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 might I of Jove's nectar cup,I would not change for thine.--Ben Johnson
即使从神献出他们的美酒,我也不愿交换这神圣的一杯。--Ben Johnson
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些事物始终跟随着人类的脚步,成为英灵殿的装饰品,也有些跌跌撞撞,终成历史的尘埃。酒--这种消遣的饮料神奇在每个人类历史中都刻上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荷马史诗中的众英雄言志的杯中物、古希腊神话中的受众神宠爱的酒神狄俄尼索斯手中晃晃悠悠的佳酿、黑暗中世纪芸芸众生的餐桌斋饮、唐风古韵里浪漫诗人的情绪载体、海盗黄金时代水手口中的歌谣催化剂、法国贵族沙龙中醉生梦死的迷药、一战二战中士兵的液体面包,酒的文化和趣闻在人类的历史中无时无刻都在演义出自己魅力。酒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鸦片,可谓在文化图腾中雕刻出了最耀眼的色彩。游戏作为人类文化的产物,自然是少不了酒的要素。当然游戏中也很少对酒进行重点的描写,文章里只能通过游戏中寥若星辰的图像来映射出现实酒的文化,那么我们通过《刺客信条起源》和《上古卷轴:天际》《巫师》系列,来聊一聊各个阶段酒的产业和文化
酒虽然在我们在日常经常都能看到,但要问起酒的起源,很多人也是三寸和尚摸不着头脑,它可以说是最让头疼的未解之谜之一。根据笔者在网上和书籍的资料,综合起来目前最为可信的结果是: 最早的酒是中国的河南的西元前9000年的贾湖遗址考古发现,而最早的普通的葡萄酒是在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可追溯至8000多年前。
两者的最主要区别是,中国更像是由大米、蜂蜜、山楂和野葡萄组成的“鸡尾酒”,而格鲁吉的葡萄酒的材料是至今都在用的霞多丽、赤霞珠的欧亚,当时的人们把葡萄的种、茎、种子放在陶罐里进行混合发酵,后人在其中发现了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和柠檬酸等这四种酸的结合,这些只能在葡萄酒中找到。那么究竟是谁最早吃的第一个“螃蟹”,发明了酒呢?这个问题已经茫茫的历史尘雾中无法得知了。 但可以大概推断出,酒的酿造工艺能稳定下来是在发明陶器之后的事情,密封的罐子能给葡萄和葡萄皮上天然酵母发酵提供稳定的环境。 可能是在某一天被遗忘储物的罐里,大自然又不知不觉给了人类一份美妙的礼物。
在人类的原始部落文明中,天然灾害或是部落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使得部落很难有一个固定的居住地,经常性进行迁徙。在早期的葡萄酒的种植酿造技术也就随着人们迁移脚步,从高加索地区向西传播到了两河流域。这里矗立着中东地区甚至是到时世界上城市文明的嫩芽~苏美尔文明。
不得不说苏美尔人极具富有创造力和发明力,在这丰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土地上也创下了许多文明奇迹:第一个城市文明,高度文字使用率,数学,天文学,艺术,宗教,农业,甚至是最早期列兵布阵的军事方法都是他们率先广泛使用的。如果说之前的游牧民族的酿酒只能说是一种民间的活动、劳动,并没有升级到有工艺标准,市场规范,甚至产生行业内明确生产分工的产业化的程度,那苏美尔文明酒品市场已经有了雏形,是一种成熟市场商业活动了。但是留给世人的证据却很少,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 滚印 这种工具了。
滚印其实就是一种陶罐雕花技术,利用雕刻好的圆柱印子在黄土调制软土上进行滚动,印出花样,放置后让它自动干燥形成酒坛。神官根据花纹可以判断出酒是谁酿造的。可以说这花印,就是今天葡萄酒厂商标签的原形。还有值得一提是啤酒也是苏美尔人发明了,只不过相比现在呈现黄色具有泡沫的啤酒,它们更像是粗粝的发酵麦汁。在他们史诗级文学著作《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神妓女莎卡土姆(Shmkatum)诱惑恩奇都(Enkidu)的段落中,纱卡土姆劝诱恩奇都喝酒时说的话:
苏美人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文明先驱,但这个历史时间段游戏题材还是比较凤毛麟角,笔者就一笔带过了。
苏美尔人的故事先告一段落,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另一个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也是一个在创造力上面青出于蓝的国家。它们拥有着更加的广阔的疆域,其首都空中花园更是一片明媚祥和,城市里整齐的房屋屹立在街道两侧,城内密布着花园和宙庙,街道也是繁华热闹,四面高高的城墙也将这座城市紧紧围绕,如同城堡一样,固若金汤,一派蔚然大国之景象。
古巴比伦在建筑方面取得了非凡的奇观,在人文方面完全不落窠臼,不仅创造出了楔形文字,记录了他们辉煌的文明。在数学方面他们也很有造诣,世界上首批天文学的科学概念和术语也出自他们之手。商人们也非常精明,经常与埃及人以及远在东方的中国打交道,其中与埃及人的贸易也成就另一番葡萄酒神话,这个后面再谈。古巴比伦在在酒上面也是在人类历史中有着非凡的意义,它首次成为宗教与政法之间的纽带。
“ If a sister of a god open a tavern, or enter a tavern to drink, then shall this woman be burned to death. ”意思就是“如果神的姊妹开酒店, 或者进入酒店喝酒,则这个女人将被烧死。
