅)杨·扎莫伊斯基对外交和战争的态度是非常明显的,他是前任国王斯特凡·巴托雷(Stefan Batory)战略规划的忠实拥趸。 此计划把联邦的扩张方向从北方转向南方,将奥斯曼帝国视作最大敌人,并对其实施战略进攻,遏制其在巴尔干、中欧地区的扩张。 对此,罗马教廷举双手双脚赞同,教皇希克斯图斯五世(Pope Sixtus V)强烈支持联邦对异教徒的任何战争行为。
彪悍尚武,崇尚自由的哥萨克人与鞑靼人的争斗由来已久,鞑靼人素来喜爱劫掠联邦东南部领土,而哥萨克人也很喜欢抢劫奥斯曼帝国的富饶地区。双方之间每年每月都会爆发或大或小的战争与冲突,并且不存在和好的迹象。
随着1593年神圣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爆发战争,克里米亚大汗率领近30,000大军开进匈牙利大肆攻击掠夺,特兰西瓦尼亚大公西吉斯蒙德·巴托雷(Sigismund Báthory 斯特凡·巴托雷的侄子)集结军队抵抗未果。此时,神罗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 Holy Roman Emperor)的军队在摩尔达维亚站稳了脚跟。此时中南欧的局势变得混乱起来, 特兰西瓦尼亚、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三国 之间的爱恨情仇足够再写一万字,我有必要再简单介绍下这三个国家,不然读者会更加懵圈。(其实我写到这也很头疼)
特兰西瓦尼亚公国(Transylvania):曾经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莫哈赤之战后,匈牙利遭灭顶之灾,国家四分五裂。 西边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逐渐自治,形成一方割据势力 ,巴托雷家族世代统治这里。这也是三国中相对实力最强,最安全的一个。
摩尔达维亚公国(Moldavian):14世纪中叶,蒙古人被赶离了这里,由一群匈牙利人和盎格鲁·萨克逊人殖民者在摩尔达维亚地区定居,拓荒。一位名叫德拉苟斯的人被匈牙利王国邀请统治此地,他就是摩尔达维亚公国的第一任总督\公爵(Dragoș, Voivode of Moldavia)。后来的摩尔达维亚大公都在尝试摆脱匈牙利的管辖,争取独立。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是摩尔达维亚的鼎盛期,伟大的斯蒂芬三世(Stephen the Great) 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斡旋与波兰与奥斯曼帝国之间 ,维持了国家领土完整。但后来奥斯曼帝国势力更加强大,摩尔达维亚大公为了免于遭受吞并,只能 向奥斯曼帝国宣誓附庸。
瓦拉几亚公国(Wallachia): 匈牙利的统治者在15世纪初为建立奥斯曼帝国军事威胁的缓冲区 而生,他利用土地和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移民来此定居,号召他们拿起武器反抗奥斯曼人的进攻。匈牙利民族英雄约翰·匈雅提(John Hunyadi)接连击败奥斯曼人的进犯,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瓦拉几亚。随着莫哈赤之战的爆发,老大哥匈牙利再也不能对她提供帮助, 瓦拉几亚被迫向奥斯曼帝国效忠。
首先,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家族开战了,双方处于试探阶段,神罗皇帝鲁道夫二世率军控制了摩尔达维亚, 特兰西瓦尼亚大公西吉斯蒙德·巴托雷支持瓦拉几亚大公“勇敢的”米歇尔(Michael the Brave)取代伊瑞米亚·莫维拉(Ieremia Movilă)成为摩尔达维亚大公。