其中神的姐妹其实就是女祭司,而在古巴伦的宗教信仰中,女祭司所指就是神在人间的妻子。古巴比伦的宗教要求人类虔诚地放弃人的一切主动性,绝对地相信和依赖神的旨意和欲望,强调人的罪恶感,祈求神赦罪、向神赎罪。那么为什么女祭司会因为在外面喝酒而受到火刑?如果注意一下汉谟拉比法典中的刑罚,不难发现会处以犯人火刑的罪,大部分是伦理之罪,比如是母子乱伦之类的。由此推测在古巴伦人的眼中喝酒更多是一种世俗的欲望,作为神的最诚恳、最亲近的信徒、神的妻子自然应该戒除自己出去酗酒的恶性了。可以说,这一条法律可以说是世界上历史第一条关于酒的法律,而且是禁酒令。
那么古巴比伦的神是不喝酒的吗?当然不是,如果他们真的存在的话,他们的酒瘾应该和常人无异,或者远远超过我们的酒量。在他们的古巴比伦的神话中,神跟普通人一样,需要喝水,吃饭,结婚,生孩子之类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巴比伦第四王朝国王尼布甲尼撒在给神进贡礼品时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日常用品,其中就包括啤酒。
我带来金、银、贵眚石料、多彩的服饰、山中和海里的宝藏、成熟的肥公羊、干净的牲畜、小羊羔、小山羊、清洁水里的鱼、天空中的鸟、家禽、公鸡、玛拉图鸟、鸽子、洋葱、麝香、丰饶的植物、黄金装饰物、黄金战利品、枣、来自第尔蒙的梨、白色的无花果、啤酒、蜂黄油、奶油、牛奶、精制油、专用于宗教仪式的油,所有这一切都是丰富的。
酒不啻作为一种祭祀用的贡品,它亦作为一种药物和消毒剂、日常的饮品、甚至是富有的象征,这么多附加价值的酒是注定它一件十分极有价值的商品。在古代的酒传播中,迁徙和贸易是两种最重要的途径。迁徙是掌握了酒的工艺人完成空间上转移,自然为迁徙地带来新的工艺;贸易是酒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在市场逐渐成熟的时候,资本效应自然会把酒的工艺带到贸易双方。
在古埃及,早先连个葡萄架子都没有,更别说是生产贸易葡萄酒。埃及还是凭借自己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提供十分好的贸易场所和难民居住地,酒的工艺也在古埃及落地生根,逐渐形成繁花似锦的发展趋势,最终在世界酒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伟绩。虽然在《起源》故事发生在埃及古典时代,但其民间传统和酿酒行业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波及,多少能管中窥豹般了解古埃及,这个世界酒历中奇特的明珠。
在距离尼罗河三角洲数百里的小镇阿比杜斯,现代的考古学家发现一座古埃及涅伽达文化I时期的坟墓(公元前3500年)。在坟墓中大约放置了700个储酒罐,里面还有曾经有过大量的酵母发酵的证据,是目前发现古埃及最早的酒了。历史学家由此推断出古埃及的开始饮用葡萄酒的时间应该是在前王朝晚期时候。但最有意思的是,经过对储酒罐材质进行中子实验发现,这些酒罐并非产自埃及,而是来自今天的巴勒斯坦南部以及约旦山谷(大概在古巴比伦的边境附近),这些储酒罐和罐中的葡萄酒很有可能是舶来品而且可能是与苏美尔人或者古巴比伦人进行交易的。
先不论早先的酒质量口感如何,但从来没有尝过葡萄酒的埃及人,那甜美的味道简直是“此酒(原诗是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了,自然不愿意每次喝酒都要等那群外邦人过来贸易才能满足口瘾,尤其是法老,更是对那种欲仙欲死的醉酒的感觉心旌摇荡。。于是法老从西亚引进了葡萄(公元前3000年),在自己的首都孟菲斯开始种植葡萄,主要由法老占有,酿造的葡萄酒用于祭祀和宫廷日常饮用。时间到了第三任法老左塞(公元前2780年- 前2760年),在他的金字塔中发掘有大量的葡萄干,和铭文中记载着孟菲斯的葡萄的象形文字,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也提及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高天荷鲁斯”的葡萄园,着表明葡萄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在尼罗河三角洲发展起来。而在萨卡拉和吉萨(地方名)的第4朝官员中的坟墓壁画中展现了葡萄酒的酿造,其中涉及到葡萄采摘,榨汁,发酵,装瓶、封口、窖藏等画面。
这段古王朝时期的葡萄园种植,主要占有是法老、神庙、还有一部分官员。这也说明了,这个时候葡萄种植和及其葡萄酒还只是权贵阶级的特产品,而不是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到了中王国时期的古埃及,政治变革带来新鲜的血液冲洗这个古旧的土地,葡萄园也慢慢从法老的小院子走了出来。经过四五百年的技术沉淀和法老对农业支持和开荒,根据《哈里斯草纸》记载,北方三角洲有几十万公顷葡萄园,神庙在全国占有513个葡萄园,主要的种植地从最初的三角洲地带,延伸到西沙漠的绿洲。最终在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统治了全世界的葡萄酒行业。
古埃及能达到这种规模的葡萄酒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得利古埃及那逐渐成熟的种植业,发达的贸易网络以及法老贵族等支持。其中埃及人对葡萄酒行业进行的规范化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中主要的体现是种植技术、酿造、标示方面。接下来,就来让我们来讨论一下。
在 种植技术 上面,位于三角洲的葡萄庄园已经呈现出批量规模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特征。古埃及人多面来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慢慢熟悉了在尼罗河流域的生产技能。他们的葡萄园子位于一个升高的平地上面,规避尼罗河的汛期,而且把园子四周围墙围起来,免受牲畜的侵害 。除了必要防灾害的措施之外,葡萄优质生长必须要有充足的阳光。聪明的埃及人优化了园子中的葡萄树生长环境 ,把葡萄藤蔓有的缠绕在搁架上 ,有的被修剪成灌木高低 ,搁架通常由两根上端开叉的木棍上架一根横木构成 ,这样交叉高低结构满足光能的需求(在关于葡萄的象形文字的图案就是这样的搁架)。这样同样规格搁架也可以提高工人采摘效率,如果大规模种植的话,藤蔓可能会形成拱门状的空间 ,这样采摘者更有效率在下边采摘葡萄 。