1595年,在鲁道夫二世与西吉斯蒙德·巴托雷的首肯下,杨·扎莫伊斯基率领约8,000军队进入摩尔达维亚,在击败反对者与奥斯曼帝国的援军后,将伊瑞米亚·莫维拉推到摩尔达维亚大公的位置上,成了波立联邦的附庸国。然而奥斯曼人很不爽,因为他们也打算把某人扶植成摩尔达维亚大公。双方剑拔弩张之际,老练的扎莫伊斯基派人去奥斯曼人的地盘,表达了自己对和平与谈判的诚意。 后来扎莫伊斯基与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Grand Vizier 宰相的意思)谈判,双方签订Cecora条约,波立联邦与奥斯曼帝国都成了摩尔达维亚的宗主国。
1599年,局势再生变化,安德鲁·巴托雷(Andrew Báthory)取代西吉斯蒙德成为了特兰西瓦尼亚大公。同年,勇敢的米歇尔率军北伐,在塞勒恩巴尔克战役中击败了前者,成为了特兰西瓦尼亚的统治者(虽然只有一年)。紧接着,他又在同年对摩尔达维亚发起进攻,将伊瑞米亚打的丢盔卸甲...... 1600年5月,勇敢的米歇尔以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达维亚大公这三个头衔集于一身,短暂的统一了三国。 他是一位有雄图大志的统治者,试图将三国统一成更强大的国家,以对抗异教徒的入侵。为此,他主动向波立联邦示好,想要以三国统治者的名义成为她的附庸,但 西吉斯蒙德三世轻率的表示拒绝 ,并且还派出扎莫伊斯基率军对其发起讨伐。
1600年,扎莫伊斯基再次率领军队进入摩尔达维亚,勇敢的米歇尔也在此率军防御。双方激战一场,以 米歇尔的失败告终 。伊瑞米亚再次被扎莫伊斯基扶上宝座,他的弟弟西蒙·莫维拉(Simion Movilă)也被扶上了瓦拉几亚大公的位置。紧接着,一群匈牙利贵族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帮助下对米歇尔发起叛乱,随即爆发米拉思劳战役(Battle of Mirăslău 1600.9.18),在几乎取得胜利的时候,米歇尔指挥全军发起追击,结果被对手乔治·巴斯塔(Giorgio Basta)反手使用重骑兵冲击,致使全军崩溃。
米拉思劳战役后,米歇尔在特兰西瓦尼亚的短暂统治也宣告终结。 之后的历史颇具讽刺意味,不屈不挠的米歇尔于1601年再次得到鲁道夫二世的信任,他与之前的对手乔治·巴斯塔联手击败了卷土重来的西吉斯蒙德·巴托雷。1601年8月9日, 米歇尔被巴斯塔暗杀 ,幕后主使者自然就是鲁道夫二世。
神罗皇帝鲁道夫二世成了最大赢家,他几乎没有损失任何军队,就将三国的局势大洗牌,把最有能力统一三国以及对自己造成最大威胁的米歇尔利用后再除掉,手段虽然卑鄙,但现在特兰西瓦尼亚被纳入了他的势力范围内。
又过了一年,第一次波瑞战争打响,联邦必须抽调所有军力北上应对瑞典 。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瓦拉几亚的傀儡大公西蒙·莫维拉很快被赶下台,联邦在南方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摩尔达维亚还是联邦的附庸国。17世纪的头几年,中南欧反而迎来了短暂的和平, 联邦依然对摩尔达维亚有宗主权力,特兰西瓦尼亚被纳入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范围内,瓦拉几亚则成了奥斯曼帝国的附庸。 但这个平衡的格局将在五年后被打破,新一轮更加猛烈的战争正在酝酿,主角则从三小国换成了他们背后的三个大国。
第一次波兰立陶宛联邦 - 瑞典战争(Polish–Swedish War 1600–1611)
争夺瑞典王位战争的失败让西吉斯蒙德三世非常不甘,几年来, 他一直在筹划重新夺回王位的计划 ,波兰贵族认为他对瑞典统治权的渴望与联邦的利益毫无瓜葛,因此大多数人对他的计划态度冷淡。但有一件事是施拉赫塔们很在意的,那就是爱沙尼亚。在之前的利沃尼亚战争期间,瑞典也占领了一块领土,然而波兰贵族认为利沃尼亚战争首要功臣乃是斯特凡·巴托雷国王的反击,通过多次胜利击败了俄国人才获得的,瑞典人最后分的这杯羹太大了,远远超过他们的战争贡献。
而施拉赫塔们选举西吉斯蒙德三世为国王的目的之一,也是 希望他瑞典国王的身份可以把瑞典占据的爱沙尼亚领土还给联邦 ,然而现在他已不是瑞典国王,通过合法手段转让已不可能,那么就 付诸战争 吧。
战争初期,联邦在 利沃尼亚地区的军队数量只有瑞典军队的三分之一 ,还有许多军队正在南方的摩尔达维亚作战。双方进行了几次小规模冲突,虽然在野战中联邦军队没怎么吃亏,但因为总体数量偏少,所以 瑞典军队占领了更多地区 。波兰两院议会针对这个不利情况,通过了增加军队预算的方案,以及召回在南方作战的军队与将领。
杨·卡罗尔·切德卡维奇(Jan Karol Chodkiewicz)生于1560年,死于1621年9月24日(61岁)立陶宛切德卡维奇家族一员,17世纪早期联邦名将,一生功勋卓著,戎马倥偬。在波瑞战争,波俄战争和波土战争中担任主要指挥官之一。在伟大的基尔霍姆战役中,击垮三倍于己的瑞典军队,并且将对方大部全歼。在1621年担任主帅的科丁战役中,指挥四万余军队大败十余万奥斯曼联军军,虽不幸马革裹尸,但他依然为联邦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柯肯豪森战役(Battle of Kokenhausen 1601.6.23)
柯肯豪森堡垒是今天爱沙尼亚道加瓦河沿线最重要的据点之一,瑞典男爵卡尔·吉伦海姆(Carl Gyllenhielm)在年初就率军将其包围,至4月瑞典援军尤其是重炮部队赶来, 柯肯豪森外部城镇沦陷,但守军依然坚守内城。 后来波兰援军终于抵达,由立陶宛大贵族兼名将,绰号 “迅雷”的克里斯托弗·拉兹维尔 (Krzysztof Mikołaj "the Thunderbolt" Radziwiłł) 率领4,000援军于六月开始包围柯肯豪森外城约2,600人的瑞典军队。
6月23日, 瑞典援军已经集结至约5,000人 ,由900名步兵,4,000余骑兵和17门大炮组成。 波军约3,000人 ,由300名步兵和2,700骑兵以及9门大炮组成,值得注意的是,波军有相当数量的 翼骑兵 参加战斗,他们的指挥官就是“迅雷”拉兹维尔和切德卡维奇。双方于河畔对峙,随即战斗爆发。波军抢先发起进攻, 翼骑兵率先出击,将瑞军左翼瞬间击垮 ,瑞军一开始勉强抵御住波军在右翼的攻势,但当翼骑兵前来支援时,瑞军右翼也被攻破。瑞典步兵在乱军中拼命挤在一起,试图以密集长枪阵型防御翼骑兵的冲击,但翼骑兵冲到附近,拔出手枪开火......紧接着波军的炮弹也落进了人群中。
吉伦海姆剩余的骑兵部队拒绝再与翼骑兵作战, 瑞典人留下了2,000具尸体撤退,波军只损失了约200人 。外面的战斗被城内的瑞典守军看在眼里,他们只能选择向波军指挥官投降,瑞典人的大炮尽数被俘。
很快,“伟大盖特曼”杨·扎莫伊斯基也率领12,000援军抵达战区,瑞典国王查理九世被迫撤退。一年过后,联邦收复了绝大部分堡垒, 瑞典人在利沃尼亚控制的地区只剩下雷瓦尔、塔林、派尔努和塔尔图。 但连年的征战也终于拖垮了扎莫伊斯基的身体,60岁高龄的他在军营中病倒,很快就回到国内养病去了, 切德卡维奇被任命为代理主帅。
维森斯坦之战(Battle of Weissenstein 1604.9.25)
瑞典人不甘失败,卷土重来。于1604年中旬, 瑞典贵族“年轻人”阿尔维德·斯特拉姆 (Arvid Stålarm the Younger) 与西班牙佣兵队长阿隆佐·德·坎图率领6,000军队 围攻维森斯坦堡,9月25日,他们与 切德卡维奇率领的约2,300军队 遭遇并发生战斗。斯特拉姆拒绝了坎图的西班牙战术风格,他认为对手的骑兵厉害,为防止己方步兵被分割包围,于是他创造性的 将步兵与骑兵混编搭配 ,这个举动为他的彻底失败埋下了伏笔。
斯特拉姆将左翼交给了德意志雇佣兵,右翼给了偏弱小但有沼泽保护的芬兰人,自己率领瑞典本部军队在中心位置。切德卡维奇将他的排兵布阵看在眼里,决定率先用 翼骑兵和轻骑兵与步兵攻击雇佣兵把守的左翼 。波军骑兵抢先出击,走到中间的时候突然变道进攻瑞军左翼,德意志佣兵猝不及防,但仍然拼命抵抗。翼骑兵的冲击力量令久经战阵的德意志雇佣兵都难以抵挡,随着 坎图的战死,瑞军左翼宣告崩溃 。斯特拉姆大为震惊,他急忙率军进攻波军主力,波军步兵挡住了他的进攻,翼骑兵则闪电般的出现在他的后方。