在水源方面,尼罗河流域或者是在三角洲更本不用担心水源的问题,更主要是如何更加有利便捷应用他们,在新王国时间,埃及就发明使用提水装置沙杜夫,在葡萄树的根部挖坑成渠进行蓄水灌溉。
在负责日常管理上面,更是一丝不苟,专业至极。一个基本叫得上葡萄园,大概都需要21个人进行日常灌溉、修剪、除害等工作量,通常上是一个整个家庭受贵族雇佣,这样的工种通常叫住“葡萄园监工”。
而作为一种保质期较短的商品,运输十分便利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如同现代的物流一样,运输成本一高,那么该商品很难占据市场。所以埃及人在这方面也下了不少的功夫。在尼罗河在汛期过后,河滩上有大量的粘土,十分适合陶罐制作,于是他们发明一种椭圆形的双耳细颈陶罐。这种陶罐底部较尖,可埋在沙中,储藏时可平放,继而使罐口的黏土塞保持湿润,而窄小的颈口能有效防止酒的挥发。还有在陶罐的内部涂上树脂,更能极大程度上避免了酒的发挥,这一发明在后世被人广泛的应用。而且这种罐子还有一个很大的一种功效就是方便运输,双耳的结构能使酒的运输更加便捷,再加上用芦苇封住罐身,防止在运输的过程中摔坏。
古埃及有数量如此繁多的葡萄庄园和酿酒厂,客户是如何在葡萄贸易市场的中是如何分辨出来葡萄酒信息,跳出自己喜欢的葡萄酒呢?这时候世界第一个酒标出现了,其实就是葡萄酒的商标。这侧面放映出古埃及在葡萄酒市场已经成局规模,需要专业管理和市场划分了。具体的做法是,葡萄酒监工在最后工序密封瓶口的泥上压制标签 ,或者在罐肩书写标签 ,注明的内容为葡萄采摘的年代 、葡萄园的名称 、酿酒者的名字和葡萄酒的质量 。以三角洲的葡萄酒为代表的北部的葡萄酒 、阿贝斯葡萄酒 、苏努葡萄酒 、哈姆葡萄酒 、伊曼特葡萄酒,最高皇家质量的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马尔卡塔 (Malkata) 宫殿的葡萄酒。
那么埃及那些数量庞大葡萄产量是如何消费掉?除了商务贸易之外,其中一部分是流入日常的饮用之中,当然只有国王和祭祀才能拥有那些最高等级的葡萄酒,还有一些权贾富贵的上流社会才有机会享用这些葡萄酒。而平常百姓常饮用的酒品是比较便宜的啤酒之类,当时的啤酒只用小麦,稻谷进行碾碎来进行发酵,这些谷类原材料远远比葡萄便宜,而且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已容易得到,所以一般过得去的家庭都会酿上一两桶放在家中。综合来说葡萄酒是如果是上流的名牌,那么啤酒可谓是大众的家宠了。
在底比斯的坟墓的两幅壁画。我们就可以看出埃及人嗜酒端倪了。壁画上面栩栩如生描绘出在一场盛大宴会,主人和宾客在酗酒之后的醉态,就连本来有护送士兵也是醉倒在地。根据记载,那时候宴会上,主角们团坐在上席喝着葡萄酒 ,歌手一边歌唱天籁之声,一边与没药膏腴 ,荷花熏香 ,头戴花环的舞女共舞。有时在酒力的作用下进行群体的交媾也是常有。这正如后埃及有段铭文写道 :“让我的日子过成节日 ,喝着葡萄酒 ,膏腴着没药”,如果喜欢聚会是埃及人天性的话,那么在宴会上醉酒就是埃及人的本能了(笑)。
但如等的侈糜浮躁的上层风气在人类每一个文明中都不是提倡的,古埃及也是不例外,尤其是一个民族的良心--古埃及先知做出了劝告,“不要沉迷于饮用啤酒 ,以免你说出邪恶的话语 。你不知道你正在说什么 。如果你摔坏了身体 ,没有伸手将你扶起 ”,在《因辛格纸草教谕》也留下了这样的箴言 : 如果喜欢葡萄酒 ,也不要酩酊大醉 ;如果喜欢食物 ,也不要贪食无度 ;如果喜欢美色 ,也不要夜夜春宵 。相比在《起源》中有不少支线任务主角也都是酒鬼在搞事情。
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宗教祭祀用的了,我们可以先看一段的古埃及的民间神话:拉派遣哈托尔女神(生产和保护、爱与美之神)毁灭人类 ,后来拉后悔了 ,为了制止疯狂的哈托尔 ,用啤酒将其醉倒,成功拯救了人类,此后更是成立一个“哈托尔醉酒节”。可见埃及人对啤酒喜爱程度都已经到救世的作用了。当然这一段只是民间的神话,以此来推断出其在酒在其宗教体系的重要性也有失偏颇。我们就以其古埃及人对酒赋予神性为准,进行探讨。古埃及人认为众神之母的牛头人身的是哈托尔除了掌管艺术、生育之外,还有掌握葡萄酒的愉悦,而且最重要蛇头人身的丰收之神列涅努忒特也赋予葡萄酒之神,葡萄酒是太阳神拉排出的汗液,荷鲁斯之眼流出的泪水是其意象因此葡萄酒又被称为“神酒”。同时葡萄酒的颜色与人类的血颜色近似,因此 ,埃及人把葡萄酒灌装放在墓穴中,代替血液与同干燥好的五脏形成完整往世里的“人”,除了法老能享用,可能也有保证法老能够再生的作用。
古埃及祭祀中,能看出更能看得酒与宗教之间的联系是越来越紧密。醉酒作为人与神之间的交流的桥梁可谓在古埃及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原因也是十分明朗易懂,就是古埃及葡萄酒行业的发达,和酿造技术的改进使得葡萄酒的酒精度比以前的高了不少了,人们更容易醉酒了,同时也容易在心理的作用下,相信能与神明沟通。这一点酒的作用性在以后的其他文明中都体现出共性。在祭祀活动中,祭祀通过酒力,向神明请求启示,而神明在喝道神酒之后也会得到更容易宽恕和宽容。或许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在古埃及的祭祀典礼中醉倒的祭祀,并不会因此被责骂放荡纵欲,玩忽职守,反而可能被赞扬为一个通灵高深的祭祀。
古希腊、马其顿以及罗马这三个时间段的葡萄酒文化可以说是在古埃及基础上延续与发展。假设古埃及的酒文化是在产业化之后的生活和宗教的话,那么古希腊凭借自身那种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成就了酒的诗与远方。在我们熟悉的游戏《刺客信条起源》中,主角巴爷的时代正好处于埃及与罗马政治联盟时期,埃及许多建设都渗透出罗马帝国的荣光。我们在游戏可以找到一些比较希腊化的城市,比如在典型罗马建筑布局风格的亚历山大城之类,我们也可以窥视其影响。