瑞军被“推”到了沼泽地里遭到了毁灭性打击,3,000士兵战死,26支战旗和6门大炮被俘。与之相对应的, 波军只有81人阵亡,100人受伤。 在切德卡维奇晚年的回忆录中写道:“维森斯坦之战是一场决定性的战斗,也是自己最大的胜利之一。波军以微乎其微的代价给对手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战后, 西吉斯蒙德三世亲自任命他为新任“伟大盖特曼”。
基尔霍姆之战(Battle of Kircholm 1605.9.27)
1605年, 瑞典人发起了第一次波瑞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攻势 ,除了本国军队外,查理九世还花费重金雇佣了苏格兰、荷兰和日耳曼佣兵。甚至俄国沙皇鲍里斯·戈东诺夫(Boris Godunov)都给瑞典人送钱,希望他们能打败联邦。当年中旬,瑞典贵族们再次抵达爱沙尼亚,国王查理九世于9月23日抵达里加,27日与前来增援的联邦军队在里加东南约18公里处的基尔霍姆小镇附近遭遇,基尔霍姆战役打响。
查理九世是名义上的总指挥,还有一些日耳曼贵族协助指挥,他的兵力优势显而易见,2,500骑兵,8,368名步兵以及11门大炮, 共计约10,868人 。而切德卡维奇带来的军队只有 3,600人 ,1000名步兵和2,600名骑兵,由翼骑兵、重骑兵、哥萨克骑兵和立陶宛轻骑兵组成。 瑞典军队的步兵组成了三十多个西班牙方阵 ,中心是战旗,外围是长枪手和火枪手混编,远距离可以射击,近距离用长枪防御。每个方阵都有相当的空隙,以让友军骑兵通过。波军的阵型是传统的“老波兰风格”,既将最强的部队部署在左翼,其余分配在中心和右翼。
切德卡维奇老练的派遣轻骑兵主动出击,前往瑞典军阵两翼进行骚扰,然后 佯装败退 。查理九世不知是计,命令骑兵脱离主阵向前追击。瑞典骑兵随即遭到了波军步兵的火力打击,匆忙撤退。 切德卡维奇抓住瑞典骑兵与步兵脱节的短暂空档,命令右翼约1,000名翼骑兵对瑞典左翼的骑兵发起冲击 。在翼骑兵一往无前的冲锋下,瑞典骑兵遭到沉重打击,然而还在坚持抵抗。查理九世眼见骑兵部队危急,就将自己剩余的所有骑兵预备队投入了战场。
切德卡维奇像蛰伏在草丛中的蛇,开战以来他等的就是这一刻,他将自己最精锐的剩余翼骑兵也投入了战场,猛攻瑞军骑兵侧翼。瑞典骑兵再也支撑不住,全面败退, 大量慌不择路逃跑的骑兵一头扎进己方步兵方阵之中 ,马匹践踏,士兵误伤,给步兵方阵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原本整齐的阵型自乱阵脚,败军的消极状态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步兵的士气。
开战仅半小时, 随着瑞典骑兵的全面败退,主力步兵方阵的两翼失去保护 。在波军火枪手和火炮的掩护下,波军步兵与瑞典步兵接战,翼骑兵的强力冲锋将瑞军方阵撕开一道道巨大的裂口。瑞典军队虽然人数总体占优,但他们将兵力呈棋盘布阵,也就是说瑞典步兵与波军交战的永远只是第一排的方阵,后面的方阵无法进行支援,只能焦急的站在原地干瞪眼。翼骑兵冲垮了一个方阵,马上去进攻有步兵牵制的下一个方阵。 当前排的方阵彻底溃散后,后排的士兵彻底丧失了斗志,瑞军彻底溃败。
更惨的是,基尔霍姆附近不是森林就是沼泽、溪流,逃跑的军队很快被波军轻骑兵追上,丧失建制的步兵完全无法反抗,他们要么被追上杀死,被俘,要么淹死在沼泽中。波军总体损失极其轻微,只有 约100人阵亡,200人受伤 。查理九世孤身一口气逃至岸边登船离开,差点被波军骑兵追上。他的军队遭到毁灭性打击, 死亡和被俘者高达7,600~8,000人 。战斗结束后,切德卡维奇与基尔霍姆之战名扬四海,罗马教皇,所有欧洲天主教国王,奥斯曼苏丹甚至波斯国王都给他寄送了赞扬信件。
1609年,切德卡维奇攻下了派尔努要塞,紧接着又在三月底的萨利海战(Battle of Salis)中打败了瑞典海军,失去了萨利海港,瑞典人再也无法输送补给进攻里加了。10月6日,切德卡维奇又在达戈维日瓦设伏击败了一支瑞典军队,在损失轻微的情况下歼灭了近千人。
又过了两年, 查理九世于1611年10月30日去世,双方签订合约,第一次波瑞战争结束。