如果玩家们歇许看过希腊神话,或者其他体系的神话的话,相信你一定会认同“在酒面前,上帝也疯狂”这句话。没错,就连以理智开化著称的古希腊人也拜倒在酒那邪魅力之下,成为一群酗酒大师。众所周知,古希腊是遇到什么事都喜欢开会表决争辩的民主政治体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希腊的民主政治不仅仅锻炼出他们能言善辩的思辨能力,相信也培养出他们比较刁钻的民族性格。相传希腊人在一起讨哲学和辩解政治难题的地方,除了公民大会、议事会之上,还有一个他们常去的地方,就是酒吧了。我们打开自己的脑洞,这些喜欢逻辑辩证法的希腊公民在酒精的作用之下会闹出什么样的奇葩麻烦事,想起来真是忍俊不禁。(希腊的葡萄酒会有更多的水兌在里面,原因除了葡萄酒本身的价格的昂贵,酒商为了多挣点钱之外,希腊人在喝酒上面比古埃及更有的节制和品味。他们认为喝酒精度高的酒会失态,丧失威严,在那个时刻保持政治清醒的年代是很严重的事情吧;另一方他们也希望能延长葡萄酒品尝的世界,更长时间的沉浸在醉酒的状态之中)希腊人为了让这种喝酒的行为得到解释和释放的地方,他们创造了酒神狄俄尼索斯,他是众神之父宙斯的诸多子嗣之一,是酒神,诗歌之神,浪漫之神,宴会之神。在神话故事中,宙斯的妻子赫拉因为嫉妒宙斯对其宠爱将其肢解,散发在野外。而宙斯知道后将其复活,从此之后狄俄尼索斯就开始在凡间游荡。正是这个时候,他把种植葡萄酒和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告诉了凡人。
铺垫关于酒神的一些小知识,因为接下来酒,真正作为艺术符号还得从酒神节说起。在地中海春季里,鲜嫩多汁的葡萄正硕果累累,这是酿造上等葡萄酒最佳时期。自然慷慨的馈赠,也是耕耘人的一整年盈利的最佳时机,她们会举行小型的聚会进行庆祝。但因为古希腊的酿酒人大部分还是以妇女为主,所以初期的祭典成员只有女性,后来这类的活动声势越来越大,男性加入这种聚会之中,后来逐渐成为了早期的“酒神节”。这些信徒们会成群的来到酒神复活的野望,头戴着鲜花,表示赞美,赤身裸体,表示纯洁,他们在乐器的演奏下翩翩起舞,在野草的窸窣声中歌唱。在酒的淡香和舞者酮体的散发出荷尔蒙中,逐渐唤醒了人们对性最原始的欲望,在恍惚之中,他们纵情享受男女之欢,这种狂欢会持续到节日结束。当然这种活动是对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道德的构建是极其不利的。后面古希腊政府介入,才表面消除这种乱交邪典的聚会现象,但私下的节日有的地方(直到东罗马时期还是杜绝不了)还是暗自举行。
而由政府主持之后酒神节,从野外搬到城市里面,成为了全民的狂欢节日,盛大的典礼和千奇百怪的主题游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进行表演。这里人民可以尽情的喝酒,而政客也可以借机宣传及政治需求。个人群体的文化成为市民阶层的文化,固然会产生更多的文化meme,其中对至今为止,仍在闪耀智慧理性光芒的戏剧就是从酒神节中诞生。事情的原由也十分简单,希腊人在酒神节中尽情纵酒诉情,歌颂酒神,再后来逐渐演变出对英雄主义的群体向往,不少的诗人子在酣醉之中创造了许多的赞美诗词和故事。目前可追溯是在西元前534年,一个名叫泰斯庇斯的人成为最早在这种叙事剧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人物,声词并茂在酒神节中表演给群众看,这种极具感染力多少的讲故事形式,逐渐演变出戏剧的雏形。戏剧中的最初喜剧的原意是"狂欢游行之歌",起源一些在狂欢之中滑稽表演(因为希腊人对生殖行为并不避讳,所以早期喜剧含有不少的黄色笑话)。而早期的戏剧之一“山羊之歌”,就是悲叹酒神的不幸。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拜读一下尼采的经典之作《悲剧的诞生》。
酒神信徒结队游荡,纵情狂欢,沉浸在某种心情和认识之中,它的力量使他们在自己眼前发生了变化,以致他们在想像中看到自己是再造的自然精灵,是萨提儿。悲剧歌队后来的结构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艺术模仿。--《悲剧的诞生》
希腊人不仅仅是好酒,也是天生的品酒高手,公元前八世纪左右,人们不满足于在宴会中品酒交流时的久坐不起的感觉,发明了一种的躺椅,直接半躺着喝酒,这使宴饮变得更加惬意和放松。
酒会上的活动内容相当丰富,宴会主人请来各种文艺人员前来表演,贵族自己也会参与到这些文艺娱乐活动中,大量关于宴饮的抒情诗歌由此产生。饮宴过程中他们也会花钱叫歌妓过来寻欢作乐。马其顿和罗马的文化大多都师承古希腊,所以不再详述了。
小总结:在古酒的时代中,只有社会稳定、定居分工明确、种植业相对发达的城邦才有能力生产贸易酒,所以酒的诞生、演化大部分从这些较大河流文明之中。而上文中葡萄酒严格来说是酒精度不高又带着苦涩味的葡萄汁,那时候并没有脱糖和稳定发酵的工艺技术,酒中大量的糖分容易与大气的其他微生物产生反应,从而使得保质期十分的短。所以古埃及人和希腊、罗马人的葡萄酒并不会等到葡萄酒中的酵母和糖完全的进行反应而产出酒精,就把葡萄酒给喝了。结果就是葡萄酒中有残余的糖分和未死掉的酵母,喝起来的口感更像是酸涩又有点粘稠的甜水了。而且葡萄酒的种类单一,虽然那时候就喜欢往酒里加东西,但也是个人口味来变化,并没有太出众的酒种出现,直到中世纪的才真正意义上迎来葡萄酒的百花齐放的时期。而另外一个主角--啤酒,严格来说名字应该是大麦酒,谷酒为准,是啤酒的前身。是由大麦等谷类蒸煮,静置而成的浓汤。由于口感粗糙,更加苦涩的缘故,啤酒始终在那个时候难登大雅之堂。比个喻来说,啤酒就像家中幸苦劳作的大姑娘,虽不如在外面卖弄风骚葡萄酒妹妹,很少有诗人创词谱曲去传颂它,但它却是家里始终最能的“干”的。
整个欧洲的中世纪时代,基本上由希腊的遗留精神文化,凯尔特、日耳曼等蛮族文化以及基督教的宗教文化这三个文明体融合组成的,上一篇中世纪继承下来的希腊酒文化就不多赘述了。而同时期的基督教和凯尔特文化也在原本多姿多彩的酒文化上加入许多的不一样的因素,就让我们从这两个方面切入,来绘画出中世纪饮酒的众生像。
提及到中世纪教会(基督教、犹太教),自然是不得不从它的起源--《圣经》说起(在圣经中提及酒的名词就有五百多次)。《旧约》是从上帝耶和华创世到古以色列灭亡,犹太人游离失所至古罗马的这一时间的事迹。作为记载和创作《旧约》的犹太人,其祖先是早期栖息在两河流域的闪米特人。从史实记载来看,闪米特人和苏美尔文明是处于同一时期,东支闪米特人有数次袭击苏美人的城邦,并短暂鸠占雀巢建立阿卡德王国。经过两百多年时间内与苏美尔人文化的融会贯通后, 我们也有理由可以相信闪米特人也是古酒的接触者和传播者之一。
而作为犹太人直系祖先的希伯来人(西支闪米特人),根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出生在古巴比伦的时期的乌尔城(圣经中的伊甸园可能就是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虽说《圣经》严格来说是一部宗教文学书籍,不能当作史实来论述,但希伯来人的古意就是从两河流域来的人,也是八九不离十。亚伯拉罕来到巴以之地的迦南大概是发生在公元前19世纪左右(这个并没有实际证据,只是后来估算出来)。在迦南这个地方,生态系统十分的脆弱,在经过几代人的粗牧之后,变成贫穷之地,况且地处多个部落的冲突的交接处,迫使仅仅生活了三代人(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时间就开始迁徙了。他们阴差阳错来的古埃及,这个时间段正是古埃及古王国时期中比较特殊的时期,就是外来民族喜克索占领埃及(前1668-前1560)。有趣的是,喜克索王朝对这群以色列人却格外的关照,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市区和信仰。这段时期的埃及,前文也有说过,正是古埃及种植葡萄酒和改进酿酒技术的沉淀时期,犹太人之前游牧民族特有团结和经商的性格使得他们在葡萄酒也占有一份市场。或许是这段时间葡萄酒正式进入犹太人的生活,在他们的子子孙孙庭院中,以及他们口口相传的神话中。
犹太人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和始终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使得他们在埃及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群体,而后来喜克索统治期间也有许多犹太人当上政府的要臣,在一定程度也跟埃及人抢了不少工作岗位。终于在公元前14世纪,埃及人推翻了喜克索的埃及王朝,埃及人与犹太人的多年来矛盾激化,在犹太人在埃及暂住了400年左右后,摩西出埃及。
此后犹太人经历了大卫王的领导建立起了古以色列,再经历灭国,被新巴比伦俘虏,再回巴以之地,被马其顿,罗马统治。可以看出犹太人几百年的颠簸流离之地大部分是在中西亚和地中海,而这里恰恰正是古酒时期的重要葡萄种植地和酒品贸易之地。在这大环境之下,犹太人潜移默化把他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也编入圣经之中。当然也有可能是杜撰编写《新约》的人主要生活在罗马时期,其希腊罗马酒文化也对编写圣经内容有所影响。
而真正意义上架起基督教与酒之间的联系的是逾越节耶稣和十二使徒的最后的晚餐。在最早记录耶稣最后晚餐的《歌林多前书》记录到 “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住福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 。而在《新约》的四部福音更倾向象征把面包当作耶稣肉体,把葡萄酒当作耶稣血液,献给12个门徒。后来在基督宗教宗教仪式中葡萄酒成了必须品,以及基督徒几乎每次进餐时候,都会通过品尝葡萄酒来纪念与回味主耶稣基督为人类流血担罪。在基督教重要的大斋节的中,教会要求教徒守斋禁欲,在耶稣的影响下,酒本来禁欲大敌却成为官方的指定斋饮。在耶稣那博爱的上帝在信仰缺失的罗马帝国引起巨大的反响,在耿奥多西于公元三九二年下诏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唯一合法国教后,开始了一段宗教极度迷狂的中世纪。基督教会不断劝服着不识字的异教徒皈依主下,而教父忙着四处游走宣传福音,神学家不断修改润饰神学理论之下,葡萄酒或者是称为酒的文化,也跟随欧洲中世纪教会不断扩散的铁蹄中,进入家家户户的储物柜之中。
不同于希腊那充斥着那规格对称大型建筑、高雅的人体雕刻的人文气息,四处迁徙的“蛮族”文化赋予凯尔特人对工艺、装饰方面的敏感和擅长。在考古发现中,无论是日耳曼或凯尔特的工艺作品,都显示他们对贵金属、青铜制品的喜爱,与在其上面匠心的雕刻。中世纪,在教会的统治下的凯尔特人,不仅仅没有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而是包容、并进共同演化不一样的风采。在酒文化上面的话,最显著体现出来的就是餐具了。
首先是酒杯材质。凯尔特人对银器的喜爱,也在教化过程中,同样也影响着基督教会本身。大量的白银的饰物和餐具被摆上了宗教仪式之上,倒不是教会有钱任性的缘由,信徒们也认为白色的银器认同圣光一样纯洁和质朴,如同主耶稣复活的那一抹晨光一样圣洁。在相对有钱的教堂都会购置银器来装饰,十八、十九甚至二十世纪初的皇室,是精美银器的最大买主,他们用它来装饰餐桌、装饰豪华的家具。玩家们可以在许多的影视剧桥段看到教堂的景象或者是亲自去参与一些教堂的礼拜天留意一下。
对于笔者来说是熟悉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神忠实的仆人卞福汝主教平时的最中意银质餐具在被冉阿让盗取银器后与马格洛的对话中,可见银器在宗教用品的普及率。
次日破晓,卞福汝主教在他的园中散步。马格洛大娘慌慌张张地向他跑来。
“我的主教,我的主教,”她喊着说,“大人可知道那只银器篮子在什么地方吗?”