虽然联邦打出了一个又一个战损比夸张的战绩,但问题也随之出现。首先单看纸面数据,此时 波兰立陶宛联邦拥有1000万人口,而瑞典只有100万 ,在冷兵器时代,人口是极为重要的,他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战争潜力。但是在这场战斗中,联邦军队并没有任何人数优势,相反,区区100万人口的 瑞典王国的动员效率远远强于波立联邦 ,这就导致在几乎每场大战役中,瑞典人都占有数量优势。
这是不能被忽视的巨大隐患,的确,现阶段的波立联邦国力强盛,名将辈出,强大的翼骑兵创造了无数个奇迹,但 军事实力的变化规律是无法被人为掌握的。 现阶段瑞典军队或许弱小,难保以后瑞典会强大起来,退一步讲,即便同等数量下瑞典军队只能和联邦军队打个五五开,可人家的总体兵力占优, 当联邦军队的技术优势和战术优势不复存在的时候,当双方纯粹比拼战争潜力的时候,谁人多,谁钱多,谁的赢面就更大。
当时 波立联邦的军力\人口比例是全欧洲最小的几个国家之一 ,庞大的人口体量和稀少的军队数量成了一朵奇葩,究其原因,还是体制作祟。波立联邦的战争体制是存在严重缺陷的,王权的衰落直接影响到中央政府的威信, 过度分散的权力导致人口和财富被各地的瑟姆奇议会和施拉赫塔们掌控 ,除非威胁到切身利益,否则施拉赫塔和大贵族断然不会向中央政府递交充足的税收和军队。 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国家财政系统几乎没有任何储蓄 ,往往是临打仗了才通过开会-递交税收草案-通过-征战争税的办法募集军费,冗长繁杂的程序极大 制约了军费征集的效率和上限。
切德卡维奇具有卓越的军事天赋,是当时的一流名将,1605年基尔霍姆之战后,形势对联邦一片大好,但为什么战争还是拖到1611年才结束。原因很简单,当时联邦中央政府的 军事开支已经枯竭,没有军费提供给前线军队了。 切德卡维奇再能打,也不能让士兵和马匹饿肚子打仗,更别提武器装备弹药的损耗,这些都需要钱。实际上, 切德卡维奇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自掏腰包补充军队开支, 切尔霍姆之战后为什么不能携大胜之威席卷利沃尼亚,攻下所有瑞典堡垒,反而给了对手数年的时间重整旗鼓,导致切尔霍姆的胜利无法被充分利用,本来联邦是妥妥的胜利者,但在 合约中竟没得到预想的好处,战后的领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增加。
包括以前的奥尔沙战役打出逆天大胜,最后的合约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斯摩棱斯克还在莫斯科大公国手里。斯特凡·巴托雷一路攻到普斯科夫,为什么以撤退告终,军事失利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因为 瑟姆议会不再给他提供更多兵员和军费 ,他无法维持前线士兵的开销,被迫撤退。
因为松散权力的体制的制约,联邦政府无法有效募集更多的军队, 绝大部分的钱都被扣在了当地政府和贵族手里,华沙的国库空空如也! 所以即便前线将士浴血拼杀,打出一个个辉煌胜利,然而捉襟见肘的军费却限制了他们无法取得本属于他们的更加有利的军事成果。再反观瑞典, 得益于相对较高的王权和一系列有利于军事的征兵法案,瑞典的募兵潜力得到充分开发 ,使得他们的总人口仅为联邦的10%,即便在后面的战争中波立联邦扩大了军队规模,也仅仅做到和瑞典持平。
总而言之,王权衰落引起的严重问题已经在此时显现,只是现在的波立联邦还算强大,隐患被暂时掩盖。但这个问题将会一直如影随形的给联邦施加debuff,直到她灭亡的那天。
下一篇我将会讲述西吉斯蒙德三世统治时期的一大重要政治事件:“ 泽布多瓦斯基叛乱 ”,这场叛乱对此后的波立联邦的政治造成了长远影响。还有很多人都有所耳闻的 干涉俄国内战 ,也就是发生于1605~1618年的波俄战争,只当了3年的波兰沙皇,敬请期待!
[6]维基词条—西吉斯蒙德三世、第一次波瑞战争等;
对波兰-东欧史感兴趣的人,欢迎加群交流学习!
波兰-东欧史学习交流群号:731688622
评论区
共 2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