“耶稣上帝有灵!”她说。“我刚才还说它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主教刚在花坛脚下拾起了那篮子,把它交给马格洛大娘。
“怎样?”她说。“里面一点东西也没有!那些银器呢?”
“呀,”主教回答说,“您原来是问银器吗?我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大哉好上帝!给人偷去了!是昨天晚上那个人偷了的!”
一转瞬间,马格洛大娘已用急躁老太婆的全部敏捷劲儿跑进祈祷室,穿进壁厢,又回到主教那儿。
主教正弯下腰去,悼惜一株被那篮子压折的秋海棠,那是篮子从花坛落到地下把它压折了的。主教听到马格洛大娘的叫声,又立起立。
她一面嚷,眼睛却落在园子的一角上,那儿还看得出越墙的痕迹。墙上的垛子也弄掉了一个。
“您瞧!他是从那儿逃走的。他跳进了车网巷!呀!可耻的东西!他偷了我们的银器!”
主教沉默了一会,随后他张开那双严肃的眼睛,柔声向马格洛大娘说:
马格洛大娘不敢说下去了。又是一阵沉寂。随后,主教继续说:
“马格洛大娘,我占用那些银器已经很久了。那是属于穷人的。那个人是什么人呢?当然是个穷人了。”
“耶稣,”马格洛大娘又说,“不是为了我,也不是为了姑娘,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我是为了我的主教着想。我的主教现在用什么东西盛饭菜呢?”
过了一会,他坐在昨晚冉阿让坐过的那张桌子边用早餐。卞福汝主教一面吃,一面欢欢喜喜地叫他那哑口无言的妹子和叽哩咕噜的马格洛大娘注意,他把一块面包浸在牛奶里,连木匙和木叉也都不用。”
另一方面,凯尔特人也很热衷于“ 平面设计 ”。由于凯尔特和日耳曼人常年的游牧养成对灵巧敏捷性艺术的敏感再加上泛灵信仰特征(跟日本的八百万神明有点相似),他们大多用以几何抽象、流动线条的图案,来装饰自己服装、武器、家具等。也会绘制一些人与动植物与神之间莫名的联动的图案装饰,如兽头的水龙头,人身的的剑柄,还有各种线条复杂的餐具等。
此种图案的出现有两种说法,其一据说是在凯尔特人的古来的信仰之中,魔鬼什么都不怕,就怕被搞糊涂,出于辟邪的目的,把结绳、迷宫、纠缠在一起的图腾纹案,到达抵御泄气的作用。阿根廷的大文豪与哲学家博尔赫斯(L.Borges)也曾在《想象的动物》(EI libros de los seres imaginarios)中提过“据说魔鬼能造出骆驼那样大的生物,但是不能造细致柔软的东西。”可见民间相信细腻、精致的图案能抑制魔鬼,使其无法施行魔力。在中世纪的书籍页缘的装饰,宗教圣器,教堂圣维森特的山形门拱互相缠绕的几何图形,夏特尔大教堂的底板上迷宫图案,还有酒壶上那些奇特的雕花和绘画装饰,可见到此传统的深刻影响。当然这只是其文化的根基,事实上具体表现出来形式以及包含的内容更加复杂多样:古希腊的英雄主义绘画要素、宗教教义表现内容以及更加淳朴的生活意象的抽象化寓意。
当然这种金银器物和工艺复杂的雕花技术也这是在上流的社会中,对于底层的用酒餐具还是以容易锻造的锡器,橡木的杯子(强烈推荐喜欢喝啤酒的人买一个,橡木的香气会渗入酒之中,增添风味),施釉的陶器等比较常见,雕花也是简约一点。
上面介绍一些文化基础,那我们接下来真正谈谈酒在中世纪的趣闻和知识。 首先了解中世纪的玩家,说起葡萄酒的最大的生产商是谁,大家毋庸置疑会说出修道院之类。确实也是如此,但具体是多少呢?让我们来看个数据,13世纪中末期,教会的收入每年约为200000—300000佛罗林,那么以阿维农时期教廷年均收入约为280000佛罗林,1佛罗林大约是3.5g黄金,含金量为98%,那么一换算下来大概是980kg的黄金,再根据当时的物价来换算,一克黄金为1000美刀,核算出来是9e8美刀,在生产力低下、物价低的中世纪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举个例子在16世纪,马的平局价格为30佛罗林,而14世纪后通货膨胀,价格为4倍,那大概就是13世纪要7.5佛罗林就可以买匹马了)。而酒在教会收入中大概是占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就是1E96美刀。上文提及早期修道院酿酒的原因就是为了纪念耶稣和宗维持一年大概一百来天的宗教仪式和活动所需固定的消费(教会一般节日都有免费的圣餐供信徒吃),皇亲贵族、地主富强逐渐成为他们忠实的客户。后来修道院修道院的数量和权力越来越强大,酿酒产业成了教会很重要的收入来源。另一方为了在固有的领地中增多教堂里的客户,好收取更多的税收,不同的教堂也开始竞争市场,有得是增加教堂中的圣物,使得更多信徒来朝拜,还有一个就是酿出好酒,也是吸引留住那些贵族和好酒的中世纪人的手段之一。
教会怎么大的生产量,它的供给链是怎么样?首先我们来看《圣经·旧约全书》摩西的一句话“ 以色列人出产的十分之一,就是献给耶和华为祭祀的。 ”,后来成为了基督教收取税收的重要依据之一,叫“什一税”。一开始教会也不是强制收什一税的,后来在为了查理曼大帝(公元742---814年)为了加强同教会的联系,规定法兰西克公民都有义务将自己的财产和劳动所得的十分之一交给教会和教士的义务,此后征收什一税在西欧各国逐渐推广开来,最终在十世纪成为一种必须承当的法律义务。农民日常所得的农产品全都要交什一税,包括你家的鸡在街头拉的一坨屎,都有教会的股份。而谷物之类算是大什一税,占全部的税收的76%。大麦等谷类这些酿啤酒的原材料,就是从这个途径获得的,而且远远超过纳税的葡萄和教会自己种植葡萄的数量,所以相比教会的葡萄酒,教会教会酿造的啤酒才是大头。葡萄酒中对口味起着决定作用的葡萄质量,这一点教会相对啤酒还是更加严格把关的,教会有大量的庄园有进行葡萄的种植和培优,至于教会的庄园是多少呢?在英国有1/4的土地,德国是1/3的土地都是属于教会的,即使帝国的皇帝,其地产也无法与教会相匹敌的。但在管理上,只有一小部分的教士自己直接耕种,而且越往后越少,其它还是出租给郊区的农民和专业的佃农耕种,教会收取实物劳役的方式。
再来说农民这一边,如果你是一个诚恳教徒或者生活在一个教区之内,那么恭喜你,你一年只有250天左右可以劳作,还有应付各种税收之后,剩下的粮食已经岌岌可危了。如果你是没有农田的佃农,那么还有应付50-60天的义务劳动,那么你可能活得比市区里的老鼠还要惨。在亨利·贝内特的《英国庄园生活:1150-1400年农民生活状况研究》里面说,古代英格兰农民收获的小麦主要用来交租和出售换取现金(1261-1400年英格兰小麦平均价格是每夸脱5先令10又3/4便士。平均一个五口之家一年消耗4到5夸脱谷物)。大部分大麦用来做家酿啤酒(麦酒)。剩下的大麦连同部分燕麦用来做家用面包。剩余的燕麦则成为农民每日寻常菜肴——燕麦粥的原料。
可能有些玩家有点不解,为什么他们连果腹都有点捉襟见肘了,还要把最主要食物来源酿造成酒呢?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所造成的,除了人迹罕至的郊外,大部分生活的城区和农村都没有排污系统,农民们在偏房和后院的洞口上拉屎,而有城墙的城市和城堡在矮墙里修建一些狭窄的滑道供人排泄,但是大部分还是直接在窗口直接泼到大街之上,这单单只是人体的排泄物,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随着地势汇聚在低洼的水源中。而且他们喝水都是生水,没有煮开消毒过,这也是受限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这一点也成为传播黑死病隐患之一。而啤酒的酿造过程中,会经过蒸腾,沉淀发酵,最起码看起来比在自己门口的屎尿水干净许多(在古希腊有用无根水作为酿酒的原料,至于在中世纪还是随心情),在没有供水系统的城市中,酒比干净的水更容易得到。二是对疾病的恐惧,这一点在黑色病之后,人们更加不愿意喝生水的趋势更加的显著 。这倒不是他们意识到生水中有大量的病菌,而是他们对一些、、辛辣物品一种“病后安慰”。在黑死病中,人们发现生活在香料市场的商人很少得这种极恐怖疾病,人们就开始在家中挂制刺鼻的熏香,身上也是随时佩戴香囊希望以此来抵达黑死病。酒也在古代一直也有着消毒和治病的药物效果,再加上酒精也是用来焚烧黑死病尸体的助燃剂(伦敦大火也是因为鼠疫之后,人们大量用火焚烧物品造成的),自然成为人们口中良药,如果你那时候的街道上,你会看到空无一人的市场,和熊熊火光的广场,还有在家里醉醺醺的人民(或者看看血缘场景就知道了)。最后欧洲人熬过这一场浩劫,酒也作为名义上作为功臣,更是在以后加重它在中世纪各阶层的饮用比例。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说中世纪的人都以酒代水,那些阶级底层喝不起酒的大有人在,他们只能喝那些不卫生的生水,或者要走上几公里到干净的教区井里打水。
小总结 :中世纪的啤酒和葡萄酒数量和质量都有质一般的飞跃,很大的一个功劳还是要属修道院的功劳,他们在修饰神学的空余,热衷于对土壤和葡萄品种进行潜心的研究,酿出了许多的名牌佳酿。比如现在存有的1177年成立的教堂山酒庄的干白,1612年成立的温巴赫酒庄的甜白,1136年成立的艾伯巴赫修道院酒庄的干白都算是历史的遗珠。在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思想的解放和宗教改革后,葡萄酒行业注入新鲜资本的血液,大量的私人的庄园的出现,也证明了修道院葡萄酒时代慢慢结束。在一系列科学革命后,人们心中的物质替代神性,许多的教会开始没落,许多教会已经很难维持生产葡萄酒所需的工作量,几百年教会酿酒技术开始转移到了资本家的家族庄园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个误区,认为啤酒花就是酿造啤酒的最主要原材料,其实不然,啤酒花只是一种苦味剂,起到能够延长啤酒的保质期的作用。在15世纪,在发现加入啤酒花之后的啤酒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和爽快的苦味之后,迅速代替之前是使用树叶和树皮作为苦味剂的地位,成为唯一的标准。在1516年的《德国啤酒纯酿法令》规定中,用于生产啤酒的只有四种成分:水、大麦麦芽、小麦麦芽和啤酒花。这条德国著名的法令限制原本酿啤酒鱼龙混杂原料,令德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啤酒生产国。
那么说了怎么多有关酒的小知识,就实际来看看在中世纪日常比较常见的酿造酒:
麦酒 :由谷类、水以及酵母蒸煮发酵而成,是农民家中最常见的酒类,也是重要的营养来源按从酒精度来划分的话大致分为浓麦酒、淡麦酒。区原麦汁的含量,原麦汁浓度在2.5%一9.0%之间,酒精含量0.8%——2.5%之间为淡麦酒,原麦汁浓度在14%——20%之间,酒精含量4.2%—— 5.5%,少数酒精含量高达7.5%为浓啤酒,但这些数据是现代标准,中世纪的划分标准笔者找不到,但应该比这个比例还要下滑一点。由于淡麦酒色淡、酒精度不高的原因,常饮不醉,十分适合作为日常的饮料,所以中世纪的农民家多以淡酒为主,浓酒在盛典和聚会上才会被摆上餐桌。按原材料可分为大麦酒和小麦(麦芽)酒,大麦酒多为苦涩,色黄,酒体清亮,味醇厚而浓郁;小麦酒有清幽的麦香味,还有独特的丁香味,色白而浑浊,酒沫细小,多为淡啤,是小清新的饮品。但现在小麦酒原材料中包含大麦作为辅料,小麦中占有原材料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就是属于小麦酒的范畴了。还有一种独特的存在,就是黑啤酒,相传是修道士在战后烧焦的酒庄中发明的,选材是烘烤之后的小麦、大麦,酿造之后酒体呈黑,故名为黑啤酒,味苦而回甜,焦香味十足,更有些有巧克力风味,喜欢甜香的酒客,黑啤酒是再好不过了。
蜜酒 :在没有太多甜味剂的中世纪前期,多以蜂蜜作为日常调味品,其中以蜂蜜酿造而成的蜜酒可以说是平民百姓甜味的来源了。与此,中古欧洲南部气候相对温和,适合葡萄酒的生产,但在北方的冰天雪地和多为游渔牧的民族里面,极少有葡萄种植园,人们多以蜜酒、麦酒为主,其数量和名声可以与啤酒平列。
蒸馏酒 :威士忌,威士忌作为一种谷类蒸馏酒,其起源很难考究,在14世纪开始出现,16世纪普及开来。作为一种蒸馏酒,它有着极高酒精度,一般是40度以上,而且需要陈酒在3年以上。其烈性十分适合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提升身体的内分泌活跃性,保持身体的温度御寒的作用,固有“生命之水”的美称。伏特加(土豆、玉米),戏称俄罗斯人民的水,在欧洲北部也有饮用,或者单单作为酒精使用,是八大基酒之首。
果酒 :有着各种各样的酒,以黑森林的苹果酒为例子,在游牧民族比较流行,极酸,适合下肉配酒。
杰洛特的酒量:那么最后笔者肯定要来呼尝试应一下标题啦。笔者在巫师3中一下把杰洛特灌醉,但基本是不可能的。。杰洛特只要是有酒精的回复道具一瓶就醉得眼睛发昏,而且进一步的醉态就没有了,无论你喝了多少瓶酒。但在巫师1有比较细微的醉酒设定,我以这个为标准来粗略估计杰洛特的酒量。首先笔者用的是维吉马的冠军,游戏中有设定是劣质的啤酒,保守估计是2%的酒精度,原麦汁是5%到7%之间,酒杯是500mL的扎啤杯,3杯就醉态,9杯就不行。在现实中以青岛啤酒经典500ml为比较,不考虑水分的话,就4瓶半就不行了。。这个量,起码比笔者强,不知道对于读者你们来说杰洛特是大佬还是个陪酒小弟。当然这个数据只是笔者不严谨的计算,纯属徒个乐子。
虽然最近听到有关于酒的,多为醉驾、醉后闹事的负面新闻,抨击声音的声音越来越大,社会意识主流也开始发生变化。但有罪不是酒本身,而是个人和固定群体素质原因。相反自古每个时代都有歌颂酒的声音,而且算是正面主旋律级别的。酒之所以覆盖全人类的范围并且能够从上古流传至今,自然有它的独特之处。在古代它是神物的象征,帝王将相的显赫之物,平民百姓的闺中密友,在现代中,它也收藏家中的稀世珍宝,品酒大师的孜孜不倦之物,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社交之物。适当的饮酒有助陶冶情操,舒展心情,提高心境,与朋友少量斟酌有益于君子之交。但酒和酗酒总是像是一体双生儿一样,存在于任何人的血液之中。在我们品尝那些绝世佳酿,也要注意一下酒量,还是那句话听到耳茧的话“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对于笔者,最痛苦还是尿酸已经到了不得不注意的地步了,酒之类的东西今后注定少碰为秒。对了,关于尿酸有个误区,喝啤酒会涨尿酸,其他酒不会,但事实上,如何含有酒精的饮料都会涨。本文主要简要概述一下中世纪和之前时代一些简简单单酒知识,实际上每个时间铺开描述有更多的话题和知识,但由于笔者功力有限,只能点到为止,如有错误也属正常。如果想了解更加详细的有关酒的知识,下列一些书籍、网站,能够有助玩家们更加系统了解酒文化。
https://www.winesou.com/--酒一搜
https://zhuanlan.zhihu.com/piboshi--啤博士漫谈啤酒
《世界最珍贵的100种绝世美酒》--米歇尔·雅克·卡瑟耶
《Beer in America: The Early Years-1587-1840》--Gregg Smith
《Over-the-Rhine : When Beer Was King》--Morgan, Michael D.
《Grape vs. Grain》--Bamforth, Charles W.
http://blog.sina.com.cn/brewinbeijing--啤酒博客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ine》--Jancis Robinson MW
评论区
共 83 条评论热门最新